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忠肝义胆、名传天下的武圣关羽
关羽(160 — 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今山 西运城)人,刘备的义弟,为人傲上而不忍下,蜀汉五虎大将排 名第一位,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关羽官历 “前将军”、“汉寿亭侯”,后被吴将吕蒙所杀,谥壮缪侯^因其为 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亦称为 “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 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间诏改其谥为“中”
《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 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人于骨,当破臂作 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 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 若。”说明关羽是一位沉着坚强的人,具有非同寻常的大丈夫 气概。
单刀会是说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 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 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 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 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 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千里走单骑典故来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 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兵败投 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关羽为报曹操知 遇之恩,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 曹操更加喜爱关羽,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 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关羽当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 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 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 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三国志》中(也就是真正的历史)是没有这回事的,但是《三国演义》书中为了强调关羽“义 薄云天”的忠义形象,演绎此事,使之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佳话。
关羽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忠义和勇武的代名 词存在的。关羽是一个赤面长须提大刀、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易如反掌的人物,是一个为了义兄刘备不惜放弃荣华富贵、涉千 山万水而不辞的人物,一个能使贵为帝王之尊的义兄宁可不要江 山也要为之报仇雪恨的人物,关羽的忠义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和膜拜。关羽的“勇”,是历史的事实,唐玄宗时郎君胄《壮缪侯 庙别友人》诗中就有“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 一剑万人敌”之语。
三、赤壁武踪,“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人文情怀
在以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中地区和以江夏为中心的鄂东地 区,留下了一处处古战场的遗迹,也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回味的神 奇传说①。如关公战长沙,大意失荆州,无力收复江陵,被迫西保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和“还我头来的悲壮”®;诸葛亮“火烧 连营”的睿智等;至今“孔明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仍 在人们口中相传。在诸多传说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有关赤壁大
战的故事。
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独雄中原、席卷荆州 后兵锋南指,想一举平定江南,完成统一全国的壮志。公元208 年,曹操亲率83万大军,号称百万兵马直扑江南。蜀、吴两国在 大敌压境的情形下,尽弃前嫌,组成孙、刘联军5万兵马共同抵 抗。曹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 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 又不稳定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军,创造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为曹、孙、刘三方鼎峙奠定了 基础。
赤壁现在湖北境内何处?说法不一,有文武两处赤壁之说, 分别是黄州和蒲圻两处。黄州,位于长江北岸,在江汉合流的下 游处,与鄂县樊口隔江斜对。在黄州汉川门外有赤壁山临江而立, 因其山形似人鼻倒悬,色呈赭赤,亦称赤鼻矶。赤壁矶头,茂林 修竹,亭台楼阁,掩映生辉。宋元丰三年(1080年)一代文豪苏 轼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常把酒临风,面对滚滚长江,默念 古人,感于时世,写出了传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论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黄州赤壁因苏东坡的题咏而蜚声于世,但它并非真正的作为 战场的三国赤壁,应为“东坡赤壁”。又因为这儿自唐宋以来留下 了许多迁客骚人的诗文、字画、碑刻,故又称为“文赤壁”。
蒲圻,在长江的南岸。赤壁山如不倒的丰碑,铭刻着历史的 风云,奔腾不息的大江犹如一幅历史的画卷,蕴含多少人世的沧桑。山头的“赤壁”二字,各长105厘米,宽104厘米,赤壁之 战后,年轻的得胜将军周瑜,将楼船靠近矶头,摆酒庆功,舞剑 赋诗,一时兴起,挥剑在山崖上刻下这两个遒劲的大字。赤壁山由南屏、金鸾等大小山峦组成,群山逶迤,苍翠如画。 在赤壁山头有一临江飞起的六角小亭,名翼江亭,相传这里曾是 周瑜破曹时的哨所。隔江的乌林曾是曹军的大本营,至今那里还 留有“曹操湾”的地名,而“红血港”、“白骨塌”更是赤壁血战 的印记。因此,蒲圻赤壁被称为“武赤壁”。
为了再现周瑜当年的英姿,1990年秋,蒲圻市人民政府在赤 壁矶头竖起了一尊高9米,重300多吨,用花岗岩雕刻的周瑜全身 塑像。周瑜头戴盔甲,身着披风,手按宝剑,迎风昂首屹立。在 四季葱绿的南屏山有一祭风古台,相传当年诸葛孔明披发仗剑, 在此向天地借来了东风,顺风纵火攻败曹操。
在赤壁文物陈列室里陈列有兵器10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在 赤壁出土的兵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置身于 这些兵器之中,当年将士练兵演武的场面便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战斗中兵器的撞击和士卒的喊杀声仿佛还回响在我们耳旁。
第三节岳家拳法流传黄梅
在抗金中,岳飞曾在鄂东黄梅一带作战。岳飞为训练士兵曾 创编拳法,被人们尊称为岳家拳。岳飞幼年学射于周侗,后应募从军以战功升任军官。他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与金兵拼杀实战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编成岳家拳。初创时的岳家拳极为朴实简 洁,是后来岳家拳发展完善的基础。
黄梅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岳家拳流传地之一。岳飞曾长期在 湖北一带征战,自绍兴三年(U33年)开始,鄂州就成为岳家军队大本营。公元丨141年丨2月,岳飞遇害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
霆与将士们从此留在黄梅定居。岳家军士大多解甲就地务农,并 暗自习武,遂使岳家拳植根于黄梅、广济一带,后又流传到湖南 东安,深受人民喜爱,至此岳家拳在荆楚大地上广为流传。
《武穆遗书》又称岳家拳谱,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书中记录 了以拳术为主,包含大刀、长枪、双锏、叉、棍等兵器的使用招 数。岳家拳拳法凌厉,适合与敌人近身搏杀。当时岳家军人人都 习岳家拳,战斗力强,令敌人闻风丧胆。“闻岳家军之声,血凝而 不流”、“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句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梅镇岳家湾、蔡山镇赵家畈、苦竹乡聂家湾等地村民把操 练岳家拳当作一项传统活动,拳术宗旨也由最初的“只有上步,没有退步”、“进则必胜”的搏杀观念转变为强身健体的思想。大 河镇岳窑村岳氏霆系第25代子孙岳树华、岳伟鸿、岳苏华等人已 成为演习岳家拳的佼佼者。全国武术大赛中,岳飞麾下雷姓将领 的后人雷杰,夺得过两次金牌。据中国作协会员周濯街介绍,岳 飞死后至今,黄梅县先后出过300多名武状元、武进士和武 举人®。
岳家拳是岳飞父子遗留下来的众多武功之一。当年,岳家父 子以岳家枪、岳家拳、双锤、双锏等绝技闻名天下。岳家拳以短 小精悍、朴实无华、实战性强闻名,同时以缠、推、援、夺、牵、 捺、逼、吸八字为法,讲求吞吐浮沉,重视桩功。岳家拳拳架短 小古朴,受场地的影响小,卧牛之地就可以施展,具有很强的实 战意义。岳家拳的步法特点是脚踏中门,左右兼顾,在实战应用 中,攻防进取多手法而少腿法。岳家拳讲究气息调理,“气盈则力 充”。岳家拳在练习时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岳家 拳要求习练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妥善应对各种不同的攻击。
为了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概, 黄梅成立了岳飞思想研究会,由岳飞第28代孙岳祥任会长。总之, 岳家拳从创编到如今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流传下 来的宝贵拳种之一,岳家拳必将世世代代永远流传。
浏览9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