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楚文化地域范围和历史发展
1.荆楚地域形胜
《诗经•商颂•殷武》有云:“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荆楚 文化的地域范围北至淮河,南至五岭,东至赣江,西至大巴山、 巫山、武陵山,大致在今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安徽、江西等部 分地区。作为一种源于上古、泽被当世的文化,楚界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楚人曾问鼎周室,饮马黄河,席卷淮夷,侵及齐鲁,吞并吴越。
现代荆楚地域主要包括湖南和湖北两省。湖北省位于长江中 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其余为 鄂西山地、鄂北岗地与鄂东低山丘陵。北靠河南,南接江西、湖 南,东邻安徽,西依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湖北省资源丰富, 河湖众多,为水乡泽国。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 古等民族。农、渔业发达,盛产稻、麦、棉、丝、茶、漆、柑橘、 鱼。地方文艺中汉剧、楚剧流行全省,黄梅采茶戏影响极广。说 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武汉杂 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湖北省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河 网水道密集,湖泊众多,素称“千湖之省”,又与山地、峡谷相结 合,故多山水风光。武当山、九宫山等为道教圣地。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南得省名,因湘江为境内最大河流而简称 湘。湖南在周代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逐步纳入楚国版图。秦 代分为两郡,浣、澧流域为黔中郡,湘、资流域为长沙郡。汉代改 黔中郡置武陵郡,分长沙郡别置贵阳、零陵二郡®。战画时期,楚 人大量移居湖南。临澧合口有楚大夫申鸣墓,宁乡的靳江之滨有 上官大夫靳尚之墓。《后汉书•郡国志》说:“炎帝神农氏,葬长 沙。”即《舆地纪胜》所说的,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传说 中,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亦葬于君山,故名 湘妃,君山也叫湘山。《楚辞》里就有《湘君》、《湘夫人》两篇, 记述湘妃。《遭厄》里说:“沈玉躬兮湘汨”。《渔父》里有“宁赴 湘流”。《战国策.楚策》有“食湘波之鱼”。《山海经•中山经》有“交潇湘之渊”。《史记•屈原列传》也有“浩浩浣湘兮”。
唐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始于此,元明 时设湖广行省。古往今来,三湘四水名人辈出,“惟楚有材,于斯 为盛'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 泽东、刘少奇等200多位历代名人的著述及事迹,给后人留下了璀燦的财富。
湖南境内河网密布,与众多山地、湖洲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山 水风光。湖南还是多民族的省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地方戏曲百家争鸣,各具韵味。湖南物产丰富,自古为我国的 “粮仓”之一,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誉。
荆楚之地,自古就是各民族杂居之地,从文化形态学分析, 具有中原华夏文化与南部蛮夷文化杂交的鲜明特征。两湖即湖南 与湖北,乃楚文化的摇篮。多变的自然景观和地理概貌,迷蒙的 云气水雾和楚人的餐风雨露,使早期的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富于幻想,善于深思。故南方哲人,神驰八荒之外,思人邃古之 初,不受任何空间、时间的限制。
荆楚文化中的老庄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主流之一。道家 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主张贵命重生,重视修炼养 生,主张以静养的修炼方式来体验人生现实生命的乐趣,以达于 纯任自然的客观印证,通过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以求长生。
武当武术、梅山武术以及楚地少数民族武术等产生于荆楚文 化的背景之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地域文化来讲,它的产生 有其独特的一面,即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武当武术就是武当 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的结晶,是道教修身养性的动功技术演化 成手战之道的结果。操练武当武术,能调节生息、强身健体,体 现道家固本思想。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
2.荆楚文化形成历程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积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凝聚形成的, 在文化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的痕迹,因此 文化是有强烈区域性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文化 和其他国家文化不一样,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各城市的文化 也有差异®。目前兴起的各类文化热潮中的区域文化,较之20世 纪30年代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先秦时代以国家、王朝命 名的地域文化,如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秦、晋、 燕、中山、赵等,发展到以历史上“帝王”之名号命名的文化, 凡是该“帝王”的出生地,活动地区、葬地等等都属于该文化的 范围,都可以根据留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探讨文化内涵和标志。 如神农、炎帝、黄帝、太昊、少昊、尧、舜、禹等等@。
荆楚地域广袤,或荆,或楚,或荆楚,历来通用。《左传.襄 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荆地即“九州”之一。《尚 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 荆,指荆山,今湖北南漳西。衡,指衡山,《汉书•地理志》以为 即今湖南衡山西的衡山。汉,即指汉水。故荆之古地域,北据荆 山,南及衡山之阳。楚,亦荆。许慎《说文解字》释“荆”为 “楚木也”,释“楚”为“丛木,一名荆也”。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国号,亦得二名。”荆、楚同义, 指同一种植物,与楚之先民发迹于荆山是分不开的,故古文献或 以荆楚、楚荆联称,如《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 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御簋》:“御从王南伐楚荆, 有得。”《史墙盘》“弘鲁昭王,广批楚荆,唯狩南行。”这里说的楚地,指的是发迹于荆山、扩及今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 这是楚国的腹地。这一地区的边缘地带,北抵方城,南至衡,西 起夔,东抵鄂。若从战国时楚国势力的扩展来看,楚国的版图则 几乎囊括半个中国。当然,那是楚国先后军事征服的结果,并非 楚国的发祥地。在楚国的腹地,即荆楚地域内,历来就有先民在 此辛勤开发,对创造本地区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楚国的祖先原是居住在淮水下游 的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强大军事压力下,沿长江向西发展,在 长江中游一带定居下来,成为楚地的先民®。荆楚文化是兴于周而 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 相始终。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文化脱颖而出,进而 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在以后的 历史岁月中,南北两支华夏文化相互融合、转变、更新,一起铸 就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在楚人古文传说系统中,炎帝无疑属于南方江汉民族的先 祖®。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 融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时为高 辛氏的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不断发展,在夏朝时 已成为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集团,号称祝融八姓。祝融部落集团 依附于夏朝后,曾帮助夏人征伐三苗,但祝融八姓中,不少又为 夏朝灭杀。殷商时期,祝融部落集团分布于商之南境,因其地 生长牡荆,被商人称之为“荆”。楚又称荆,俞樾在《释荆楚》 中说:“荆之与楚,乃古今之异言,因其荆而荆之,因其楚而 楚之。”
《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 吾……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 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①殷人为开 疆拓土,向南推移,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时,荆人多数臣 服,少数逃散,呈分崩离析之势。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 水与淅水之间。鬵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 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 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 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 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 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 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熊绎建国都于丹阳(今湖北汉水西、荆山南),率众在“子男 五十里”的狭小之地辛勤劳作,艰苦度日。《左传•昭公二十年》 记其事曰:“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 林,以事天子。”楚国此时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的门 槛,虽清苦仍向周天子尽忠效力,楚人对周天子尽的职分主要有 三方面:守燎以祭天、贡包茅以缩酒,贡桃弧、棘矢以御王事。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 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 习武,趁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此时三苗早已 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 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 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①。征战之后,楚国逐渐兴盛起 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 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三 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并开始对中 原虎视眈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人春秋战国时代。平 王三十一年(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疆拓 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侯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 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 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 君。随后几年里,熊通先后征服了邓国(今湖北襄阳境内)、郧国 (今湖北安陆境内)、权国(今湖北当阳境内)。楚武王晚年,楚人 又攻占了东邻卢国、鄢国、罗国,西邻谷国,江汉平原东南的周 围,以及南阳盆地东南的寥国。楚文王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 宜城境内)。他继承武王遗训,先后占领了申、蔡、息等中原南部 三国,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 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楚成王传至楚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 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 任命孙叔敖担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治理国家,楚国出现了经济 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楚庄王于公元前597年在泌水大败晋军,饮马黄河后凯旋。庄 王既没,共王继位,此时楚国开始走向衰微,鄢陵之战后,晋国 抬头,历史上呈现晋楚并霸的局面。康王、灵王、平王、昭王之 时,楚国进一步衰落。公元前5〇6年冬,吴、蔡、唐三国合兵攻 楚,并陷落郢都,昭王仓皇出逃,申包胥人秦求救,秦王发兵。
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后,昭王回到破败不堪的郢都,感伤满怀,与 臣僚商议后,迁都长江北岸的今湖北荆州,都名仍为“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 王时,历史进人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 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 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 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 壮,横扫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楚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 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 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诸侯 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 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 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春,俘获负刍, 绵延800年的楚国就此灭亡。

浏览6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