十二、“忠义侠”——朱忠美
朱忠美(1880—1963年),清末武术名家,头功、指功甚佳, 臂力过人®,人称南侠,中南镖局出身,曾为黎元洪镖师。20岁成 名,身怀六大门派绝技。后回沙市行医,以治疗骨伤科为主,兼 治诸科杂症,成为沙市良医。朱忠美自幼习武,攻洪门、鱼门拳 术,喜操绝技铁头功,常在墙上、树上连续碰撞上百次,然后以 头撞人,人皆不能向。以拳击墙能一拳碎砖。以五指抓人,令人 皮破肉离。抡九十余斤大刀,如车轮飞转。朱忠美练功不辍,年 老仍腰腿灵活,体质惊人,至七十余岁,尚能作前后空翻和单臂大回环。
十三、湖北武术名人一刘宪武
刘宪武(1901—1966年),湖北天门人,幼好武技,投拜名 家。卢沟桥事变后,旅居西北,在旧军中任武术教官。抗战胜利 后,回武昌开办“宪武武术馆”。刘宪武体态清瘦,貌甚文雅,反应机敏,动若惊猿。解放初期,曾任武汉市国术会副会长,在 1953年首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期间,任中南区代表队总指导。
本章小结
民国时期,荆楚大地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由于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各层次武术馆在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 的荆楚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一时间,农村拳厂遍地,城市手工 业行会大都延师教拳,武术在两湖地域得到新的发展。各界群众 和在校学生积极响应“强国强种”号召,习武报国,精武精神遍 及荆楚,国术会馆星罗棋布。
1933年10月20—30日,湖南参加在南京体育场进行的全国 第二次国术考试,1936年举办第六届华中运动会。在全国和全省 进行国术考试的影响下,湖南部分县也相继摆擂台,考武士。上世纪30年代,湖北城乡武术活动达到高潮。在武汉等大中城市, 武术在社会各阶层得到推广和普及,民间国术社团成员非常活跃, 机关、学校、军警、部队参与其间。武术活动的显著特点是以有 组织的、大规模的表演比赛为主要形式,并与抗日救国宣传运动 相配合,既丰富多彩又振奋人心。
民国时期,荆楚地域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活动,国术竞赛 和群众演武,此起彼伏,增进了人民健康,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激励民众习武救国,促进了民众的习武热情。农村普遍有习武 154活动,狮舞都是武术爱好者进行演练,实际上成为传统的农村群 众武术演练活动。民国时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大中小学大都设 置武术教学内容。全面抗战即将爆发时期,通过武术表演和演练, 观众和表演者都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一时期,湖北武术经受了残酷考验,得到了空前发展,出 现众多的名家好手。有“南北大侠”杜心五、“拳王”王润生等。
《体育之研究》是青年毛泽东倡导体育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宝贵 经验总结和思想精华,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武术文化思想。毛泽东 认为体育中含有武术健身养生的内容。对于德智体三者关系,毛 泽东明确指出“文武缺一岂道乎”,意即文武要并重,缺一不可。 在体育之效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体育的主旨是“武勇”,习武有助于 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建国后他关于“打太极拳”的指示就是其体 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荆楚武术的革命文化
第一节武术仁人一心报国
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深受列强欺凌,国家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在此危急关头,荆楚地域的一些勇武之士纷纷行动起来, 为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共和,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不 朽的贡献。
一、“六君子”之 谭嗣同
为变法强国而舍生取义的谭嗣同(1865—1898年),湖南浏阳 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少时博览群书,鄙 视科举®。谭嗣同广习西方自然科学,好读王夫之著作,较早萌发 维新思想。他一生立志维新,1898年被召入京参与新政,任四品 京卿。因发动九月政变与林旭等六人(史称“六君子”)被慈禧太 后杀害,年仅34岁。他是为中国近代革新事业而流血牺牲的第一 人,其“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了千百万爱国 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领导自立军反清起义的首领唐才常是他的 密友;以反袁护国、“再造共和”而彪炳青史的蔡锷,是他在“时 务学堂”中最年幼的学生。
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能在马上跃翻,能“矢飞雁落, 刀起犬亡”。常佩双剑,一名“麟角”,一名“凤雏”,自称“好 任侠、善击剑”。谭嗣同少年时结识通臂猿胡七,习刀锏拳术,后 从大刀王五学单刀、骑术、气功,深为其“锄强扶弱”的侠义行 为所感动,练武以作救世本领,并练习昆仑派功夫®。谭嗣同向胡 七学习锏、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对技击、剑术、骑术均有浓 厚的兴趣。谭嗣同不独对武术感兴趣,且有相当研究,著有《剑 经衍葛》、《兵制论》等书。在谭嗣同的文集中关于武术方面的有 《单刀铭并叙》,铭文只有两句:“单刀神者葛稚川,谭复后以千有 年”。此外,还有《双剑铭》,铭文为:“横绝太空,高使天穹,矧 伊崆峒。蕤宾亡铁,蚁鼻有烈,服之有截”。这是咏剑之质地,锋 锐与一舞剑气动四方,不也是他的自咏、自喻与自誓
在谭嗣同的诗文中,咏剑之处不胜枚举,可见他于剑情有独 钟。“镫着一电瞬,剑碧两龙长(《冬夜》“思妇劳人怨,长歌 短剑豪(《再声》“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赠人 塞人》)”,“短衣长剑入秦去,乱峰汹涌森如戈(《秦岭》“斗 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崆峒》)”,“抚剑起巡酒,悲 歌慨以慷(《河梁吟》)”,“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别 意》)”,“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 唤起幽潜共好春(《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无端过去生 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 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 成灰(《似曾诗》)”。《人关途中》是他自删而未载人诗卷之作, 其中也有“秋光心事两茫茫,飘泊年来剑有霜”的豪语。
戊戌变法失败,临刑前他在狱壁上写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之 时,他仰天浩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确是一位文武兼备、气概不凡、勇于革新的壮烈之士。
二、“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1877—1907年),女,原籍浙江绍兴。1894年随其父 秋信候来到湖南。1895—1902年间,秋瑾住在湘潭由义街义源当 铺内,坚持从小习武的习惯,每天总是挤出时间打拳、舞剑、或 者练习单刀,很快地掌握了巫家拳的十一路拳术和棍、耙、单刀 等器械套路。秋瑾意气自雄,自号“鉴湖女侠”。“休言女子非英 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更是秋瑾豪情壮志的表白。秋瑾是中华民 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中国妇女的楷模。1908年春,秋瑾 的丈夫王延钧把秋瑾的棺木运回湖南湘潭,安葬在昭山。
辛亥革命孕育着民国的诞生,武昌是辛亥首义发难之地,在 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湖南和湖北许多擅长武术的仁人志士,踊跃 投身到摧毁清王朝的斗争中,有的成为领导骨干,为民国的诞生 及武术振兴立下汗马功劳,秋瑾就是其中的一员。
三、“摇清”志士——孙武
武昌起义的指挥者孙武(18TO—1939年),原名葆仁,字尧 卿、遥仙,号梦飞。汉阳柏泉(今武汉)人。其祖父曾参加太平 军,后封处州王。他改名为武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幼爱拳习武, 耍刀弄剑,要进行革命就要有尚武精神,故以“武”为名;二是 因为仰慕孙中山,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名文,他改名武,意在追 随辅佐孙文进行革命®。孙武的名片曾作“孙武摇清”,以示反清。
18岁人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教练、武威营队官。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被举为岳州司令。
浏览1,1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