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晚,在佛山举行了一场颇受国人关注的散打比

赛。这场比赛的重头戏是中国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战胜日本自由搏击高 手伊贺弘治,这是柳海龙从专业散打队退役后复出参加的第一场比赛。

中华英雄柳海龙大胜日本K0之王,捍卫了中国武术荣誉。经 过三个回合的激战,最终,三名边裁打出的分数分别是28比19、28 比19、23比19,无可争议的判定柳海龙取得比赛的胜利,在这场中 日顶尖武术高手的交锋中,柳海龙以惊人的优势成为胜利者。

在搏击擂台上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难怪柳海龙会成为中国武 术界乃至国际搏击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柳海龙最得意的功夫,也是对手最惧怕的招法就是柳腿劈挂。

这种原本普通的武术招式到了柳海龙手里,成了对手闻风丧胆 的制胜绝招。柳海龙的劈挂腿是种用自己的腿自上而下的垂直攻击 技术。而散打王柳海龙更是以擅长此技术闻名。它以对手的头部为 攻击目标,在对手即将要做动作,还没做出来之前,用自己的脚跟 进行打击。根据时机和距离,又有很多的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主动和迎击性劈挂腿,双方分别是针对自己需 要主动攻击的对手,和正在攻击自己的对手。其中技术运用的区别 在于,如果是主动进攻的劈挂腿,支撑腿需要先往前快速跨一步, 靠近对手后再抬腿攻击。而迎击性劈挂腿,只需要原地快速起腿, 迎着冲过来的对手,劈击对方的头部。

有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柳海龙既然在国内比赛和对外的商业比 赛中几乎战无不胜,那他要想夺得功夫之王世界杯的散打冠军自然 不在话下。柳海龙说:“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能每战必胜呢?擅长拳 法的欧美选手对中国选手研究得很透彻,中国选手在技术上已不占 绝对优势,胜负的关键要看平时的训练水平和临场的发挥。不过比 赛还是看最后的结果,过程出现被动甚至极为困难的局面是很正常 的。”经历过胜利也经历过失败的柳海龙表示,现在自己可以坦然面 对一切挑战。

也许,今后的擂台上人们再也难以见到柳海龙的身影,但人们 相信,这种神奇武术和武术精神,会在其他的人身上光大发扬,再 创辉煌,更胜一筹。

十七、千古流传的武林“圣经”

习武有诀,传武有经。多年来,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着各种版本 的武林绝学和秘籍。而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更是被夸张到"一 经在手,天下无敌”的神奇程度。近年来,很多著名的武学经典 纷纷面世曝光。剥去了 "光环”和“迷信”色彩之后,让人们不 仅领略到这些武术绝学的精妙,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魅力。


  1. 少林绝学《易筋经》图片6


在武侠小说中,《易筋经》一直被说成是一部少林武术秘籍,是 少林的上乘武功。

《易筋经》已证实不是菩提达摩所写,而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托 名而作。说《易筋经》是少林武术秘籍,就更有些问题了。据说 《易筋经》记载的是内功心法,可是少林寺一向是“外家”拳术的 代表,与“内家”拳相对,少林武功以“主于搏人”的“拳勇”而 闻名天下,向来不重内在修炼,与内家拳注重内在修炼、以静制动 相区别。李靖在《易筋经》序言中也说“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 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历史实情。所以, 《易筋经》不可能成为少林武术秘籍。

事实上,《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 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强调内静

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据少林寺《易筋经》传人释延王说,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他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易就是变 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 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 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 《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

《易筋经》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修炼,而 并非小说中所说的只有武林高手才能够学会。修炼《易筋经》一般 人只需一年左右便可打通任督二脉,修炼“易筋洗髓功”能达到强 体健骼、治病、排毒、美颜、抗癌等功效,可说是结合武术、医学 及佛教的最高内功心法。 .

  1. 武术文献《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 1528—1587)著。戚继光,民族英 雄,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因抗击倭寇有功,升总兵官,两年后与俞大猷剿平山东 倭寇,后调至北方镇守蓟州。《纪效新书》编著于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560年),完成十八卷本的第十四卷,以后补上四篇,于嘉靖 四十一年初印。

《纪效新书》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十 八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宪》、《短兵》、《射法》、 《拳经》等(无《辛酉刀法》)。王象全本则分十四卷,有关武术篇 章在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笑、棍、钳、射(无《拳经捷要篇》) 等与武术有关的内容。

《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 经》,并在吸收民间各家拳法的基础上,自编了《三十二势图诀》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武学》第一辑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依照常 例,我们在卷首说几句话,向读者谈谈创办这份辑刊的目的与宗旨,向海内 外广大的武学爱好者,特别是关心“武学"建设的朋友们谈谈《武学》的预期 方向和我们真诚的约稿意愿。盼望各方博雅对这本艰难问世的学术辑刊能 够有所关注,也盼望海内外学者惠赐佳作并多多给予指正。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遗产的武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这是大家都 了然于胸的。两次申奥的失利,实际上使“武术进入奥运会"这个曾经让国 人怦然心动的目标已经变得渺不可及,如今,更是成了无人关注和各家传媒 不再提起的话题。“泱泱哉,吾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然而,在神圣的奥运 殿堂里却鲜有属于“吾中华"的项目,与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相比,这 不能不是一个让国人深感纠结的事情——这与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 称,与我们悠远而丰富的体育文化传统很不相称。事实如此,我们以为除了 纠结,恐怕还需要从掌管其事者的责任和处置举措上去探析原因,需要深入 思考和反省,多问几个为什么。

武术进不了奥运固然是个遗憾,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当下中国

武术日益萎缩的严峻现实。近年,有人公开提出易“武术"为“武舞",以求改 弦更张,另谋出路,持此论者除了理论上的迷茫之外,恐怕也有着某种心理 上的无奈,毕竟武术的天地越来越窄,爱好者越来越少,心里不肯,便慌不择 路,有病乱投医!国内,青少年练武术的远不及练跆拳道的多,从沿海到内 地概莫如此,这种趋势由来已久。国外,除了太极拳还拥有一定数量的练习 者以外,剩下的就是靠香港电影走红的某些拳种,其他拳种则大多门庭寥 落,如明日黄花,曾经的热闹一去不返。有些人热衷于编门谱、序传辈、抬身 价、造声势,以至于无所顾忌地望文生义、生编硬造,大玩玄虚荒怪之道。堂 堂中华武术,实际上成了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的附庸,无视影视小说的无稽 之谈而竞相攀附,于是,小说家被誉为“武学巅峰",影视明星成了 “武林泰 斗",以至于一些颇有名声的武术家也将曾经参与过某个武打片的演出引为 荣耀,时常挂在嘴边。在民间,江湖习气沉渣泛起,奇谈怪论不断出炉,再加 上传媒浓墨重彩的大肆张扬,这实际是构建了一条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条,与 武术本身关系并不大。凡此种种,拼合成当代一大堆光怪陆离的武术泡沫, 表面上很绚丽,实际上子虚亡是、空空如也,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的真实价值, 没有人认为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学问,只有很少一些获其实利者,如鱼得 水,乐在其中。总之,武术的浅薄化、舞蹈化和虚拟化由来久矣,如今终于走 上“巅峰",到了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其实这种景况并不是预料之外的事情,很多年前我们就曾对此表达过 忧虑之情,如今不幸言中,遗憾之外内心却仍有不甘,因为武术出现如此窘 困的景况本来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有所挽救的。

“国家规定''的竞技套路之类长时间独占武坛,一花独放,导致官办武术 游离于武术文化本体之外,朝着“满片花草''偏向发展,制造出一种名为“竞 技武术"而实际是体操、舞蹈与戏曲武功的混合术。一位武术先贤曾形象地 称之为“四轻运动"。然而,平心而论,当年的“竞技武术"至少还有一定的规 矩,虽然浅薄浮华,但毕竟还有一套技术与理论的路径可循。现在的情况就 复杂得多了。首先是“竞技武术",虽然不断花样翻新,但终究不可逆转地走 向衰落,权威性和影响力丧失殆尽,只能靠官办的竞赛活动强力支撑着。社 会上青少年练习者越来越少,导致武术总体萎缩。民间武术表面上似乎还 算热闹,实际上散乱无序,漫无边际,神秘主义泛滥。名之为“传统"的东西 其实许多是假冒伪劣,甚至是武侠小说里的“秘传"和“竞技武术"的改头换 面。其次,套路演练和散手(现在叫“散打")虽都叫武术,但实际各成领域, 且二者渐行渐远,根本互不搭界。这是中国武术自''竞技武术"和“传统武 术"的武断割裂后的第二次割裂。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传统"的大旗下,“掌 门人''们轰然出世,真传、秘籍、绝招、内功之类不绝于耳,让人眼花缭乱。据 “权威部门''统计,拳种门派已逾百种,这种丛胜无序的虚肥状态竟被视为 “繁荣"的标志和景象,可悲也夫!尤其是自清末民国以来,“少林''就成了附 会穿凿的大本营,如今更加繁盛,具有价值的少林史实却如沧海遗珍,鲜有 人探求其中,追寻究竟,多数人却对小说家们的信口之词深信不疑;“武当" 就更不必说了,云遮雾罩,高深莫测,从来就没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回 事,与历史的真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风气之下,就连一直以来发展相对 严整、理论脉络比较清晰的太极拳,在陈、杨、武、吴、孙以外,又遍地开花般 地冒出了许多新的“流派”,"大师"如云,名目繁多,各有妙解,眼看着有遭 遇碎片化的危险。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社会稳定,文化走向繁盛。 许多曾经遭受摧残的传统文化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出现了新气象新局 面,有了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探索。比如国画、国医、京剧、民族音乐舞蹈 等,人才涌现,生机勃勃,为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中华文化添光增彩,令世 界刮目相看。唯独在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中一向占据核心地位的武术,自20 世纪8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衰落到今天 这样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的境地。其困窘尴尬之状,远远超过了足球。足球 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有相当高的关注度,传媒还在喋喋不休。恒大勇夺“亚 冠''立刻使千万人兴奋不已,额手相庆。反观之,武术还被社会大众关注吗? 武术能不能成为奥运项目还有人议论吗?武术的“高段位"成群结队,究竟 有多大的社会认同度和含金量,能和棋界的段位相提并论吗?

武术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需要有时间去探索 究竟,找到病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去挽救它的颓势。坦言之,时代需要 我们以虔敬忠诚的心态为中华武术招魂续魄,使之如凤鸟于飞,翱翔万里, 向世界展现中华身体文化的人文异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添加正能量!

我们曾经多次谈到,重振中华武风,找回武术丢失了的本体和尊严,必 须以重建中华武学为根基,强化学术研究以达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效 果。重新激发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尚武品节,回归它寓教化于健 身强体和愉悦心性的传统功能。而这必须置武术之于重新建构中华民族本 土体育体系的大结构之中,在振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局观的引领下,珍 重传统,勇于探索,顺应潮流,鼓勇而进。这需要我们虚心审视和参照前人 的成果,从反传统的悖谬中走出来,深化理论思维和历史研究,探寻自古以 来,特别是近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发展道路的是非曲直,并对之做出 客观公允的评价。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慎终追远,继承创新。当然,这 一切的实现都寄希望于现行武术管理体制的突破性改革,没有深入改革这 个大前提,一切都将年复一年,一仍其旧,“武舞''的呱呱落地恐怕也只是早 晚的事了。

作为武术学人,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在武学研究和武学体系建设上尽一 点绵薄之力,建立这个以“武学"命名的学术论坛,为较高水平的武学研讨提 供一个平台,盼望大家一起来促进武术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毕竟,哪怕只 是一点点提升,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武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而现实是我们对理论研究长时间的漠然置 之,导致许多地方还是荒原,需要有更多的学人涉足其中,逐步开拓进取;更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介入,以求达到融会贯通的学术创新之效。所以《武学》 真诚希望得到国内外多方面的学术力量的关注,慷慨赐稿,特别欢迎重大史 论问题上的争鸣之作,以努力活跃武坛气氛,培养学术队伍特别是后备力 量。限于篇幅和档期,我们对文章的选择有所侧重:一是相对侧重于武学历 史、文献和理论的研究,一句话,侧重于“源''的探索和寻绎;二是关注具体的 技术,但侧重于渊源有自的古典武艺技法,当代“竞技武术''所谓“高、难、新、 美"之类恕不涉及,小说志怪家言尤所不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交好周邻、和谐万邦的文化 大国。因此,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闭关生成的孤立体系,它的文化中蕴含着 许多少数民族和域外的元素,从而使得中华文化不但体量博大,而且内容绚 烂多彩。中华武学也是如此,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欢迎从民族关系、 中外关系视角撰写的文章,包括兵器、竞技、著述、人物、谱系以及人类学、民 俗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一个力求严谨治学的学术辑刊,我们希望所有的 撰稿人都能严守学术规范,遵循正规的引文和注释格式,鄙夷一切形式的抄 袭行为。文章不拘长短,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均欢迎。本刊暂无固定 经费支持,所以用稿只以赠予样刊若干为答谢,恕无其他稿酬。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少林寺永信方丈担任本刊的顾问,为此特向永信方 丈深表谢忱。多年来,在永信方丈的亲自主持下,少林寺整理出版了不少与 少林寺相关的重要历史资料,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努力引领“少林学''的 阔步发展,这些已被海内外学人所赞誉。少林寺还在搜集星散海内外的武 术古籍和民间抄本方面竭尽心力,且成绩突出,为武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 文献支持。得到永信方丈的慨然允诺,我们将陆续在本辑刊公布一些重要 的少林资料和寺藏武术典籍,以方便武术界内外的学者研读讨论,为深化作 为中华武学重要构成部分的“少林学”而有所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和武学大家马明达教授担任本刊的学术指导,对本刊的 筹备创办和宗旨目标的设定等方面,给予了总揽全局、彰明较著的指导。早 在1987年,在他的积极参与下,人民体育出版社曾编辑出版了《中华武术论 丛》第一辑。当时,马教授曾希望这是一份能长期存在并对武术科研有所助 益的学刊,甚至企盼它成为武学建设的一块基石,不想只此一辑便戛然而 止,成了“一胎化"之作。2003年,马教授出版了论文集《武学探真》(台湾逸 文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上下册),压卷文章是《“武学"浅论》,主旨还 是倡导“武学"概念,以期推动武学的体系化的建设。这似乎多少产生了些 影响,至少自此以后“武学"一词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且被很多人所采用。 事隔多年之后,我们编辑《武学》,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年那本《中华武术论丛》 和后续的《武学探真》的接续。本刊将遵循马明达教授在武学研究上一贯坚 持的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努力恢扩他长时间所坚守 与求索的武学学理,也为提升中华武学的品位和格调尽一点我们的微薄 之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稿源匮乏,同时又想努力拓宽武学领域,在征 得黄心川先生和李锦绣先生的同意后,我们刊用了二位知名学者的两篇旧 作,也刊用了马明达、马廉祯的一篇旧作。旧作重发,出于无奈,但也不是全 无意义。今后可能还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以为真正热爱武学的读者是 可以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的。

还要感谢我国射箭界的元老徐开才先生。应本刊之请,他接受了本刊 编辑的专访,讲述了他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射箭所做的不懈努力。值得 庆幸的是,正是在徐开才、李淑兰夫妇,还有许多传统射箭爱好者的积极争 取之下,经中国射箭协会研究决定,“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于今年八月 在青海省互助县正式成立,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 国射击协会主席郎维任主席,徐开才任名誉主席,马明达、彭林等任副主席。 “射学,,是中华武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久违了的传统射击 将要重登射坛,对丰富中华武学的内容自然是一件盛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我们已经迈 开的步子能稳健地走下去,希望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的《武学》健康成 长,以毫末之苗,终成合抱之木!

少林武功的创始人是达摩或跋陀,在目前学术界有着种种的说法,但他 们的活动无疑都与印度佛教的禅定理论和实践有着因缘关系。印度佛教的 禅定渊源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践——瑜伽术,在瑜伽成为 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之一后,与佛教仍然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印度 古典瑜伽大概与佛教同时或稍后一个时期传入我国,并与我国的道教、儒 家、医学、武术和民间气功等相交流,这些交流在少林武功中表现得尤为 突 出。本文拟对少林武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作一初步探索。

瑜伽是梵文"Yoga” 一词的音译,这个词的词根是“Yuj",原意是给牛马 “装上道具”,以后引申为联系、结合、冥想、活动、心的统一等多种含义。我 国旧译为“相应”。从狭义上看,瑜伽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正统派哲 学(“六派哲学,,)的一个派别;从广义上看,它是一种系统锻炼身心的理论和 实践方法。瑜伽为印度各大宗教乃至世界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所摄取、 运用并给予了不同解释。《瑜伽经》称瑜伽有“抑止心的作用”,也就是说一 个修行者通过瑜伽种种行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 相结合,从而获得解脱。佛教《唯识述记》二释:“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 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 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 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 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这当然是从佛教唯识论立场上去解释的,但 也表示出瑜伽原有的一些含义。因此,佛教的唯识宗在印度被称为瑜伽行 派,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密乘也常常被概称为瑜伽宗。

瑜伽有着古老的渊源。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 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在莫亨约-达罗和哈喇帕古城出土的遗物 中,曾发现有一枚印章,这枚印章刻有盘坐冥想、沉思或其他姿势的神像,还 发现有一些做瑜伽坐法的刻印。后来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 的土著结合以后,印度的婆罗门教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宗教实践的补充,这 在古老的吠陀本集和奥义书的赞颂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公元前6至前5世 纪佛教与耆那教兴起时,瑜伽也被吸收到他们的宗教实践中去。瑜伽的系 统论述出现在公元3至5世纪之间编纂的《瑜伽经》以及后人为之所作的大 量论释中。在中世纪初期,瑜伽与婆罗门教另一个哲学派别数论相结合成 为婆罗门教一一印度教正统派哲学体系之一,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派生出了 多个派别。在中世纪后期,瑜伽向波斯、中亚和中国等地传播,它被伊斯兰 教所吸收并成为沙菲派宗教的实践内容。瑜伽在20世纪传入欧美后,被称 为“超觉静坐”等,引起宗教界、体育界、学术界、医学界等的广泛兴趣,风靡 全世界。

瑜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五花八门的派别,这些派别主要是根据实 践的方法来划分:

王者瑜伽(rajayoga),也称主宰瑜伽,即对心及其一切活动完全控制 的瑜伽。与佛教的禅宗相似。

信仰瑜伽(bhaktiyoga),对神和师长悉心奉献的瑜伽,与佛教的净土 宗与净土真宗相似。

行动瑜伽(karmanyoga),精进瑜伽,业瑜咖,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活动 而获得证果,类似禅宗参加耕作活动。

知识瑜伽(jnanayoga),通过哲学、理论的思索,使精神凝聚,达到修炼 目的,类似佛教的禅宗。

咒语瑜伽(mantrayoga),通过读诵咒文而获得解脱,与佛教密宗有密 切的关系。

灵体瑜伽(kundaliniyoga),用气息(风)的力量,引发脊骨中潜藏的灵 体或力量,由下而上直达顶端,打开脉结,获得无尽智慧和成就,类似佛教的 密宗。

拉耶瑜伽(layayoga,三昧瑜伽)通过修炼,消灭气息和意识,亲证 三昧。

8 .行瑜伽(hatayoga,力瑜伽、诃陀瑜伽),通过身体的运动(苦行),特别 是控制吸气(ha)、呼气(tha)达到修行的目的,与藏密行瑜伽相似。

古典瑜伽在上述各种实践中着重行瑜伽与智瑜伽两种,前者主要对自 律行为,如善恶、苦乐、爱憎、欲求等和身体的活动,如坐法、控制呼吸等的修 炼,称为外修法;后者是对道德、身心和精神等综合修炼,尤其重视禅思的活 动,称为内修法。瑜伽的修炼常常被分为八个阶段或八支分行法。它们是:

1 .禁制(夜摩),包括非暴力、真实、不盗、不淫、无所有(不贪图别人所 有)五种禁戒;

  1. 劝制(尼夜摩),包括清净、知足、苦行、读诵、敬神等五劝诫;


3 .坐法,身体的姿势和精神状态,如莲花座、英雄坐、杖坐、吉祥坐等;

4.调息,调整呼吸,有吸气、呼气和止息三种作用;

制感,制止心的各种活动;

执持,心专注或凝聚一处,不使驰放;

禅定,即静虑;三昧。

瑜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贯彻在整个佛教发展的历史过 程中。释迦牟尼在其成道以前,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耶 陀迦-罗摩子,从他们那里学习过禅定,并经过苦修亲证了“无所有处”和 “非想非非想处”。佛教后来把他们修持的层次规定为“四禅八定”,佛教主 要的理论是四谛和八正道,这套学说主要讲一切皆苦,这对古典瑜伽有着重 要影响。毗耶娑在注释《瑜伽经MH-15)中也认为世界是“众苦所集”,引起 苦的原因是无明,无明是“四颠倒”(《瑜伽经fl-5),摆脱道路是正见。 当然,他们的正见与佛教有着不同解释。大乘佛教讲般若,主张“定慧双 修”,“定慧双修”也就是讲“止观”,止(奢塞他,smata)是排除盲想,使心专注 一处,统一精神。观(毗婆舍那,viPasyana)就是慧,在“止”的凝聚力中所产 生,所谓“由定入慧”,这和瑜伽所说通过总制(执持、禅定、三昧),抑制心的 作用,从而生慧一样(《瑜伽经》,山-5)。

另外,大乘佛教把修行分成若干阶梯(地),瑜伽也有心地之别,两者都 把修行的最高境地称之为法云三昧。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佛教中也出现 过不少亲证瑜伽的著作,如《瑜伽师地论》等。印度佛教进入密宗的金刚乘、 俱行乘和时轮教后,与印度教的密教(特别是性力派)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难解难分。两者都修三密,当然在崇拜的对象和某些具体方法上还有 一些不同。根据西藏所传印度密宗的经典和部派,可分为:所作坦多罗、行 坦多罗、瑜伽坦多罗、无上瑜伽坦多罗,这四个部派的主张和行事与印度教 的诃陀瑜伽极为相似。由于佛教和印度教在宇宙观、社会伦理学说和修行 解脱观上是不同的,因之印度古典瑜伽派与佛教瑜伽有着明显的不同方面。 佛教主张缘起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缘而起,因此对主体的人来说不存 在一个主宰作用的灵魂(人无我),对客观世界说来也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或 神(法无我);但古典瑜伽派看来,世界是在神或自在天的指导下由不动的神 我和能动的原初物质(自性)所结合起来而发展的。两者都认为要消除造成 烦恼的无明,但佛教消除烦恼是要达到涅槃,即认识到缘起的无常、无我、自 性空等,而瑜伽认为修持三昧是要证悟原初物质(自性)和神我本来不是一 个东西,使人从原初物质,亦即现实世界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而达到自在的境 地。佛教和古典瑜伽都谈到了戒、定、慧,要人们注重道德、身体和精神的训 练,但是两者各有所侧重。佛教着重修心,他们把修持分成若干层次,层层 剥去,步步深入,直至断灭心识作用,但是他们不像瑜伽那样着重外修,也不 很重视外修对内修所起的作用(佛教密乘中某些派别是和印度教结合的产 物,因此较注意外修)。古典瑜伽特别重视身体的姿势和坐法的训练,在诃 陀瑜伽中发展成八十四种功法。

关于佛教大小乘禅法传入我国的经过,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者从事这 方面的研究,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印度瑜伽在我国的传播,仍然 是一段不明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笔者认为,印度古典瑜伽大致 与佛教大小乘禅法同时传入我国,当时,有很多人不易分辨两者的不同。因 此,把印度古典瑜伽的某些实践看作佛教的。例如我国早期翻译的佛教小 乘禅法经典如《大安般守意经》、《中阿含-念处经》都述说与瑜伽类似的三 昧修行法。

佛教的禅法传入我国始于公元148年由来华的安世高所译出的《大安 般守意经》,这部经传播了小乘“四静虑”和“数息观”等禅法。最早介绍印度 古典瑜伽的部分内容可能是在后魏(472)吉迦夜所译出的《方便心论》。北 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敕建少林寺,请印度僧人跋陀任住持,跋陀与勒 那摩提共同译出了《十地经论》,这是我国较早出现宣传分阶段修禅的著作, 其中无疑地也杂有瑜伽的内容。其后,菩提达摩来少林寺修禅,在中国建立 了禅宗,达摩宣传“理入”和“行入”的思想和实践。有人把少林寺的武术归 初于达摩也是有根据的。相传达摩传《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已被 禅宗二祖慧可(487-593)遗失。关于《洗髓经》的内容,历史上只提到名字, 后人无从臆测。但根据印度教《湿婆本集》解释:禅那(dhanana)是一种精神 集中的作用,这种作用由人的脑髓所管理,脑髓在梵门(brahmarandha)之 中,是一种细微的物质,从梵门经下方会阴至六轮:根持轮(位于甑骨部分)、 自依处论(已舍轮)位于前列腺区;满宝珠轮(圣居轮)位于腹部;无触轮(不 打轮)位于心脏;清净轮(除杂轮)位于喉部;神命轮(受令轮)位于顶穴区,每 重脉轮都有若干脉蔓,连贯周身大小诸脉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似 我国道教所主张的任、督两脉在躯体中所起的功能。因此,在瑜伽看来,修 习禅定,也就是要使脑髓或灵体通过一定的路径进行活动,打开脉结,获得 智慧和成就。少林气功也重视脑髓的“清洗”或活动。从佚经的名称,我们 可以猜度这是一本受到瑜伽影响,讲修持禅定的著作。

 

浏览6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