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导引养生初现楚地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是中国最早的一种 医疗保健体操。据《吕氏春秋》记载,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导引是气功的古称。导引在练功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意念完成的。 所以,导引养生就是把呼吸运动、意念运动和肢体运动(配合按 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健壮人的身体。导引养生功的要义就是 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法并配合呼吸练习达到除病健身、 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是人们在劳动与生活实践中,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保持健康所进行的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又称摄生、道生。古人 知道动作可以避寒、阴居可以避暑;伸伸懒腰、闭目静坐可以解 除劳累;捶腰叩背、抚胸摩腹可以改善胸腹腰背部的不适。大约 在伏羲氏时代,由于洪水泛滥、水湿浦留,人们编排了一种“舞” 来宣导气血、舒筋活络。这些舞蹈动作进一步演化就成为锻炼身 体的保健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疗病保健和养生方法, 并出现了专门从事导引的养生家。他们把民间导引术写进了医书, 其大意是说,那些属于肌肉萎缩,关节转动不灵,或由于寒热所 致,造成血气不周的疾病,都可以用导引或按摩的方法治疗。
战国初期,楚国的导引养生术已经在上层贵族中流传。现代 文献中有较多的功理和功法方面的记载。养生就是保养身体、生 命以达长寿。除了通过上述导引运动以养生之外,导引养生功还 特别重视日溝:生活中的养生之术,使导引养生和日常养生紧密配 合、相得益彰。
楚大夫屈原是“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 江》)的伟大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对导引养生有精深研究者。其作 品《远游》中的许多词句涉及养生修炼方法。如:“神倏忽而不反 兮,形枯槁而独留”,指的就是气功所谓“作忘”之象;“因气变 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指的是练功时出现幻觉;“保神明之 清澄兮,精气人而粗秽除”,指的是练功时的神清心静,吐故纳新。
关于古代导引,不仅有各种传说和文字记载为依据,而且还 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导引图像。导引在汉代有较大的发展。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其中《却谷 食气》和《导引图》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汉代及汉以前的导引 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长约1米、宽0.3米的帛制《导引图》,引起了医学史界和体育史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导引 图》彩绘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不同导引动作,图侧并有文字说 明,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导引图像,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图谱。每个图像为独立的导引姿势,上下共 四排,每排十一个。从导引图中可看到,四十多人在做各种导引 动作,其中有男有女,有的穿着便服,也有的赤足裸身。有人从 事呼吸运动,有人在做肢体运动。进行肢体运动的人,除个别采 用蹲、跪姿势外,其余全部是站立姿势,并注意了站位的方向性。 导引者有的徒手,有的手持简单器械。总之,同先秦导引术势相 比,西汉初年导引术发展较快,术势大量增加,重视动作幅度, 以及导引与行气相互渗透与交融,标志着以疗疾治病的单势导引 术已趋于成熟。在图解之侧,注有文字说明。从动作姿态看,大 致可分三类:一类属于呼吸运动,一类属于全身运动,还有一类 属于持械运动。《导引图》上绘有各作不同操练姿态的男女,并标 着“熊经”、“鸟仲”、“爰(猿)”、“沐猴灌”等名称,及它们主 治的病症名。
•这幅《导引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发展到了汉初已逐 步形成为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同时也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 国在医疗体育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现代的导引养生功就是 在古代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中医学、西医学、生理学、 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美学、音乐及武术传统文化等 有关部分,又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实验室研究和总结社会推广 经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不论是导引养生还是日常养生,贯 穿其中的红线就是人体结构理论和中华经络学说,特别重视人体 各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与 协调。只有和谐、协调,才能持续发展。这是中华文化之真谛, 社会进步之根本,也是身体健康之秘诀。
道家的鼻祖老子即为楚人,道家丰富的养生思想自然而然地 渗透到武术习练中。故此,荆楚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练养相结合, 在练习的时候不但重视身体外部的强壮,更加注重身体内部功能 的提高。众多的习武者中,特别是道家习武者,更加强调坐功、
练气和意。
本章小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由于生产劳动和狩猎工具的使用,人 们不断积累狩猎和部落战争中的格斗经验,从而逐步促进了荆楚 武术的形成。炎帝、廪君、刑天为楚人祖先,“神农之世,削石为 兵”(《太白阴经》、“蚩尤作五兵”、“廪君、刑天与帝争神”©、 “应天杀蚩尤与夸父”,说明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武术记载 在上古时期的原始氏族社会,今天的荆楚大地已是争战之所,这 神争战就成为荆楚武术萌发的契机,楚人在军事演练和宗教仪式 中的“武舞”为武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楚人奋发图强、扬武用兵的历史大舞台。 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使楚人继承并运用源于远古的荆楚武术, 在实战考验中突飞猛进。
楚国拥有先进的铸造技艺,生产的兵器锋利,创造出众多的 新式武器,如二头戈、三头戈等。楚国在吸收了吴、越的冶金技 术和击剑技艺基础上铸造出了长剑。
除了武器先进之外,楚国还拥有射术精湛的高手,后羿射日 的传说就源于楚人善射,楚君熊渠射技高超,有射石而“没金饮 羽”之功。养由基“百发百中”,伍子胥也是善射之人。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长兵器的缩短,短兵器 的延长,显示了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使武艺的内容、 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
战国初期,在楚国上层贵族中流传着导引养生术。楚大夫屈 原是一位对导引养生有精深研究者,其作品《远游》中的许多词 句是养生修炼方法的精髓。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其中《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的发现,为 进一步了解汉代及汉以前的导引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练养结合是荆楚武术的特点,在 练习的时候不但重视身体外部的强壮,更加注重身体内部功能的 提高,重视人体各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 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先秦时期楚人具有剽悍骁勇、尚武乐战的特性。总之“楚人 剽疾,愿上勿与楚人争锋”①。
第二章金戈铁马我武唯扬
第一节楚汉争霸问天下谁是英雄
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
秦朝末年,伴随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出现许多反 秦武装集团,其中,项羽和刘邦是两支主要力量。司马迁《史 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 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 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 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 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捕,乃请蕲狱掾曹 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阴以兵法部 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 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 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由于其辉煌的战功、 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 统治中起了主要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 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 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 诗^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 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终因 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在这首诗中,既洋溢 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对败局已定的 无奈情感,又为自己的命运而沉重地叹息,表现出项羽“英雄末 路”的丰富内容和复杂情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使人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 我国古代人们就认为,“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赖于后天的 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 世”,是说项羽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力拔山”三字给 人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它把项羽作为叱咤风云、武艺高强的 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显现出来。
《史记》对项羽“力能扛鼎”的描述,说明项羽具有非凡的力 量,武功盖世,英勇无比,因此吴中子弟都很害怕他。“彼可取而 代也”这句话透露出项羽胸怀大志,志向不凡。在其后的作战中 身先士卒,屡战屡胜,说明项羽的确英勇过人。但是在楚汉争霸 中,项羽最终败于刘邦,说明一个人光有蛮力是不行的,还需要 谋略。凭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注定会失败®。
《史记》记载,项羽喑呜叱咤,千人皆废。项羽在垓下(在今 安徽灵璧县)被刘邦重重包围,只剩百十骑,十次突围冲荡汉军,
都突出了重围,但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畔。“十荡十 决”亦反映出项羽武艺超群。
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 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是浪花一朵,转瞬即逝, 令人感叹。众多原因注定项羽的失败无可避免,但项羽是一个真 正的英雄。项羽一念之差,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徒留千古壮 烈英名。八千子弟血未凝,如此凄凄下场,让项羽自觉没有面目 再见江东父老!他宁愿拔剑自刎以谢天下,也不愿苟且偷生。这 是其可敬之处,死又何惜?英雄项羽的悲惨结局留给后人诸多感慨,李清照在《乌江》 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以此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感怀之情。
浏览1,0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