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一直在民间流传,但所传内容并非一致,或则繁杂而寡要,或 则简略而失真。这可能与师传有关,也可能与我国流传的各种气功理论相 混杂有关。《易筋经》传授的功法,大致可分别为外壮、内壮、动功、静功、炼 形、炼气、炼意等,这与印度古典瑜伽提出的“八支行法”即内修、外修坐法 (炼形)、调息(炼气)、炼意(禅定)大体相似。《易筋经》阐述的十二势与达摩 所创十八罗汉手明显受印度瑜伽,特别是唐时传入的、阐述瑜伽实践的天竺 按摩法和宋时传入的婆罗门引导法的影响,这将在后节中详加叙述。明徐 东皋所著《古今医统》是一部总结我国气功实践的论著,它不仅总结了老子 导引十二法,赤松子导引十八法,钟离导引十八法,胡见素五脏导引十二法, 也总结了婆罗门导引十二法。徐东皋解说的十六法,其中涉及的十种坐法, 明显引进了瑜伽的内容。

少林“禅武归一 ”或“禅武双修”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是由跋陀、达摩等人 所倡导,承袭了印度佛教禅定的传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摄取和总结 了中国道、儒、医、民间武术等宗教实践和锻炼身心的经验,也受到了印度瑜 伽的影响,这种影响荤萃大者可简述如下:

1 .少林武术最重要的特点是提倡“禅武归一”,亦即内功与外功、动功与 静功相结合的原则。达摩在论及这个问题时一再强调动静无分的原理,他 说:“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 无以行血而走气,故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口瘁弱之苦”。 动静结合的原理缘源于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经行"(Cankrama),印度宗教徒 在修炼中由于长期坐禅,经常出现昏沉和烦恼的现象。因此,佛教和印度教 都允许僧人在一定时间和场所作些活动,但这种活动都有严格规定,据说达 摩提倡“心意拳”或“十八手”,最初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后来逐渐习惯地成为 禅宗的日常行事之一,甚至规定午夜还要起来“经行”。

2.瑜伽的修行方法分为内修和外修两支。在八种行法中,前五支被称 为外修,着重对道德、精神和身体的训练,它包括禁制(不害、真实、不淫、不 贪),劝制(清净、轻安、苦行、读诵、敬神),坐法,调整呼吸,制感等。所谓身 净可以远离执着;后三支被称为内修,它包括执持(心专注一处)、禅定、三 昧。少林武功也分为内功和外功。有些流传的《易筋经》有上下两卷,分别 讲述内功和外功,内功主静,外功主动。少林武术中还传有《十二势图》与 《十二段锦》。其中,《十二段锦》着重讲精神等的训练,即内功;《十二势图》 着重讲锻炼身体之用,即外功。但少林和瑜伽对内功或外功的解释也有些 不同之处。在少林的某些著作中常把调整呼吸(运气)、坐势(“端坐势”、“双 盘势”、“插花势"等)、站势、队势列入内功之列。少林武功很注意对僧人和 俗信者道德的修持,僧人除执行佛教戒律外,还要信守少林内部的规定。这

种规定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少林武术在达摩数传之后得到广泛传 播,由于习武者人多品杂,有些不良之辈不能信守佛教的戒律规定,把佛门 慈悲救世之场变成了弄拳习棒追逐私欲之地。因此金元之际觉远上人树立 了十戒。也就是“健体魄”、“戒逞私”、“敬师长”、“不得恃强凌弱”、“忍辱救 世”、“不可逞愤相较”、“戒酒肉女色男风”、“不可轻以技术相授”、“戒恃强争 胜贪得自夸”等。迨明末清初之际,又重订戒约十条,其内容由轨范个人的 行为扩大至社稷国家的责任,如“恢复中国为志意”、如“演习马步,以退后三 步,再前三步,以示不忘中国之意”,“恢复河山之志为我宗第一目的……如 不如此者,谓之少林外家”,“济危扶倾,忍辱度世”,等等。瑜伽所提倡的禁 制和劝制与少林戒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少林武术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 要,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要求。甚至提倡和渲染儒家忠义思想和道家的无 为飘逸的风尚。图片7

关于对身体的训练,印度瑜伽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派别,他们十 分注意身体的坐法与势法,有些派别竟把坐法扩大到八十四种。如果把《易 筋经》十二势与印度12世纪出现的《诃陀瑜伽之灯》所列的势法相比较,可 以看出:在运气与身体姿势方面有些相似,少数名称也雷同。如少林“倒拽 九牛尾势”与瑜伽“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勇士功"或“金刚功”,“出爪亮 翅势”与“孔雀功”等都很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少林十二势中提到“韦驮”, “韦驮”即印度教圣典“吠陀"(Veda)的异译。这部经典,一直被瑜伽派奉为 他们的根本经典,少林僧人在功法中提到这个经典,也可以看出瑜伽对他们 的影响。唐时道教徒、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 有天竺按摩法,当时密乘的著作已传入中国,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很简 略,只有一些姿势与印度诃陀瑜伽相类似。因此,少林武功中哪些势法受到 天竺按摩法的影响,还需深入研究。婆罗门导引十二法最早见于宋时张君 房所著《云笈七签》,这时密教在印度已很盛行,诃陀瑜伽已传入汉地,少林 武术也由十八手发展至七十二,因此婆罗门导引十二法中有些名称与印度 诃陀瑜伽派经典著作《格楞陀师说本集l){Gheranda Samhita)所提到的极 为相似,如少林“龙引”与瑜伽“蛇功"(Bhujanagasana,我国古代把蛇常译为 龙,这里指的是眼镜蛇)、“龟引”与“龟功”(Kurma)、“仙人排天功”与“仙人 功”(“成就者功”,Sidhasana)、“凤凰鼓翅功”与“孔雀功”(Mayurasana)、“鹤 举”与“鹳功”、“寒松提雪”与“莲花功”等,相互间名称虽很相似,但在功法与 身体姿势方面则很多是迥异的(参见《诃阿陀瑜伽之灯》1-20,122—24,130, 32)。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为龙、虎、豹、蛇、鹤等五 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种模仿动物的 行动以此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 “五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流 的影响。关于达摩的十八法,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郭 希汾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体育史》中在论及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时 曾说:“予按印度婆罗门教徒,有按摩十八势、婆罗门导引十二法。以一定之 时间行之,其结果有身体强健之经验,则达摩十八手或即按摩法、导引法之 变相欤。”①郭先生虽然对十八法没作具体的论说,但根据我的研究,他的推 论是有科学根据和正确的。

最近,澳大利亚的格-皮特森先生(G , Peterson,归宗少林后,法号释 德潮),从海外携回少林密宗失传的拳艺,经释德水、释德潮和胡勇刚三人依 据残缺的古拳谱,整理后发表在1995年第4期《少林与太极》杂志上。从这 个《古拳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林禅宗也有一套自己系统的功法。这套功法 主张禅武双修,动静结合,气沉丹田,周天运行。练武要仿照龙、蛇、虎、猴、 鸡等动作,强调外功对内功的作用。现将古拳谱的要点摘录如下:

禅武双修为上乘,武学文化禅中藏。图片5
双手绕头防贯耳,蹲马沉气丹田旺。
周天运行气走通,双拳下裁护我裆。
黑蟒出调丧敌胆,罗汉推山赛霸王。
盘龙扫尾把敌伤,猛虎探爪威力强。

①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0—1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进步切掌迎面锤,金丝缠腕绝无双。

少林禅宗的主张与佛教密宗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灵体瑜伽派的主张大致 相似。他们都主张动功与静功、内修与外修相结合,通过“三脉五轮”或“三 脉六轮”运行气息,打开脉结,周遍全身,引发潜藏的力量或灵体,获得智慧 和成就。

瑜伽派主张调息是外功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他们认为,调息有吸气、 呼气和止息三种作用。练功时要注意气息在身体内出入的范围(处),呼吸 之间的间隔(时),呼吸的次数(数),呼吸要长而细微,逐步进入禅定的境界。 少林武功也认为:“养气之学乃至学之紧要关键”,“欲学技击先学数息…… 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臻至境界而后可称上乘……盖以气息由于呼吸, 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 (又名为丹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此数息之法 也”。①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对禅定基本手段的认识是一致的。

瑜伽的后三支(执持、禅定、三昧)被称为总制,着重对瑜伽行者的精神 训练。少林对僧众的训练也从禅机入手,从心理上入禅,这种内修或静功的 训练正如《气功阐微》一书中所概括的:“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 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功,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始无恐怖矣。”这可见 两者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少林武功不仅追踪印度佛教禅定的理论与实践, 而且也受到印度古典瑜伽的重要影响。由于少林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湛的体 系,有着无数的门派和路数,本文只能略窥其门径,作一初步探索.错误和遗 漏很多,望读者匡正。

尊我斋主人:《少林宗法》,《少林拳术秘诀》,2页,上海,中华书局,1915。

匾囤和尚与少林棍法研究(上)图片4

马明达

[摘要]匾囤是明代少林武僧的代表人物,是嘉靖、万历以后少林棍法最主要传播者,弟 子众多,名播天下。匾囤在少林出家,后皈依藏传佛教,以喇嘛身份长期活动于少林、京 城和峨眉山、鸡足山等地,形成少林、峨眉两大武艺传系。他承继了周友、周参等武僧的 少林传统拳棍,又师从藏密高僧哈麻学习兼枪棒法,促成了少林武艺的整合与变化,是 古代少林武艺系统最重要的事件。他的武艺由弟子洪转、洪纪、广按等僧徒传播于社会 上,又由程宗猷、张儒、吴殳等人撰写成书,成为明清武学的经典之作,代表着明清武学 的巅峰。本文对匾囤生平和少林根法的传承流变做系统研究,以大量史料揭示真实的 历史面目,还原少林武艺的流变脉络。

[关键词]匾囤;藏密;兼枪棒;广按;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

[作者简介]马明达,1943年生,男,回族。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博导。《暨南 史学》主编。

在少林寺的武艺史上,明朝是空前的繁盛期,是武僧人才大量涌现和武 艺体系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

所谓繁盛,首先表现在一个与世俗社会云峦相隔的千载古刹,居然经朝 廷特许拥有一支由僧兵组成的军队,虽然不过数百人而已,但确有一定战斗 力,并随时听候朝廷调遣参加征战活动。由此便产生了许多武艺高超的僧 官和僧兵,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崇祯时代。明代少林僧兵的将领无疑以 三奇周友(? —1547)和尚为代表,他是朝廷钦命的僧兵“都提调总兵”,曾屡 率僧兵出战,因建立过三次“奇功”,才有了以“三奇”为法号的殊荣。僧兵是 明代兵制上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且不为僧界所认同, 但它的确存在过,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僧兵体制以外 的个体武僧,他们以少林寺为出家和栖身之地,在寺内研习武艺,坚持“武禅 精神”的修为,又时常走出寺门,云游四方,与各地武艺人士多有联系,有时 也参加区域性的军事活动,如东南御倭之战等。游历拓展了视野,交流则必 然使武艺升位,他们中间产生了一些出类拔萃的武僧,对丰富少林武艺内容 和提升少林的名望也有过重要作用。这类武僧数量甚多,结构丛杂,确有真 伪难辨的问题,如果也要举出一位代表来,则无疑应以匾囤和尚为首选。

匾囤是嘉靖、万历以后风行天下的少林棍法的代表人物,尽管我们尚未 发现他有过三奇周友那样的赫赫战功,然以当时社会影响之大,以及在中国 武术史上的地位之重而言,我以为他的成就更在三奇以上,可以与三奇并称 为明代少林武僧的“双子星匾囤所遗存的武学遗产,以及与他相关的明 清武艺典籍,至今仍是中华武术的无上珍品,绝非后世那些玄怪虚妄、来路 不明的“少林秘籍”、“少林绝技”之类可同日而语者。

三奇周友的灵塔建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至今依然矗立在少林寺。① 在林林总总的少林塔林中,他的塔算不得精致,也不算高大,但每每瞻仰,总

有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是真实的少林英雄,不同于小说家笔下 那些光怪陆离的虚幻人物,也不同于那些随意编造出来的“少林武僧”。三 奇的武艺以当时军中最重要的步战兵器大枪为主,有些技法特点在少林武 僧洪转、洪纪等人的传习中略可窥见。但作为一个僧兵军官,他平时对所统 领的僧兵是如何管理和训练的,临战时又有什么行阵与搏杀的战法,这些都 还不是很清楚,还需深入研究。匾囤和尚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的生平似乎更富传奇性。

匾囤在少林出家,后“周流宇内,遍蹈九州”,并不长住少林。而他的生 平,特别是他的武艺,通过考索可以大致看到基本脉络,清晰度在三奇之上。 匾囤尤以少林棍法享名天下,生前寺内外的追慕者就很多,身后托名者则更 多,真真假假,有分辨之难。幸运的是,匾囤的资料相对较多,比之三奇周 友、竺方周参等同时代的少林武僧来,他的一生基本上有踪迹可寻。今天, 匾囤的灵塔依然完整地保存在少林的塔 林中,形制上则有着鲜明的喇嘛教特点, 成为少林寺高僧灵塔中极少数的密教 塔。①他是藏传密教僧人,这与少林寺自 金元以来以南禅曹洞宗为法宗的背景并 不相合,他在少林寺出现,并受到僧徒尊 崇,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可以 说他的存在,是少林寺史上特别是少林武 艺史上的一个异数,需要用心解读。匾囤 留下了明清以来为许多武学探研者孜孜 以求的“少林棍法”,历数百年之后,在传 统武术衰敝已达极点的今天,它仍然不绝 如缕,存留在天地间,有传承系统和文献 图谱可资参照,是故,也就必然地被我们

① 杨焕成:《塔林》,388页,郑州,少林书局,2007。

视之为古典武学体系里的重要遗产。真所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一直以来,匾囤和他的武艺并未引起武术界注意,在当代武术史著作中 无立足之地。在少林寺被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之类推至云雾迷蒙、高深莫 测的当代,历史上真正为少林武艺享誉海内而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武僧群体 和他们中的精英,却并没有分享到多少荣光,他们的身世如同各自的灵塔一 样,在寂然无闻中任风雨侵凌、乌雀栖居,一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年 来,总算有学者谈及匾囤,谈到他所代表的喇嘛教对少林寺的渗透和影响, 也涉及他的武艺渊源等,但大多点到为止,实际还有相当宽广的空间无人涉 足,关注者也很寥落。

首先注意到匾囤的,是已故武术史前辈学者唐豪,他在《行健斋随笔》的 “少林武僧”条中将匾囤列为“明代武僧著称者”第一人,并简要讲述了匾囤 的事迹。①当代佛教与石窟考古学家温玉成,在《少林访古》及《少林史话》中 也专门写了《神秘的匾囤和尚》一节,对匾囤的喇嘛身份和武艺作了探索,用 墨不多,但涉及不少问题,从研究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发切之作。②接下来是 吕宏军在《嵩山少林寺》一书中多处讲到匾囤史迹,并在第六章《少林名僧》 中为匾囤立传,对匾囤在少林寺的师承独有所见。③2006年,叶德荣在《明 代喇嘛教与少林寺》一文中,进一步考察了明朝正德、嘉靖间“西天梵僧”在 少林寺的活动,并利用少林寺所存石刻文字,进一步确认了匾囤和尚的喇嘛 身份,由此引出对明代少林寺出现紧那罗王造像和《易筋经》问题的思考。④ 相对于前人,叶德荣文有一定推进,有些视角和思路具有启发性。还有叶德 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一书,积数年之功,系统研读少林 寺所藏历代碑碣,钩沉索隐,条分缕析,对历代少林僧人分门别类地罗列,也 涉及匾囤的若干弟子,使研究者省却了许多石刻文字的翻检之劳,这是近年少林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也是笔者尤为感佩的

拙文的撰写,首先要感谢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对我长期以来的慷慨 支持,为方便研究,方丈向我提供了少林寺几乎全部碑刻文字的过录本,并 提供了精美的《少林寺-碑刻》图册,使我免于临碑摩掌之劳,也有了校读各 种文本的方便。我待在书斋里,一面伏案展卷,在文献的碧波中纵情徜徉, 乐不知倦;一面以一根鞭杆代替长枪大棒,细心体悟古谱中如密码般难以解 读的古典技艺,品味着疑窦丛集而又豁然开朗的愉悦。对一个终身以研究 古代武艺为志趣的人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享受,一种超然物外的乐趣。正 如清代武学名家、史学家和诗人吴殳所谓“役心甚苦,致力甚劳,又甚自乐 也,,②。每当此际,我心目中的少林古刹,以及周友、周参、匾囤、洪转、洪纪、 洪记、王寅、程宗猷、程子颐、吴殳、长满、张儒、高同等古代少林武艺的僧俗 先贤,他们精深微妙、朴实无华的武艺和学理,以及风尘仆仆奔走于嵩阳古 道的身影,都会不断地浮现在眼前,引领着我进入曲折幽深的古典武学之 门。千年少林的确是一个永远都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本文将在扩大和解读匾囤的相关资料上做一些尝试性的努力,对匾囤 本人的历史活动及其后续者们对少林棍法的传承发展等问题做力所能及的 探索,对枪、棒武艺的融会及其遗存等问题提出若干一得之见。武术是所有 传统文化中遭受摧残扭曲最严重的品类,时至今日,传统武术只存留下些许 残山剩水,少林棍法则是存亡悬于一线的古典武艺精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武 学价值和学术意义。正由于此,研究工作也就必然会有一定难度,而本文所 论也一定会有不足不当之处。笔者恳切期待海内外方家的指正,特别在史 料的发现上希望有更多的参与者介入,以求群策群力,不断有新的推进。

二、匾囤传记资料及其生平

匾囤的传记资料并不算少,概括而言,目前所见各种资料至少有八项是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 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吴殳:《峨眉枪法原序》,《手臂录附峨眉枪法法梦绿堂枪法》,107页,北京,中华 书局,1985。

比较重要的,其中四项是明代的,另有清代两项,民国两项。依其年代排 列为:

少林寺《乾没哪塔匾囤和尚灵塔》,末署嘉靖四十年(乙丑,1561)。

清康熙修乾隆刊《少林寺志》载《匾囤和尚碑》,末署隆庆二年(1568)。

少林寺《匾囤禅师行实碑铭》,隆庆三年(1569)。

明傅梅《嵩书》卷九《匾囤传》,万历四十年(1612)。

清范承勋《鸡足山志》卷六《匾囤传》,康熙三十一年(1692)。

清蒋超、曹熙衡《峨眉山志》卷四《匾囤禅师传》,康熙刊本。

民国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卷五《匾囤传》。

民国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七《匾囤传》。

八项以外,康熙张圣诰修纂《登封县志》卷八《缁流》也有一个《匾囤传》, 但内容很少,通篇不到30个字。或许还有笔者尚未见到的其他传记资料, 只能有待于方家。就以上八项资料而言,不难看出,最重要的还是至今仍然 保存在少林寺的《乾没哪塔匾囤和尚灵塔》、《匾囤禅师行实碑铭》,以及原碑 早佚而碑文被乾隆刊《少林寺志》所录存的《匾囤和尚碑》。此外,约成书于 万历四十年(1612)的傅梅《嵩书》卷九的《匾囤传》,其内容与《碑铭》和《和尚 碑》大致相同而稍有详略。傅梅是河北邢台人,举人出身,于万历三十五 年(1607)任登封县令,对嵩山文化十分关注,少林寺多有他的诗文碑碣,所 著《嵩书》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少林资料。①我以为这些产生于明代的资料,上 距匾囤在世不算很远,可信度较高,从中可大略看到匾囤的一生。至于他的 武艺,特别是他曾经蜚声天下、引动许多人慕名求教的“少林棍法”,各家碑 传均未提及,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身份不同于三奇周友、竺方 周参等武僧。周友、周参都是具有官方身份的僧兵军官,故塔铭中赞扬他们

①傅梅,本传附见《明史》卷二四一《张向达传》(《明史》,6263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4);又见清修《畿辅通志》卷七七《傅梅传》。

“天下对手,教会武僧”,“习学演武,名播四海”。①不但无所隐讳,而且有某 种程度的炫耀。而匾囤似乎没有奉旨出征的经历,没有官方任命的军职,说 明他在少林寺并没有进入僧兵团队,始终只是一个游离在僧兵群体外的个 体武僧。经过弟子们的努力,隆庆二年(1568)和隆庆三年的两块碑,也都出 自官方人士之手,匾囤如曾有过奉诏出征的经历,作者绝无忽略不及的道 理。除了这个原因,也恐怕与他的喇嘛教身份有关,明代喇嘛教进入“禅宗 祖庭”少林寺是事实,但毕竟不是寺中主流宗派,虽有不少追随者,特别在武 艺上,但终究不能左右寺政,更不能取代禅宗曹洞正脉的神圣地位。允许在 寺中立碑,塔林又有一席之地,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也正反映了少林 雄踞中原,地理上四通八达,文化上形成了交流融会的久远传统。

借助叶德荣从少林碑碣中辑录而成的《宗统与法统一一以嵩山少林寺 为中心》和少林寺石刻文字抄录本,还能找到一些关于匾囤的零星资料,对 理顺匾囤在少林寺的宗统关系和武艺传承不无意义。另外就是数量众多的 明清文献了,其中特别是某些具有经典价值的武学著作,如程宗猷的《少林 棍法阐宗》、山逸人的《麻杈棍谱》和吴殳《手臂录》等,这些“外典”拓展了我 们认识匾囤和明朝后期少林寺武艺状况的视野。下面我们就依据现在能够 看到的资料,粗线条地勾勒出以“西天梵僧”身份栖身少林并对少林武艺做 出重大贡献的匾囤和尚的生平事迹。

我们先依照碑石镌刻的年代为顺序,把少林寺里与匾囤相关的三个碑 文都录在下面,略加阐释,以了解匾囤生平。

最早镌刻的一块是《乾没哪塔匾囤和尚灵塔》,铭文很简单,依其格式, 自右向左一共三行二十八字:

嘉靖乙丑岁中秋吉旦

① 《少林寺竺方参公塔铭并序》,万历三年二月立(杨焕成:《塔林》,下册,408页, 郑州,少林书局,2007)。按,温玉成认为周参是悟空和尚的弟子,而悟空即匾囤。笔者 以为此说还需要进一步求证,故暂不据从(温玉成:《少林史话》,183页,北京,金城出版 社,2009)。

乾没哪塔扁囤和尚灵塔孝重法孙普明普云建塔铭并不是完整的碑传,但它是真实可信的塔铭,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简短的铭文至少告诉我们三点:

其一,匾囤灵塔建于嘉靖乙丑的秋季,即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八月一 日。据碑传,匾囤于嘉靖四十二年圆寂于四川夔州,两年后,弟子们将他的 灵骨归葬于少林寺塔林,建立了这座灵骨之塔。

其二,匾囤被称为“乾没哪塔”,依照温玉成引自藏学家王尧的译解,“乾 没哪塔”是梵文“Karma 音,是密教对高僧的一种尊称,这是确定 匾囤是密教僧人的重要依据。②灵塔呈平页圆形,具有显明的喇嘛教特点, 是少林寺塔林中为数不多的喇嘛教塔之一。

其三,为匾囤迁葬并修建灵塔的是他的“孝重法孙普明、普云气依少林 寺字派,匾囤本人是“悟”字辈,“悟”以下是周、洪、普。普明、普云比匾囤低 了三辈,故以“孝重法孙”自署。普明、普云二人是匾囤门下有法号可查的一 批“普,,字辈追随者中比较重要的两位,特别是普明,后文还要谈到他。

接下来是清康熙年间纂修、乾隆十三年刊刻的《少林寺志-宸翰》所收 载的《扁囤和尚碑》,是目前所见最早也最完整的匾囤碑传。原碑早在乾隆 十三年《少林寺志》刻印时就已“无存”,《少林寺志》应是依据拓本或早期的 过录本抄下来的,内容似有较大删节,这是《少林寺志》所录碑文的通病。 碑曰:

扁囤和尚碑(无存) 明英宗曾孙封新昌王厚尊

匾囤禅师者,号无空,禹州陈氏子也。年逾二十,投少林寺,礼梵僧喇嘛 为师,请求法名。师曰:“道本无形,何名之有?"空曰:“三世诸佛皆有名号

弟子安得独无?"师授以《心经》,读至“五蕴皆空",豁然大悟曰:“身尚是幻, 何处求名!"一日,手编大囤与师前,师指曰:“匾囤是汝名也。"答曰:“既名匾 囤,内也无空。"师曰:“教外别传,方契此语。"

后到峨眉绝顶,结茅以居。一日,见阿弥陀佛手执《大弥陀经》一部,曰: “藏内有经,藏外全无。付授予汝,广令传化。"空遂周流寓内,前后印造《大 弥陀经》若干藏。未几,复返少林。念少林为达摩单传之地,施银三百两,亲 在本寺率诸僧众法筵大启,共辅皇猷。嘉靖四十二年再之峨眉,行至夔州江 中,曰:“道旷无涯,逢人不尽。"登岸,端坐而逝。

徒孙普明等曰:“少林吾师发身之地,归基少室。"建塔告成,走钧阳,拜 于不谷。以不谷上接天潢,征文以状禅师之实。予怜其诚,姑将禅师行实详 述之,以塞众望,并志岁月云。隆庆二年。

我们对碑中的一些人物和问题试加梳理。

碑文作者明新昌王朱厚尊(熠),见《明史》卷一。四《诸王世表五》。他 是明英宗的第九个儿子徽庄王朱见沛的曾孙,封地在河南禹州城,即钧阳 (今禹州市,属许昌),封号端僖王,嘉靖元年封,隆庆五年薨。①明朝封王甚 滥,徽王支系很多,仅当时的禹州城里就有16个王府之多。②普明之所以在 灵塔修好后专程到禹州拜见新昌王,首先禹州是匾囤的出生之地,其次新昌 王不但是皇族后裔,即所谓“上接天潢”,而且历代徽王都是少林寺最大的施 主——“檀越”,一直对少林寺多有施舍。③更重要的一点,即如叶德荣曾谈 到的,尊崇“西天梵僧”是从明代初年兴起的皇室风尚,徽府亦难例外,藏密 僧人能进入少林应该与徽府的推动分不开,所以普明走禹州向新昌王求取 碑文,说明新昌王对匾囤有了解,甚至是很熟悉的。

碑中所提到的《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 之理。“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 弥陀经》,即《佛说阿弥陀经》的简称,净土宗的主要经典。“大囤”,即北方人 常用的一种用竹蔑、荆条等编成的贮粮器具,圆形平底,边框很浅,亦称团 匾。匾囤赴峨眉舟行至夔州江中,登岸端坐而逝,夔州即今之重庆市奉节 县。“不谷”,古代王侯的自谦词,犹如皇帝称“孤家”、“寡人”之类。

少林寺藏《匾囤禅师行实碑铭》,内容比之新昌王《匾囤和尚碑》略为详 细,镌刻时间在隆庆三年(1569),比新昌王碑仅晚一年。此碑在匾囤灵塔附 近•碑文一向少有过录文本传世,作者以儒论释,有许多与匾囤事迹无关的 泛泛之论,因此,我们只录碑文中与匾囤生平相关的内容:

匾囤禅师行实碑铭 直隶安庆府通判承德郎杜栾撰并书

佛法流行中国,精其说者为沙门,其行最高者为禅师。自汉以来,代不 乏人。其要旨心法归于(禅),了悟诸尘,超凡入圣,不为事务所侵,又推其余 以教人,俾之同归于领会而已。明兴抵今二百有余载,祖宗立法,设僧灵等 司以崇其教。故以禅名者尤多,不可枚举,匾囤其一也。

师本钧台名宦陈族,自幼至性高迈,不乐俗缘,乃投师入少林寺,派名悟 须,字无空。因织匾囤于师前,遂号匾囤。后至中条山,忍历风雨三月,又进 神仙山大川老人处,益悟禅理。始结茅峨眉绝顶,神想径应而大弥陀经得于 显授,实天相以空其心,精其理,而度世迷也。师由是随至挂搭,上自王公, 下及士庶,咸尊师之。纪其足所蹈,教所被,盖口藩焉。因而名震京师,御侍 张公等为之创庵于京城之西北京隅,极其宏敞严丽,聚大藏于其中。会其徒 藏扬之。又得张公等厚贤,设法筵于少林寺,师亲往视之,以答厥愿。嘉靖 四十二年,再返峨眉,至夔州府,口示偈而逝。有云结顶,身如金之异,人益 崇之,视生尤加焉。遂列瘗少林之浮屠。高风俐诲,传播远迩,有不待镌列 而存者。其徒曾孙普明既已刻石者二,一 口藩王,一住持,又欲荐绅者亦为 之著述也。不远千里乞予以丹其石。予诵法孔孟,素不知释氏之说,独念普 明以一释子,而拳拳惟恐没其祖师之善思,以垂诸不朽,盖真口孝道之心者。

……苟以为势有所不能,则普明之势独矣;苟以为力有所不及,则普明之谆 勤恳乞谁不为之感动耶?是故天下无难为之善,特患无勇为之人,彼二石者 其高师之行亦略备矣,独普心之孝诚不匮于丐文一口验之固知他日不忝于 其祖也。既次其由,遂从而铭之曰:潜天潜地,非空非碍,师垂兹名,无分 沙界。

隆庆三年岁在己巳季秋旦日

京都古刹吉祥庵住持第三代玄孙普心、普香、普照、普存立石。

碑文作者杜栾,署衔为“直隶安庆府通判气依明代官制,府衙设通判一 员,正六品,是知府的副佐官员,分掌一部分政务。①但我们在清康熙六十年 《安庆府志》中没能找到杜栾的名字,在清修《安徽通志》中也没能找到相关 记载,此人的事迹暂无所知。杜栾的碑文较之新昌王朱厚熠碑文更详细一 些。他在碑文中写道:

其徒曾孙普明既已刻石者二,一 口藩王,一住持,又欲荐绅者亦为之著 述也。不远千里乞予以丹其石。

是说普明在请求杜栾撰写碑文之前,已请人写了两份碑文。“一口藩 王”,即指新昌王朱厚博的《匾囤和尚碑》;“一住持",碑已不存,不知道这位 住持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另有所指。杜栾说:“普明以一释子,而拳拳惟恐没 其祖师之善思,以垂诸不朽,盖真口孝道之心者。”显然,普明为匾囤立碑而 四方奔走的“孝心”感动了杜栾,而普明不避重复,再三立碑,除了“孝心”,是 否还有别的原因?这不免令人生疑。

根据各种碑传所提供的资料,叶德荣曾对匾囤的生平作过一个概括,见 于前面提到的叶德荣撰《明代喇嘛教与少林寺》一文,读者自可参考。笔者 只对匾囤生平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些补充考述。

浏览1,9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