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
桩功是武术基本功中最独特的锻炼形式,是以静站的方式锻炼气息、修养意念和增强 力量的方法。桩功的桩式颇多,但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中求动”的,在平静中求 得气血和畅。练习时要松静入定,摒绝杂念,像“浑元桩”就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动中求静 的,在动中求得气息的平静,借以除去浮躁之气,存以神清之气,使劲、气、神相合,像“马步 桩”就属于这一种。但无论练习哪一种桩功,都必须做到姿势正确,意念平静,气息平和,气 沉丹田。站桩的时间,初练时不要过长,以一至二分钟为宜,而后再逐步增加。
基本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训练和组合动作训练。
(一)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是指各种类型的、简单的、不可缺少的典型动作,它是学习复杂动作和发展 难新动作的基础。长拳的基本动作内容主要包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和跳跃 动作。
手型:主要有拳、掌、勾。
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于食指和中指第二指节上。要求拳握紧,拳面平,直 腕。
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在一起,屈腕。
手法:手法是运用拳、掌、勾等手型,结合上肢冲、架、推、劈等运动方法所表现出的 技法。基本动作有冲拳、劈拳、撩拳、摸拳、推掌、摆掌、亮掌、顶肘、格肘等(参阅《训练教 材》)。
这里重点介绍冲拳和亮掌。
冲拳:分平拳与立拳两种,平拳拳心向下,立拳拳眼向上。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间距同肩宽,两拳拳心向上抱于腰间,肘尖向后,挺胸、收腹、立 腰、沉肩。
动作说明:转腰顺肩,将右拳从腰间向前猛力冲出,高与肩平,臂要伸直,力达拳面。当 肘关节过腰后,前臂要内旋,同时左肘向后牵拉。眼向前平视。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
要求与要点:
必须以腰的转动来带动两臂的运动。
肩关节要松活,切忌僵滞耸起。
冲拳要直线运行,即从起点到终点,要两点一线,不可走曲线、弧线。
出拳要快速有力,有寸劲。
教学步骤:
先慢做,不要用全力,待准确掌握动作后,再快速用力。
掌握冲拳动作后,应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和腿法等做冲拳练习。
易犯错误:
冲拳时,两臂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强调以腰的转动来带动两臂的运动,反复练,熟能生巧。
冲拳路线不直,呈曲线或弧线,或肘外凸。
纠正方法:强调两点一线,冲拳时肘必须贴肋运行。
冲拳过高或偏低。
纠正方法:可在练习者前面设一与肩同高的目标(如手掌),让他向目标冲击。
冲拳无力。
纠正方法:如由于动作不熟练所致,就要反复练习,功到自然成。如由于存在某种问题 而造成,那就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地克服。如肩关节僵滞、动作不协调等,都会造成冲拳 无力。
亮掌
预备姿势:与冲拳同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经体侧向右、向上划弧,至头部右前上方抖腕亮掌时,肘微屈,臂 成弧形,掌心向前稍偏上,掌指向左。眼随视右手。抖腕亮掌时,头快速左转,目视左方。练 习时,可左右交替进行。
要求与要点:
抖腕亮掌与转头要同时完成,腰也随之稍向左转。
抖腕动作要脆快有力,肩关节要松活下沉。
教学步骤:
采用分解动作教学法,将整个动作分成两步来做:第一步,从腰间至头右上方抖腕 前;第二步,抖腕亮掌、转头。用发口令的形式来掌握动作节奏,待熟练掌握后再连起来
待完全掌握动作后,可结合手法、步型、平衡等动作进行练习。如仆步亮掌、提膝亮 掌等。
易犯错误:
抖腕动作不明显,形成以臂部动作为主。
纠正方法:单做抖腕练习,并加强腕部柔韧性灵活性训练。
抖腕亮掌与扭头动作不一致。
纠正方法:做抖腕亮掌时,用信号或语言提示,使转头与抖腕亮掌配合一致。
步型:步型练习主要是增进腿部力量,规范下肢动作和加强两腿的稳定性°主要的 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丁步、坐盘(参阅《训练教材》)°
在基本技术训练中,步型是一个重要内容,以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为主,并可与 基本的手法结合进行训练,如弓步冲拳、马步推掌、仆步亮掌等等。“五步拳”就是五种主要 步型与几种主要手法结合起来的组合动作,是少年儿童基础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弓步易犯错误:
后脚拔跟,掀掌。
纠正方法:强调脚跟和脚外侧蹬地,并提高踝关节的柔韧性。
后腿屈膝。
纠正方法:强调后腿挺膝和用力后蹬,并提高膝关节的柔韧性。
腰弯和上体前俯
纠正方法:强调头部上顶,挺胸,立腰,并注意沉髓。
马步易犯错误:
脚尖外撇。
纠正方法:强调两脚跟外蹬,脚尖内扣。经常进行站立做里扣脚尖的练习,提高脚踝内 扣的柔韧性。
两脚距离过大或太小。
纠正方法:量出三脚距离后再做马步,经常进行马步练习,形成动力定型。
虚步易犯错误:
虚实不清。
纠正方法:前脚先不着地,等支撑腿下蹲后,再以前脚尖虚点地面成虚步。
后腿蹲不下去,弯腰前俯。
纠正方法:造成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后腿力量不够或踝关节太硬,因此要发展腿部力量和提高踝关节的柔韧性,同时要强调挺胸,直腰。
后脚跟离地。
纠正方法:提高踝关节的柔韧性。
仆步易犯错误:
①平仆腿不直,脚外侧掀起,脚尖上翘外展。
纠正方法:加强踝关节柔韧性的练习,做仆步时以平仆腿的脚外侧抵住固定物体(如 墙壁),不让脚外侧掀起。
全蹲腿的脚跟离地。
纠正方法:提高踝关节柔韧性,多做仆步压腿练习,强调沉髓。
腰弯和上体前倾。
纠正方法:强调顶头、挺胸、立腰、沉散。
歇步易犯错误:
动作不稳健。
纠正方法:前脚尖充分外展,两腿贴紧。
两腿贴不紧。
纠正方法:强调后腿贴紧前腿外侧,并加强膝、踝关节的柔韧性练习。
步法:步法练习主要是增进腿部的力量和速度,以提高两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主 要的步法有盖步、插步、击步、垫步、弧形步。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击步和垫步,后脚不能超 越前脚。击步是在两脚离地时,后脚向前碰击前脚;垫步是后脚落于前脚原来的位置。
做弧形步时,要注意不能有起伏现象,始终保持半蹲姿势,行走要轻灵敏捷。
腿法:腿法主要有直摆性、屈伸性、击响性和扫转性四类。
直摆性腿法主要有正踢、斜踢、侧踢、外摆、里合、后撩。
屈伸性腿法主要有弹腿、蹬腿、侧踹。
击响性腿法主要有单拍脚、摆莲拍脚、里合拍脚。
扫转性腿法主要有伏地前扫、直身前扫、伏地后扫。
直摆性腿法易犯错误:
俯身、凸臀、屈膝。
纠正方法:强调顶头、竖项、挺胸、立腰,膝关节必须挺直,同时注意收髓要适当,以免凸 臀、俯身。
拔跟或送甑。
纠正方法:注意支撑腿挺膝,脚趾抓地,上踢时注意适当收髓。
踢腿速度缓慢、无力。
纠正方法:踢腿时髓关节要松活,一启动就要用全力摆腿。可进行一些辅助练习,如手 扶肋木按口令要求的速度连续摆踢。
外摆、里合腿幅度不够大。
纠正方法:强调外摆、里合腿的运行路线,并进行一些辅助练习,如使外摆、里合腿越 过适当高度的障碍物,让运动员体会动作要领。
屈伸性腿法易犯错误:
屈伸不明显,类似摆踢。
纠正方法:强调先屈而后伸。开始学动作时,应按分解动作进行,养成动力定型。
力点不明显。
纠正方法:强调出腿的由屈到伸要猛、快,力达于应达部位一一弹腿力点在脚尖,蹬腿 力点在脚跟,踹腿力点在脚底。
侧踹腿脚尖朝上。
纠正方法:多做仆步压腿、侧压腿和横劈叉等练习,提高甑关节的柔韧性。踹腿时注意 要放髓,不要收髓。
扫转性腿法易犯错误:
前扫腿时左腿屈膝不够,动作太高。
纠正方法:在扫腿启动时强调左腿迅速全蹲,左脚跟抬起,扫腿时要沉髓。
前扫腿时身体重心不稳。
纠正方法:头部上顶,眼睛平视,上体保持正直,两手维持平衡,扫转时方向要正确,保 持平转,不可偏斜。
前扫腿时扫转腿离地。
纠正方法:强调沉髓,脚贴地而行,扫转腿的脚要内扣,使全脚掌贴地。
后扫腿凸臀、掀跟,甚至脚离地。
纠正方法: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未首先经过仆步的过程,两手未在右腿内侧扶地, 而是在前方或斜前方扶地。因此要强调转体沉髓,经过仆步过程,两手必须在右腿内侧扶地。
速度慢,扫转不够一周。
纠正方法:强调拧腰转体要与两臂动作协调一致,要充分运用拧腰转体的惯性力量。 前扫腿要发挥带臂的作用,后扫腿要充分发挥两手撑地的作用,以加快旋转的速度。
平衡:平衡动作有持久平衡和非持久平衡两种。持久平衡要求平衡动作完成后保 持两秒钟以上的静止状态,非持久平衡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只要求完成动作后出现静止状态。要做好平衡动作,不仅要求胸、腰、髓、肩、膝等部位有较好的柔韧性,而且要有较好的 肌肉控制办量。平衡动作的种类很多,基本的平稳动作主要有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扣腿平 衡。
平衡动作的易犯错误主要是站立不稳。
纠正方法:①掌握好动作重心。②动作协调一致。③加强柔韧性和肌肉控制力量的训 练。
另外,平衡动作的特点是单腿独立,因此训练中要专门安排平衡动作的练习,以提高 单腿独立的能力。可以采用单腿独立连续完成每种平衡动作的训练方法,如提膝平衡T燕 式平衡T提膝平衡或扣腿平衡T提膝平衡T燕式平衡等。每个动作静止数秒钟。左右腿交 替进行,对于提高平衡能力效果较好。
跳跃动作:跳跃动作是武术基本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跳跃动作练习对于增强腿 部力量和提高弹跳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基本的跳跃动作主要有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 转身摆莲、旋子。
(1)腾空飞脚易犯错误:
①不腾空。
纠正方法:第一,提高弹跳力。第二,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防止起跳方向不对(不能充 分向上,而是过于往前)。第三,提高动作的熟练、协调性,使整个动作连贯紧凑。第四,提高 右腿的踢摆速度和左腿的收控能力。
②踢摆腿过低。
纠正方法:注意上体不要过分前倾,右髓不要收得太多
旋风脚易犯错误:
上下脱节、动作不协调,转体角度不够。
纠正方法:第一,多做转体360。的“翻身跳”练习,要求上下肢动作协调,提高身体的旋 转能力。第二,注意里合腿路线必须正确,即蹬地后要向上沿立圆方向摆起。第三,充分运 用拧腰和摆臂的技术,以加快旋转速度。
不腾空。
纠正方法:第一,提高弹跳力。第二,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克服光注意转体而忽略跳 高的倾向。第三,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和协调性,使踏跳、摆臂、转体和里合腿各个环节都协调 一致。第四,提高里合腿的摆腿速度。
腾空转身摆莲易犯错误:
转体不够。
纠正方法:强调起跳后立即向右转体180度,外摆腿幅度要大。
右腿外摆幅度小。
纠正方法:注意左腿里合收扣,加大外摆腿的开甑幅度击响不准。
纠正方法:掌握正确的击响方法,多做外摆腿击响练习。
旋子易犯错误:
不能在空中完成整个动作。
纠正方法:第一,首先必须清楚“旋子”既要腾空又要旋转,而腾空是靠两腿依次蹬地 跃起的力量,旋转则是依靠拧腰摆臂来带动。两脚蹬地后要立即向上摆起,切不可向侧方 或斜上方摆起(这是一般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因为对于旁观者来说,看到的只是两腿 向右后上方斜摆,却不知两腿的旋转是靠身体的旋转而形成的),否则旋子势必打不好,也不可能腾空。第二,对于初学者,教练员可帮助抄把完成动作,让他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 领。第三,要充分利用动作的惯性,尤其是腰甑不能紧张,要松腰展甑,此即所谓“甩”旋子。
腿低头高。
纠正方法:上体不要过于上抬,只要挺胸、塌腰,基本成水平姿势即可,两腿必须向后上摆动,不要向侧面摆动。
膝关节弯曲。
纠正方法:第一,扶着肋木,上体保持水平,两腿交替进行连续向后上方摆的动作。要求膝挺直,散松活第二,做旋子时,强调两腿蹬地后必须挺膝,以腰散为轴向后上摆。
组合动作
组合动作是指按照一定的动作规律编排的若干动作的组合。是把武术拳术或器械中 的若干动作,根据不同对象和任务的要求编串起来,结合手、眼、身法、步的要求所进行的 基本技术练习。通过组合动作的练习,可以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类动 作的质量,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领,是学习套路的基础,也 是提高难度较大的动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编排组合练习,要掌握由浅入深和由简到繁的原则。开始动作不宜过多,在《训练教材》中有些这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这里不赘述。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可根据情况, 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来进行创编。
主要器械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
武术的器械练习是在具备一定的拳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器械的基本技术往往通过 一些基本动作来体现。在训练实践中,为了训练的便利和提高实效,又往往将一些相关联 的动作组合在一起来进行。如刀术里的缠头与裹脑,剑术里的点与崩,枪术里的拦、拿、扎, 棍术里的舞花与提撩花等。另外,短器械中的刀与剑、长器械中的枪与棍虽然各有不同的 特点和风格,但在技法上又有不少共性。如刀与剑的刺(扎)、点、崩、撩、挂、劈,枪与棍的 劈、崩、穿、点、舞花等都是相通的。
刀术
主要的刀法有缠头、裹脑、扎,劈、撩、斩、腕花等,具体内容可参阅《训练教材》,这里重 点介绍缠头刀、裹脑刀与腕花的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一)缠头刀与裹脑刀
易犯错误:
缠绕时刀背不能紧贴肩背。
纠正方法: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握刀之手方法不正确,腕部没有上翘使刀尖下 垂,或是握刀太紧,不松活,也会妨碍刀尖下垂,不能贴着肩背绕。因此,握刀方法要正确, 要松紧适度,注意翘腕,使刀尖下垂。
低头弯腰。
纠正方法:做动作时,肩关节要充分向后拉开,保持头部和身体的正直。要加强肩关节 柔韧性的练习。
左手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首先要搞清楚左手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的运行路线,使其与右手握刀动作相 协调。开始练习时,动作可慢些,待熟练后再加快速度。
(二)腕花
易犯错误:
刀不贴身立圆。
纠正方法:握把不能太死,要保持手腕动作的灵活性,同时要加强手腕的柔韧性训 练。
速度慢。
纠正方法:加强腕臂力量和手腕柔韧性训练,动作要熟练、协调,并充分利用动作的惯
二、剑术
主要的剑法有刺、点、崩、撩、挂、劈、云、腕花等。具体内容可参阅《训练教材》。这里重 点介绍点、崩、撩、挂、云等剑法。
(一) 点剑与崩剑
点剑与崩剑都是使用剑尖的剑法,而且都是主要依靠手腕的动作来完成的。不同的是 方向相反,剑尖向上为崩,剑尖向下为点。由于二者的共同特性,因此易犯错误也相似。
易犯错误:腕部动作不明显,力不能达剑尖。
纠正方法:进行沉腕挑掌和提腕下屈掌的徒手练习,使腕部动作脆快有力、协调自如, 有明显的寸劲,而后再持剑做点剑和崩剑的动作。要求脆快有力,有寸劲,并且要注意肘关 节不要弯曲(做崩剑可稍弯),强调依靠腕部动作的力量。
(二) 撩剑
易犯错误:剑不贴身立圆,身法运用不好,身械不协调。
纠正方法:开始可进行原地左右撩剑的练习,要求动作圆滑贴身,转腰与左右撩剑动 作协调一致,切忌只是挥舞手臂而不转腰。动作速度可由慢而渐快。为了保持动作立圆贴身,可让运动员靠墙壁来做动作,要求剑不能碰墙壁;还可以让运动员面对镜子练习,自己监督自己,体会正确动作的感觉。待原地撩剑动作比较熟练后,便可结合步型的变化来做动作。
(三) 挂剑
易犯错误:
挂剑不贴身立圆,身法动作不好,身械不协调。
纠正方法:与撩剑相似,惟剑法动作不同。
剑尖戳地。
纠正方法:注意做挂剑时必须屈腕,使剑尖上翘。
(四) 云剑
易犯错误:
上云剑不平,未仰头、挺胸。
纠正方法:教练员可用长棍平置于运动员头上方的适当高度,要求运行员做云剑时不 得碰到棍,进行水平旋绕,使运动员体会正确的动作感觉。强调动作时要挺胸、仰头观看剑 的运行路线。
速度慢。
纠正方法:加强手腕的灵活性,注意做云剑时要以手腕为轴旋绕,切不可以前臂甚至 上臂为轴旋绕。发力要猛,动作要松顺,充分利用动作的惯性。
三、棍术
主要的棍法有扫、抡、劈、戳、崩、撩、舞花等(参阅《训练教材》"这里重点介绍平抡棍 和舞花的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一)平抡棍
易犯错误:棍不平、速度不快。
纠正方法:手持棍要稳妥,掌握好运行路线,充分发挥腰腿力量,并注意肩松、劲顺,不 可用僵劲。
(二)舞花
易犯错误:
不立圆贴身。
纠正方法:两手握棍要稳而活,不能死,握棍两手间的距离不要太大,动作时身体要随 之协调转动。舞花时,棍的运行路线既要靠近体侧,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为了使运动员掌 握棍的正确运行路线,开始练习时,可靠墙舞花,另一边在适当位置放个板凳(或其他物体),要求动作时不能碰墙和凳子,不能碰腿还可让运动员对着镜子舞花,让他自己监督自己。
碰地。
纠正方法:注意两手持棍的高度要适当,不要过低。
四、枪术
主要的枪法有拦、拿、扎、劈、崩、穿、点、舞花等(参阅《训练教材》)。这里重点介绍拦、 拿、扎枪和穿枪、崩枪的易犯错误己
(一) 拦、拿、扎抢
易犯错误:
拦、拿枪不圆活,力不能达枪身前端。
纠正方法:两手的动作与身腰的微转要协调配合,枪身的后段要紧贴腰腹前,使枪的 动作既圆活又稳定,而且有了支点,也便于发挥杠杆作用,使劲力达到枪身前端。练习时可 反复连续做拦拿枪的动作,以形成动力定型。
扎枪与拦拿枪衔接不紧凑,断劲。扎枪力不能达枪尖。
纠正方法:做拿枪时,身体要稍向左转,重心稍向前移,为下面的扎枪动作做好准备。 扎枪时,蹬腿、转腰、顺肩、送臂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完整一气,力达枪尖。实际上扎枪的技 术与冲拳的技术是相似的。
(二) 穿枪
易犯错误:
穿枪不平直。
纠正方法:穿枪的方向主要与前持枪手的位置和手型以及后手的推送方向有关,因此 必须掌握好前手的位置与手型,后手推送的方向也必须准确,而且两手动作要协调。
穿枪不到位或脱手。
纠正方法:穿枪时注意一手推送枪的力量要适中,过重容易脱手,过轻则会不到位;另 一手配合要协调,在做空滑动作时,不能握得太紧,以免妨碍枪杆穿行。而当穿枪到位时, 又要及时握紧枪把或枪身前端,以防脱手。
(三)崩枪
易犯错误:力不能达枪尖。
纠正方法:必须明确崩枪的动作是运用杠杆原理来完成的,前手握枪身中部是支点, 后手握枪把是力点。所以两手动作必须协调一致,当后手向下按压发力的瞬间,前手必须顶住枪身中部,不得有丝毫移动,这样才能脆快有力,力达枪尖。
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少年儿童业余武术教学训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涉及多种学科和科学性很 强的工作。少儿武术教学训练工作有它一定的规律。通过教学训练的实践,人们会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教学训练的方法也会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充实。
按照“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让有条件从事武术运动的少 年儿童得到专门的培养和系统的训练。要想创造高水平的运动成绩,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 训练。实践也证明,一个少儿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创造优异成绩,必须经过多年训练,短则 五至八年,长则十多年,这一长期过程,又是通过各个不同的阶段来逐步完成的。根据武术 教学训练的规律,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将少儿武术教学训练 划分为启蒙阶段、基础阶段、初级阶段和提高阶段来进行教学训练。
(一)启蒙阶段
一般指学龄前儿童。主要让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兴趣。教些简单的冲拳、踢 腿、滚翻和跳跃等,以活动为主。采用游戏方法,要求不必过严,主要通过玩来接受武术训练,从中观察他们的潜能,挑选有发展前途的苗子
(二) 基础阶段
本阶段是少儿正式进入正规的武术训练。年龄一般在8 -10岁,此阶段身体训练比例 应略大于技术。大致身体训练占55%,技术训练占45% ,前期侧重于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后期则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并重。专项技术着重于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 的教学训练,通过双基的练习,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并能较快地提高武术运 动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同时对武术动作的规范、基本姿态的形成、技能的掌握以及为今后 学习套路和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一样。
在基础阶段,要学会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动作组合、初级入门拳术套路及少年规定拳, 培养武术运动所需的基本意识(这里指劲力、精神、节奏)。教学训练方法根据少儿特点要 多样化,巩固他们练武兴趣,并使之专一化。
(三) 初级阶段
一般男子年龄在10~ 13岁,女子年龄在9 ~ 12岁左右。本阶段的身体训练比例要小 于专项技术训练,大约身体训练占30%〜40%(其中专项素质训练的比例大于全面身体素 质训练),专项技术占60%〜70% °继续加强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掌握正确要领基 础上提高技能。本阶段可根据少儿特点,适当发展动作难度,进行难度动作组合练习,开始 进入自选拳术的教学与训练。拳是武术运动基础,待打下扎实基础后再接触兵器。兵器套 路刀光剑影,颇为诱人,若图新鲜,凭兴趣,或为了过早去应付比赛,抓过刀剑就学就练,急 于求成,必然手轻械沉,欲速则不达G动作僵硬,也不易学好练好。即使有了 一定拳术基础 后接触兵器,也应循序渐进。在本阶段可先学些器械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结合器械中的主 要动作,练习动作组合,在此基础上去学习掌握器械套路就能挥舞自如,得心应手了
(四) 提高阶段
进入本阶段的年龄大致在13 ~ 17岁范围内。身体训练以专项素质训练为主。要求有 针对性地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发展速度和弹跳等素质,适当发展专项耐力。身体素质比 例占20%〜30%,专项技术占70% ~80%。经过基础训练和初级阶段教学与训练,使少儿 武术运动员掌握并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进入提高阶段后仍要保持双基训练,进一 步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与能力,这样既能保持技能和体能,也能延长运动寿命,避免和减 少伤害事故,并将直接促进套路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入提高阶段,将根据平时训练中少儿表现出的个人特长和素质等特点进行选项,包 括确定长短器械的选项,确定他们今后技术风格的走向,并进入套路技术训练,准备参加 少儿级的比赛及表演,培养临场经验,提高心理素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及专项技术 水平不断提高,少儿将进入到更高一个层次训练。
少儿训练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能硬性规定在该阶段的训练年龄及训练 年限,而应根据少儿训练的实际情况自然过渡,进入下阶段的教学训练。不能随意超越,急 于求成。为了过早应付比赛,超越少儿承受力地加大负荷,急功近利,只能使少儿因没有打 好扎实基础而昙花一现,过早地被淘汰或者发生伤害事故,甚至影响到少儿的正常生长发 育,对今后发展不利。
(一) 少儿武术教学以示范为主
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不够均衡,往往兴奋占优势,灵活性高,第二信号系统的活 动不够完善,抽象思维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根据这种特点,在少儿教学中 要注重以示范为主。教练员的示范要力求准确和规范。正确优美的示范可以激发少儿学武 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练员的示范动作,应先慢速,再常速,这样便于少儿跟着摹仿。先学 会动作外形,主要弄清动作路线、方向以及用力的轻重、快慢和着力点。如动作结构复杂 的,可采用分解示范进行教学。有的可按上下肢两部分进行分解教学,也可按动作顺序进 行分解教学,或按改变方向的部位分解示范教学,这样便于少儿掌握动作细节。当然,分解 教学不宜将动作分解得过碎,而且应尽快向完整动作过渡。分解教法与完整教法应有机地 结合起来。一般采用的是完整一分解一再完整的原则。
(二) 讲解要切合少儿实际
讲解与示范是互为补充的,运用时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武术教学中常采用先示范后 讲解和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教练员在示范中,多以形象化语言配合教学。形象化语言容 易引起少儿兴趣,便于少儿记忆和理解,促进他们尽快正确地学会和掌握动作。讲解一般 是结合动作过程或在定势时进行。教练员讲解要尽量简单扼要,抓住重点,不讲废话。可根 据少儿特点,编成口诀来讲述动作,也可缩编成单字如蹬、摆、提等等来提示,便于少儿牢 记,印象深刻。
(三) 保护与帮助法
在少儿教学中往往采用保护与帮助方法,如教学旋子,教练员左手抓住少儿左手,右 手在少儿蹬地摆腿时,抄托少儿腹部,保护并帮助其完成旋子动作,体会动作概念,然后逐 步脱离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掌握动作的进度,保证动作规范。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辅助手段, 如教学旋子时,可让少儿两手依次扶杆(杆高齐腹),两腿依次向后上旋摆,体会腾起概 念。
根据少儿神经系统精密分化能力差,但容易建立位觉和本体感觉反射的特点,教学中 教练员应帮助少儿建立本体感觉,使动作准确和规范。这在传统教法中称为“扳架子”,即 少儿模仿的动作姿势不到位,动作不舒展,达不到要求,教练员帮他扳到正确位置,一次不 行就两次,直至其本体感觉建立起正确的条件反射。对于有些动作过程,教练员可采用“手 把手”的教法,帮助他们掌握动作。少儿学动作快,但动作技能也容易消退,因此学会动作 后要反复练习,注意巩固提高。
(四)学动作中常见的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少儿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常会世现差异,有些较快即能学会, 有些却难以掌握。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通过教练员的示范与讲解,少儿跟做几遍后,就能比较完整地掌握技 术,甚至结构较为复杂的动作也同样如此,以后越做越熟练、准确,直到完全巩固,形成动 力定型。
这种类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未学动作之前,少儿通过经常看到其他运动员完成这 类动作,经常听到这种动作的讲述,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运动表象。虽然没有直接学 习,但在大脑皮层中已经预先建立了该动作的条件联系,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如 经过教练员正确示范、分解讲述及诱导性的练习的教学措施,原来在脑中的暂时性条件联 系就会得到强化,经过泛化、分化和稳定三个时期的活动,就很容易掌握动作。特别是具有 一定运动水平和具有相当运动技能的少儿,经过几遍教学,即能完全掌握。
第二种类型是,少儿在学习以后跟做几遍也能较正确地掌握动作技能,但经过若干次 练习后,动作渐渐走样,原来已经掌握的技能被破坏,本人也莫名其妙,捉摸不定,时而好, 时而坏,动作概念越来越糊涂,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才渐渐恢复到原来开始就被掌握的 动作技术。这种类型产生的原因,大致是由这样五个方面引起的:L经过几次练习,想做得 更好,因而改变了原来肌肉用力的方式,产生了多余的肌肉紧张和多余动作。2.过于强调 体会动作的某一局部而忽视了其他细节的协调配合,产生了某部分用力不协调,导致动作 节奏和结构上的紊乱。3.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感到有些疲劳,精神不能贯注,注意力分散 而造成。4.练习时有外界刺激,如领导、家长或同学突然来临,这时未巩固的运动条件反 射,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过度兴奋或者抑制,因而破坏正确的动作技术。5.经过几次 练习便能掌握。这种少儿接受能力强、学得快,但较粗心,很容易地学会后往往产生过早乐 观情绪,于是就不那么用心,等动作走样后又产生急躁情绪。这与少儿的某种性格特点有 关。
浏览2,5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