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 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 卦思想、五行思想、阴阳思想等传统文化思想与武术有着密切关 系,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
武术文化的研究是近20年来武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武术文化概念的研究,如旷文楠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中指出,武术文化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
关于武术文化结构的研究,如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 结构》指出:武术文化具有三要素:击技观、伦理观与价值观。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武术理论基础》把武术的文化 形态的结构分为“器物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 三个层次。
关于武术文化国际化发展的研究,邱丕相教授的《试论武术 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一文,以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为 出发点,论述了武术的多元性、竞争性、内倾性。同时指出:“我 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窥测武 术民族文化特性与现代体育竞技的矛盾与统一,从战略的目标来 调整武术的价值取向和技术策略,将有益于武术更为深人地推向 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研究,如谢建平在《超越与吸 纳——对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脉络的重新认识》中认为: 宋代以前,武术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宋代以后中国传 统文化对武术文化表现出一种吸纳。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如刘雪松在《论武术精神及其 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中指出:武术文化具有超越武术击技本身的 博大精深的精神,武术的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个层 次表现为个人的武德修养,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同时提出,中华武术精神对 民族精神的塑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其次,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 最后,中华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
20世纪90年代初,是武术文化发展较快时期,相继出版了一 批具有较高价值的专著,如旷文楠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程大 力的《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任海的《中国古代武术》、马明达 的《说剑丛稿》、郑勤、田云清合著的《神奇的武术》等。
目前,武术文化虽然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在内涵和外延 上基本从属于广义文化论范畴。1997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 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 础》正式出版,该教材云:“借用近年来流行的‘文化三层次说’ 亦可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 ‘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 武术文化形态的表面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 术练功器具、场馆、服装等内容。‘制度习俗层’是相对隐形的中 间层,它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教授方式、 武术礼仪规范、武德的内容、武术比赛方式等内涵。‘心理价值 层’是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它主要包括武术 文化形态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内容。”
三、地域武术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 区域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②。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文化、地理环境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武术文化。它与地域文化有 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就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历史划分,将中国疆 域分成若干区域,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历 史地理学、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研究某一地域武术的渊源、 历史沿革、演变与发展规律、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拳 种及其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功法、礼仪、道德规范 等要素,从而总结出这一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对 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地域武术文化差异,领 略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地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中寻找 中华武术文化的统一性,进而直观地展现中华武术多元化的特点 和丰富内涵,充实中华武术文化宝库,为今后武术发展提供借鉴。
2003年,郭志禹教授承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 术研究项目《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提出地 域武术文化的概念,掀起了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热潮。韩雪、陈振 勇、丁丽萍、郭守靖、张胜利、申国卿相继对中州、巴蜀、吴越、 齐鲁、陇右、燕赵地域的武术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 成果。
韩雪的《中州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把中州武术文化分为客体 化的文化形态和主体化的文化形态,对中州地区的拳种技术、拳 谱典籍,以及与中州武术有关的文物遗迹、文艺作品、民俗武风 等客体文化形态进行总结概括,通过中州武术文化对中州习武者 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的影响来体现中州武术文化的 主体文化形态。研究认为,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和政治经济因素 是中州武术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中州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 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州武术最为明显的文化特征,中州 习武人群武术文化认同中的认知、情感接纳和行为趋向三者之间 呈现出显著性的正相关。此外,作者还对中州的代表性拳种少林 拳、陈式太极拳、苌家拳进行个案研究®。
①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
陈振勇的《巴蜀武术文化探M》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又一 新突破,它首先对巴蜀武术文化进行了界定,认为巴蜀武术文化 的概念主要是指分布在巴蜀地区的一切与武术活动有关的物质产 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对巴蜀地区的拳种分布、特色拳种、武术 文化遗迹、武风民俗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武术文化进行了详尽的搜 集和整理。对川剧武打戏、道教、汉画像砖、民间击剑等民俗武 风中蕴含的巴蜀武术文化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由巴蜀武术的 “舞”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剑”文化等组成的巴蜀武术文 化的主要内容。对巴蜀武术文化形成的历史因素进行了分析,认 为移民、军事战争、国术运动是巴蜀武术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因 素,对巴蜀的火龙拳、化门拳、僧门拳三个拳种进行了个案研究, 并对新中国成立后巴蜀武术的发展进行了调査研究,总结了巴蜀 武术新的发展成果®。
丁丽萍的《吴越武术文化研究》从动态历史变迁的研究视角, 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纵向分析吴越武术文化的历史 变迁,横向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形态特征,对吴越 武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时空鸟瞰®。
郭守靖的《齐鲁武术文化研究》以史学为基础,引用文化圈 理论将齐鲁地域划分为“黄河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三个 武术文化圈,确立个案研究模式,利用文献资料,横向研究了齐 鲁武术文化的地域现象,纵向研究了齐鲁武术文化的历史特征®。
张胜利的《陇右武术文化研究》指出:陇右地域处在农耕文 化向游牧文化过渡的中间地带,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上演了 数千年的拉锯战,由此形成了陇右绵延千年的尚武精神。少数民 族的尚武精神和善骑射的特点是陇右武术的地域特色之一。此外,丝绸之路带来了陇右武术的兴盛,从敦煌壁画和敦煌藏经洞出土 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陇右地区古代武术的繁荣景象。
申国卿的《燕赵武术文化研究》以在燕赵地域内发生、存在 的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以燕赵武术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和当 今时代背景下燕赵武术文化的辩证继承和积极发展为主要研究内 容,从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优势等方面解读燕赵武术文化, 从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深人发掘和精心梳理燕赵武术文化的优 秀内在价值,探索燕赵武术文化精神的当今意义和积极价值郭志禹教授的《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方法,将武术的发展变化分为单一水平运动、 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进而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三种模式,即 分离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同时也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模 式的策略选择:下限模式、最适模式和上限模式,对中国地域武 术文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