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古 老绚烂的中华文化,也包括创造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民族体育是一个内容博大而结构复杂的文化体系,它源远流长,多姿多 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在古代,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特别是多 民族的冲突与交融,这一体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重新组建和重新融合,从而形成 若干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就具体的项目而言,有些保 持着相对稳定的形式,可以说是流传千载而一脉相承,虽然也有变化,但基本结构 不变;有一些则时起时落,兴衰无定,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变化,以至出现了某种变 异;有些则在兴盛一时后便悄然消失了,以至于今天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 料中探索它的形态,所知自然很有限。
儒学的创建者孔子,是文武兼修的倡导者,本人擅长驾车和射箭,并且以这两 种技能作为学生必修的六门课程中的内容。①他所推行的礼乐文明中,包含有丰富 的身体文化内容,有许多与体育竞赛有关的礼仪,其形式犹如一场运动会。然而自 汉魏以后,身体运动越来越不被儒学家们所重视,运动技巧被视为末技,是君子所 不屑一顾的“小术”。后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宋、元以后的大多数儒学家和儒 学出身的官员们,总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民间竞赛活动,理学家们更是主张“一动不 如一静”,视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为不务正业的行为,是不良习好。社会性的歧视, 加上官员们的干扰和禁止,就连曾经被宋朝皇家高度重视的龙舟竞渡也屡遭禁止, 更不要说争跤、手搏、打棒、踢球一类激烈的个人对抗性运动了。崇尚文治偏离了 原来的定位,逐渐演化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偏颇。缺少官方和士绅支持,民间体育 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往往只能依托节庆活动以求展现,生存空间 很小。
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的许多运动方式是在游牧渔猎 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世代相传,稳定发展。个人行为也不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骑 马、射箭、摔跤、较力是生活、生产与战争所必需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娱乐活 动。所以少数民族对中国民族体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每当某个少 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激烈的文化碰撞最终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华夷混
① 《论语•子罕第九》:“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 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又,汉郑玄等《礼记注疏》卷62《射义》:“孔子射 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一” O此时,民族体育总是会显得丰富多彩起来,这成为中国体育史上一个显著特 点。但汉族毕竟在人口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汉族社会里,重文轻武乃至歧武的社会 价值观,影响到体育文化的总结与升华,影响到技术与理论的体系化发展。所以,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虽然五花八门,但除了射箭和武术,其他都缺少总结性著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献典籍之中,属于体育的寥寥无几,这是令人困惑的现象。作 为历史学者,特别是汉文文献学学者,我对此有深刻的印象,时常为之喟然兴叹。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起落消长,特别是经过近代以来西方体 育的猛烈冲击和政府对民族体育的淡漠,中国仍然保存下来一些古老的运动项目, 有些至今青春犹存,在大众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还有许多健体娱乐项 目,包括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滋生出来的新兴项目,也在民间流传着,有的从一隅之 地走向全国,成为大众喜爱的项目。特别在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的地方,这类活动使 许多人在轻松喜庆的活动中得到身心锻炼,享受到健康的幸福和竞技的欢乐,同时 还会得到一种涵泳在传统文化中的愉悦,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
中国民族体育显示了中国人在体育科学上的智慧和创造力,蕴涵着中国人特有 的体育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例如,竞赛活动中的“揖让”精神,①攻防技巧中刚柔 相济的理念,以及身心双益的健康观和对平衡和谐的追求等。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 当代中国而言,这些传统价值观有它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现实价值,这是中国民 族体育至今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中国民族体育也走过了一条曲 折的道路。
晚清以来,在西洋体育强势传入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前辈们为构建自己的体 育体系而做了许多探索和试验,道路弯曲,挫折不少,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 累了某些经验。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事多艰,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等,许多 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草率处置和指导偏颇的现 象,还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浅薄化倾向。“竞技武术”的产生,及其借助官方扶持 所经历的盛极而衰的道路,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可以这样说,在接受西方体育文 化,应对西方体育的挑战和积极学习西方竞技体育模式,并试图与国际体育接轨的 道路上,中国人是相当主动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学到不少自己原本 所没有的东西。但是,必须得承认,我们始终没有在如何摆好土、洋体育之间的关 系上作深刻思考,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出现了重洋轻土、重外轻内的趋向,在得鱼忘 筌的心态下丢掉了一些东西,造成某些难以挽回的损失。在民族体育的总体评估、
① 前揭《礼记注疏》卷62《射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 争也君子。'”
'继承与创新发展上,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学科建设流于浅表,更没有形成多学科 交叉整合的学术队伍和完善的理论系统。政府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缺乏长远规划, 指导思想缺乏连贯性。因此,几十年过去了,或冷冷清清,或热热闹闹,本质上其 实并无太多区别,无非是一大堆不古不今、不土不洋的庞杂而无序的东西,始终只 能给主流体育当配角,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体育领域和体系。
总之,在“举国体制”之下,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卓著,举世刮目相看。相比 之下,民族体育的状况无法让人满意,处境让人忧虑。我觉得在世界上,至今中国 民族体育不能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形象,显现不出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在 体育文化上的特质,中国民族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世界地位和声誉,很少能吸引研 究者的注意。在这一点上我们落后于日本,甚至也落后于韩国。中国最有代表性的 民族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龙舟、武术等,迄今都未能成为奥运项目,有的在 国内连全运会项目也不是,自己都不当回事,无怪乎人家视之藐然。在神圣的奥运 殿堂里,至今没有中国项目,这虽然不是我们所必须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不是一个 缺憾。因为有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和韩国的样子摆在那里,左顾右盼,唯我独无, 究竟不是滋味,尽管我们一向很大度,没有人谈论这些事,大众媒体置之漠然—— 就是说明。但是,我是比较看重这件事的,在我的感情世界里,这比足球冲不出亚 洲更令人沮丧,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坦诚而言,时至今日,中国民族体育体系建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 上还处在一种支离破碎、散落无序的状态中,本质上意味着它还没有真正完成自身 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应大大加强理论上的探研和思考,实践上需要进行大幅度调 整,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重新建构中国民族体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我以为这是当 前中国体育工作中一个不容继续忽视的工作,是丰富世界体育文化的需要,也是推 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中国民族体育的传统结构
所谓“中国民族体育”,就是指有别于西方体育和其他国家体育的中国人自 己的本土体育。20世纪前半叶(1911—1949年),相对于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西洋体 育,有人将中国的本土体育称为“土体育”。①
我们说中国本土体育是一个“内容博大而结构复杂的文化体系”,这主要因 为它是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在所有的交流活动中,最重
① 张之江等:《土体育与洋体育》,《中外体育文献选集》,台湾国际体育研究社1969年版 参 见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第49页;《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下的传统体育》,中华书局1998年版。 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此外还有区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 样,包括有时候是以战争的形式。几千年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如同百川 归海一样,最终汇集到了主要由汉民族建构的中华文化的大海之中,沉积成为中华 文化的主体。所以汉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表面上似乎是单一民族的产 物,其实是有着鲜明的多民族汇合融通的痕迹,这在诸如马球、射箭、摔跤这些古 典项目上看得一清二楚,历史脉络清晰可寻。
民族交流比较好理解,说到中外交流,似乎是比较陌生,研究者们很少有人 谈到。其实早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体育文化中就有外来因素,就蕴 藏着中外交流的成果,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尽管中国曾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 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形式多途径的中外文化交流曾被彻底阻断。以被许多人视为 “国粹”的武术为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南亚次大陆、西亚和中亚的 影响,具体说,受到过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明代是武术开始大规模民 间化、流派化,并自主地走向体育化道路的时代Q这时,无论是军旅武艺还是民间 武艺,都曾吸收了来自日本的刀法,还有来自埃及的刀法等。①西方体育传入中国 后,拉动了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热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边倒式的“交流”,只 有进而没有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c 一方面,数量上与日俱增的华侨华人,把中国 民族体育带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安家落户,使当地的原住民有机会看到 中国人是怎样“玩”体育的。久之,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踩高跷等,成了华 人文化的标志,当地居民不但乐于观赏,渐渐地也有人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一下中 华文化的内涵和情趣。另一方面,西洋体育也有个本土化的问题,由此便衍生出了 许多洋体育的“次生形态”,或是土洋结合的项目。举例说,我的出生地甘肃省, 是一个相对偏僻的省份,但有图片资料显示,至少在清代末年的1906年左右,那个 省西部的凉州(今武威市)就有了足球队。。但这并不代表足球已经普及,实际上 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里的小学里还盛行着一种叫“毛蛋”的实心小足球, 球是用羊毛毛线缠绕而成的,比正式的足球小得多,学生们和班级之间经常玩毛蛋 比赛,场地比较小,规则基本上是足球的,裁判用语甚至是英语。在中国,特别是 内地省区,毛蛋一类的民间体育项目还有不少,我们很难给它定性,它其实是西洋 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形态。
浏览5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