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姚宗勋先生从昌平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京。北京依 然是以前的北京,而自己却在岁月的流逝中变成了一位沧桑的老 人。十年呀,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中自己该能做多少事情,能 培养多少意拳精英呀,可命运却阴差阳错的让自己耕田深野,牧马 荒郊。令人欣慰的是,这么些年,自己不但没有被命运的魔爪撕 裂,反而如百炼成钢一般愈加的坚强。“赐名姚生字继萝,意在拳 学种未亡”,“胸襟豪放人间少,眼底山川海内空",“更愿百折志不 移,豪气飞空贯白虹”,“但愿吾儿力有横,拳法能利我苍生”。当 年萝老的殷切叮嘱又萦绕在自己的耳畔,憋了多少年的姚先生此时 此刻,心中好象火山爆发一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也没有多少时 间能耽搁了。姚宗勋壮志未酬,雄心又起!

文革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意拳"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 视,姚宗勋先生在分析了当前意拳的现状之后,果断的作出决定, 要在短时间内重振意拳雄风,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近几年内培养一批 具有相当实力的意拳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最具有说服力。

有一天晚上,姚先生把承光叫到屋里,两人都坐下之后,姚先生点了一支烟,慢慢地抽了两口。承光心里明白,父亲肯定有什么 重要的事情要跟自己商量。果然,姚先生在沉默了一会儿之后,语 重心长地对承光说:“这些年你跟着父亲的确是吃了不少苦呀。特 别是学了意拳之后,更是失去了很多常人所拥有的快乐。但希望你 能够明白的是父亲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你师爷当年在意 拳事业上对我可是寄予了厚望,然而时世风云变幻莫测,非你我所 能左右。这些年我们已经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我不能看到意拳在 我手里断代,所以从明天开始,我要对你们师兄弟进行强化训练。 但你要记住,你不练意拳则罢,要练则必须成为最棒的,因为你是 姚宗勋的儿子。如果你不是一流,而是二流、三流,一旦在交流中 输给了别人,那么人家就会说姚宗勋的功夫也不成。我不愿意看到 自己的儿子因练不好意拳而给自己脸上抹黑。假如你不练意拳,我 就会告诉别人,姚承光不练意拳,即使你输了也无妨。但你要是 练,你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要全力以赴。所以我现在郑重地对你 说,你能不能吃大苦,是否愿意终生从事意拳事业?你仔细考虑一 下,明天早上给我答复。"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姚承光一语未发。回到屋里后,躺在自己 的床上,陷入了沉思。窗外,深秋的月夜居然这样的宁静,没有一 丝的声音,似乎要将皎洁如水的月光摄固一般。也许真的是天意, 上苍在悄悄的告诉万物,不要打扰承光,让他好好想一想。是呀, 这些年跟随父亲学习意拳,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主要原因是意拳让 自己有了一个好身体,同时锻炼了自己坚强的意志。至于像今天晚 上父亲所说的那样,将意拳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自己虽然从来 没有想过这么多,但深深的明白这将是一条多么艰辛而漫长的道 路。父亲一生较技无数,从来没有败过,武术界一提姚宗勋大名, 无不畏威而怀德,如果自己因练不好意拳而输给别人,岂不败坏父 亲一世英名。但如果自己真的半途而废的话,岂不更给人留下笑 柄。谁让自己是姚宗勋的儿子呢,既然选择了意拳,就要坚持走下 去,就要作出个样子来,向世人证明,姚宗勋行,姚承光更行。

那一夜,姚承光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兴冲冲地告诉父亲:“我愿意”。

这不是简单地应允,姚承光深深地明白对父亲的回答将意味着 什么……

1979年秋天,姚宗勋先生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对姚承光、姚 承荣、崔瑞彬、武小南、刘普雷、高长友、孙家福等几位弟子进行 强化训练,目的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培养中国意拳的中流砥柱。

当时的训练标准是每天8个小时,上午从8点到12点,主要 练习的内容是:站桩、试力,推手,打沙袋;下午从2点到6点, 主要练习发力、推手、散手。

在强化的那段时间,姚先生反复强调:要想在拳学上有所成 就,必须要志高而脚低。惟有志高才能超然于万物之表,不为物 引,不为境移,不迷恋于人世荣华与浮名微利而存乎远大;惟有脚 低,才能尽性安分,循实而行,量才情之所堪,得自处之善道。如 此真积力久,必成大器。

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强化训练。所谓强 化就是要进入真正的训练状态,跟我们平时自己训练是截然不同 的。我们就是要利用它的超强度性,使你们在短期内建立自身神经 肌肉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建立,对我们在实战中 灵活运用各种技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不是有了这种动态平衡 就能在实战中游刃有余了呢,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实战是两个人之 间的反应训练,所以我们必须专门进行实战中的反应训练才能逐步 建立实战状态下的新的动态平衡,以适应实战的需要。

有一次,姚先生正在指导承光他们练习活步推手,张中先生看 了后很是吃惊,问道:“师兄,你们的推手怎么都成这样子了,不 对呀,师父当年教的可都是定步推手,这样有利于发力,可现在你 们都活步推,这可怎么找劲发力呀?"姚先生听了后笑了笑说:“这 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找劲,即所谓建立动态平衡,这样更有利于现 代搏击。当今的实战打的是擂台赛,是回合战,3分钟一回合,这 一回合中,双方都是在运动的,不象以前老一辈武术家切磋交流那 样凭借高深的功力,双方一搭手,一粘一摸,即可知谁强谁弱随即 结束战斗。所以说现代搏击比的不仅是技术、功力和智慧,更是灵 活经久的体能素质,而我们进行活步推手,就是要逐步适应这种社 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并不断的完善自 己,这就是发展。”所以说学术贵在创新,创新求变是学术发展不 可动摇的法则。但是如果跨过传统求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是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创新一定要接受传统的洗礼,要首先继承前人在 这方面的经验,然后再注入自己的“血肉",结合个人的气质、学 养,创出自己的风格。所以在强化期间,姚宗勋先生在保持中国拳 术所特有的浑圆力基础之上,大胆的采纳吸收西方搏击训练中的先 进理念,将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及散手实战的回合制地 引入意拳训练当中,使意拳的训练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当时某些武 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任何学术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发展是在 不断地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姚先生的做法非常正确,拳 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 有效地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 搏击,而实战回合制更能使人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从而有效 地发挥技术,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 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姚承光对父亲的改革体会颇深,记得还是在1979年秋天刚开 始进行强化的时候,有一天,父亲让承光和武小南带上拳套,穿上 护具,体验一下真正的散手练习。其实,在这以前,承光和弟弟承 荣也经常进行散手的反应训练,所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他们穿 戴好以后,父亲说,这里没什么规矩,只要运用你们的勇气和智 慧,将平时所练的基本功正常的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要记住散手永 远是检验基本功是否扎实的唯一标准。打斗是要求2分钟一局,一 共打3局,中间休息1分钟。在第一回合中,两个人都非常兴奋, 一上来就乱拼,狠不得一下子就将对方打倒。可越是这样越打不倒 对方,反而打的没有章法和头绪,感觉极不协调,平时所练难以用 上,只是用两只拳头乱拼一气,结果俩人头上都挨了十几拳。第二 回合,由于经过了第一回合的拼打,双方都没有力气了,出拳也完 全没有了规格。到第三回合,已经是连拉带扯的不成样子了。父亲 眼睁睁的看着,一句话也不说。结果俩人眼睛瞪着,喘着粗气,硬 是拼到最后一秒。完后,父亲总结说:“你们看到了,实战就是这 样,你们俩还是基本功都比较不错的,可一旦带上拳套,穿上护 具,真正的拼打起来就完全变了样。平时练习基本功时的技术哪儿 去了,体力哪儿去了,教你们的实战方法那儿去了?所以说,不管 平时怎么给你们讲,技术怎么用,如果不经过实战的检验,不去培 养临场的经验,.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说能打,那是针对基本 功老手对付新手而言,一旦两个人旗鼓相当,打起来就是你们刚才 的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亲自体会实战的残酷性,才能深谙个中 味道,反过来要更加刻苦的去练习基本功。但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 后,一定要和实战结合起来。必须经过正确的攻防训练和模拟实战 训练,在两个人的反应中找平衡,培养本能的条件反射,最后才能 进行真正的散手训练通过和武小南师兄的这次“拼拳”,使姚承光深深地感到,意 拳真的是博大精深呀,而自己在意拳的探索上,仅仅是刚刚开始, 还差得很远很远。所以从那时起,姚承光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 不怕死的精神投入到意拳的训练中去!

强化初期,26岁的姚承光仍然在北京市电车公司当售票员, 但是为了保证白天的训练,承光便向单位里请求将白天的售票员工 作换成晚间保卫工作。于是,晚上夜班,白天强化训练,运动量非 常大。所以每天早上称体重是120斤,强化一天,晚上则变成112 斤,也就是说经过一天的强化训练,能使体重减轻8斤,经过晚上 的休息调整,第二天早上又恢复到120斤。那时,每天都穿球鞋, 为的是方便训练;冬天练功,虽然只穿一件薄薄的秋衣,但浑身都 是汗,头发也是湿的;夏天,打沙袋满手都是茧子,当时3分钟击 打沙袋达880拳;师兄弟光着上身轮番推手、抢步,浑身都是被指 甲划破的口子;散手时,姚宗勋先生强调他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真 实感,师兄弟之间谁也不许留情,要拿出自己的狠劲。所以,当时 他们师兄弟一打就红眼,鼻子、嘴巴打破流血是经常的事。同时还 进行了大量的跳绳、跑步急刹车式发力等素质强化。那时每天都睡 眠不足,眼睛皱巴巴的,从营养消耗及训练环境等个方面都比不上 专业队的条件,完全凭着年轻人的血气方刚来支撑训练。训练了一 天,晚上吃饭时,由于嘴巴上的口子经常破,所以稍微咸点的菜都 吃不了,因为太刺激伤口,有时甚至只能喝点稀饭。

晚上10点上夜班,在单位11点以前主要是教授一帮前来学拳 的朋友,11点以后,朋友们逐渐离去,而自己却不能睡觉,有时 太困了,就把椅子放在墙边,靠上去睡一会儿,单位同事见了都 说:“姚承光真是有功夫,人家能站着睡觉。"第二天早上下夜班 后,稍微休息调整,又急忙去站桩,试力,生龙活虎地出现在练功 场上。

就这样在训练了两年多之后,到1982年4月,姚承光有机会 代表北京市朝阳区参加了全国武术散手比赛北京地区的选拔赛。赛 场上,他的对手是北京东城区武术馆一位姓刘的的教练,也是当时 的武林好手。刘教练一听说自己的对手是姚宗勋的儿子,不免心中 有点紧张,见了承光之后便私下里说,场上咱们相互照应着点,别 打的太狠。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承光没那么多的经验,还信以为真的 点点头。当裁判员鸣笛之后,谁知刚才还很和气的刘教练上来以后 冲着姚承光的头部就是一记高鞭腿,承光在本能的反应下躲过了他 的鞭腿,紧接着对方又是一个凶猛的上勾拳,真的好险!突然之间 承光明白不能手下留情了,于是当对方再次逼近自己的时候,便施 展意拳技术,利用灵活的身法,周旋几下后便抓住机会照准对方的 头部就是一记重拳,对方顺势倒下,当场休克,仅用了 47秒就决 出胜负。

这场比赛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看台上有二百多名 观众,主席台上有国家体委、北京市体委的领导同志及一些武术方 面的专家和裁判。他们没有想到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一个在北 京很有名气的武术好手居然败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瘦小的年轻人 面前,而且胜的又是那么干净利落,年轻人出手之快,令人目不暇 接,真的有点意犹未尽感到不过瘾。那天人们第一次领教了意拳的 威力,知道了那个年轻人就是姚宗勋的儿子,名字叫姚承光。

然而,这场比赛就因为那记重拳还引起了一场麻烦。当时《全 国散手比赛规则条例》规定:头部只须连续击打三拳,超过了三拳 就属于犯规动作。而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姚承光第一拳是前手直拳 的试探,第二拳才是后手重拳将对方击打休克,加起来一共才两 拳。而正当姚承光摩拳擦掌准备参加全国散手比赛的时候,他却得 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朝阳区弃权了。原因是姚承光比赛击打对方 头部超过三拳,属于犯规动作,成绩无效。并且通过这场比赛, 《全国散手比赛规则条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了,从此增加了比赛 时不能击打头部的规定。为了这场比赛,他整整盼了十几年,可现 在却这样因为“犯规"参加不了了,师兄弟们都替他鸣不平。然而 姚承光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比赛的事,因为当时一位打过全国散 手冠军的老裁判员已经判定那场比赛是有效的,他并没有犯规。直 到后来才得知真正的原因:当时有关负责人分析,全国刚刚开始举 办这样的比赛,他的拳头那么重,万一在比赛中控制不住自己,出 了人命谁负责?就这样,姚承光与这次全国比赛擦肩而过。当时,河南洛阳的杨绍庚先生有一个学生叫宋延海,通过河南 省的选拔取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于是杨先生边带宋延海来到 北京,请姚宗勋先生指点,姚先生便让承光带着宋延海训练。在训 练期间,宋多次强调承光师兄的拳头太重,速度太快,一旦打起来 自己根本就招架不住。承光带着宋延海训练了将近半个月,使宋的 实战水平突飞猛进,在全国比赛中仅以零点几分之差屈居第二,第 一名是当时北京体育学院散打专业的一名学生。事后,姚先生对承 光说道,比赛只是检验水平的一种手段。虽然咱们没有参加这次比 赛,但能说明咱们的水平不如他们吗?所以说不要把比赛看得太 重,成绩也只能说明一时,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最关键的是要 踏踏实实的去训练,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实力。要记住,意拳永远是 要以实力来讲话。

全国比赛过后,姚承光又疯狂地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姚先生除了指导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之 外,还与北京市体委科研所合作,进行将意拳理论与现代体育训练 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同时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活动,所以非常的繁 忙。有时候去不了训练场地,姚先生就将训练指导工作交给承光。 那时姚先生有很多外地来京学拳的学生,如河南开封的张文献、马 福秋,张克中等都由姚承光带着他们练。还有许多来这里交流的, 也都由承光代父比武。当时,姚先生就是要有意识的培养承光的综 合能力,接受更多的磨练,不仅要将功夫练好,同时还要学会怎样 去为人处世。所以1985年以前,在姚先生的督导下,承光训练学 习都非常的刻苦,除了训练时进行必要的散手实战之外,对外交流 的机会也非常多。所以在那段时间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对于承光来说,虽然在实战中从未失过手,可他老是感觉自己还 差得很远,即使在全国比赛中,47秒将对方击打休克,仍然认为 不是自己厉害,而是对方动作太慢。而当时自己在父亲的亲自指导 下,自己的水平确实已经很高了,已超出了外界甚至专业队的水 平。以至后来无论是外出讲学还是专门的对外交流,打斗起来都是 轻而易举,得心应手,这都是经历了多年至为枯索的“抽筋折骨" 式的磨练之后的必然结果。

姚承光非常珍惜自己得天独厚的意拳学习条件,所以从1979 年强化训练一开始,他就只有一个信念:练、练、练!不管春夏秋 冬,严寒酷暑,即使场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坚定不移地练下 去。

那时姚先生对承光等几个人要求非常严格,记得在1984年春, 承光和崔瑞彬等几位师兄弟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练习打沙袋。其中 有一个转身发力的动作老是做不协调,姚先生纠正了好几次还是不 行,一气之下,姚先生便折了一根柳条狠狠的抽在承光的手臂上, 生气的说道:“让你不长进,接着做气“父亲的这句话,我会记一 辈子的。”每当想起这件事,姚承光都会这样感慨。

在这里,我们真的应该为姚承光感到庆幸!在那个似乎是特意 为他制定的轮廓分明的拥有浓厚拳学氛围的生循环境里,逐渐孕 育、培养乃至开掘了他的拳学潜质,使他以后能成为享誉世界的武 术家。如果我们将一名武术家的拳学风格视为“性情所竦,陶染所 凝”的话,那么这种“陶染”就如其本身拳学风格的形成一样,介 于自觉或不自觉之间"但如果当时没有那种得天独厚的拳学氛围, 没有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沉潜和侵淫,没有父亲博采众长、多方 吞纳、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训练方法体系,就不会有今天在拳学艺 术上纵控裕如的姚承光。

那时,姚先生经常告戒承光他们说:“你们要想在拳术上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刻苦,别人一天练3个小时,你们就要练6个小 时。要抓紧时间,朋友约会、跳舞、打扑克、看电影,都要尽量谢 绝。如果你什么都爱好,还能有时间练拳吗?如果今天的事情很重 要非去不可,就应该自觉的早起晚睡,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不要 因为工作忙而耽误训练。如果一碰到困难就找借口,这种人别指望 学到真本领,同时他们也不可能有成功的那一天。因为回避困难, 减少基本功的训练只会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其意志也不会得到 很好的锻炼。所以,当别人在享受、娱乐、休息的时候,你却在刻 苦练功,看起来是吃亏了,但实质上是占便宜了。俗话说,得便宜 处失便宜,失便宜处得便宜,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另外每个人在 训练当中必须多提问题,练习意拳你要是没有问题可提,就证明你 没有好好练,又怎么会有进步呢?你要是认真练的话,越练问题就 会越多,进步也就越快。”

“意拳是一门拳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首先是强身健体,再 次就是寻求理趣,所以没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悟性,练习意拳就不 会达到很高的境界,练习意拳不要成为一名打手,而要成为学者、 拳术家,打手三四个月就能培养出来,而拳术家可不是说三五年就 能成的。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多学习文化知识,不要蛮练,既要刻 苦用功,又要开动脑筋,多看、多想、多体会,多研究掌握拳学理 论和技能,明析中国拳学的思想体系和训练方法,一旦国家需要, 我们也好派出有用人材,报效国家,弘扬武术国粹。”

父亲这些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时刻激励着姚承光,于是他又沉 浸在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之中。虽依旧是每天8个小时的站桩、 试力、发力、散手等练习。但较之以前,这些单调乏味的动作似乎 渐渐的盟发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经过多少代先人历练 而成并沉淀和传承下来的伟大的拳学精神,一种足以提升和净化灵 魂的境界,它对姚承光和他的意拳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已 经成了姚承光面对任何困难时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或 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姚承光始终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 亲而感到骄傲。尽管他自幼就秉承家学,而今已经将意拳练到了一 定的层次,但他每天仍然坚持不懈的练、练、练,每练一次,他就 会从生命的平凡状态中擢拔出来,并认清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从一条 奔流不息且荡漾着绚丽浪花的历史河流中衍伸出来的。他始终铭记 父亲的叮嘱:“要成为拳学家。"是呀,习武之人要经过刻苦的训练 方能成为出色的拳术家,而要想创造人生的辉煌,不同样要历经风 雨吗?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品质,精神才能得以更好锤炼,以坚韧 的毅力,宽广的胸襟去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先父穷其一生心血研 习拳学奥秘,不就是要通过拳学的磨炼来探索人生的真缔吗?人生 是什么?人生就是奋斗……

在1979-1985年之间,这样的强化训练一直持续了 5年,姚 承光用血汗灌溉了那令人难忘的青春,同时也使他坚定了信念:在 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已要专注,忍耐,自强不息,为了意拳事业 而奋斗终生……

1984年正月,姚宗勋先生收到了河南开封张文献等几个学生 的邀请函,邀请姚先生去开封讲学。当时姚先生正在北京体委科研 所搞科研工作,非常繁忙,实在挤不出时间来,便把这个任务交给 了承光和承荣,说你们开封的几个师兄弟对意拳都非常的执著,从 接触意拳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来到北京向我请教。 在自己练习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意拳,这次他们组 织的这次培训班,足以证明意拳在开封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你们代表我去开封,一定要把科学的训练方法带给他们,要将开封 作为意拳在全国推广的重点去培养。我培养了你们这么多年,现在 也该是为意拳出力的时候了,正好趁此机会到外面去开阔一下眼 界,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于是在1984年2月17日,姚承光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河南开 封,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外出讲学。

来到开封后,他们受到了张文献,张克中,马福秋等开封师兄弟的盛情款待,并在众师兄弟的陪同下参观了开封每年一度的庙 会。之后,他们便开始了在开封的教学。教学内容从基本功到实 战,每一个动作,承光都要亲自示范若干遍,讲解得非常透彻细致 并带着师兄弟们进行推手和散手的实战训练。在实战中,他们不仅 让师兄弟们体验到了意拳搏击的真正威力,击打劲力分寸掌握的也 十分恰当,并没有因此而挫伤了他们训练的积极性。虽然是第一次 外出讲学,还没有什么经验,但他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深深的感动 了众师兄弟,他们说道,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他们对意拳从拳 理到技术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实战方面收获更大。 以至于他们在后来培养的学生连续几年在开封市及河南省的散手比 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说和这次的培训有着很大的关系。

开封之行非常成功,回到北京后姚承光向父亲汇报了开封的情 况,受到了姚先生的赞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骄傲情绪, 在回京第二天,他就又投入到了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之中。

那时姚先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有明天,只有今 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训练,现在已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在有生之年培养一批意拳的中坚力 量。姚先生不惜一切,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呕心沥血,全 力以赴。终于在1984年秋天积劳成疾。即使在病榻前,先生还不 忘嘱托他们几个师兄弟:“一定要坚持训练,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了 时间。我快不行了,而你们却还任重道远。你们师兄弟今后一定要 精诚团结,要将意拳事业发扬光大,推向海外,造福全世界。”当 时姚先生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是忍着病痛整理他的意拳书 稿。他曾经多次惋惜的说,他现在还不想写书,因为他感觉自己对 意拳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如果再晚两年写的话,肯定会比 现在的理解更深刻,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更完善,然而他已经没有时 间了。终于有一天,姚先生靠在墙边站了两分钟养生桩之后说: “我太累了,我想休息休息。”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1985年1月,一代著名的拳学大师姚宗勋先生在北京病逝, 享年68岁。

姚先生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沧桑风雨,饱经忧患。但是他从 来没有在苦难中沉沦。难忘昌平十年那荒郊牧马耕田的落难生涯, 纵使漫漫长夜给他带来冰剌入髓的凄凛感受,他仍然以意拳代喉 舌,并力图将蕴藏在一个民族个体中的屈辱、痛苦、愤怒和反抗, 通过对拳学的磨练,竭尽所能的发掘出来,俨然迸发出一种任何磨 难都无法抵制的浩然之气。这种力量无疑来自于姚先生对黎明的渴 望与期盼。姚先生的一生,向我们昭示出一个真正的拳学大家的精 神与风范。他那“无力正乾坤”的深沉苦闷以及“一洗苍生忧”的 深度情感,让人闻之无不黯然泪下。姚先生那种为“探索人生而磨 练拳学”的执著追求,凛然正气,悲天悯人。直至临终前,姚先生 还勉励承光承荣及其他弟子要一生磨练技术,砥砺品节,勤奋正 直,一定要竭尽全力将中国意拳发扬光大。

姚先生走了,一声微笑,两袖清风。他虽然生前没有看到意拳 在全国乃至世界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他坚信,他晚年亲自培养 的意拳中坚力量定会星火燎原,锐不可挡!

父亲就这样走了,离开父亲一人闯荡,添了几分自信,也多了 几分惶恐。以前在父亲强有力的臂膀下,意拳事业的现在与未来似 乎不必过多考虑,每天只是沉浸在苦练之中。习武的生活单纯而凝 练。现在,面对罗翁绝学,先父遗愿,姚承光真正的感到了自己任 重而道远。于是他下定决心:在坚持自身练习的同时,要全力以赴 的去弘扬意拳。所以说,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真正属于姚承光的 故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85年夏天,姚承光和其他几个师兄弟,还有10多个学生, 在当时东直门南小街的“少年之家"又开始了正常的训练。在 1985年的秋天,他们又开始登广告宣传招生,在东直门小学内开 班培训。当时第一期就报了 50多人,场面很是火爆。

1986年3月,应山西长治工人疗养院王英池、许秀兰夫妇之 邀,姚承光和崔瑞彬二人赴山西长治传拳授艺。在长治,有很多人 都知道意拳,这次听说从北京过来两位老师专门教授意拳。一时 间,工人疗养院、武警部队、煤矿等单位职工及当地群众都纷纷过 来报名学习。当时的培训的地点就设在工人疗养院。

在培训期间,长治当地有一个叫丁改路的形意拳好手,听说北 京的两个意拳老师非常厉害,很想领教一下意拳的功夫。有一天, 他来到工人疗养院说明了来意,姚承光和崔瑞彬欣然答应。待培训 班下课以后,二人将丁改路带到他们的宿舍边开始了交流。先比试 推手,姚承光第一个上,丁改路练了 30年的形意拳了,功力非常 深厚,根本就没有把姚承光放在眼里。一开始他二话没说,上来就 一个向前发力直接奔姚承光的中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姚不慌 不忙,从容应对,两手臂在其已成定式的向前发力状态下,施展意 拳推手的旋法技术,顺势将其整体偏出趴在了身体侧面的桌子上; 第二次,丁改变了进攻的策略,不是直线进攻了,而是用双手臂狠 狠的向下拍击姚的间架。只见姚反应极为敏捷,就在其刚要拍下的 瞬间,将双手在丁手臂下猛然一挑,又将其整体掀起,摔在了后面 的床上。随后,丁又跟崔瑞彬进行了交流,同样败的很惨。事后, 丁改路心悦诚服,诚恳的说道:“意拳果然名不虚传,两位老师的 功夫的确厉害,我要拜师学习意拳。"就这样,丁改路带着自己的 十几个学生一起拜在了姚承光门下,后来为意拳在长治市的推广做 出了极大的贡献。

1986年4与从山西长治回来以后,稍事休整,在同年7月份, 应贵州省贵阳市支怀春先生的邀请,姚承光又远赴贵阳传授意拳。

而后1987年第二次去开封,同年年底又去河南新野。就这样姚承 光为了伟大的意拳事业而不辞辛劳的努力着。图片20

浏览3,6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