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7

10. 14 五常十八般武艺

五常十八般武艺在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源于明朝,距今已经有 500多年了,是流传于余杭五常的一项集竞技性和艺术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 武术,于2011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的形成、发展绵延 至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当地尚武的民风和人们 对于武术的喜爱。是研究该地区的武术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据五常村里的胡天喜老人说,十八般武艺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1513 年)曾伴过四代君王,历任三个尚书的五常人洪钟告老返乡后,在家乡修庙 建桥,造福乡邻。因洪钟曾任刑部尚书一职,也擅习武,精阵法,故回乡后便 在村民中传授兵器操练法,并结合马将、步兵的常规兵器和五常乡村、民间 实用物件,演化而成型了西溪五常独特的十八般木制兵器及操练法,由于强 身健体、不被强势欺负是洪钟首先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洪钟所改制的兵器均 为木质的,形式上与传统的十八般兵器也大相径庭,在改制兵器的同时也结 合了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农具,总共18件,108种套路,村民们自此世代 相传至今,这就是独特的“五常十八般木制兵器”及操练法。

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 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 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建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 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 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 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 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但是在杭州余杭区五常村的 十八般武艺与上面的不同,这是另一套的“十八般武器”包括:龙刀、凤刀、双 刀(二件)、蔡阳刀、金瓜锤、枣逆锤、钺斧、笔艺爪、方天戟、三尖二刃刀、木 棍、阴镇、阳镇、木伞、大劈锁、文耙、武耙、李公拐①。

五常这十八般兵器不少都和农具有关,比如,文耙、武耙可以用来耙谷, 枣逆锤可以用来扒水草……。这些兵器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结合密切,实用 性很强,但又各有各的来头。比如大劈锁,这件武器当年在方腊起义的队伍 里,是专门用来砍官兵马腿的。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单人演练,也可分

①张智烽.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6. 成若干组进行对练;既可在固定场地表演,也可边走边练。表演时用大锣大 鼓敲奏“急急风”,并与滚灯、舞狮相结合,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由此可见十 八般兵器的来源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该地区生活环境直观反映,比 较能够反映说明该地区的武术文化的特点。

五常十八般武艺由于紧紧结合当地生活环境和民风民俗,所以自创立 以来绵延不绝,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一度带动了五常 村周围一带的人们进行练习和传承。但是,经过清末民国战争的风火流礼, 逐渐走向衰落,练习用的木质兵器不断遗失,最后只在发源地五常村保存着 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木质兵器。同时缺少系统的深入挖掘整理,主要传承 人年近古稀,青少年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民间武术较为淡漠,故良徒难觅, 技艺难传。其技艺已面临失传危境。因此,发掘、抢救、保护、传承五常十八 般武艺的任务十分紧迫。

章建华是浙江省特级涉外武术教练,是一个热衷于武术事业的业余爱 好者,从小得益父亲教授祖传武艺,之后随何长海、邵文明、肖忠义、陈天申 等多位武术名师学练拳、械、擒拿、拳击、摔跤、技击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得到五常的民间武术消息,特意去五常村进行走访调查。以前五常村习武 的人不是很多,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只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长者,还 会操练些架式。他们慢吞吞地操演对于外行人来说不能称之为武术,只能 叫作表演。但是章建华却从其中的一招一式里发现了实战的要领,内在的 武术文化内涵。于是,章建华联合了同样热爱十八般武艺的五常村书记胡 乔泉,对“十八般木质兵器操练法”进行挖掘整理,对五常村的民间武术进行 整理重塑,编排教材,训练成型;对十八般木制兵器作了统一规范名称,对原 先流传下来的操练法进行了整编。

2004年6月1日,“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成立,这支队伍由100 多名男女老少组成,最老的队员93岁,最小的队员6岁,队员中有祖孙二代、 三代甚至四代。当年,他们在浙江省国际武术大会一亮相,就吸引住了观众 和评委的目光,这种武术套路及群体、个体大结合的独特操练法,以及新编

 

西溪、五常特色与武术原理结合的拳、械操演法,是任何一个流派、团体所没 有的。结果,武术队那次一共荣获了 34块金牌、10块银牌、15块铜牌、8只 奖杯,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光大“五常十八般武艺”,目前管委会和村里已经有了更多 的新计划。他们想让五常民间武术队有更大的表演空间,比如和西溪湿地 公园进行合作。现在是投入,希望将来还可以商业化,可以成为村里的财 源。当然,这在目前还是一个愿望。现在,五常人一是要把“十八般武艺”的 图谱编出来,进入当地中小学的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老祖宗留下来 的东西;二是要参加五常全民健身运动会,争取更多的荣誉①。

如果把武术传统看成一条纵线,把快速发展着的湿地经济看作一条横 线,在这个交叉点上,五常的当地百姓正在上下合力,推崇与发展着“五常十 八般武艺”。使其能够持久的繁荣下去。

第十五节猷辂拳

猷辂拳是流传在浙江衢州常山县新昌乡一带的传统民间武术拳种。可 分为严家拳、谢家拳两系,两家拳法出身不同,各有所长,且一直在新昌猷辂 村的严、谢、刘等几大姓氏家族中传承。严家拳是清咸丰时严氏祖先严维旺 由太平军处习得;谢家拳则习自佛门,后考中清朝武秀才,并传下“学得好, 守得好”的祖训。

严、谢两家拳法虽来路各异,风格不一,但同属南少林拳种。严家拳的 主要套路有:连步、五步、七步、九步、红拳、单凤散翼、落地开花、双肘落地 等;谢家拳的主要套路有:珍珠散、双凤朝阳、三角梅花、三十六宋江等。严 家猷辂拳重硬功,力求基本功扎实,并经常采用实战的办法来提高拳法功

①竺大文,童斐.五常村民“十八般武艺”浙江民间文化扫描之四[N].浙江在线新闻网 www. zjol. com. cn,2007. 1.

力,因此练习中常有双人对打、拆拳对招等场景;谢家猷辂拳对打的练习场 景较少,但以文功见长,拳术讲究技巧、方法,力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片8

10. 15猷辂拳传承人对练棍术

猷辂拳十分讲究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化,拳法简捷有力,大开大 合,重拳少腿,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南拳固有的特征,既有猛虎下山之威 严,蛟龙出海之气势,又有攻防技艺之内涵,强身健体之功效。猷辂拳的器 械有:枪(杨家花枪、蟒蛇转竹、唐僧吹笛等)、棍、刀、铜、匕首、板凳、扁担等。

猷辂拳的实战性较强。当地村民反映,清朝咸丰年间,曾有一伙流窜盗 匪闯入新昌,一路抢掠财物无数。后来进入猷辂村,准备抢劫一番。不曾想 遭遇到猷辂村民的顽强抵抗,盗匪被打得落花流水,伤者过半,不得不仓皇 逃离。从此,猷辂拳的名气越来越大,闻者无不充满敬畏之情。

猷辂拳传至现代,由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凸显,除了基础的防身功 能,猷辂拳的健身功能、表演功能也得到不断体现。由此,猷辂拳迎来了它 的新发展一一猷辂洗马舞。

猷辂洗马舞,是猷辂村民以猷辂拳为蓝本,借鉴拳术中的招式,同时又 运用马夫在洗马过程中的牵马、卸马口、捧马槽、泼水、喂马、洗马、梳马毛、

 

上马鞍、取马鞭等一系列动作演化而成。洗马舞表演一般有8人,包括一名 马夫、6个马灯,6盏花灯。该舞的主要看点在于马夫的表演,气势阳刚威 武,动作娴熟流畅,因此马夫往往由本村武艺高超的武师表演。

近年来,新昌猷辂拳的名气越加响亮。2008年,经过逐级地推荐和筛 选,“猷辂拳”成功入选第三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洗马舞” 成功入选第二批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十一章

浙江武林名人录

第一节鉴湖女侠:秋瑾图片9

秋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原名是秋闺瑾,字璇卿,东渡日本之后改 名字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秋瑾 的祖籍在浙江绍兴,但是出生在福建,在 这里研究她是因为秋瑾在成长的经历中 在萧山进行过一段时间的习武,使她对武 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也是从小仰慕 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 的人,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的结果。 长大后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

秋瑾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从小豪情 万丈,对武术非常喜爱。秋瑾到了 15岁的 那年,就从她母亲那里听说她的舅舅和表 兄比较精通武术,在这年她的爷爷告老还 乡从福建回到绍兴之后,她就千方百计地想去萧山的舅舅家,得偿所愿之后就天天跟着他们学习武术。在当时对于像其他传统的女子一样都要裹脚的 秋瑾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次的练武都备受折磨,但她常常以花木兰的事 迹激励自己并咬牙坚持。在刚开始学习骑马时,由于过于心急而一不小心 导致她从马上摔了下来,刚烈的秋瑾为了不让舅舅担心进而不让她学骑马, 就忍着疼痛说一点事情都没有。学武归来到家之后,她仍然坚持每天早起 练武。①秋瑾是在优越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练武的经历不仅锻炼了 她的体格和意志,还进一步发展了她侠义的性格。旧社会的陋俗裹脚深深 伤害了她,这是她一生都很痛恨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 的领悟到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对中国女性的压制和残害,更坚定了她要与旧 社会斗争到底的决心,立志到推翻旧社会。要达到彻底解放妇女这个目的 她认为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在社会革命中才能实现。

习武的经历让她后来经常刀不离身,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她习武掌握 的本领也派上了用场,逐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青山有幸埋忠 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前的一副对联。1907年3月17日,秋瑾 和挚友徐自华来杭州,她们瞻仰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在西泠桥畔,她对徐 自华无限感慨地说:“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分太大了。”秋瑾 英勇就义后,1908年,徐自华等人根据秋瑾生前的愿望,将秋瑾的遗骨移葬 在西子湖畔的西泠桥西侧。孙中山先生曾经于1913年在杭州的时候,亲自 祭奠秋瑾并且书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的题匾。周恩来同志在1939年3 月时候来到绍兴,亲笔题写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 光。”新中国诞生后,党和人民一直采用各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位为祖国,为 革命英勇奋为革命英勇奋斗而牺牲的先烈。

①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人物简志[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01.

第二节革命圣人:张静江图片10

张静江(1876 - 1950),出生于浙江湖 州南混镇的丝商巨贾之家,曾任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浙江省省 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蔡元培、 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他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 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 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 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 他为“革命导师”。在召开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 中央执行委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国

图11.02张静江 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

央监察委员。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并承办了 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推动 中国近代武术转型与发展。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病 逝于纽约。

第三节卫生御侮:蔡元培图片11

蔡元培( 1868 - 1940),字鹤卿,又字 仲申、民友、字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 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 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 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 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 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 中法大学校长。1928年至1940年专任国 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 主张。对武术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江南第一脚:刘百川图片12

刘百川(1870 - 1964),原安徽六安县 十里勾人,生于1870年,自痢武,个性刚 勇,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秘传,武艺精进,中 过武举,中年走镖关外。曾游香港,以子 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 先生当年在场,亲书“尚武精神”横匾一 额,嘉惠他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体格 剽悍,魁梧健壮。他的武术源流,属于北 派少林罗汉门,杨澄云传刘百川小罗汉和 罗汉神打,既内八腿、外八腿、内八锤、外 八锤,明八打、暗八打。刘百川得其精髓, 身手非凡,尤其擅长腿法,出脚时快如飓 风,猛如闪电,能轻易折断碗口粗的树杆, 与人交手,往往在须臾间踢倒对方。故有 “江南第一脚”之称。刘百川是武术大师万籁声的老师,1928年,万籁声率河 北武术代表队抵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国考,成绩优良,当时在上海的刘百川 赶到北京,与褚民谊、郑佐平等人商量,要到鼓楼饭店与万籁声比武,见个高 低,此时万籁声入门老师、自然门名家杜心武也在座,他怕万籁声有失误,就 亲自与刘百川交手,他们两人在比武后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万籁声正是 在这可喜的情况下,遵照杜心武的旨意拜刘百川为师的。

刘百川除了给万籁声传授罗汉门拳法外,还传授了少林童子功与伤科 疗法。万籁声说,当年刘百川跟随杨澄云老和尚练对打,常常遍体鳞伤,杨澄云希望他学到的是真本领而不是花拳绣腿,所以在对打时并不手下留情。 有一次,刘百川拼出全力向杨澄云进击,老和尚倒退到墙根,突然推出两掌, 刘百川顿时跌出数丈之外,脑门撞上了井辘轿,昏迷不醒。老和尚连夜进山 涧,攀悬崖,采摘一种“泉果”的草药,为刘百川治好了伤。从那时起,杨澄云 开始传授伤科治疗技术。刘百川晚年即以此技养生度年。

刘百川不但武功超卓,而且重义气,讲武德,为世人所推崇。老和尚正 是察看到刘百川正直任侠,才把一身武艺传授给他。还赠他一条钢鞭,一把 单刀,嘱咐他遵守少林戒律,做个正派的人。刘百川始终没有违反师训。 1929年,万籁声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二次武术擂台赛,已进入了前五名。 他心怀夺魁的雄心,准备拼搏。刘百川察言观色,即与杜心武、李景林等武 林长者一起,极力劝万不必因争名次而伤了武林的和气,终于避免了一场恶 战,给万籁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世纪30年代,万籁声任湖南国术训练 所所长,刘百川为顾问。

第五节 太极“万年青”:牛春明图片13

牛春明生于1881年卒于1961年,是北京满 族人。1902年牛春明拜杨澄甫为师,由杨健侯 代子传艺,赐名,“镜轩"□ 1912年,牛春明在中 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 助教。杨健侯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 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密授点穴之术。 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1925年授拳于浙 江兰溪、永康一带。1928年,杨澄甫任杭州国术 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抗日战争期间,牛 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 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纪录片 《万年青》。①

牛春明进入杨家之后,杨氏父子非常看重他,把太极的功夫毫不保留地 传授给他,他本人又比较能吃苦、练武又比较勤奋,因而他的功夫很快就大 有长进。杨健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又传授给他了秘不外传的点穴功夫,牛 春明的手指特别强健因此肩臂肘腕和手指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竟能用手 指代替刀子打开罐头盒,他的手指毫发无伤,非常了得。他的点穴术不但可 以防身御敌,还能治病救人。只是很可惜,他的师父杨健侯还没有来得及传 授解穴的方法就离世了。杨健侯辞世后,牛春明曾经边行医边寻访精于点 穴者来完成学业,可惜的是行走多年从未遇到精于解穴者。

牛春明是杨氏太极拳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还把自己行医的经验和 传授太极拳的经验相结合,运用太极的理论辅助治疗,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 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疗法,受到了广泛的称赞。

牛春明打破陈规,坚持收徒时候不准送礼,所以跟他学拳的人很多,即 使是到老年的时候仍然每天都教拳。有时候还进行义务教拳,对生病学拳 的人关怀备至,特别是有些学生或者是职工患有慢性疾病的时候,能够通过 练拳使疾病得到痊愈。他经常自豪地说:“我虽是医生,给人治病却很少用 药,是以拳为主”。②

作为杨氏父子的亲传弟子的牛春明,随师傅学拳十七年,他的一生之中 有六十年都在练习和传授太极拳。在这一甲子的时间里他细心钻研杨式太 极,只练习杨氏一家拳术,因此他的太极拳最大限度上保留了杨式太极的质 朴和典雅。因此,牛春明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 太极拳的防身技击与祛病健身相结合的内功修炼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牛春明老前辈所具有高尚的品行和炉火纯青的武艺,是值得我们这些 晚辈永远学习和纪念。


  • 牛春明.牛春明太极拳[M],杭州:浙江科学技出版社,1998.

  • 孟宪民.牛春明生平[Z],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


第六节京剧武魂:盖叫天

盖叫天,1888年生于河北高阳县。原 名张英杰,号燕南。工武生。他长期在上 海、杭州一带演出。他的表演风格在继承 了南派武生的基础上,又大范围的借鉴和 吸收其他流派的各种表演的长处同时与 武术结合起来。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独树 一帜的以精彩的武打和造型为特点的“盖 派”风格。他擅演全部《武松》(包括《打 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等)。有 “江南活武松”之誉。

盖叫天幼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 和老生,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 术风格,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艺 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仔细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实自身塑造人物形 象的表现力。他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有 “江南活武松”之誉。

盖叫天师从李春来而有所发展。勤学苦练,虽曾断臂折腿而坚持不懈。 演剧以短打武生为主,注重造型美,讲究表演人物神情气质,武戏文唱,形成 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盖派”。以演《武松》(包括《打虎》《狮子楼》《十字 坡》《快活林》等)、《三岔口》《一箭仇》等剧著名,时有“英明盖世三岔口,杰 作惊天十字坡”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 奖。晚年传授技艺,著述讲学,颇多创见。历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其代表作曾先后拍摄成《盖叫天的

舞台艺术》《武松》等影片,另有艺术纪录片《粉墨春秋》出版。子张翼鹏、张 二鹏、小盖叫天,均演武生。

盖叫天练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当作他演武打戏技艺的基础,吸收前 人的优点,然后融会贯通到表演中,因此盖派的武打风格与众不同。人到 中年之后,他的演戏风格又发生了变化,比较讲究武戏文唱,在沉稳中兼有 干脆利落。他可以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演方法,非 常擅长表现不同的人物时候用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来塑造。塑造同一 人物的方式在不同的剧目中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武松在《快活林》《打虎》 《十字坡》《狮子楼》《螟蚣岭》这些剧中的武技、神态都有所不同,刻画出 了人物思想变化的清晰脉络,树立了典型的让人信服的英雄艺术形象,被 人称为“活武松”。盖叫天在北方学艺,南方成名,经过几代人传承和发 展,形成了独具武术风格的盖派武生戏,南方的好多武戏又从盖派学习借 鉴,盖叫天的演技影响了南方武戏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武术 的发展。

第七节拳学佛心:黄元秀图片14

黄元秀(1884—1954),字文叔。辛亥革命元 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 等交游,为光复浙江,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 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元秀1916年间,在杭州从田兆麟老师学 习太极拳,数年后,他的肺结核得以痊愈。于是, 他极力推广中华武术。他与叶大密、孙存周(孙 禄堂之子)义结金兰。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 会的顺利举行,黄元秀功不可没。并在国术游艺

会之后,他又竭力倡导建立浙江省国术馆,他担任董事一职。在接触众多国 术名家的过程中,他兼收并蓄,分别向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 杨式小架太极拳,向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随后着手从事武术文献 的编撰工作,并收徒授艺,杭州王祥根、戴培粟等都从黄元秀学拳。出版的 武术专著有《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武术丛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 义》等书,为武术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黄元秀又因其常随密教大德求法,曾著《金刚乘学》一书传世。此外,擅 长书画,自幼临摹北魏《龙门碑造像二十品》,研习隶书,擅画松石佛像。 1932年,灵隐寺重建天王殿,黄元秀写“灵鹭飞来”四个大字,被刻于巨石之 上。抗战期间,他曾在峨眉山顶题“大悲阁”榜书;也曾在普陀山百步沙题 “回头是岸”,在吴山宝成寺苏轼诗旁摩崖题句:"身心如梦幻,乾坤与天齐” 联语,并于西湖岳庙、上天竺等处书写长联。

第八节 武术精神倡导者:纪晋山图片15

纪晋山(1907—1987),出生于中国浙江省 嘉兴市,就读私塾时,由其父纪侯宜传其武术, 后再随父迁移上海定居。13岁起,其父即请河 北旗人武术家薛子洞至府教授醉拳、猴拳及刀 枪剑棍,后又重金礼聘八卦掌传人崔震东亲授 八形八式八卦掌等武技,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及冠后,广结武林同道缘,自郑清杰处习得擒 拿,散打真传,并勤学细琢各门派所长,从此在 黄浦滩上,武林界中,渐渐享有盛誉,以武会 友,设馆授徒。

1928年,南京国民党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广招全国武术家赴教,张之江馆长访沪期,亦在功德林就餐时力邀纪晋 山前往,纪晋山即于1931年与另一个人称大力士之彭飞前往担任全国国术 大赛之评审员,继又与回族领袖庞士俊齐付冯玉祥部队授武。返沪后,创建 “国术精神研究会”,时值上海各界京沪剧正与国术同旺,纪晋山获举为四大 公司国术总领班。1934年起再创“强华国术社”,“民强国术社”等十余个社 团。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为己任,号召了众多武林同道先进门共襄盛举, 传授踢打拿摔各种武技,培植了仍遍布海内外的武术人才。

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声浪高涨,便在沪聚贤揽士,做出了上海武术 界响应捐献飞机大炮的武术义演大会,成为佳话。1986年夏,应美国邀请, 纪晋山79岁高龄前往示范教学,与各国技击学者切磋交流,同时在纽约市开 课授徒,数十位欧美非洲籍弟子轮流递贴叩首,引起全美武林界轰动,为中 国武术在世界上发扬,作了更进一步的贡献。

第九节杨氏太极拳拓展者:叶大密图片16

叶大密( 1888—1973),名百龄,号柔 克斋主,浙江文成县人。早年曾习温州小 八卦,1917年从田兆麟老师(1871—1959) 习练杨氏太极拳,次年从孙氏太极拳传人 孙存周(1893—1963 )学拳并结为金兰之 好,并得到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 身传。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教授杨氏太极

拳、剑和推手。1928年,又先后从杨少侯( 1862—1930)、杨澄甫( 1883一 1936)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大杆。后来叶大密将杨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八卦掌和武当剑术等技术融会贯通,编创了沉着松净、轻灵活

泼、舒展大方独特风格的太极拳,人们称之为“叶家拳”。

1929年,在杭州召开的“国术游艺会”,叶大密和陈微明、田兆麟、孙存 周、武汇川、褚桂亭等人,同为由37人组成的监察委员之一,随后,多次被 “中央国术馆”聘为国考评判。

第十节 叶派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图片17

金仁霖,字慰苍,1927年10月生,浙 江嘉兴人。1950年大学毕业,工程师。杨 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1947年上大学时, 因体弱多病,由林镇豪同学介绍至武当太 极拳社,从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及推 手,健康状况大有好转。毕业后曾支援新 疆军区七一棉纺织厂建厂工作两年,顺利 完成任务,益信太极拳之功效。1953年, 和师兄蒋锡荣、师弟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 老师门下。此三人与濮冰如女士被称为 “叶家的一大三小”,拳艺皆有相当造诣。 1960年10月,由张玉任组长,傅锤文、濮

冰如、蒋锡荣、金仁霖、傅声远等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 极拳裁判。在报刊发表太极拳原理源流的文章数十篇。受聘为苏州、河北、 合肥等地太极拳组织的顾问,《太极》杂志特邀编委等职。

第十一节形意拳名家:奚鑫法

奚鑫法,浙江天台人,幼涉武学。十岁随乡里名师奚诚甫习南拳。1928 年跟杨澄甫习太极拳,同年5月拜高振东为师,成为形意拳嫡系传人之一。 1931奚鑫法担任国术馆形意拳助教,1933年由高振东先生及浙江国术馆馆 长苏景由先生的诚聘,担任省国术馆“形意门”教习,并组织学员多次为宋美 龄及宋子文作集体表演而深得表彰,抗战爆发后受聘黄岩县保安团练,1949 年后隐身务农定居椒江。20世纪70年代中华武术重兴,奚鑫法再度出山, 习武授徒,连续三届受邀省武术大会演示形意拳,誉满全浙武术界。

第十二节太极拳名家:蒋玉莹

蒋玉壁,杭州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 传人。南京中央国术馆优秀学员,著名武 术家自幼酷爱武术,曾从学于母舅和杭州 吴山的韩庆堂、查瑞龙。

他7岁随舅父习武,14岁拜韩庆堂为 师,学少林拳及摔跤。1930年进浙江国术

馆从杨澄甫专心习练太极拳、剑,得杨班 侯弟子龚润田亲授,获杨式各种功法真 传。1933年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深造。得刘百川、姜容樵、 黄柏年、龚润田、杨班候等亲授,成绩优秀,受馆长张之江的赏识。此外他还 跟杜心武学自然门武术,跟黄元秀学武当对剑。他在武坛上叱咤风云,成绩 辉煌:1930年在浙江省不分轻重级别、无护具的打擂比赛中夺得第一名;
1933年在南京国术馆年终考核时获全馆拳术第一名;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 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上获摔跤轻甲级冠军、器械第三名、拳术第五名的好成 绩;1956年在北京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散打和摔跤两项冠军;1975年被国家 体委聘为全国武术辅导员集训队教练。他还精于摔跤和骑术,先后在广州、 汕头、上海、杭州、南京、昆明等地传授武功,桃李满天下。所传拳械,内容丰 富,太极拳有大架、小架、对拳(散手对练),太极刀有单练、对练等,其门人张 金普按其所传,整理出版了《健身太极刀》(健身太极拳),其中包含拳械练习 的“帮学歌”,颇具特色。

他悉心继承传统,完成了大量的太极拳械著作。如:《中国武术论谈》 《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杨氏大功架太极拳》《杨班候小功架太极拳》《太极 对拳》《武当对剑》《太极刀》《太极对刀》《太极棍单练及对练》《太极枪》等。 多年来,蒋玉莹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社会做出了效大的贡献。

浏览4,6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