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是一门科学,若随世俗庸夫之见,为名利而随波逐流, 欺世盗名,所得者仅一己之私利,所失者乃拳术真储,而且人格丧 尽,此非做学问者所为。”这是父亲生前经常教导承光的话。然而 近年来面对意拳的现状,真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一些人为一己 之利,标新立异者有之,欺世盗名者有之,篡改历史者有之,坑蒙 拐骗者有之。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都在学习意 拳,但可悲的是他们学的都不是真正的意拳,因为很多传播者本身 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他没有下功夫练过,却要为人师表,将 变了形的技术动作和歪曲理解意拳理公开在全国乃至海外“教拳育 人” 了,而很多人在学习了错误的意拳之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误认为意拳只不过是骗子们骗人的新伎俩而已,如此怎不让人为 意拳而痛心与汗颜!所以,为了正本清源,拔乱反正,将科学系统 的意拳公诸于世,实现“拳学服务于社会,利国利民”之宏愿,姚 承光先生于1994年毅然辞去公职,在国内外友人,武术界同仁的 大力支持下,铁肩担道义,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北京武协宗勋武 馆,从此踏上了一条“弘扬国萃,发展意拳”的风雨之路。

武馆成立10年来,身为馆长兼总教练的姚承光先生始终将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的教学训练原则放在首位,本着“为学生 负责,为意拳负责"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甘当学生攀登武学高峰的 人梯。

姚先生认为:要想学好意拳,首先要选择明师,真正的明师才 能“传道、授业、解惑",而所谓明师则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 唯物辨证的法则及精湛深厚的功底,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 材施教,悔人不倦。

其次要有一定的悟性。在学习意拳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多的人不 一定比花费时间少的人学得好。因为学习意拳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 而且是智慧的较量,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和总结的经 验。所以学习意拳要如“佛祖拈花、伽叶微笑”般心领神会,对于拳 学的原则原理要明其然,更要究其所以然,要抓住拳学的核心,如此 才能明察秋毫,把握实质,才能在微笑之间,尽悟拳学要义。故要想 产生质的飞跃,必须要有量的积累,而量的积累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 条件,那就是必须多思考。如果不去悟,不去思,不讲究方法,一味 的苦练、蛮练,就如旗杆一样,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这时你的量虽 然积累甚多,却仍然象探索于暗室,虽辗转万周也无效。所以只有细 心探索,苦学加勤悟、巧思,才能豁然开朗,一如孤身行走在沙漠中, 举目四顾,尽皆茫然之时,忽然找到了葱茏的绿洲。

最后还要具备刻苦顽强的精神。

意拳虽科学实效,但并不是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在这种科学实 效的方法指导下,真正以顽强刻苦的精神下功夫去培养“功夫", 当年郭老检查芸斋先生站桩的标准就是看鞋底的湿度如何,湿度不 够接着站;姚宗勋先生当年冬天练功,脚上的棉鞋都湿透了,晚上 还得放在炉子旁烘干;自己(姚承光)当初夏天在大树底下站桩, 身上的汗水能将地面滴湿一大片,所以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只有下 功夫练习,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意拳的基本功就是靠练,怕练 就不要来学习意拳。而既然要“练”,就得“池水尽墨,指肘生茧, 口舌生疮",如果没有这种“亡命"的精神就不可能完全掌握意拳 的基本功。但是这样做的人肯定不会太多,因为一个成功者的后 面,往往会有几百个“逃兵”。

而上述三点完全是以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为基础,所谓科学系 统的方法必须是紧紧地把握拳学的原则原理,符合人体运动力学规 律,循序渐进,并结合实际相应而变。

意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任何人体运 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 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故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意念是拳 术的灵魂,意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势间 架则是灵魂的载体。所谓姿势间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 间架结构形式,这种合理的间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各种攻 防动作直接有效地实施。

所以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 现形式,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 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所以意念和 姿势间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而在意念诱导与合理的姿势间架 结合这下,就要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周身的争力, 即浑圆力,就是运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 在矛盾相争中才达到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浑圆力 是培养与运用是意拳训练体系的核心。

纵观意拳“七妙法门”,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 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处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 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既然意拳基本 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我们则可在站桩有了感觉之 后,就要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将基本功训练同步进行,等 基本有了基础后则要将实作训练推上日程,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 练习,在实战中巩固基本功,从基本功中提高实战水平,使它们相 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有利于练习者总体水平的提高,当年姚宗勋 先生习意拳仅三年就代师比武授艺,其进步神速奥秘尽在于此。

而现在一些意拳练习者每日只练七、八个小时站桩,而试力、 发力从来不练,至于推手、散手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理由是 要把“基础"打好,这种认识未免失于偏颇、片面,没有从整体上 认识意拳的本质,所以几年下来只是站了个死桩,一旦动起手来则 “谈笑间"自己“灰飞烟灭”,空耗青春与财力。

姚先生在教学方面的细微之处,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在 2001年深秋,得知姚老师要去意大利讲学,欣喜之余便赴京为师 饯行。在北京的南馆公园,姚老师和往常见面一样,首先要检查我 的练功情况。于是我便做了浑圆桩的摸劲和综合试力。

姚老师看了之后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小谢,你跟我学意拳已 经快两年了,虽是业余练习,但你在大学里学的是武术专业,有基 本功,进步还是很快的。但学习意拳要切记'欲速则不达此 '速'既指学习过程中不要贪多贪快,更指在练习中不要急躁,要 认真仔细的体会。意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培养与运用。 所以练习意拳,精神意识是首要的。但如何使精神意识和身体各部 位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呢?这就要求在站桩过程中的摸劲一定要细 微缓慢。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训练时要求细微缓慢,是为了 在缓动中求速动。因为只有我们先慢下来,在真切的精神意识指导 下仔细体会揣摩周身与大气相融时,精神意识所形成的一种高度集 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放松的去求取'力'感,要求舒 适得力,均整协调,意力饱满。如此,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性、灵 活性、速度、力量才能得以更好的培养,使身体个部位的阻力更加 的浑圆均整,进而使人体潜在的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你的动作很规范,精神意识也很真切,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摸劲 时动作稍微快了一点,这样练习下去,你摸出的劲力就会很粗糙, 就会影响你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学习意拳,一定要先求质量,再求数量求强度,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学术问题一定要认真仔细,来 不得半点马虎。学术如此,做人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呀!”

“朝闻道,夕死足矣聆听姚老师的一番教诲,不仅使我加深 了对拳学对人生的理解,更让我感动的是姚老师对意拳事业求真求 实的精神!

实践证明,正是本着这种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以及对意拳事业求 真求实的精神,使姚承光先生在教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般 在宗勋武馆训练二至三个月的学员,身法步法灵活矫健,一触即发, 周身鼓荡之拳学要求已初见成效。先生的弟子与人交流,鲜有败绩, 并蝉联第一届意拳散手和第一届意拳推手比赛冠军。在2002年3月第 二届意拳推手比赛中又以绝对优势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O

姚承光先生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因材施 教的方案。这个方案分为三个阶段:


  1. 从8〜20岁之间为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来讲, 正是好动的年龄,一天让他站两小时的桩,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 候就不如让他站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桩即可,再稍微进行试力及 发力的训练,多进行拳、腿、肘、膝、身法、步法、体能的训练, 让他由外动引发内动,并运用意拳的力学原理,使其照样能够发出 强大的整体力、穿透力,待其有一定基础之后及理解能力之后,再 运用“推断结合、打放结合、攻守结合”的意拳特有的技击方式, 进行搏击训练。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的那样“几个月就能培养出一 个打手来”,这个阶段的训练方式,应多在竞技方面发展。

  2. 是20岁以上的中、青年。此阶段他们的领悟能力、自制能 力及思考能力都比较强,可以从站桩、试力、推手等基本功入手, 慢慢过渡到散手,争取在专业半年内,业余一年内将意拳的功法教 给他们,然后再慢慢的从头开始系统而具体的加以指导。因为散手 是意拳整个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各顼基本功不过关,散手肯定不会 有明显的进步,所以说发力不好要从试力中找,试力不好要从站桩 中摸索,这样环环相扣,练习者自己可以从中寻找突破口。这一时 期由于练习者本身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以及个人修养趋于成熟, 所以可以进行系统的意拳理论及功法指导。

  3. 是老年体弱多病的人。这样的人由于体质及年龄的原因则 应从养生、调理身体入手,待其身体慢慢强壮以后,再教些试力、 发力、推手等内容,增强其锻炼的兴趣。


总之,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传授,循序渐进,慢慢诱导,让其在寻求理趣中练出功 夫,在练出功夫之后,寻求理趣,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意 拳,从而优秀的人才也就会渐渐多起来。

意拳要发展就必须吸收现代擂台搏击之特点,以弥补意拳散手 之不足,使意拳由台下走到台上,充分展示它高超的搏击魅力,让 世人都了解意拳,学习意拳,让意拳造福人类,如此意拳就会像散 打一样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瞩目。

现在,姚承光先生在有关领导及意拳同仁的支持和倡导下,探索 性的推出《意拳推手、散手竞技比赛规则》(草案),成功地举办了一 系列意拳推手、散手竞技比赛,加强了意拳学术交流,为其走向职业 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姚承光先生曾说,假如意拳不搞竞技,不去市 场经济大环境里锤炼自己,而只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自我满足,那么 意拳就会变成动物园里的老虎,而且还是第三代老虎。所以,意拳必 须与时俱进,走职业化、竞技化的道路,只有竞技,才有动力,才能 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意拳,了解意拳,学习意拳。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姚承光先生还十分注重意拳理论方面的研 究。先后在《武魂》、《武林》、《拳击与格斗》、《搏击》等武术杂志 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意拳的理论研究文章。在1994年整理了父亲姚 宗勋先生的著作《中国实战拳法——意拳》,并在香港出版发行; 在1994-1996年,利用两年的时间编写了宗勋武馆的《中国意拳 追踪函授教材》1—4册;从1999年12月〜2000年6月利用半年 的时间辗转十三陵、八达岭、山海关、北戴河、北京土城、密云水 库等多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邀请中央电视台专业摄制人员和专业 播音员拍摄了 11盘《中国意拳教学光盘》,由石家庄方圆电 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迄今为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全 面系统的介绍中国意拳的教学资料;在2001年,和日本久保勇人 先生合作编写了《一击必杀一一意拳与太气拳》一书,并拍摄了意 拳与太气拳的教学录象带,在日本出版发行;在2004年7月,姚 承光先生又完成了三部巨大工程,将4册追踪函授教材和11盘 教学光盘内容全部翻译成英文,并将11盘制作成8盘 DVD教学光盘,正式面向海外发行,于此同时,还将珍藏了多年 的姚宗勋先生的珍贵的录音资料整理成《中国意拳 代承前启 后的拳学大师姚宗勋》纪录片,并配有姚宗勋先生大量的历 史性照片、影像以及文字手稿等珍贵的资料,由北京中国科学文化 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姚先生还计划拍摄《中国意拳散手、 推手专集》光盘,让广大意拳爱好者从活生生的影象资料中 领略意拳的实战风采。他还将父亲姚宗勋先生生前大量的书信、练 功心得、手稿笔记等资料进行整理,来完善补充先父一生心血的结 晶《中国实战拳学——意拳》一书;而姚承光先生自己的著作《中 国意拳大纲》也在进一步的整理之中,这是一部系统规范的意拳教 学训练的技术体系标准。姚承光先生:“意拳发展到今天,有待解 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规范化,二是与国际接轨。规范化是国际化的 必然要求,而与国际接轨则必然要规范化。"之所以要编写《中国 意拳大纲》,就是要给国内外意拳学习者提供一个训练的方法和标 准,这有利于意拳对外的教学和技术交流。相信这些经典的拳论著 作发表出来,肯定会对国内外的意拳爱好者大有裨益。同时,自 1996年起,在有关领导及武术界同仁的支持下,先生先后组织了 “中日首届意拳、太气拳学术研讨会”、“纪念王罗斋先生诞辰115 周年学术研究会”及“纪念姚宗勋先生诞辰85周年学术研究会”, 对促进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中国武协 领导人张山先生在参加了姚承光先生组织的活动之后,感慨的说 道,武术界要是多几个象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北京宗勋武馆这 样的单位,多几个像姚承光这样的人,那么武术的发展更能锦上添 花,更上一层楼呀!

也许是为了履行自己对父亲的承诺,也许是自己太挚爱意拳 了,40多年来姚承光先生从未放弃过对意拳事业的追求,意拳已 深深地溶入他的血液,铸入他的灵魂,意拳就是姚承光的生命!

记得1998年10月,笔者第一次来到北京东城区中帽儿胡同 21号,当看到这狭小的空间,简陋的摆设,看到姚先生朴素的衣 着,和蔼的笑容,很难想象这就是姚先生的家,这就是叱咤风云的 一代武术大家的姚承光。

“他心里只有意拳,没别的,年轻时每次到家里找他,总是一 个人在练功。现在,除了自己练功外,还要带学生、讲学、搞学术 研究,参加社会活动,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我骑他的自行车去 买东西,嘿,吓我一跳,这车子都快散架了,可他也顾不上去修修 ……”既是弟子又是朋友的赵国庆这样评价姚承光先生。

邻居大妈也说:“要不是经常有外国人来帽儿,这都多少年的 邻居了,还真不知道姚承光是世界名人”。

是呀,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实在在的干 点事情,这便是姚承光。

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气 多年来,姚先生在意拳事业上 的不懈追求,《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 报》、香港《商报》、《明报》、《大公报》、山西《长治日报》及北京 《武魂》、《中华武术》、《21世纪中国》、山西《体育文化》、《搏 击》、法国《技击》、日本《空手道》、《中国功夫》等报刊杂志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

在任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会长及宗勋武馆馆长的同时,先生 先后被聘为贵州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兼技术教练,河南开封意拳研 究会名誉会长,山西长治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旅顺意拳研究 会名誉会长,香港意拳学会技术顾问,香港姚氏意拳研究会名誉会 长,日本横滨、东京、大阪太气拳研究会技术顾问,法国巴黎技击 协会技术顾问。2001年刚刚成立的“欧洲意拳联合会"又聘先生 为名誉会长。

从1985年起,姚承光先生就先后应邀到山西、山东、贵州、 四川、天津、河南、河北等省市推广意拳,并同当地各派高手切磋 交流,无一败绩;1988年,应香港意拳学会之邀,赴港讲学达半 年之久,使意拳之风流溢香江两岸,推动了香港意拳的发展;1992 年,应日本太气拳研究会之邀,又携艺东渡扶桑,讲学授艺,完善 了日本太气拳理论与技术体系,并于富士山下,凭意拳真功力挫武 道群雄;2001年11月应意大利意拳组织邀请,先生赴意讲学; 2003年8月先生又将远赴英国讲学,为意拳走向世界再辟一片新 天地。与此同时,每年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 国、瑞士、德国等海外意拳组织都要组队来宗勋武馆学习交流。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最优秀的意拳接班 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学生,只要真心学习意拳,我都一视同仁。"

“意拳事业前景广阔,但困难重重,仅靠我个人的力量推广是 不够的,我很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共同推广伟大的意 拳事业。”

“我一生选择了一项艰辛而光荣的事业,虽然我付出了很多, 但面对意拳,我毫无怨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为了罗老绝学,先父遗愿,姚承光先生披 荆斩棘,风雨兼程……

近几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 “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 “技击十八法"、“三十六 法”等所谓意拳“绝招”,对此,姚先生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他说, 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 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如“松紧 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 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充满了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也都 不会“发放外气”,“隔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上述说 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有史以来极为其反对的,因为它 违背了人体力学原理。根据牛顿力学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 作用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使物体运动状态 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而所谓“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实作中,前提都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的 基础之上,使双方的力互相作用于对方,才能使杠杆、螺旋、斜 面、刹车等力得以正确地运用。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门拳术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 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表现如何,就如发行的硬币一 样,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没必要再去发行三分、四分、八 分,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 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法,如何培养发 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 对此,琴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故 “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 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之一知半解,以“神 秘、绝招"代之,来体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姚先生在教学时是否保守,先生讲,保守的 老师没有真功夫,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就没有 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勋先生曾讲: “我的东西都是宝贝,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 攀,但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 于个人悟性、品性,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若再保守,那么武 术如何传承发展?

总之,姚先生始终强调: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面对学 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 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 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意拳才能健康 和谐的发展。

  1. 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 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 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 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

不紊,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学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是建立正确的 条件反射,这需要一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运用正确方 法强化条件反射,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动作自动化,形成正 确的动作定型,才算掌握了此项技能。因此必须以“科学系统,严 谨规范”为原则,否则,容易造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使 人误入歧途。

在教学上,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喝悟”般的点拔式 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 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教学变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训练上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认为站桩、试力、发力等基本 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求取与掌握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 导为核心,将其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 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同时还 要练习跑步,跳绳,单操发力等以提高耐力,速度,协调等身体素 质。总之,意拳注重实战,一切方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 的提高则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 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 位提高整体素质。

学习意拳无捷径,假如说有那就是:正确的方法+明师指导+ 个人的悟性、用功,三者缺一不可。

  1. 用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先生多次强调:在学习意拳的同时,要更多地接触一下各门 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罗 老曾曰:“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 与创建所以,茅老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 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在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努力之 下,不仅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又将西方搏击术中的拳 靶、沙袋、护具、拳套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当时某些武图片13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任何学术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发展是在 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先父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 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 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 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 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当谈到“筋骨训练"问题时,姚先生说:所谓“筋骨训练"是 芸老早期不成熟的观点,晚年的芸老就不再提此法。“拳术本无止 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 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致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 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 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人抱着芸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 津津乐道、奉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历史,不懂学术发展过程所 致。无可否认,多老早期的筋骨训练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但只能 说明其适应当年社会环境中武术的特点。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 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 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 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 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现在,意 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 《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的举办了一届意拳散手比赛和两届意 拳推手比赛,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 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 国际搏击擂台。

先生十分强调:意拳发展到今天,已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 期,王萝斋和姚宗勋两位先生已将“中国意拳”这面旗帜高高树立起 来,作为意拳传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诸意拳同仁不要再纠缠于个 人恩怨与历史问题,不要再急功近利,神秘保守,而应端正态度,实 事求是,精诚团结,勇于实践,为弘扬国萃,发展意拳而奋斗不息!

浏览6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