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久违了的中国传统射箭正在蓬勃兴起,全国各地赛事不断,参加者越来 越多,业余爱好者也大量涌现,已经引发许多外国传统射箭爱好者的关注和积极参 与。目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在整体上还处在缓慢启动的状态中,射箭却能一马当 先,大有箭靶林立、飞矢如蝗之势,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这是非常令人振奋 的现象。为了配合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我们决定《武学》的第二辑就以传统 射箭为主要内容,名之为《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1959年,中国传统射箭被“欧洲弓”挤出射坛,从此顿转衰落,逐步变得销声 匿迹。作为历史文化,偶然会有人写点东西,特别是在考古学界,但专题研究的论 文非常罕见,论文集至今未出现过。几十年过去了,这本《专辑》大概算得上是一 个首创吧!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由于稿源不足,又仓促选编,本辑的内容难免有挂漏 误失之处.为此,我们感到遗憾,也真诚希望读者能给予谅解。《武学》还会继续办 下去,射箭也将仍然是主题之一,希望大家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和支持《武学》,更希 望专家学者惠赐大作,以使《武学》走上一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之路。

射箭专辑的编定,带出来一个“武学”的界定问题,编辑部想在这里谈谈我们 的认识,以就正于海内外博雅。

关于“武学”概念,辑刊的学术指导马明达教授已在《浅议“武学”》《论武 学与武术文献学》等文章中有所阐述。近几年来,这个曾经曲高和寡的提法,逐渐 为人们所接受,使用率越来越高。但“武学”概念的界定仍有研讨的余地,这与中 国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关系,也与中国民族体育复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有关 系。具体说,我们以为“武学”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武学”主要 指武术体系而言,包括武术的练打主体以及与武术相关的各种延伸内容,这方面的 问题,马明达教授在《论武学与武术文献学》一文里做了相当深入的论述,我们就 不必再做冗述。广义的“武学”实际更贴近传统的武学,贴近民国时代张之江将军 所倡导的国术体系,其内容则不限于现代所说的武术,还应包括与“武艺”或“技 击之术”相关的射箭、摔跤、弹弓、踢德、测力等。其中特别是射箭,包括步射、 骑射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武艺的核心,自然也是武学的主项。正如明代武学大 家唐顺之(荆川)所言:“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 一。”因此,舍弃射箭而言武学,乃是舍广义而取狭义,不是不可以,但终究与传 统不符,于武学今后的发展亦不利。

早在1948年,近代通备武学体系的主要建构者马凤图先生(字建翊,1888— 1973 ),就提出过他的武学观。当时在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兼任教职的他,曾在 《文化与武化》一文中写道:

中国古代六艺,体育几占其半,可谓“体育即教育,教育即体育”也。故民族 体格,雄武俊伟,冠于天下;活泼跃进,震镣千古。观其历代疆域之广袤,人口繁 衍之众多,可为成功之明证。积数千年与外方民族及自然环境之观摩经验,研究创 造,汇为博大精神式贯通之武术,形成理、法、式系统化之伟大“武学”,其内容 包括战斗技能及运动法则,蔚为武美并臻之妙用,而成己成物之哲理在焉。考古之 骑射技击,精巧武器,百艺千奇,或以健身,或以御侮,或以演礼,或以抒神,中 华民族恃此直接锻炼,历史生命,赖以延续。①

这其实就是一种“大武学”观,举凡古代武艺体系内的一切,“骑射技击,精 巧武器,百艺千奇,或以健身,或以御侮,或以演礼,或以抒神”,统归之于“伟 大武学”。照此观点,射箭毫无疑义在武学体系之中。所以,自今而后,我们将谨 遵先贤遗教,努力扩大武学领域,将以《武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或是国术研究成 果的展示平台,争取在中华武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上有所贡献,有所建树。

针对当前民间传统射箭活动中的某些民族主义情绪的露头,特别是极少数民粹 主义倾向者的鼓噪和不良行径,有几句话需要强调一下。

中国传统射箭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 民族,它是多民族在长时间里共同交流融会、继承创新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文化财富。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往往在射箭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古代如此, 今天如此,以后还会如此。这很正常,中国历史悠久而疆域辽阔,区域和族群的差 别从来都有,但并没有严格的畛域疆界之分,相反,彼此间交流频繁,取长补短, 更加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互惠与和谐共处。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传统射箭的器具制作 和技艺竞技等各个方面。我国封建时代的后期,经过了大清王朝两百多年的汇总与 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国传统射箭的整合形式。这当然不是终点,但的确具有古典射 艺的终结性意义。人们将它称为“清射”,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射艺的主流形式,它 包含清代以前许多朝代和民族的射艺因素,融会贯通才是它主要的特征,所以清射

①《回族文化》,1948年第一卷第2期。 并不等同于“满射”,不仅仅属于满族一个民族。

早在1953年,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在《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一文曾讲道:

从历史上看来,伟大的中国文化是各兄弟民族的祖先们共同创造的,各兄弟 民族都有很重要的贡献,绝不是汉族所单独创造的。其实即是汉族本身,也是混合 了许多大小民族而成的。范文澜在他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文中已经指出这个事 实。从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家,除了战争很少提到我们兄弟民族间的彼此关系,这 种态度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我们兄弟民族间最重要的关系是文化交流,各种文化汇 集混合,才形成了光辉无比的中国文化,这种过程应该是中国历史学家主要的课题 之-。①

在这篇名作中,齐思和先生还专门讲到胡服与骑射问题,由此延伸到骑兵的训 练和马匹的豢养驾驭等多方面的问题,以生动的例证说明民族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 深刻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射箭,首先应该立足于正确的历史观,努 力提高认识水平,更加尊重多民族交流融合所形成的中国传统射箭遗产,珍惜民族 团结对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意义。

自2014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已举办了两届以“李广杯”命名的中国传统射箭 国际邀请赛,成绩斐然,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天水古称秦州,是以“世世 受射”和“猿臂善射”而闻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家乡,民风朴实,强劲尚武,传统射 箭崛起于天水,可谓渊源有自,事出有因。“李广杯”射箭比赛的成功举办,是由 对陇右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有着深刻了解和深厚感情的马明达教授首先提出来的, 提议得到天水市委王锐书记的欣然赞许,也得到各级领导与社会人士的热情支持。 特别是负有具体操办之责的秦州区委和区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积极筹措,精 心运作,从各方面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需要以感激之情指出的是,“李广杯” 从起步伊始,就得到我国射艺泰斗徐开才、李淑兰夫妇及其团队的慷慨支持,徐、 李二老多次亲莅天水,传授技艺,讲解规则,筹划格局,主持赛事。他们倾尽心力 于中华射艺的复兴事业,在天水人心目中留下了老一代体育家高大谦和的美好形 象,这将作为天水体育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永存史册。

为了总结经验以继续开拓进取,2016年4月初,天水市体育局和秦城区举办了 “天水’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研讨会”,这是一次规模不 大但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学术会议,受到海内射箭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中新社4月

①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12日对研讨会作了专题报道:

研讨会上,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副主席马明达做了题为 “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当代复兴”的主旨发言,从中国民族体育的历史演变、 体育事业现状及重要性等方面做了独到的阐释;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 新,在深度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分析了在汉代飞将李广故里天水, 开创、实践中国传统体育复兴的“天水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兰州理工大学教 授李重申做了题为“弓箭与传统文化”的主旨发言,深入分析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 教学素养,以及体育文化缺失现象,就“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实施、如何弘扬体育 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 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荣誉主席徐开才做了题为“中国传统射箭的当代复兴”的讲 座,就传统弓的起源、标准,以及制作材料必须天然等做了重点阐述,并现场分享 传统弓在比赛运用中的使用技巧、经验等,让大家在深刻了解传统弓基础知识的同 时,加深对传统弓运用的理解。会上展示了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刘可精心收 集的不同地区的箭链,并对箭镰的发展、分类、制作工艺等做了详细讲解。协商讨 论了2016 “天水•秦州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相关事宜,对其内容、规则等进行研 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射箭比赛将加入短兵对抗赛等内容。

《武学》第二辑的内容,一部分即取自此次会议和以往一些同类会议的成果, 我们希望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代中华射学的部分研究成果。

“李广杯”的比赛方兴未艾,“天水模式”也是民族体育界闻而欣悦的大事, 但天下事总有顺与不顺,前景如何,非所知也,我们只能尽力为之而已。司马迁在 《史记-李将军列传》之末的赞语中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谕大也。”在第三届“李广杯”传统射箭比赛前夕诵读至此,不能不感慨 系之。《武学》全体编辑同仁遥祝大赛圆满成功!

还要特别一提的是,本辑编竣之际,筹备已久的“甘肃马氏通备武学学会”经 甘肃省民政厅社会团体管理局正式批准,也将于2016年8月28日在兰州宣告成立, 本辑主编马廉祯教授将作为学会法人,参选首任会长之职。这标志着“马氏通备” 这门影响日益深广的传统武术学派终于有了统一的管理与传播机构,有了自己的学 术基地。为此,我们真诚地向甘肃省民政厅和甘肃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之 忱!同时也感谢所有积极参与建会和热情关注建会工作的所有的通备爱好者,以及 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有着深厚文化渊源和传统积淀的马氏通备武学体系,自20世纪 20年代辗转移植陇右大地以来,主要经由马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无论在什么 样的境遇之下,都坚守自己的学术本位和价值观,摆脱俗浅,追求高尚,不断推出 学术成果,以宏扬中华武学“与道同符,君子比德”的精神为己任,努力为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本辑特此将学会成立的消息公布于此,与广大 武术爱好者们共享快乐!

浏览1,6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