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以武杀敌日寇丧胆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湖北省武汉等大中城市及大 片乡村相继沦陷于敌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有的国术组 织皆停止活动,人民无不同仇敌忾,义愤填膺!为了保家卫国, 强身自卫,许多人更加奋力练功,以游动的小拳场教拳形式为主 的民间武术活动从未停止,许多擅武之士以武术为手段,直接抵 抗日寇侵略军。或与日军短兵较技,以功取胜;或孤身袭扰,巧 劫军需;随县国术队以大刀抗击日寇,为随县抗日史留下光辉篇 章。他们都是以武术为抗日斗争手段,创造出不少奇迹,成为沦 陷时期湖北民间武术活动的一大特色。
湖北《汉川县志》记载:民国期间,驻刁汉湖一带的抗日武 装亦聘请拳师传授武术。抗战初期,湘乡、衡阳、新宁、大庸、 长沙等地民众纷纷组织各种抗日敢死队和服务队开赴前线。如衡 阳人民敢死挺进队丨30余人在队长蒋兴和率领下奔赴抗日前线;新 宁县在乡军官刘泽南组织敢死队200余人;长沙市民组织义勇队, 在培训后分期分批开赴前线作战,第一批参加杭州前线作战,十 分勇敢,“迭挫敌锋”,“某军事长官目击情形,大为嘉慰。”® 1938年6月湖南各县武术界人士 900余人组成的第19集团军特别 挺进大队,由长沙开赴前线抗日。长沙纸业工人等组织大刀队, 省国术馆王家桢女教练招募女青年百名组成女子大刀队,受训1个 月,开赴前线杀敌。
湖北《当阳县志》记载:洪庙抗日国术队原名抗日洪庙武术 班,是共产党人刘华廷、项朝久等人以习武传艺为名而组织的一 支抗日力量。先后聘请余德成等7名武术高手为武术教师,指导队 员苦练武艺。1938年,县政府举办全县民间武术比赛,洪庙武术 班集体表演了拳术、大刀,又以单人、双人、三人等形式进行了 刀、枪、剑、戟等兵器表演,县长鲁圣辅给洪庙武术班奖“洪庙 抗日国术队”大旗一面,银元20块,此后更名为“洪庙抗日国术 队”。1939年6月,当阳沦陷后,中共当阳县委立即从洪庙抗日国 术队中,调一批骨干,于沮、漳河两岸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 先后建立起10多个国术队,拥有队员300余人。经过训练的队员 都能熟练地使用大刀、双刀、单刀等兵器,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 击,为开辟和保卫襄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湖北《沙市市志(第四卷)》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沙市不少武 师逃往外地,但留在沙市的武师多有民族气节,暗中进行抗日活 动。朱忠美即溺死一日本哨兵。沙市郊区习武者,多加人“黄学 会”、“红学会”,手持长矛,身背大刀与日军周旋。
一、 随县“黄学会”挥刀战日寇
“黄学会”是一个颇具迷信色彩的民间结社组织,又是一个武 术团体。起源不详,抗日战争时期活动于江汉平原地区,主要是 烧香拜佛、念咒打拳、耍刀弄棒等,练武是其主要活动内容,黄 学会员人手一刀,勇武彪焊。据考:随县和枝江两地的‘‘黄学会” 曾以大刀为武器英勇抗击日寇,铲除汉奸,威名远扬。随县“黄 学会”于1937年由应山传入,在王川、周道隐、黄新洲等人的推 动下得到迅速发展,在随中、淅河、万店等地活动频繁。1939年4 月中旬,日军发动第一次鄂北会战,其主力沿京(山)钟(祥) 公路前进,在万店附近与交接防的桂军、川军展开激战。国民党 军败走,使随县孤立无援,当时县城内外聚集有黄学会200余人。 住在县城北的第三署专员石毓灵将“黄学会”命名为“随县国术 队”,任命肖军立为总队长。队员们手持长柄大刀,身披黄色战 带,日夜守卫县城。一天清晨,国术队到祖师庙一带高地探听消 息,突然发现日军从淅河向县城移动。国术队就地埋伏,待日军 接近,突然出击。短兵相接,挥刀血战,砍死日军数十人,缴获 重机枪两挺、轻机枪5挺,队员金德厚一人杀死日军5人。战到黄 昏双方撤退,敌我各死亡数十人。这成为民间武术组织抗击日寇 的生动例证,为随县抗日斗争史留下光辉一页。
二、 枝江"黄学会”威震日伪军
枝江“黄学会”由荆沙地区发展而来。1941年是其全盛时期, 仅枝江就有12个堂会,每个堂会有五十至百余人,总共有会员 800余名。他们人手一刀,经常开展练武活动。一次,一小队日军 路过江会寺,适值黄学会正在练武。他们个个袒胸露腹,手持大 刀,奋勇杀敌。日军指挥官令士兵与黄学会员比武,会员张国全 徒手应战,日军士兵持长枪以刺刀直刺张的腹部,张国全迅速向 168
左侧身,以左手掂着日军刺刀尖,右手抓住刀柄处,运气奋力顶 推,竟将日军抵得直往后退。只此一招就使日军大为震惊!曰军 指挥官伸出大拇指说:“大大的铁军!”于是,黄学会是铁军,个 个刀枪不入的传说不翼而飞,敌伪闻之丧胆。黄学会为维持地方 治安,惩治了几小股土匪,尤其处决了铁杆汉奸曾盛春等,使驻 江口、石套子等地的日伪军不敢轻易出来扫荡,显示了黄学会勇 武彪悍之威势
三、孔门拳师与日军柔道术较技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进攻长沙前,大部队驻扎在武 昌明伦街一带。回民马芳清家有大院,房屋宽敞,住进了日本炮 兵。回民多爱习武,马芳清虽是屠牛坊的阔少老板,但已从湖北 大冶名师吴高管研习孔门拳多年,其侧掌反掌之功力尤为出众。 孔门拳读云:“侧掌反掌,神仙难挡。”一天,马芳清在院中打拳 练功,被一名日军擅武者窥见,提出与之比试!对一个侵略军的 挑战,马芳清不愿接受,就再三推辞。日本人以为是怯懦,坚持 要比,并由其长官许诺,输贏皆不另寻衅,于是就在院中比武。 这时马芳清年方30出头,日人年近30,都是出功夫的年龄,且身 高相当。日人擅柔道术,殊不知孔门拳的步法以腾挪闪展、灵活 多变著称,尤其出手快捷,擅发擎掣力。比武虽然在日军威逼之 下进行,但没斗几个回合,日人难占优势。马芳清沉着冷静,果 敢地以侧拳变反掌进攻,将日人击倒在地。拳技较量实例证明, 中国拳术技法的独特技巧,是外人武技无法比拟的。
四、张重阳飞劫曰军盐粮
张重阳,武昌梅家山人。出身寒苦,幼年靠拾煤渣、捡破烂为生。十岁时,在鲇鱼套江边拾煤核落人江中,众人以为必死无 疑。不料过了十年,重阳突然回到家中,已长大成人,其母不敢 相认。重阳告诉其母,说当年得遇异人相救,学得武功,功成返 家探母,一时传为奇谈!张重阳中等身材,臂力过人,与众同街 邻里兄弟中的强者嬉斗,对方上手即被跌倒。顿时名声大振,众 皆佩服。成年的张重阳无正当职业,常活动在武昌至广州的粤汉 铁路沿线,人皆称其为“飞贼'他不仅能随便上下疾驶的火车, 而且能将火车上装运的成包盐、粮、活猪挟带着飞跃下车,劫之 而去,人莫奈何!当日军进攻长沙时,大批盐粮经铁路南运,当 时最贵的是盐,人民只能吃配给。张重阳能飞跃上疾驶的盐货车, 将400斤重的盐包随意扔下,然后再跃上火车逃走。日寇为捕捉 他,曾有意在货车上留下蹲身的井坑,持枪待守。张重阳竟能从 蹲坑处上车,用盐包盖住坑口,然后照旧扔下盐包而去。他的这 些神出鬼没的行为,被跑车小贩们和坐茶馆的小市民当作故事传 说,他们并不怨恨,因为他专劫大户,不扰小商。张重阳凭借自 身的武术功底打击了日军,也为抗日斗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抗曰战争中肉搏战时有发生。在肉搏中大刀有如下优势:一 方面,中国大刀虽然材料一般,但很重,从3. 5千克到10千克不 等,而且刀背宽厚,强度好、軔性好,所以劈砍势能大却不易损 坏,与日本刀对砍时往往使日本刀断为两截。标准日本军刀重仅 约1.2千克,系高碳钢打制,虽然锋利、硬度好,但容易折断,用 来砍没有反抗能力的人还凑合,若遇中国大刀,则一战下来必为 废品。
另一方面,在对付刺刀时,中国军队有许多刀法专破拼刺术。 宋哲元曾聘请燕赵豪侠之地的武术名家简元杰、李尧臣等,让他 们结合中国武术的各路刀法,针对日本人拼刺刀的特点,编创了 170一套“无极刀法”。“无极刀法”既可大刀劈杀,又可如长剑般砍 刺。其中有一绝招叫“空手夺白刃”,即先探身,此为虚招,让敌 人以为要抢枪,而当敌人把枪横过来时则用左手抓住敌人枪托, 右手一刀刺去,等到敌人明白过来已经晚了,不是胸口喷血就是 人头落地。
中国军队自身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缺乏枪械更缺重武器,加 上军中习武之人极多,故大刀十分流行。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进 人军队,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也是大刀大显神威的客观原 因之一。抗日战争中大刀这一冷兵器将其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因 为它代表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民族力量和信心。正因为如此, 大刀队才在长城抗战中大显神威。日本人惧怕大刀队,并不是中 国方面出于宣传的目的,而是确有其事。还有一些中国部队也发 明了自己独特的肉搏兵器,抗战中部分湖南部队有配备一米以上 长刀的习惯,被称为“青龙刀”,每排两口,专门用于肉搏。
独臂晓将贺炳炎(1913—1960年),湖北松滋人,1932年6 月,贺炳炎在洪湖湘鄂西军校学习,与军校学员一起奉命阻击从 南面进攻苏区的敌军,由于学员人多枪少,不少学员赤手空拳。 贺炳炎毅然把自己的枪让给战友,操起一把菜刀,大吼一声,飞 身跃入敌阵,左劈右砍,与战友们一起将两个团的敌军击退,被 人称为“贺小龙”①。抗战时期,某一次战役,贺炳炎独臂持刀, 斩曰寇数人,其中还发生两日寇挺枪齐上,双双被其斩杀之事。
《湖南抗日英雄谱》记载湘阴县农民易玉涛,除种田外还杀猪 卖肉。1939年9月,日军攻占营田。一天鬼子进村,易玉涛手持 屠刀躲在自家门后,一鬼子持枪人室抢劫,易玉涛手起刀落,砍 断其脖子,将尸体拖人后房。旋即又一日兵进人,易又以同样方 式杀之。易玉涛举刀砍杀第3个日兵时,此日兵已有准备,被砍伤后逃出屋外鸣枪喊叫,几个日兵赶来将易玉涛打死。著名戏剧家 田汉闻之,深受感动,出资安葬易玉涛夫妇,题碑曰“人人易玉 涛,中国永不亡!”诸多此事不胜枚举。如果要从湖南的地域文化 中分辨出一种性别色彩,相信所有人都会深深地感觉,那实在是 一种阳刚之美。
浏览1,9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