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荆楚武术文化则是荆 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因此,荆楚武术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对 荆楚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1.荆楚文化
楚文化的遗物埋没在地下已达2000余年之久,直到20世纪 20年代才被盗墓者掘起。在安徽寿县和湖南长沙,先后出土了一 些战国时代的楚文物。迄今为止,湖北、湖南两省发掘的楚墓超 过4000座,安徽、河南也数以百计①。大量的荆楚文化考古资料
证明,早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在湖北省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荆 楚地区创造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湖北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 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 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 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 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 楚王的墓葬。坐落在武汉市黄陂区滠口的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 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商代 古城之一。
1978年在随州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我 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其编钟铭文,是一部 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 音色优美。随州曾侯乙编钟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复杂的系 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 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在工程学上极有价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学 技术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 的写照,同时,它也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贡献。
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伴长江而辉煌,创作了千古绝唱《离 骚》,引领荆楚大地诗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诗人出自荆 楚地区的诗篇就达两千多首,就一个地区产生的诗作数量来说, 仅次于都城长安。“惟楚有材”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成为荆楚后 人的骄傲与自豪。
艺术领域,宋代襄阳人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画堪称一绝。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艺术以戏曲成就最高。汉剧,是一种以 “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为主体进行演唱的地方戏曲,清代 汉剧进京,与徽班彼此影响,同时吸收昆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 26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剧种,这就是“京戏”。汉剧为中 国国粹京剧的产生作出了特殊贡献。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 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 学推向极致。
荆楚文化包括现在的荆襄文化和湖湘文化等,内含一些楚族 后裔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楚族先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荆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风格独异,影响深 远,具有筚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武爱国的精神特质。 如果前面冠一个‘荆’字,荆楚文化就可延伸至2000多年”。荆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2.荆楚武术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内山川、土壤、气候、大致相同的 语言、信仰、习俗、生活方式以至文化心态形成该地域的地理历 史文化传统。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与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剪不 断理还乱的血肉联系。荆楚武术文化虽然只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 部分,但正是由于像荆楚这样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的结合才最终 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的民族性直接表现为地域性。列宁曾说过:在马克思看 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 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而生产力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这种地 理环境的特性D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一书中也充分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成的作用。他认为:文化的差 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 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认为, 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呈现“民族民间文化圈”①。
荆楚武术是构成荆楚武术文化的实体和载体,脱离了荆楚武 术,其文化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二十年来,部分武术学者 对荆楚武术(武当、梅山武功占有较大比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 研究,显示了荆楚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深人。目前,据笔者 粗略统计,涉及荆楚武术文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荆楚武术的历史渊源。楚人诞生在“蛮荒”之地,在 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对付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同其他部 落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神农之世,削石为兵”、“蚩尤作五兵” 神话传说以及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证实荆楚地区不仅有武术, 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二,荆楚武术的分类。从实地调研来看,荆楚地区的武术 应分为本地武术和客家武术两大类。本地武术是指土生土长的武 术拳种<2^同时,流传荆楚时间较早,技术风格受到本土文化影响 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外地拳种也应属于本土武术之类。而进入荆 楚地区时间较短,且技术风格没有发生过多变化的外地拳种则是 荆楚武术的客家武术,如八极拳、太极拳等。荆楚武术还包括荆 楚地域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武术,如苗家武术、土家族武术等。
第三,荆楚武术的拳理技法特点。近年来,较多武术工作者 对于荆楚武术的拳理技法特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总的看来, 荆楚武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荆楚武术在拳理技法上不同于南 派拳术和北派拳术,具有独特之处,而这种具有南北交融的技击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广大武术研究者的认同。
第四,荆楚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众多的武术典籍和武术技法理论中都深刻地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目前,研究者认为,荆楚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道家思想联系密切。
第五,荆楚地区少数民族武术的研究。《苗族武功》和《土家 武术》等著作的出版,表明已有学者对荆楚地区少数民族的武术 进行了研究。土家族、苗族的射弩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和与其地 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第六,荆楚武术研究机构的创立与相关论著出版。新中国成 立以后,众多学者对荆楚武术文化的研究只限于对部分拳种、器 械套路的介绍,并对荆楚武术的流传渊源和技法特点进行了初步 的探究,多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没有把荆楚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来 对待,对于荆楚武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十分匮乏。基于对上述情况 的了解和资料的调查,笔者才开始对荆楚武术文化这一领域进行 探知和寻觅。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背景之中,荆楚 文化受到四周地域文化,尤其是秦灭荆楚以后中原文化的渗透和 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在荆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荆 楚武术有哪些内容和特点,都是我们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所要解 决的问题。

浏览1,3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