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内家拳法源起武当
武当山在湖北的西北丹江口市境内,旧属襄阳府均州治。武 当武术以武当山命名,素有道教圣地之称的武当山其宗教色彩点 染着它,这使“道教”与“武当”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春秋时曾是楚、庸、绞三国的交界处, 战国时又成为楚、韩、秦三国的交界地,这里山势险要,又是交 通要塞,历来是楚国、秦国、韩国等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很早就 出现于古代文献中。武当山由于山石超逸、清泉绕涧、草木幽奇,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名士及躲避战乱者在此修道、隐居,他们在此 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歌。其中晚唐著名道士吕洞宾的诗《题太和 山》谓武当山“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间。角鸡报晓东 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今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武当”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武当山地区近500年频繁的军事战 争,是当时该地军事战争事件的“代名词”。军事战争,促进了武 当山地区军事武术的发展,促进了冷兵器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 冷兵器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使用兵器的方法和技击技能的要求 提高,又反过来丰富了军事武术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军事武术的 发展状况,同时又大力促进、发展了武当山地区的民间武术
古代军事战争讲究天时地利、阵形阵法、谋略战术、兵器装 备,但在冷兵器、近距离搏杀中,士兵使用的冷兵器和拳术,用 来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攻防格斗技击技能,是这个时期军事战 争的基本手段,也是影响战争胜负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春秋战 国时期武当山地区频繁的军事战争需要,必然要促进武当山地区 各氏族部落、诸侯国军事武术的发展。
楚国长期实施“战时从军,战罢归里”的兵役制度。这种兵 役制度使得军事武术成为楚国各地民众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 动。人们随时准备从军,阻击外来人侵。频繁的生存竞争和军事 战争背景使得军事武术在武当山民众中传播、普及、发展。
生活在武当山地区的巴、蜀民族自古好习武术,英勇善战, 古代帝王多用巴蜀部队。《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蜀部 队以武舞显示武功的高超,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战功,表明巴、蜀 民族武术很早就有了发展。
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命将军刘隆讨李宪。“宪平,遣隆 屯田武当山”①。这是有史记载的把武当地区作为要地镇守之始, 也使古老的军事武术,植根于武当山区。此后,武当与外界增进了沟通交流。
清康熙八年(16w年)黄梨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 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 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 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 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载:“张松溪,鄞(今浙江宁波) 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黄百家著 《内家张三丰拳法》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即精于 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此外,相传还有梁时的韩拱月、 程灵洗;唐时的许宣平、李道子;以及胡镜子、宋仲殊、殷利亨 等人,曾传流有小九天、三世七(三十七式)、先天拳、后天拳等 拳法,都是内家拳先驱,而张三丰则总其大成,得以发祥于武当 山®。据江百龙《武当拳之研究》确定:张三丰其人,会拳剑、导 引之术'
上述资料都为推断之说,对张三丰是武当拳的创始人之说, 现在尚无确切证据,武林人士对此争论颇多,还需不断挖掘研究, 找到新的可靠证据才能使人信服。武当武术是历代武术家、军事 家把拳法、兵法和道家气功加以糅合,逐渐创编和演化而来的,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拳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 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 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刀剑械术;轻功、硬功、绝技 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术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 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 林中独树一帜,形成武当拳术种群,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在武当山这个特定区域内,武当武术应是一个综合的、概括 性的广义概念®。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饮誉海内 外。中华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相传真武 大帝在此修炼得道,故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说,武当之名 亦由此来。“武当”之名有两层含义。一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讲奉祀玄武大帝,只有他配为山神。 二是“以武挡天下求道之人”。凡修道者必须习武,否则难以自 保,更谈不上炼丹悟道®。
武当内家拳法的理论基础、修炼要领、套路组合、名称安排, 既来源于道家,又自成体系。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 修身、养性(养身)、全形。体现在武术上就是自然、内避、炼精 化气、柔和缠绵。
武当内家拳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武学中独树一帜,“以天下之至 弱,驰骋天下之至坚”。千百年来,武当山香火鼎盛,武当武术与 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生 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 为“内家拳派”。
有史记载,武当拳在清代时传至陕西王宗,王传浙江陈州同, 陈州同传同乡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近泉),叶继美传吴昆 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 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绍歧。陈贞石传董 扶舆、夏枝溪,继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后南传王征南。
武当武术流传至今,繁衍出众多派别,如龙门派、紫霄派、 犹龙派、恒山派、九宫派、七星派、功家南派、乾坤门、白锦门 等等。1982年举行第一届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散在各地的武 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湖北省率先挖掘出拳种8个, 后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派拳种功法30多个。有关部门还 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出版了《武当》杂志。1987年6 月,武当山举行擂台赛,来自九省20多个武术代表队的160名武 林好手登台献技,观众达15万人次。1991年11月,中国湖北武 当文化节在武当山举行,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武当武术一 些拳种还流传到邻近各国及欧美和非洲许多国家。目前国家正在 积极挖掘、整理武当武术,使濒临失传的武当拳法得以发扬光大。 大量翔实的史料、实物证明,武当拳法不仅存在,而且功法繁多, 值得后人弘扬。
第五节农民起义与荆楚武术
―、诸多拳种汇聚荆楚
回望历史,荆楚大地上先后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 覃儿健起义、杨幺起义、杜锼起义、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 刘通起义、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浏阳 “征义堂”起义等农民起义运动。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促进了 社会前进的脚步。同时,对中国武术而言,亦是其繁荣昌盛的主 要原因。起义失败后,归隐在楚地的这些义士们将自己的拳技传 给当地百姓,xt荆楚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朝以严刑峻法实现残暴统治,赋敛无度,徭戍无已,天下 愁怨。陈胜为楚地阳城人,他同吴广因戍边失期,按秦法律当斩。 陈胜、吴广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史记》 记载:“广故数育欲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①吴广能空手夺剑,陈胜并杀两尉,由此说明陈胜、 吴广皆为有武艺之人。
浏览1,0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