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刀会一民间演武者的节日
单刀会起源于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 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唐建中元年(780年)各地治武臣庙,后建 关帝庙,定于五月十二日官祭。在这一天,湖北各县均有五月庙 会比武之事。各地民间武术界沿袭一个欢聚演武的传统节日:五 月十三“单刀会”。相传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是武术界非常崇奉的 武圣关公“单刀赴会”之日,民间武术界特举行“单刀会”,以示 纪念。
武术界对“单刀会”活动非常认真,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 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参与。在老河口地区,甚至所有与武术有关 的在外地谋生者,也按期赶回参与聚会。
汉阳县各乡设有关帝庙,汉阳县的“单刀会”又称“五月庙 会”,这天好手云集,以武会友,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一 天,汉阳的拳师都齐集在关帝神位的肖家庙,迎神赛会,以拳会 友,切磋技艺,围场表演,热闹异常®。各地单刀会的活动形式大体是:武术界同仁先到关帝庙进香,叩拜关帝,缅怀师祖。随后 聚会一地,师徒及师兄弟之间演武练功,欢聚叙旧,敬重师长, 增进友谊,其热烈欢快的气氛如同盛大节日。民国年间,由于社 会武术活动的发展,“单刀会”活动盛极一时。
汉口武术界的“单刀会”颇具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 武汉地区各武术团体的师生、各游动拳场的师傅和徒众,乃至一 切爱好武术的人们,携带各种武术器械,不约而同来到后湖聚会。 后湖在中山公园背后,有大片开阔的草坪地,因此,汉口的“单 刀会”又成为“下湖”!下湖的人数达到千人,加之卖零食的小 贩,玩杂耍的及观看的,场面热闹非凡^ “下湖”的人们自觉地以 一个师傅所带学生为一个场子,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也有武林好 友相约欢聚者D各个场子之间各自为政,友好相处,欢快演练, 互不干扰。人们或打拳踢腿,或耍刀弄棒,或运气排打,或游手 过招,不拘形式,不用裁判,不论胜负,不闹冲突,相互照应, 尽情欢聚。平时不轻易露手的老师傅,此时都下场献艺露招,以 示对武圣关公忠义精神的緬怀和敬仰之情至今,武汉已经举办过三届武术单刀会比赛。这种聚会为武 术习练者的武艺交流和相互促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增 加了民间武术习练者的相互联系和感情,促进了本地域的武术 发展。
第二节地方戏曲杂技中的武术文化
一、荆楚地方戏曲中的武术文化
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中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武打艺术。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武打场面, 表现人生的冲突矛盾和战争,自希腊戏剧到现代舞剧,都是不可 避免的。但是像中国戏曲那样有着如此花样繁多的战器舞和“惊 人之绝技,像蝴蝶,像梦一样令人陶醉”①的武打技巧,均得益于
武术。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 史。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 的南部)、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 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湘剧的剧目丰富,大小剧目达 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98%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 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 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 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 连传》、《西游i己》、《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 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 记》、《琵琶记》。“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 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楚剧为湖北地方戏种,早期的高腔莲台大戏,重功架与特技, 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大戏很讲 究“射叉”、“叠罗汉”、“爬杆”等技艺,需要演员具有相当的武 术功力。《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岳飞传》 等戏曲中均有武打场面。
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人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 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汉剧分十 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 夫、十杂。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在汉口刊行的《新镌楚曲十 种》收有老汉剧本《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临潼斗 宝》、《青石岭》等,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 如《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挑滑车》、《八大锤》、 《雁荡山》、《李逵闹江》、《武松打店》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 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旷的性格。武戏对武术的传承和艺术 化起到巨大的作用。
谭鑫培(1847—1917年)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 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县(今武昌)大东门外田 家湾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11岁人小金奎科班 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 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锤”等武生戏为 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 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
在京剧事业上有承前启后之功的谭鑫培早年曾做过护院镖师, 他的刀术练得极好,在演《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时,过去 艺人只走个四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 刀法,深受观众欣赏,因此被称为“单刀小叫天”®®。
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 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在很 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 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 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 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及良好的武术功底; 《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戏曲武生练习的武术内容与传统的武术内容大致相同,结合 了武术的部分内容,注意功力的练习。武术中一般的腿法在戏曲 演出中都能用到,如各种踢腿、旋风脚、二起脚等;有些名称与 武术的不一致,如“大车轮”动作是飞脚片腿接大翻身;后扫腿 等动作以实用为主
演出的兵器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在演出过程中要 与锣鼓点相配合,注意节奏。手型特点是拳不握紧,称为“空心 拳”,掌型为“八字掌”。
对武生演员的选才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身段规范、扮 相俊美、有阳刚气质、武将风范的演员。打斗场面都是虚拟的假 打,表现出剧情就可以了,与武术对练要求的逼真惊险,在表现 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楚剧《宝莲灯》说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其中有拳术、戟、 斧等武术套路表演和对打场面。
二、地方杂技中的武术文化
杂技,新中国成立前叫耍把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 国政府组团到国外表演,周恩来总理在进行审査时,给中国杂技 团命名,此后,就有了杂技这一称谓。早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 湖北两省都有杂技表演团体。
杂技表演中有很多与武术结合的内容,大武术、小武术、绳 鞭技、硬气功表演是杂技武术表演经久不衰的节目。杂技武术突 出杂技技法和武术的竞技动作,演员们手持三节棍、藤牌刀,以 及枪、剑等表演武打对练的精彩场面,展现了杂技的精、奇、美、 妙、巧、绝、险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武术的灵活、敏捷、潇洒、 飘逸、气势连贯、变化多端、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杂技演员特别重视腰腿功的训练,汉代画像砖和壁画、陶俑 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需要有扎实的功 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如果没有坚实的功夫,还 要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从容自如地翻筋斗,一般人是不 行的。
杂技演员一般具有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叠罗 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 载。现藏日本的我国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 个人顶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 举起四副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 量。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节目飞剑人 鞘”的绝技也是杂技中的一个表演项目。
活跃在武当山一带的杂技(这里俗称玩把戏),武术功底相当 深厚®,表演的内容有铡刀破腹、铁板滚背、单掌开石、油锤贯顶等等。
铡刀破腹,表演者就地取材,向当地群众借一把两尺多长, 四寸多宽的铡刀,刀口横在肚皮上,在刀口和肚皮间隔两根竹筷, 喊观众抡起一柄铁锤使劲向铡刀刀背砸去,竹筷被铡刀斩为两段, 而肚皮只留下两道白印,体现了武当拳榔梅派练内功时“元气积 聚,如同铁块,刀枪不人”的特点。
铁板滚背又称“滚钉板”,起源于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香客。为 了表现对真武神的虔诚,在一块本板上钉满铁钉,横在进香的神 路上,香客赤膊光背,从钉板上面滚过去。在杂技上,表演者光 脊梁仰卧在钉板上,并在肚皮上放一石板,请观众抡铁锤使劲砸 石板,石板开裂而表演者只在皮肉上留下一片钉子印点而已。20世纪30年代,汉口市国术馆馆长徐士金表演硬气功“钉板开石” 与此相同。
腹卧钢叉,一人腹卧于叉尖锋利、朝上的三股钢叉上,四肢 平伸悬空,由一人拉着卧叉者的一只腿旋走几步后松手,卧叉者 能与钢叉一起旋转多圈而安然无恙。银枪刺喉,即用一根两端装 有锋利金属枪头的木枪,将两枪头同时置于两气功师喉部,同时 相对发力,枪杆被抵成弓形而喉部无伤。
苗族人每当重要节日,特别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都要表 演上刀梯的精彩节目。表演者先在平地立一高10米的楼梯,该楼 梯的梯子由36把尖刀安插而成。表演者穿一条短裤用赤脚踩着锋 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顶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 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节目,以 显不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技巧。
浏览2,0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