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雄兵利器独步天下
史实证明,蚩尤为楚族的祖先,建立了九黎国,拥有九个部 落八十一个氏族的大联盟。“蚩尤作五兵”,依仗刀戟大弩,威震
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在南方楚国地区发现的铁器中,兵 器居多,其中有戈、矛、剑、刀和匕首等。《荀子•议兵篇》曰: “宛钜、铁鈾,惨如蠭(蜂)虿”。大刚曰钜,可能是带钢的兵器, 鈍是蛇矛,说明了楚国兵器质地精良®。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长期使用青铜兵器, 后期逐渐使用铁兵器,它的武库是最庞大最先进的。楚国的兵器, 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论质料,可分为铁、铜、木、竹、皮等制 品。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铜兵器主要有剑、戈、 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 弓、箭杆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论功能,可分为进攻性武器和 防御性武器两大类。进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 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
1975年冬,在楚国故都纪南城东门外先后发现中小型墓葬600 余座,共清理了其中的554座,获得了大量的随葬物,其中兵器的 数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种兵器达571件,包括各式青铜剑172把、 各式铜戈150件、各式铜戟7件、各种青铜矛15件、竹弓25张、 木盾17件,另有箭镞、匕首若干。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可以称 为楚国的兵器宝库。这样集中地出土先秦兵器在全国是第一次, 为研究古代兵器发展 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 标本®。
戟是中 国古代将矛和戈功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王孙暗戟
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用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 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琢、撞、刺, 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晏子春秋》记载“戟枸其颈”、“曲刃 勾之”。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铁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向步骑战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的积累, 戈的形制有很大的改善。戈头的上端由短变长,增强戈头的击杀 功能。楚国制造出双头戈或三头戈,更好地发挥戈在步战中的使 用和应变能力®。楚国的戈兵器改进走在各国的前列。
弩属远射兵 器。最早的弩出现于春秋晚 期的楚地,战国时期发现较 多,世有楚琴氏造弩之说®。
弩是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 装置,可待机发射,由弩 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 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
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 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在江 陵楚墓中还发现过双矢并射连发弩。这种弩有矢匣、机体(木臂、 活动木臂、铜机件)、木弓等部分组成,通长27. 8厘米。矢匣置 于机体上方,可容矢18枚,左右分列,每次可利用自身重力下落
可连续发射,射程约20米。湖南长沙扫把塘楚墓出土的弩机,全 长51. 8厘米,各种构件保存完好,系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具有强 大的杀伤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把全弩®。
战国中晚期,出现了铁 剑,铸造技术的提高使得铁 剑的形制得以变长。秦昭王 曾向秦相范雎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 思虑远。夫以思虑远而御勇 士,恐楚之图秦也”。秦昭 图4楚墓中出土的铁剑
王一面赞扬楚国生产的铁剑锋利,另一方面又担心楚国剑锋利, 士兵勇敢,已对秦国构成威胁,从中不难看出秦人对楚人武器改 进的重视。
越王勾践剑是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楚墓中出土青铜剑的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皆居列国之首。战国 时代,楚国的长剑独步于列国,成为天下瞩目的利器。
吴王夫差矛是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 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 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 5厘米,宽5. 5厘米。剑身有 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 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吴、越原 是“宝剑之乡”,在越灭吴、楚灭越之后,原来为越王铸剑的传奇 式的铸剑大师干将、莫邪,转而成为了楚国的铸剑大师。从此,楚国不仅自己铸造了大量华美的青铜剑,而且还将吴、越等国的 名剑也掳到了楚国,这就是越王剑矛等稀世珍品为何出在楚墓中的缘由。
长剑首先出现在楚国。春秋末期,楚国拥有了吴越广大地区, 直接吸取了吴越的优秀文化,楚国的长剑应当是在吸收了吴、越 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楚占有吴越之地, 同时掌握了吴越精良的铸剑技术,懂得含锡较低的青铜较为坚韧 不易折断,而含锡较高的青铜性刚而锋利,因此生产出脊部和刃 部分铸的复合剑,使剑体既坚韧抗折而刀口又刚劲锋利。湖南长 沙楚墓出土铁剑长1.4米,为一般铜剑的3倍,可能为人们所说的 “荆楚长剑”。楚人将短剑加长的用法,为后世提出“短兵长用” 的武术技法理论打下基础。
春秋末期,在吴楚地区开始出现钢剑,如著名的湖南长沙杨 家山六十五号墓出土的钢剑,长38. 4厘米,宽2—2. 6厘米,脊厚0.7厘米,系以中碳钢制成并经反复锻打和高温退火,是我国发 现的最早一把钢剑。
骁勇善战的楚人为我们在地下保留了大量直观、生动的证物。 近5〇年来,长沙地区发掘清理楚墓多座,出土了大量楚文物,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用于攻伐征战的兵器。其数量之多,令人惊 讶,仅剑一类,就有铜剑多柄、铁剑和钢剑31柄。戈、剑、矛成 套出现在一些墓葬中,甚至同一墓葬竟出土有完整的两套。种类 也十分齐全,有剑、戈、矛、戟、铤、镞、弩、盾、弓、矢等, 包括了步战、车战、近战、远射、攻击、防卫所需的各种兵器, 也包括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如浏城桥1号墓出土的长达 3.1米的木柄铜戟,2. 8米的藤柄铜矛等长兵器,坚锐轻便,颇为少见。
冷兵器时代,冶炼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式武器的出现,必然导 致军队成分和军事编制的变化。铁制剑和弩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 用、青铜剑的大量生产及其工艺 的改进,以及青铜戈、戟、矛等 的演进,都表明了战国时期楚国 兵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生产力 的提高和当时的社会争战环境对 荆楚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楚人尚武,但这并不影响他 们的爱美情趣,楚人在兵器的制 作上倾注了极大的艺术创作热情,
具有实用功能的兵器,从盾牌到 弩,有不少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 漆器艺术精品。楚国人在制作甲 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江陵藤店1 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拍马山5 图5盾
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图5)等都 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第三节楚人善射武理熠熠
弓箭是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 弹性的弓臂和有籾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 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 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关于弓箭的起源,汉代应劭《风俗通》 记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到树枝弹死乌鸦的情况,受到启 发,因而才用树枝做成弓,有了弓之后,才创造了箭。箭的创造
来源于手掷的矛。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把弓和矛结合起来,创造 了弓箭o
西周时期,由于社会尚武,射箭有了巨大发展,不仅军事活 动、狩猎活动需要,而且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教 育中“射”是一项专门的课程,天子、诸侯的文体活动,亦以 “射御”为主。宗教的祭祀、对外的盟会、农家的节社,也把射箭 列为主要项目,甚至家里生了男孩也要用射箭的方式来表示,射 箭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后羿射日的传说亦源于楚人善射。后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 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后羿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 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大 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 间因而奉他为“箭神”。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云: “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李白《经乱离后天恩》诗中有“安得羿 善射,一箭落旄头”之句。
《庄子》记载:“见弹而求鹗炙。”弹歌曰:“断竹,续竹,飞 土,逐肉”。说的就是弓箭的制作和使用过程③。
楚人善射,历代不乏高手。楚国射手养由基,离柳叶百步而 射之,百发百中®。《左传》记载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楚 晋鄢陵之战前,养由基和潘党试射,一箭穿透七层皮甲。战斗中 晋将吕绮射中楚共王眼睛,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还射吕 绮,养由基只发一箭就射中吕绮脖子而毙其命,执另一支箭复命 共王。当楚军被晋军逼人险境时,养由基连射连中,阻止了晋军的进攻。楚人伍员,即伍子胥,也是善射之人熊绎传至熊渠,熊渠素以胆气和勇武见称,尤以射技高超威 震遐迩,有射石而“没金饮羽”之功。熊渠一箭射人石中,足见 其射技与功力之高超。楚国君王历来有习射的传统,而且练就 上乘射技。战国时楚宣王率车骑千乘,游猎于云梦之野,突然间 一头犀牛向楚宣王乘车冲撞过来,楚宣王镇定自若,引弓发箭, 一箭射倒犀牛,众皆惊服
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羿、逢蒙 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正论篇》)逢蒙死后,遗有《射 法》二卷,《汉书•艺文志》里还收录了《逢蒙射法》两篇④,现 已亡佚。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越王勾践的 大臣范蠡推荐楚国的“善射者”陈音训练弩手©,并向越王论及射 箭之道,即射术理论。越王问“正射之道”,陈音回答:“正射之 道,道众而微。……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 一身异教,岂况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越王又问:“愿闻望 敌仪表,投分飞矢之道。”音曰:“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 连,弩有斗石,矢有轻重,石取一两,其数乃平,远近髙下,求 之殊分。道要在斯,无有遗言。”楚人陈音所言强调动势与气机的 有机配合,是对当时射技理论完整的描述和总结。
楚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春秋战国 时期楚墓出土的楚国古兵器实物的特殊结构进行研究可知,楚人 在兵器的构造上进行了改进。具有特殊结构的一些楚国古兵器是指装着双头或三头的戈,装着双戈或三戈的戟,以及装有三角铜 刺和铜箍的殳。常规的戈、戟、殳,原是车战用的长兵器,柄较 长,约3米左右。春秋战国时候,车战逐渐向步战转变,在步战 中,戈、戟、殳由于其“长”而隐伏弊端。严酷的战斗技术问题 迫使楚人研究对策。楚人运用超常的聪明才智,在长兵器本身结 构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发明制造了具有双头或三头的戈、双戈或 三戈的戟,在殳头上装上铜刺,又在铜刺之后和殳干的前端装上 球形的铜刺箍。这样既可发挥长兵器的远击效用,而且可以利用 长兵器的第二节或第三节截杀身前的敌人。这是根据三头戈和三 头戟的特点并融合武术技法原理所作出的改进,对后世提出“长 兵短用”的武术技法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总之,武器的改进,长兵器的缩短,短兵器的延长,显示了 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
浏览1,7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