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楚人骠疾:楚国先民的烈烈武风
考古资料证明,长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早在100万年前 就有远古人类在这里生息劳作。传说以尧舜为首的华夏部落曾与 三苗发生过长期的战争,多次打败三苗。司马迁说:“三苗在江 淮、荆州”。唐朝的杜佑更明确地指出:“潭州,古三苗之地”。因 此,战败的三苗族大部分逃入深山溪峒或向西南山林迁徙,成为 后来湖北“荆蛮”、“长沙蛮”和湖南境内以及云贵苗、瑶、侗各 民族的祖先,因此“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 。
湖南长沙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早在10 — 20万年前,这里 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夏、商、西周时为古‘三苗国’,仍处于原始 社会后期。春秋中期,楚国政治军事势力进入长沙地区,战国时 又在此建造城邑,驻扎军队,从而揭开了长沙政治军事史的第一 页,也使长沙地区社会性质发生巨变,从此跨越奴隶社会而进入 封建社会。”
1956年,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掘出用于狩猎和战斗的石矛、 石簇、骨簇以及石球、石核等武器。1982年,安障乡划城岗屈家 岭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把双孔石刀,长11厘米,宽3厘米,厚0.5 厘米。白石磨成,双面刃,近脊部对钻两孔。钻孔对位准确,磨 制精细,距今约5500年左右,是石器中的珍品,现藏湖南安文乡
县文物管理所。据专家考证,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江汉地区广 大河谷原野上,遍布着类似屈家岭文化的氏族部落。这些远古人 类生活过的文化遗址是荆楚武术的源头之一®。社会的战争实践向 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 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不 断积累狩猎和实战中的格斗经验,逐步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形成®。
第一节筚路蓝缕楚人尚武
楚族的祖先从原始部落时代起,就活动在今湖北西部的崇山 峻岭之中,在险恶的地理环境中求生存。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 朝晚期,楚族首领鬻熊曾率楚人活动于丹阳(今湖北汉水西、荆 山南)一带。商亡周兴,周成王念鬻熊有功于周,封鬻熊曾孙熊 绎以子男之田,号称楚子,正式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成为周 朝南方诸侯国。楚立国之君熊绎,驾柴车,穿破衣,带领楚人开 垦荆棘丛生的荆山(今武当山东南,汉水西),“筚路蓝缕,以启 山林”,使楚地得到逐渐开发。
考古证明,“郧县人”、“郧西人”生活在鄂西北大山区,那里 生活着众多的猛虎、斑鹿和象群等野兽,原始的楚族先民与猛兽 的争斗不可避免。初时人们只有用树干、石头等作为武器进行投 掷、劈刺,运用徒手的拳打、脚踢、撕扯等动作,配合躲闪、跳 跃、滚翻等身法,以求取胜。这些通过长期实战考验的最为有效 的格斗方法,被人们牢记掌握,相互交流并世代相传。
今天的湖南和湖北地区都传说炎帝神农氏曾经在此生活,“神农之世,削石为兵”(《太白阴经》)®,“廪君、刑天与帝争神” (《山海经》)②,“应天杀蚩尤与夸父”③。炎帝、廪君、刑天被楚人 尊为祖先。上述资料表明,在上古时期的原始氏族社会,今天的 荆楚大地已是争战之所,这种争战就成为荆楚武术出现的契机, 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荆楚武术的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亮曰‘不 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 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 乱……迁三苗于三卫……”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 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乃楚人之祖先。舜征 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禹伐三 苗的地点在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 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 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 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墨子.非攻》详细记述了这场 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 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有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 鸟身,若瑾以待,搂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 克有三苗……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长期的部落争战促进了 荆楚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
商朝把祭祀和军事作为国家的两件大事,即“国之大事,在 祀与戎”⑤。楚受封之初,只是一个蛮夷小国,偏处荆山一隅,同周王朝没有姻亲关系,故受到中原华夏诸侯国的排斥和歧视。周 朝又在楚的周围建立了一些姬姓小国,以监视和钳制楚的活动。 周成王平定“武庚之乱”后,召集诸侯举行“歧阳盟会”,熊绎被 派作看守祭神火堆,使得熊绎发誓“不与中国之盟会”。周成王晚 年还对楚国进行征伐,迫使楚人在熊绎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抵抗。 这一切势必促使楚在开国之时就重视武力,以求得国势的巩固和 发展。周王朝的不断征伐,促使荆楚武术迅速成长®。
由于战争的需要,青铜被大量用来制造武器。楚国出土最多 的青铜后期兵器有剑、戈、戟、矛等。剑在各类青铜兵器中数量 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掘的3000余座楚墓中共出土 600多 把剑。这些精美的青铜兵器,反映出楚国的青铜冶炼已经达到很 高水平,兵器的形制、锋利程度和质地之优良,蕴涵着两千多年 前荆楚武术文化的内涵,也包含着荆楚武术文化的丰富内容。
先秦楚人天性劲勇、尚武、喜战、乐斗;楚君是尚武精神的 提倡者、培植者和典型的示范者;楚臣如其君,是楚国军事体育 训练和军事体育事务的全面承担者,同时又是经军重武、骁勇善 战者。荆楚地区独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特定历史条 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 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 体育风格®。
楚人“赴江刺蚊、遂断其头”的刚勇品性,闪耀着楚人尚武 的精神光芒。楚人的尚武精神对“执一国之柄”的令尹来说,肩 负了制定争霸、争强方略,督管各项战备工作(包括督建军事要 塞、辖制兵赋、负责战前军事训练等),以及对外统兵作战,特别 是对外征战,集中表现了楚国的尚武之风,而在每次重要战役中,都可以看到被称作楚之“二卿士”的令尹及司马的勇武身影。据 《左传》统计,春秋二百多年,令尹单独率军出征三十八次,司马 单独率军出战十三次,二者共同率军出征十二次,总计令尹、司 马外出征战达六十三次®。
《淮南子•兵略训》有“楚地大人众,卒民勇敢,贵人争佩以 剑,军民上下崇尚讲武”的记述。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 明,先秦荆楚地区楚人是一个剽悍骁勇、尚武乐战的民族。从商 朝自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秦国、齐国、吴国等的夹缝 中顽强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继而兵锋北指,辟地千里,数 战强晋,称雄中原。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扩疆,奋力 竞进,发展成了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②的泱泱大国。这 种自弱化强、由小至大的历史巨变,何以实现? 一言以蔽之:“尚 武”。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等背景 是先秦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 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今天所谓“竞技”或“体育”,先秦时期称之为“武娱”,包 括某些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和医学健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出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尚武之风和健身之俗®。楚人尚竞技,其 竞技项目之多和水平之高居春秋战国诸国前列,它对于楚国人口 身体素质的增强、军事战术的提高乃至国力的强盛,都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楚人竞技不仅以项目齐全名扬于列国,更以 水平高超闻达于诸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筚路蓝缕的苦志、
犯艰历险的勇气、创新开拓的锐意和发扬蹈厉的豪情。春秋战国 时期,是楚人奋发图强、扬武用兵的历史大舞台。由于持续不断 的军事战争,楚人继承并运用源于远古的荆楚武术,在实战考验 中突飞猛进,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荆楚武术文化。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有“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 人争锋”。张良谓楚人剽疾,勿与争锋是也,体现了楚国先民勇武 善战的民族特征。
浏览1,1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