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初,意拳由于其独特的练功方法和鲜明的技 术体系,不仅在国内引起了武林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海外也有一部 分武林同仁对意拳更是独爱有加。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和意拳结下 了不解之缘,他们为了在海外推广意拳而把自己看成是意拳的一个 组成部分,竭尽全力的为了意拳而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 功劳最大的应首推香港的霍震寰先生。
霍先生是香港知名爱国人士霍英东先生的二公子,霍先生曾为 我国足球、射击、象棋等运动项目多次捐款,在国内体育界很有影 响。现担任中国国际武术协会副主席,多次到北京与国家体育总局 领导人讨论发展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计划。霍先生自幼喜欢武术, 后拜于王萝斋先生弟子韩星垣先生门下学习意拳,又经汤汝琨师叔 介绍结识了姚宗勋先生。从1978年开始,霍先生便利用公务之暇 专门来京向姚先生学习意拳。他赞誉姚先生说:“姚师叔乃少有的 武术明家,文武全才,实践及拳理一样精到,而为人更是光明正 直,饶有古风。虽然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在姚师叔的细心指点 下,为我解答了不少难题,纠正了我练功上的不少错误,使我对意 拳总算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其实早在韩星垣先生门下学习意拳 的时候,霍先生的功夫已经颇有造诣了。在结识姚先生之后,由于 其练功刻苦,虚心好学,姚先生甚是喜爱,遂将其一生之意拳体会 心得传于霍先生。回香港之后,霍先生在身兼数职,公务繁忙的情 况下,还不忘发展意拳事业。他与朋友们一起成立了 “香港意拳学 会",并亲任会长,积极举办活动,发展会员,扩大影响。在1985 年,姚先生去世以后,霍先生的意拳已达到相当水平。但为了更深 一步的研究意拳奥秘,霍先生又多次来京继续向承光和承荣两位师 弟请教学习。在学习期间,霍先生逐渐认识到姚氏意拳有自己的独 到之处,尤其在实战方面,上功之快,更是无与伦比。所以为了让 香港其他意拳爱好者,都能领略到姚氏意拳的魅力,在1988年春 天,霍先生经过细致考虑和周密布置之后,代表香港意拳学会向姚 承光、姚承荣发出正式邀请,让姚氏兄弟到香港为其意拳学会会员 和意拳爱好者们教授意拳,时间定为3个月。
承光和承荣收到邀请函之后,认为这是发展意拳的一个绝好机 会,于是立即回电,同意接受霍先生的邀请。然而,当他们兴冲冲 的拿着邀请函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时,却没想到遇到了很多的麻 烦。其中,某体委的一位负责人听说他们要到香港去推广武术,不 禁大吃一惊。于是便询问他们是哪个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毕业的,是 什么学历文凭,从事武术学习与教学有多长时间,参加过什么比 赛,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等。但听说他们俩一个是电车公司的保卫, 一个是自来水公司的抄表员时,更是大吃一惊:“香港是什么地方 呀,是谁想去就去的吗?还是死了这条心吧,你们的心情可以理 解,但我们不能不照顾祖国的形象和名声呀。” 一番话下来,气得 兄弟俩嘴唇发抖,说不出话来。面对他的讽剌与嘲弄,技艺高超但 生性秉直的兄弟俩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不敢和这个负责人闹僵, 因为一旦动起手来,后果将是多么的不堪设想!
就这样,一关受卡,关关难过。在万般无奈之下,赴港讲学一 事便被拖延下来。而香港的霍先生见大陆那边一直没有消息,非常 着急,便给长住北京贵宾楼饭店的的霍家私人代表王先生打了电 话,还写了一封信,让王先生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在中间做做工 作。同时,自己也准备来大陆亲自进行疏通。
王先生在接到霍先生的通知之后,便四处奔波。经过一番疏 通,终于使姚氏兄弟赴港讲学一事的各种手续办理完毕。而同一时 间,在香港已经等的不耐烦的霍先生借一次公务之便来到大陆,忙 完公务后准备亲自去北京解决此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行动却给霍 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她的两条腿在广州一家宾馆门外被一辆迎面 而来的小汽车压断。
这件时一时间惊动了中央,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十分的重视此 事,要求有关部门派最好的医生去广州,同时拍去电报询问此事, 并派秘书专门远赴广州探望。然而这些领导同志并不知道,如果当 初姚氏兄弟的手续能够顺利批下来,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终于在1988年6月28日,姚承光、姚承荣两位中国意拳实力 派代表人物来到了香港。香港虽只是弹丸之地,但武林门派众多, 习武之风极为盛行,这次通过有关媒体宣传,姚氏昆仲赴港讲学一 事一时间传便香江两岸。
在香港的欢迎宴会上,香港意拳学会的代表,香港各派武林人 士及有关媒体的记者一起观看了姚氏昆仲的意拳表演.在方圆20 来米的“演武大厅"里,几十位意拳同门师兄弟及其他门派的多位 武林同仁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亲自领教一下姚氏昆仲的意 拳功夫.而他们兄弟俩也抱着与香港同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态 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经过主持人一番简单介绍之后,姚承荣首先 闪亮登场。只见在一连串的快速推手进招中,姚承荣将对手逼的或 退到墙角,或被随手摔出,甚至毫无还手之力;紧接着姚承光上 场,只见他或挑,或拧,或全面控制,左右破坏平衡,随之发力, 对手立即跌出。此次诸场比赛,姚氏昆仲场场获胜。推手完毕,姚 氏昆仲又相继表演了意拳的各种基本功和实战攻防技术。在实战表 演过程中,那犀利无比的“一触即发",更是令在座的人们惊叹不 已。香港武林人士看了以后,对此作出了如下评述:
“姚氏昆仲能在瞬间快速发力,旋开对手,即使你身材魁梧, 力量很大,也一样被摔出去。"
“姚氏昆仲在推手中,就象变魔术一样,让人摸不着点,他们 最善于运用的技法就是突然变速,瞬间改变力量的方向,引偏对 手,予以进攻.此时往往会一击而中。"
“双手在与他们接触的瞬间,好象被蟒蛇缠住一般,力无所出, 且欲罢不能,越是顽强顶抗,受到的就打击就会越重,摔的就会更 惨。”
“姚氏昆仲的推手技术,能把力量瞬间集中到一点上,如江河 暴发,汹涌而来,几乎无坚不摧。”
总之,这次表演非常的成功,姚氏昆仲以其渊源的家学,深厚 的功力,精湛的拳技,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的意拳风采,一时间引发 了香港武林多年来少有的轰动。在随后的办班讲学过程中,可谓棚 棚爆满。人们学习意拳的热情在香港武林史无前例,眼看3个月的 期限快要到了,但报名学习的人却还在不断增加。无奈之下,应香 港意拳学会和全体学员的强烈要求,他们又延长了3个月的教学 期。
在港讲学期间,姚氏昆仲还应邀在香港武术联合会和香港市政 局联合举办的“1988年全港公开武术锦标赛”上做了意拳的表演。 表演完毕后,整个伊丽莎白体育馆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香港的许多媒体也相继报道了姚氏昆仲的教学情况,其中,香 港《商报》分21期连续报道了他们的整个讲学过程,盛赞姚氏昆 仲“姚师傅试力显神功,如虎在胯威力猛
转眼间已是1988年12月,后续的3个月期限又到了。已经在 香港呆了半年的姚氏昆仲为香港人对意拳的如此厚爱而深深感动, 虽然,很多学员很不情愿让这两位老师离开,但毕竟北京还有很多 事情等着他们去做,不得不离开了.此次香港之行,姚氏昆仲没有 辜负霍震寰先生及众多香港武林同仁的期望,将科学系统的意拳技 术体系留在了香港,推动了香港意拳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实 现了姚宗勋先生“要将意拳推想海外”的遗愿。
霍先生对姚氏昆仲为香港武术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非常的感 谢,在他们回到北京后不久,就收到了霍先生致他们的感谢信,全文如下:
姚承光、姚承荣师傅大签:
敬启者,多蒙。
台端应本会之邀请,来香港传授意拳,开办站桩养生、意拳技 击、深造三训练班。任教六月,期间,教学认真,且能将抽象难明 之拳理,以具体之动作示范,拳学大师王萝斋先生所创之意拳奥 义,于是得以闸明,宜其深受各学员之敬爱,而本地研习意拳之风 气亦因之两大盛。师傅弘扬意拳之功,可谓极伟!谨籍芜辞,略表 感谢之意,此顺烦。
教安。香港意拳学会会长霍震寰1988年12月15日
香港之行的巨大成功,给了姚承光无比的信心。让他深切的感 到自己没有辜负先父多年的培养。他曾经无数次反复咀嚼先父生前 所说的一些话,那言简意赅的做人之道,拳学心得,“知其然,更 要知其所以然"的治学精神,使他深深的明白,眼前的这点小小成 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自己真正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很远。因 此除了日常的工作和教学以外,他又沉浸在了每日的苦练之中。这 时,仅仅拳脚的凶猛,动作的迅捷,已经不能满足姚承光日益开阔 的胸襟。身边的朋友们都明显的感到,经过近十年的磨练,姚承光 真正的成熟了。对意拳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姚承光多年 来自强不息,终于完成了由拳手到拳术家的飞跃。
1989年冬天某日,在北京西城跨车胡同姚承荣先生的家里, 来了3位日本客人。他们是日本武术界泰斗,有“拳圣”之称的泽 井健一先生的3位最具实力的弟子:天野敏、斋藤昭、久保勇人。 他们都在日本国内的搏击赛中取得过很好的名次,实战能力极强。 他们此次来京虽然是观光旅游,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拜见久闻其 名,备受本门师兄佐藤圣二(其在80年代在北京留学,奉泽井健 一先生嘱托随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达两年之久)推崇,但未曾谋面 的两位姚师兄——姚承光和姚承荣。姚承荣在和三位日本师弟寒暄 了几句之后,天野敏注意到,如此瘦弱的承荣师兄能有什么力量 呢?于是便提出:“师兄,我们能否推推手?” “可以。"身经百战的 姚承荣爽快的答应了。推手是意拳进行实战训练的一种方式,因为 在实战中只要双方一搭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肢体上的接触。于是就 要想办法解决如何在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攻防。意拳推手就有效 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要善于体察对方 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且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有效 的控制对方并施以打击。同时作到了攻防合一。从一定程度上来 讲,在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上推手要比散打复杂的多。
随后,大家都来到院子里。身为日本横滨太气拳研究会会长的 天野敏第一个上场。此人40岁出头,身高1.82米,体重85公斤, 他的健壮魁梧正好与身高仅1.70米,外貌清瘦的姚承荣形成鲜明 的对比。就在双方搭手的瞬间,天野敏便使出浑身解数,动作凶猛 异常,大有欲将承荣置于死地之意。而实战经验丰富的姚承荣一见 对方如此动作,便也毫不客气的以“狠”对狠,逮住机会的姚承荣 双手臂由下一个上挑发力,“哆"的一声,只见天野敏如断了线的 风筝一般向后飞去,撞到了身后的墙上最后跌坐于地。天野敏起来 后,第二次上场时改变了策略,他仗着自己身材的优势,使劲的抓 住承荣的手臂,此时承荣采用推手的偏挂手法,一个发力,天野敏 再次被摔坐于地。第三次,天野敏干脆什么技术也不用了,采取硬 顶硬抗的办法,殊不知这种做法正是意拳推手之大忌。只见承荣将 计就计,当对方在顶抗的瞬间,借力发力,往上一挑,劲力极为迅 猛,可怜天野敏硕大的身躯又弹飞出去,“哗啦” 一声,整个人摔 在了斜侧方向的的砖堆上,紧接着又从砖堆上滚落下来。三次试 手,虽然都被摔的很惨,但天野敏却是心服口服。第二个上场的是 斋藤昭。这个仅26岁的小伙子虽然年纪轻,但身高和体重却和天 野敏不差上下,同样是力壮如牛,血气方刚,敢打敢拼。但是,面 对身经百战的姚承荣,斋藤昭还是无能为力,3次推手均被姚承荣 控制后发力摔出,其中有一次斋藤昭像天野敏一样,企图利用自己 的体重来硬抗,结果被姚承荣破坏重心之后,突然上步对准其胸部 一个凶猛的发力,“腾"的一下,斋被打的两脚离地飞跌出去,一 声闷响,摔在了院门外的马路上,惊魂未定,差一点又被马路上的 自行车给撞上,真可谓险象环生。而此时的久保勇人看见两位师兄都被摔的那么惨,硬着头皮勉强推了几下,连忙说实力悬殊太大, 根本无法招架,于是便停了下来。
第二天,在北京民族饭店,三位又拜见了姚承光先生。结果一 搭手,他们3人被摔的更惨。其中一位被姚承光一个向下发力,摔 在了宾馆套房里的红木沙发上,当场将沙发的底座震裂;另一个被 姚承光一个向前发力撞到了门上,竟然将门撞出一个洞来。经过和 姚氏昆仲的两场较量,他们简直惊呆了,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愕神态 说道:“我们的个头、体重、力量都远远大于你们,可为什么一接 手却输的这么惨?我们跟泽井老师学了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 这么脆的发力。而且,你们在退手中变化之快,让我们都感到非常 的奇怪。这才是真正的意拳
比试结束后,他们3人立即给日本的公司打电话请假,要在北 京多呆一段时间跟两位姚先生学习意拳。
于是,天野敏在北京呆了 10天,斋藤昭15天,而久保勇人却整 整呆了一个月。当他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回到日本之后,这次难忘的北 京之行,让他们萌发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将北京的两位姚师兄请到日 本来,让更多的同门师兄弟包括第四代、第五代的弟子们都拜识意拳 的正宗传人,学到真正的中国意拳,并以此来推动太气拳的发展,重 振太气拳的声威,以不负泽井老师的重托,实现老师的遗愿……。
泽井健一先生为日本著名的柔道、剑道高手,是王罗斋先生唯一的外籍弟子。在1941年春天,泽井健一先生与王芸斋先生比武 失败后,便转向王先生学习意拳。由于王老当时已专注于养生,所 以便将泽井委托于姚宗勋先生代教,自己抽空给予指点。所以说, 泽井健一先生虽就学于王老,但实受益于姚先生。泽井健一先生回 国之后,在日本创立了太气拳。他不仅战胜了武术门派的掌门人及 欧洲的一些搏击高手,而且还教授造就了一大批日本和欧洲的搏击 冠军。其中,欧洲空手道冠军克兰巴茨在经泽井健一先生指点后, 轻取日本最富盛名的实战技击家,日本空手道最大流派极真会会长 大山倍达先生。从此以后,大山先生也向泽井健一先生学习站桩等 功法。因此,泽井健一先生在日本被尊称为“拳圣”。
1985年1月,姚宗勋先生去世以后,远在日本,已80高龄的 泽井健一先生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先是惊讶,随后便失声痛哭, 老人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在中国其间,两位先生朝夕相处5、 6年,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姚先生的武学造诣,为人处 世都给泽井健一先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泽井健一先生心目 中,姚先生永远是他最尊敬的人。曾经不知多少次,他向弟子们谈 论在北平期间如何与姚先生一起练拳,如何欣赏姚先生与别人比武 时的英姿,逢年过节两家人如何在一起庆贺等等那些令人终生难忘 的事情。为了深切缅怀姚先生,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弟子了解和牢 记中国的这位伟大的拳学家,泽井健一先生特意取出由弟子佐藤圣 二在北京留学时所拍摄的姚先生的练功录像,给弟子们欣赏。并问 他们北京姚先生的功夫怎么样?有的弟子说:“姚先生这么松柔的 动作能有什么力量呢?"泽井健一先生听后马上说道:“你们懂什 么,实际上姚先生的功夫比起40年代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动 作既轻灵又松柔,步法既沉稳又灵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 造极的境界。姚先生发展了意拳呀!”随后又说:“我泽井健一是日 本第一,而姚先生的功夫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现在姚先生虽然不 在了,可今后你们一定要到北京找姚先生的两个孩子,要多加强联 系,相互之间要多开展学术交流。你们一定要去北京,要把世界上最好的拳学技艺带回日本。”
1992年12月,中国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和姚承荣告别 祖国和亲人,远赴日本讲学授艺。他们此行是应日本横滨太气拳研 究会的邀请,前往开展短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日本期间,作为中 国意拳的实力派代表人物,姚氏昆仲以其自身精湛的功夫,高尚的 武德和良好的素质,得到了日本同道的高度赞誉。日本两家最具权 威性和影响力的武术专业期刊《武术》、《空手道》杂志社问讯都派 记者进行了采访,并不惜版面,以特刊形式,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意 拳及其传人大加宣传和介绍。日本武术界骤然间刮起了一股意拳旋 风 。
在日本期间,姚承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横滨岸根町公园接受 《武术》、《空手道》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的过程。由于两家杂志社的 记者以前都是专业的搏击运动员,退役以后都做了专业的武术记 者。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姚氏 昆仲一一解答,并以身试道,使整个采访场面酷似打斗激烈的擂台 赛,扣人心弦。
第一个进行采访的是《空手道》杂志社。采访一开始,日本记 者便将摄像机和照相机那炮筒似的长镜头对准了姚氏昆仲一一两位 来自中国的神情泰然、气宇轩昂的中年拳学家。
在询问了意拳的特点和风格,一位日本记者说道:“我们很了 解中国的武术,也接触过很多中国的武术家。他们到日本后都说自 己很有功夫,可当我们提出要比试一下时,往往会遭到他们的拒绝。他们虽然名气很大,但遗憾的是我们却看不到他们真实的功 夫。我们早就听说意拳非常厉害,所以,我们希望能见识一下两位 姚先生的功夫。”
日本记者在观看了姚氏昆仲表演的站桩、试力、摩擦步、发 力、推手和散手之后,一位擅长自由搏击和空手道,据称以前是在 国内比赛中战绩斐然的运动员的记者出口就提出:“你们意拳的推 手和散手有什么特点?我练过空手道和自由搏击,能否和你们切磋 一下?” “完全可以。”姚承光脱口而出。于是双方拉开约半米左右 的距离,刚喊开始,日本记者就猛地起脚踢来,姚承光闪身、进 步、发力,一气呵成,对方还未醒过神来早已人仰马翻。起来后的 日本记者惊诧不已,“姚先生的速度怎么这么快?”第二次进攻,日 本记者改用摆踢,结果同样在瞬间被重重击倒。此时在一旁的摄影 记者慌忙喊到:“姚先生动作轻一点,我们的运动员虽然和您切磋, 但毕竟不是真打,象您这样打的话,我们连班都上不成了。”随后, 另一个练过武的记者提出要和姚承荣切磋。第一回合,对方仍然起 腿进攻,姚承荣一闪身,随即一记有分寸的直拳点到对方的脸部, 对方如触电般跌坐于地。第二回合一开始,姚承荣鼓励对方随便出 招,随便进攻。而当对方予以出击时姚承荣利用灵活的步法逼近对 方,被打怕的日本记者胆怯的连连后退,差点撞到身后的摄像机。 在一旁观战的记者们连忙叫停说:“姚先生,你对他的威胁太大了, 你眼睛瞪着,拳头随时都要照他的脸上打,太可怕了,他连脚都起 不来。”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双方实力相差太远。刚才还十 分傲气的日本记者,此时都心悦诚服的对中国功夫赞不绝口。
随后,日本《武术》杂志社的记者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采 访。整个采访过程从上午11点进行到下午1点多。一开始他们提 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采访过许多的中国的武术家,但都是徒有 虚名,没有真功夫。所以,我们想当面和两位姚先生切磋一下。" 随后,一位练过空手道和自由搏击的记者用散手的形式步法灵活的 向姚承光发起进攻。不曾想到,就在其手臂刚要接触姚承光的身体 时。只见姚承光举手一拍,日本记者即被按跪在地。姚承光使用的 是意拳连封带打的短促发力技术。紧接着一位柔道教练员在切磋中 想施展柔道技法,结果,也被姚承光轻松制服。大开眼界的日本记 者越发的感到意拳非常的奇怪,尤其是在技法的运用上很巧妙的就 能将他们发放出去,这是以前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但不知 意拳在功力劲力上威力如何。于是他们又提出想感受一下姚氏昆仲 拳头的威力。记者找来一个很厚很大的沙发皮垫子抱置胸前,姚承 荣隔着皮垫子照其胸部轻点一拳,只见对方“哎呦” 一声,顿时脸 色大变,疼痛难忍,弯着腰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用手捂着肚子风 趣的说:“姚先生,我家里还有孩子,您能否轻一点,太可怕了。” 随后,日本记者又提出想体会一下意拳放人的滋味。然后将沙发垫 放置胸前,站立成丁八步姿势,用力顶着。姚承光待他准备完毕之 后,上步照其胸前双手猛一发力,日本记者应声腾空摔出,仰面朝 天的倒在草地上。太不可思议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记者对 意拳的力量惊讶不已。随后姚氏昆仲对甚是惊讶的日本记者解释 到:意拳通过站桩训练获得的浑圆力,讲究随机随势应感而发。意 拳的力量非常脆,而且穿透力很强,想抗衡这种力量是很难的。
通过这次实际的接触和较量,改变了日本记者对中国武术“表 演尚可,实战根本不行”的偏见,他们诚恳的说道,中国武术果然 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以前没有见到真正 的中国武术,实不该对其乱加评论。同时,日本记者认为意拳通过 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训练方法,非常的先进、独特和高级,绝对 是对人类武学的一大贡献。在他们后来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中说道: 意拳是凄绝(非常可怕,独一无二)驰名的中国实战拳法,姚氏昆 仲是中国的"国宝虽然在日本只呆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但姚氏昆仲的精湛拳技 赢得了日本武林同道的高度赞誉。而他们的为人和武德更使日本同 道有口皆碑。在那些看起来不大,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的事情上, 姚氏昆仲的做法却让日本师兄深深的感动了。在刚到日本后,本来 是安排他们住宾馆,但为了减轻日本师兄弟的经济负担,节省开 支,他们主动提出要求住到一位单身的师兄家里;日本师兄弟送给 他们的礼物和初次到日本带他们出去观光和购物都被他们谢绝了; 甚至在新年的1月1日,日本师兄弟提出陪他们到日本著名的风景 区富士山游玩,也被他们推辞了。理由很简单:“时间很宝贵,还 是抓紧训练,让大家多学点东西吧”。但是期间他们也曾经态度坚 决、诚恳的提出自己的要求:按照日本的礼节,到泽井健一先生的 墓地进行纪念。
姚承光曾经这样说道:“我们认为,无论做人也好,做事也好, 为意拳的发展也好,都应该这样去做。不注重武德的人,也不会在 武术方面有太高的造诣。武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拳学不分国界。” 人心都是肉长的,难怪日本师兄弟对他们俩评价这么高。在他们兄 弟俩回国后不久,便收到了日本的师兄弟联名用中文写的一封感谢 信。全文如下:
北京市意拳研究会总教练姚承光、姚承荣先生:
去年12月中旬至新年初,两位姚教练在日本横滨、东京指导 我们训练,我们大家深感荣幸,非常感谢。姚教练初次访日,连一 天也不到名胜古迹游览观光,每天上午下午及晚上专门培训我们, 两位姚教练为传播和推广意拳的这种态度及精神,太让我们感动 了。我们得到姚教练的指导,收获极大,同时对今后的训练充满了 信心。通过集训,我们心中已有对姚教练的深刻印象。虽然咱们相 处才半个月时间,但大家早就明白了姚教练的技术水平和为人相当 高。这次训练托姚教练的福,很成功了。今后我们一定好好练功, 努力提高技术,在日本大力推广和发展意拳(太气拳)。我们非常 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和交流,同时恳•请两位姚教练作我们坚强 的后盾。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请姚教练多多关照。
祝姚教.练:
全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日本太气拳(意拳)爱好者
第三代、第四代(署名略)
自从姚宗勋先生去世之后,姚承光先生担负起弘扬意拳的重任 以来,由于其自身特殊习武经历及在武术界声望地位的不断提高, 所以前来找其比武较技者经常是络绎不绝。姚先生在与人打斗时有 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总是习惯在走动中进行,不给对方固定的动 作,也可能是拳打,也可能是脚踢,也可能是其他各种技法的变 化,在突然间与对方接触,并能在瞬间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点, 迅速变化,来破坏对方的重心,然后连续施以打击。虽然姚先生当 时以功臻化境,劲力浑厚,一旦动作起来,周身鼓荡,松紧转换极 为迅速,但每次交流,姚先生都以“增进友谊,交流技艺”为宗 旨。从来不以狠技伤人,而是以武德服人。所以,每次交流之后, 都会使对手心悦诚服,畏威而怀德。
伊利亚先生,法国技击协会搏击教练。曾经于1983年来到北 京跟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后来姚宗勋先生去世之后,伊利亚先生 又先后在1985年9月和1989年9月两次来到北京,继续追随姚承 光先生学习意拳。现在,伊利亚先生仍然在法国推广意拳,是法国 意拳界的中坚力量。
其间,在1985年9月,伊利亚先生第二次来北京学习的时候, 有一次在东直门南小街8号的一个院子里训练,他对姚承光先生说 道:“姚老师,通过这几次来北京学习,意拳的基本功我感觉已经 掌握差不多了,但我还没见过意拳的实战是什么样子。我以前搞了 多年的职业搏击,所以我今天想运用我的搏击技能来体验一下意拳 的实战功夫,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正好你也利用这次机会体 验一下意拳的散手和自由搏击有什么区别,意拳散手有什么独到之 处。这对你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意拳是有很大帮助的。”姚先生解 释到。随后,伊利亚先生便摆开了一个拳击的间架,前后跳跃着, 心里想:我虽然没有练过意拳散手,但凭我以前的搏击经验和我的 个头,姚老师您这么小的个子,即使功夫再厉害,估计也占不了我 多少便宜。而姚承光先生以前跟拳击、散手打得也不少,在这方面 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在伊利亚前后跳跃的同时,采用意拳左右环 绕步法,来调动伊利亚。这时姚左脚在前,伊左脚也在前,姚突然 向右边迂回,正好堵住伊的左正面,伊感到很不适应,就连忙往外 环绕。姚随后又往左堵他,就在这种移动的状态下,姚突然抓住机 会,采用意拳“横走竖撞”步法紧接“推断结合”的打斗技巧,一 下打在伊的双臂之上,伊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向他袭来,直接威胁 到自己的头部,就连忙将双手臂抬起,以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这 正中下怀,姚瞬间搭住伊的双臂,随即采用推手中的“旋法技术”, 将伊旋在了他的左前外侧,这时姚变掌为拳,伊的脸部正好撞在了 姚的拳头上。就在瞬间姚又变拳为掌,托住伊的下颌,一个整体横 向发力,将其托起发出。摔出去以后,伊利亚虽然没有受到任何伤 害,但他感到非常的纳闷,他根本没有想到,双方在体重相差30 公斤的基础上,姚老师居然能将自己控制的如此游刃有余。姚老师 身上的力量非常的协调均整,力量之大相当于职业拳手100公斤的 力量。而且在比试中姚老师打击的分寸掌握的非常好,既没有让自己受伤,又让自己充分的体会到了意拳散手的威力。自己虽然个子 大,体力又好,曾多次参加过欧洲的职业搏击大赛并获得冠军,没 想到在瞬间就被姚老师连控制带挤出将重心破坏。如果真的放开了 打,自己非得让姚老师打坏不可。
在这次比试之后,姚承光先生具体的分析了其中的情况,他 说:“伊利亚虽然很有力量,但由于他练习意拳时间还比较短,神 经肌肉在瞬间松紧转换的还比较慢。他拳头的力量很大,步子也很 快,但由于他是局部的力量,所以他的身体一旦与我周身整体浑圆 力瞬间接触,他的局部之力就会被我的整体之力所控制,此时他身 上就会出现很明显的空白,我的发力速度之快,使他很难适应,也 很难理解这种神奇的力量。在打斗的过程中,他认为我会跟他对 拼,即在他进攻我的时候,我会后退,这样我们又拉开距离,可以 你来我往的战上几个回合。可没想到,就在他进攻我的瞬间,我不 但没有后退,反而像猎豹一样,直冲上去死死的将他控制住,使他 感到窒息。并且我的击打是连续缠绕式的,又快又脆,使他感觉跌 进无底洞一样,毫无招架之力。他自己在打斗过程中所有的技术根 本就无法施展,这在国外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情况。他们平时实战 时都是对杀式的你来我往,使用自己的强点,你踢我,我踢你,看 谁的体力好,力量大,谁就有取胜的把握。可是意拳不给你讲究这 个,意拳在远距离分着打,近距离缠绕还要打。协调均整的浑圆力 松紧转换的速度非常的快,并能在瞬间改变力量的方向,在伊利亚 的实战概念里还是双方一接触打两下,然后分开,再寻找机会进 攻。可他没想到,就在我俩接触的瞬间,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我紧 接着又来了第二个,第三个变化,伊利亚极不适应这种打法。”
在后来的推手比试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双方一接触,动不 了几下,伊利亚就乱了阵脚。从有力到无力,从平衡到不平衡,由 强瞬间转为弱,往往会使他无可奈何,由不得自己。他很想和姚承 光先生拼拼力量,可他根本就找不着对方的劲儿。他说:“姚老师 的两条手臂就像两条杠子一样,但这个杠子是滚动式的,上面的力 量能向各个方向变化,想拼连劲儿都找不着。他的手臂像蟒蛇一样 缠绕着我,使我又欲罢不能。并且在推手时,他的气势如波涛般汹 涌澎湃,周身鼓荡,一触即发。如果说我以前所练习的自由搏击在 打击对方时有拳、脚、摔三个'炮口',那么姚老师练习意拳所培 养的浑圆力在打击时则全身都是'炮口,,一旦真正发作起来,后 果是非常可怕的。”
1985年5月,新加坡一武术代表团来到北京进行友好交流。 其代表团领队号称“新加坡狮王”,此人练习南拳,功力深厚,身 体魁梧雄壮,足有二百多斤。在新加坡及海外其他国家颇有影响。 这次他率团来到北京除了进行友好交流之外,还想多结识几位武术 界朋友,切磋一下,取长补短,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他把自己的 想法告诉了中国旅行社的一位朋友,问他能否帮忙给介绍几位武林 高手。这位旅行社的朋友正是姚宗勋先生的弟子,他说这个很简 单,随后当即就给姚承光师弟打了电话说明此事。姚承光爽快的答 应可以会会“狮王”先生。就在第二天,姚承光应邀来到“狮王” 下榻的北京北小街华侨饭店,见到了 “狮王”先生。经过介绍,双 方问好,相互认识之后,在那位师兄的主持下,双方便拉开架势开 始了切磋。切磋的前提是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双方可以随意发 挥。一开始“狮王”摆了一个南拳的间架,左右微微移动,两边转 着寻找机会进攻。而姚承光采用意拳灵活的步法,来牵制调动对 手。当“狮王"的步法向姚承光逼近来的时候,姚利用以斜击正, 侧面迂回的打法,始终把与对方的距离控制在一脚之外,这种距离正是姚承光一步就可以踏入对方中线的位置。所以姚把握的距离正 是在“狮王”进攻的同时,能瞬间抓住防守反击的机会,一步踏进 中线,连续两摆拳正好轻点“狮王”的左右两腮,并用两小臂控制 住他的双手。而此时“狮王”却下意识的用拳头来击打姚承光的胸 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姚承光向后撤步,双手臂往回一带,“狮 王”便“腾、腾、腾”失去重心向前栽去,他的头正好碰在了姚承 光的胸部位置,这时姚承光便施展意拳栽拳技法,在其后脑部位连 击数拳。实际上当时只是比划而已,并未真的发力。在一连串的控 制、牵动、威胁之后,使对方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这时在一旁 观战的朋友们都连声说:“好,非常好,可以停止了,休息一下。” 就这样,比试在非常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浏览7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