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龙套信箱》载《艾世菊的报菜名》,使我想起了剧作家李寿民,因 为京剧《酒丐》就是他编写的。
李寿民,初名善基,后易名寿民,1902年农历2月28日生于四川省长寿县 凤凰街李家祠堂。父亲李光甫,光绪年间曾任苏州知府;母亲是苏州人。寿民 12岁父亲去世,母亲就带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回苏州娘家居住,读书于苏州 中学。李寿民22岁时北上天津,先在警备司令部给傅作义当中文秘书,后在大 中银行董事长孙家做家庭教师。1930年后应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之请用 还珠楼主笔名为该刊撰写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蜀》问世后,《天风报》 销量倍增。嗣后,他又撰写了《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柳湖侠隐》 等小说。到“七七事变”时,“还珠楼主”的大名已名噪京津,与^赫一时的 宫白羽(代表作是《十二金钱镖》)、郑证因(代表作是《鹰爪王》)鼎峙而三, 成为武侠小说名家,他的本名李寿民知道的人反而少了。
李寿民热爱戏剧,在天津时因听戏结识了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 1932年二人结为金兰之好。他为尚小云写了不少剧本,如《汉明妃》、《墨 黛》、《青城十九侠》、《卓文君》、《林四娘》、《比目鱼》等,大都为李寿 民创作、改编。《酒丐》是李寿民于1933年据小说《青白居》改编。1935年 秋,尚小云应富连成社长叶龙章和萧长华老先生之邀到社帮忙,为叶盛章等人 排演了《酒丐》等戏,《酒丐》从此成了叶派名剧。李寿民不仅娴熟文墨,还 精于烹调,写有《名菜谱》一书(1946年夏北新书局出版)。《酒丐》中由酒 保报出的160多个菜名,是李寿民特意为艾世菊增添的。因为艾世菊未人富连 成前曾跟著名相声演员焦德海学过相声,有使“贯口活”的基本功,加演这段 “报菜名”,很受观众欢迎,为该剧生色不少。
编写剧本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李寿民的副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不再出版武 侠小说,李寿民才正式当了剧团编导。1950年秋被上海天蟾京剧团聘为总编导, 创作改编了《雪门》、《白蛇传》(主演是谭元寿、李丽芳)、《岳飞传》等 剧。1952年军委总政文化部成立京剧团,特邀李寿民北上担任编导,同时兼充 张君秋的北京京剧三团编导和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一身任三职,领三 份工资,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绝无仅有的。在戏剧表演上,李寿民主张“文 戏武唱”,可防止太温;“武戏文唱”,可避免过火;不“火”不“温”,入情入 理,才是好戏。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
1958年6月李寿民患脑溢血,从此卧床不起。从1960年2月始他躺在床上 口授小说《杜甫》,由秘书侯增记录,到次年2月完成初稿,这是这位多产作家最 后的一部作品。1961年2月21日李寿民卒于北京,终年59岁,恰与杜甫同寿。
看过京剧《三岔口》的观众还会记得:在一阵“急急风”的锣鼓声中,扮演 刘利华和任堂会两位英雄的演员正在摸黑角斗,一个持刀,一个空手;持刀者 挥刀急上,劈、刺、划、扫,刀快似飞,空手者,揉身侧进,闪、展、腾、挪, 伺机夺刀。演员精彩的表演,常会博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舞台上这种白手夺刀的表演脱胎于传统武术中的“空手入白刃”。空手入白 刃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擅操这一技艺的武林高手可运用娴熟的技巧、矫 捷的身手,徒手与持刀枪者搏斗。技艺高超的,不仅可退避锋刃,闪接镖箭, 还可乘隙进击,克敌制胜。《聊斋志异卷五•老饕》写泽州人邢德,“绿林之杰 也”,擅连珠箭,能一发三矢,“称一世绝技”。但一次他在拦劫过路的一老一 少两位客人时,竟逢上了对手。他先向骑跛骡的老人射出一箭,老人仰卧骡背、 “伸其足,开两指一箝,夹住矢。”邢再发两矢,叟手掇其一,口衔其一,邢德 大惊,落荒而逃。幼童策骡急追,邢德施展连珠箭法,“一发三矢”,照幼童射 去。那幼童并不怯怕,“手接二,口衔一”,然后手掷飞矢,矢过贯耳,将邢击 落马下。这一老一少接箭掷还的技巧,可算是空手入白刃中的上乘功夫了。
武林好汉们的空手入白刃的功夫,是从古代战场上避矜夺槊(槊和帝都是 长矛)发展而成的。据史载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恭就有这种本领。尉迟恭字敬德, 槊州善阳人,生于公元585年,卒于公元658年。隋末群雄蜂起,尉迟恭初随 刘武周,后归李世民,成了大唐开国元勋,封鄂国公,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 被图形于凌烟阁。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尤精避予肖术。《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载:“敬德善解避予肖”,每单骑入敌阵,贼矜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箱还 以刺之。” “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也有类似的记载,说:“鄂公尉迟敬德, 性骁果,而尤善避槊。每单骑入敌,人刺之,终不能中,反夺其予肖以刺敌。”敬 德避弗夺槊的功夫,已臻精妙境地。即使遇见骁将,他也能从容应付。《旧唐 书•本传》就记载了他和齐王李元吉夺槊的事。李世民的三弟齐王李元吉“善马 槊”,听人说敬德可以避矜夺槊,他不相信,斥为妄传,要亲自试艺。他与尉迟敬德搏斗时,用尽平生所学,挺槊猛刺,均为敬德避过,始终没有刺中。这时 秦王李世民问:“夺槊、避槊,何者难易?”敬德答道:“夺槊难。”秦王就命 令敬德夺元吉槊。元吉骁勇善战,岂肯让敬德将槊夺走,遂跃马挺槊照敬德要 害地方刺来,不料被敬德轻轻避过,顺手将槊夺去。元吉不服,要回槊再战敬 德,又被夺去。如此瞬息间就被尉迟敬德“三夺其槊”,元吉才知难而退。善于 在马上用槊的骁将李元吉,不仅没有刺中敬德,反而被他“三夺其槊”,尉迟敬 德避弟夺槊技艺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尉迟敬德这种避赭夺槊的绝技,据说是得自“异人”所授:教他早晚于密 树丛林中穿行。初练时,穿行的速度很慢,衣服肌肤还常为树枝棘刺划破。由 于敬德不畏艰苦苦练不辍,三年之后,竟能奔走于密树丛林之中,且衣肤完整, 毫无损伤。这时人们再用长槊刺他,自然就能举重若轻,应付裕如了。
尉迟敬德这种穿行于密树丛林之中的练功术,被后世民间武术家发展衍化 为多种练习方法,如近代八卦掌中的“鹦子穿林”和“走九宫”。此外,民间武 术家还研究出一套较有系统的练习空手入白刃技巧的练功方法:是在练功房的 中央吊一个大竹圈儿,沿竹圈周围装36个铁环,每个铁环拴一根皮绳,下垂长 度与练功人的胸腹相齐,绳端系棉花团。练习者站在圈子中央,开始先打出一 个棉花团,等棉花团悠回来,再打出去;并利用空隙时间,再把第二个、第三 个棉花团也打出去,直到36个棉花团都打出去,就像几十个人挥动拳脚向自己 进攻一样,练习者在圈中要像蝴蝶穿花似的将悠起的棉花团一一打出,使它秋 千般地来回悠荡,不但棉花团打不到自己身上,相互间也不能缠绕在一起。打 棉花团的功夫纯熟后,再把棉花团改为铁砂袋。砂袋可由轻逐渐加重,从二三 斤渐增加到十二斤,这时悠荡起来的铁砂袋的冲撞力就很大了。能把这36个铁 砂袋打得此起彼落,错落有致,不撞不绕,技巧娴熟时,再把铁砂袋换上36把 快刀,刀刃朝上,刀尖朝圈里,刀把朝圈外。开始可先上一两把刀,练习者站 在圈中用拇、食、中三指捏住刀尖,将刀轻轻推出,刀悠回来,再用手指捏住 推出去,使刀荡起。熟练后,再添两把,逐渐地增加到36把刀。36把飞刀悠荡 开来,往复穿刺,交织成一团白光,呼啸生风,随身乱转,宛似一座刀阵,好像 几十人挥刀砍来。练习者在阵中央,全凭眼快手捷,运用闪、转、腾、挪、缩、 小、绵、软的身法,用拇、食、中三指将36把飞刀连续捏住送出,不使它们相 互缠绕或刺伤己身。这种功夫练到纯熟之后,空手入白刃自然就不太困难了。
空手入白刃这一传统武技,当前我们除了在武术表演和京剧短打武戏中可 以看到外,广大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也大都研习这一传统技艺,并根据工作需 要,增加了新的内容,改进了练习方法,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继 续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
在北京西城一所整洁的四合院内,我们拜访了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 老师。他手持一对形状奇特的器械,为我们做了精彩表演。这对短兵器是什么? 李老说:“此物名鸡爪阴阳锐,是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师生前擅用的兵刃,是 八卦掌的独门兵器。”我惊讶地说:“董海川先生用的兵器不是子午鸳鸯钺吗?” 李老轻拂胸前银髯,微笑着回答说:“我从师门得知,董先师擅用的兵器是鸡 爪阴阳锐,有二十四式用法。他艺不轻传,外人知道的很少。董先师逝世后, 他用的鸡爪阴阳锐做了随葬物品。民国初,董先师墓被盗,这对兵器又复出土, 被卖给琉璃厂一古玩店,但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更不知用法。此事为常杰淼先 生得知,后来他编写评话小说《雍正剑侠图》(最初连载于《新天津报》,书中 写主人公童林,实系影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但年代和故事情节是作者编的, 和董先生的生平事迹不同。书中童林用的兵器就是鸡爪阴阳锐。因常先生不知 原名,就杜撰了一个名字’子母鸡爪鸳鸯钺‘。《塞正剑侠图》在群众中有一定 影响,子母鸡爪鸳鸯钺也就不胫而走,广为人知了。后来练八卦掌的同道常将 两个一大一小,里外有刃的月牙合在一起成爻形的钺,因多不带鸡爪,改称子 午鸳鸯钺,而鸡爪阴阳锐,反而不为人所知了。”李老感慨地接着说:“研究武 术和研究其他学术一样,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清末京南文安人董海川先生武艺超群,学识渊博。他以易理为指导,集前 人武功之精华,创八卦掌一家武术。晚年在北京课徒授艺,以独特的拳法,饮 誉都门,时人赞为“武林奇人”。董海川不愧为一代武术宗师,他不仅创编了八 卦掌,还创制了不少独门器械,也为武林所罕见。七星竿就是其中之一。原来 他在肃王府供职时,见宫廷用的刑杖是灌有水银的竹杖;更夫打更也不像民间 用铜锣、梆子,而是用木棍或竹竿,于是悟出一种奇异的兵刃“七星竿”。因为 是根小竹竿,所以又名“杆子头”(小杆子的意思)。
据说制作七星竿不是什么竹竿都能用,取材非常严格,须要四川出产的实 竹(楠竹)。因为一般竹子都是空的,容易断裂,实竹中空细小如豆,近于实体 (所以才名“实竹”),特别坚韧,不易破裂折断。选取实竹七节,每节七寸,共 长四尺九寸,放入桐油内浸泡后,取出晾干,打磨光亮,用细长铁条将竹节打 通,灌入适量水银,用黄铜塞(或细木塞)蘸胶将竹竿两头孔隙堵住,一条通 体碧绿,晶莹如玉的七星竿才算制成。因为竿身七节,每节七寸,所以董海川 命名为七星竿。
这种用实竹中充水银制成的小杆子,刚柔咸备,软中有硬,既轻灵又沉实, 用时分外称手。挥舞生风,水银在竿内犹如珠走玉盘,往来流动;无论竹竿哪 一头打出,里边水银也随着流过,这一头顿时就增加了很大重量。宛如常山之 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并应,十分如意。如击中肉厚的地方, 被打者顿感又酸又疼,痛楚难耐,被打的地方还要从内溃烂。如被竹竿打中要 害之处,轻则伤骨,重则致命。如用以戳点,则有点穴闭血之功。当年董海川 曾作一歌,单道此竿的妙处:
莫说轻短不为兵,轻灵无比有仙踪;
长短器械它不怕,轻则折骨重塞经(指“止穴闭血”)。
董海川先生精轻功提纵术,有飞檐走壁之能,生平擅用子午阴阳锐等短小 兵刃。七星竿是他创制的“长”兵刃,因此在器械制作、演练套路编排以及用 法上都独具匠心。七星竿的套路共四趟,每趟各为三十二式。由于竿法玄妙, 艺不轻传,他仅授予入室弟子尹福(字德安,号寿鹏),因他性情温和,面目清 秀,望之似一儒生,人们因此唤他“瘦尹”。他武艺高强,身手非凡,深为董师 器重,所以才把七星竿传授与他。尹福后来又把七星竿法传给自己的门人杨名 山、金毓慧等人。因传的人少,不久第四趟竿法就失传了。金毓慧是文人,不 以教武为业。梁振圃的弟子郭古民,李子鸣跟他学了一、二、三趟竿法。后来 郭古民教拳,只传一、二趟竿法,第三趟竿法却不肯传人。因此目前会练一、 二、三趟七星竿的除李子鸣老人外,恐怕不太多了。
再说尹福的弟子杨名山,字俊峰,家住北京朝阳门外瓷器口,以贩卖瓷器 为业,人称“瓷器杨”。他虽说是尹福的门徒,但系带艺投师,年岁较大,受过 师爷董海川的指点,在八卦掌门第三代中堪称是第一流的人物。据说他身法轻 快,有“飞毛腿”之称,吸一袋烟的功夫,能从朝阳门外到通州打一个来回。 这种传说固然有很大的夸张,但也说明他确实有惊人的功夫,才会在群众中享 有如此盛誉。
杨俊峰贩运瓷器比别人挑得多,看上去像两座小山。途中休息时需用一根 三尺短棍支撑挑子,日久天长这条短棍就成了他的护身武器,取名“木针”。他 以七星竿为基础,删繁就简,兼取各家刀剑枪棍招数精华,创编了一趟短棍。 因系脱胎于七星竿,结合短兵刀剑、长兵枪棍的招数用法而成,就取名“三合 棍”。是长、短、中三类兵刃汇合于一之意。
三合棍技法讲的是:“一寸小,一寸巧”和“以短制长,以小胜大”,里边 有不少破长枪大刀、九节鞭的招数。身法要求“缩小绵软巧”。因为短兵适宜近 战,不能缩小绵软巧,就不能接近敌手,进入对方圈内。不能接近敌手,就得 被动挨打,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也就不能克敌制胜。因此,对身法的要求十 分严格。
三合棍的招数虽说只有六十四式,却都是撷取各家的精华,组织编排颇臬 匠心。棍法以崩、盖、绞、撩、滑、凿、穿、点为主。有时双手活把握棍,头、 尾、棍身并用;有时右手单手执棍,左掌“狮子手”予以配合。右手棍远打近 攻,左掌“狮子手”抓、劈、戳、点,掌棍交加,十分厉害。
演练套路在顺步揉棍转圈、拗步揉棍转圈和直趟交插中式式相连,奇正互 生,掌棍并用,霍霍生风,引人入胜。
杨俊峰将三合棍传子杨久青。杨氏两代以此棍法,饮誉京华,独步一时。
河北大城人孙宝泰14岁来京学徒谋生,从杨久青学八卦掌,并学到杨家独 门三合棍。孙宝泰一生研习这趟棍法,把它视为生命,秘不示人,直到晚年才 传于门徒丹玉奎等人。孙宝泰先生已于十余年前去世。“瓷器杨”杨俊峰先生 首创的独门器械“三合棍”,也濒临绝传的危境了。
小说家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写黄衫少年桂仲明用的兵刃平时像带子 一样扎在腰里,用时掣出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这种可以伸屈自如的刀剑 在小说中的出现,并非从梁羽生开始,远在清道光年间问世的《儿女英雄传》 中侠女十三妹用的雁翎刀,光绪年间问世的《施公案》中关太用的倭刀,都是 可以伸屈自如的宝刀。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对这种刀剑的外形和性能不管做如何 夸张的描绘,但它们的特点都是:可以随意屈伸,而又锋利无匹一一切金断玉, 削铁如泥。
小说家笔下的描述并非纯属虚构,考诸史料,这种舒屈自如,锋利无比, 柔可绕指,围腰似带的刀剑是有的。晋人张协写的《七命》论剑曾说:“若其 灵宝,则舒屈无方。”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像灵宝刀那样,就可以随意伸屈 To灵宝是三国时魏主曹丕用的宝刀,又名七宝刀。可见灵宝刀就是可以随意 屈伸的软刀。如果说这还只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描绘,那么,到了北宋,沈括在 其不朽巨著《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中对这种刀剑就有了具体记载: “钱塘有闻人绍者,常主一剑。以十大钉陷柱中,挥剑一削,十钉皆截,隐如秤 衡,而剑锋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关中种谬亦蓄 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闻人绍生平不详。沈括也没有说明他对闻氏 之剑是目睹还是耳闻。至于种谬则是宋史上有名的人物。种愕字子正,为北宋 名将,同父种世衡两氏镇守西北边陲,立过许多汗马功劳,是当时深受人民爱 戴的爱国将领。1080年(宋元丰三年)沈括任魅延路经略使,种谭是副使,是 沈括的助手,沈括完全有可能亲自鉴赏种谬这口奇剑。
近代还有没有这种柔可绕指,围腰如带的刀剑呢?十年前一次和老友贾耕 雨先生闲谈,他说他的师祖张正学(字溪端,河北邢台人),年轻时在北京学徒 (时在清末),拜一刘姓太监为师学习太极拳。刘太监是杨禄禅年亲授之徒, 对张十分钟爱。张正学艺成归里时,刘太监赠给张一口可以屈伸自如的刀。 “七七事变”前张的后人家道中落,曾托人出售此刀,贾耕雨得有机缘亲睹实 物。据他回忆,刀约长三市尺,刀身纤细,光可鉴人;大拇指粗细的门环用力 一挥迎刃而断,锋刃毫无损伤。如用力弯屈,刀的首尾可以连接如环。
据1985年8月3日《体育报》刊登的《龙泉访名剑》一文介绍,清末铸 剑名匠沈庭樟潜心探索,掌握了恰到好处的淬火技术,所铸宝剑既锋利又能伸 屈自如。1911年在一次刀剑比赛中,沈家所铸之剑能扎穿三只铜板而不卷刃。
宝剑对击时,又将别家所铸之剑砍为两段,因此,沈氏之剑被誉为“剑魁”。 1915年沈氏宝剑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奖章和奖状。
从上述资料看,我国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可以铸造任意屈伸的刀剑了,说 明我国古代的冶铁术和制造刀剑的技术已有了惊人的成就。小说家笔下的再现, 益发增加了广大读者对祖国传统精湛工艺的自豪感。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为了保护自己,杀伤敌人,我国历代政府和军事家都很 重视铠甲的制造,把“坚甲”和“利兵”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国语•齐语》 记齐国西行伐晋时,“定三革,隐五刃”。“三革”就是甲、胄、盾,是用来保 护自己的;“五刃”泛指刀、剑、矛、戟、矢,是用来杀伤敌人的。西汉政治 家晁错在《言兵事疏》中谈到当时汉朝军队有五大优点,其中之一就是有坚固 的铠甲和锋利的刀枪。他说:“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紧密,与袒褐同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见《汉书•错上言御匈奴》)可见 质地坚固的铠甲,在古代战争中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最早的铠甲,多系金属和皮革制成,唐宋以后又有了棉甲和纸甲。在 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研制下,打造出不少工艺精美、质地坚固、刀箭不入的宝 铠良甲,深受驰骋沙场的大将们的喜爱,从而,产生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 说。《水浒》第五十六回“吴用使时迁盗甲”,可算是最精彩的一段。在禁军任 教头的金枪手徐宁有一副祖传四代“世上无双”的镇家之宝——雁翎砌就圈金 甲。“这一副甲,披在身上,又轻又稳,刀剑箭矢急不能透,人都唤做'赛唐 猊’(唐猊宝铠相传是春秋吴国王子姬僚穿的宝铠——刀剑不入)。”因为这副 人间稀少的雁翎甲有这许多宝贵之处,徐宁才把它“视做性命”,“用一个皮匣 子盛着,悬挂在卧房中的梁上”。吴用抓住了徐宁这个特点,才命时迁盗甲,赚 徐宁上山,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的钩镰枪大破连环甲马的好戏。
时迁盗甲虽属虚构,但像“雁翎甲”这样工艺精美“刀剑箭矢急不能透” 的铠甲,最晚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宋仁宗庆历元年(1011)太常臣田况奏称: “今’贼’甲皆冷砧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弓弩可入”,建议“打造纯钢甲,先 用八九斗力弓试射,以观透箭浅深,而赏罚也。”(引自《国技概论》第八章)。 对这种“冷砧而成”的铁甲,北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第333条中有着详细的记载:“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缩 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榛藏之,相传以为宝器。”仁宗初,韩琦 (1003—1075)任陕西经略招讨使,镇守泾原时,对这副宝甲的功能曾做过实地 检验:“去之五十步,强筠射之不能入。”有一支箭凑巧射入铁甲的“钻空”, 结果箭“为钻空所括”,箭镰都反卷了,可见这副铁甲的坚固程度!
这副铁甲为什么有这样的优异功能呢?沈括记载了它的锻造经过:“凡锻 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原)厚三分减二,乃成。”明确地 肯定了冷做锻制的优越,这和田况“冷砧而成”的观察是一致的。结合该书56 条记载河北锻钢工人所掌握的“团钢”、“灌钢”的制作技巧,455条记载的 “浸铜”生产情况,说明我国远在北宋年间各族人民在金属冶炼工艺中已掌握了 高超的技术,因而才能制作出质地坚固,刀箭不入的铠甲,并为《水浒》的作 者写时迁盗甲提供了素材。
50岁以上的人或许还能记得宫白羽的成名之作《十二金钱镖》,这部轰动 一时小说中的主角俞剑平的“三绝”之一,就是善打金钱镖,百发百中、名震 江湖,因而人送美称“十二金钱”。
金钱就是铜钱。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货币中,就出现了一种“环钱”,是模 仿玉环或纺轮制造的带有穿孔的圆形金属铸币,因铸造地点不同,大小轻重厚 薄不一。秦始皇(公元前221-207)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统一 文字和度量衡的同时,又统一了纷乱的货币制度。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 (20两);铜为下币,单位是半两,其形为方孔圆钱。《史记•平准书》载: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从此,这种方孔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铸有突起文字的铜钱直至清末,延续了两千一百多年,始终是我国主要的货币 形式。有意思的是后来还受到武林人士的垂青,成为一种微型暗器。因为明、 清之际,民间武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武术家除了练习拳棒,还要练习暗器, 用来防身御敌。于是这种型体微小,随身携带日常应用的铜钱也被拿来派上了 用场,当做暗器,称做“金钱镖”。
这种微型暗器,型体小,分量轻,必须经过严格练习,才能达到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的境地。前人总结的练习方法是:先选取合格的铜钱,把边磨薄出锋,使其锐利。开始用倭瓜等瓜类做镖靶。发镖要侧身站丁字步,提顶竖项,身躯 中正,心平气静,松肩坠肘,左手叉腰,右手拇食两指捏住钱轮,用阴手或阳 手将镖发出。阴手手心向下,钱镖自右耳前,用腕力抖发,肩不可动;阳手手 心向上,自怀中将钱镖甩出。不管阳手阴手,发镖全凭腕力,不用臂力,发出 的钱镖要旋转向前,才能射入镖靶。初练要由近及远,到距靶二十五步发钱击 瓜,能射入瓜内时,再将镖靶改为木板,上画直径五寸、四寸、三寸、二寸、 一寸五分的红圈,中心是红点。练至距靶二十余步,抖腕镖出,射入木靶中心 红点,才算大功告成。练习这种暗器,不能操之过急,要细心揣摩,找出抖腕 发镖、镖出如线、射中鸿鹄的劲力,久练则熟,水到渠成,自能得心应手。钱 镖虽小,射中要害部位,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时至今日,武术爱好者,用不着 再在暗器上下功夫了,但了解一下它的发展情况,还是有意思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关羽和张飞这两员虎将一定都很熟悉。在罗 贯中如椽巨笔的描绘下,二人形象生动,光彩照人。关羽是赤面长髯,蚕眉凤 目,绿袍金甲、青龙刀、赤兔马;张飞是黑面虎须,豹头环眼,皂袍铁甲、丈 八矛、乌罪马;黑红二将,相映成趣。由于二将神勇过人,声威远振,他们使 用的青龙刀、丈八矛也都成了家喻户晓的兵刃,从而还产生了不少有趣的传说。 以擅演关羽戏著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老先生就说过青龙刀命名的来历: 关云长(关羽)聘请能工巧匠打造了一把偃月大刀(“偃月”指刀形似弯月), 大刀铸好放在地上正在退火时,突然有一飞蛇窜出扑落刀上,蛇被烫死,蛇形 却深深地印在刀面之上,宛如一条青龙,发出碧油油的暗光。关云长睹物生情, 就给大刀取名“青龙偃月刀”。
但是,对古代兵器有研究的人士则说,三国时期还没有长柄大刀,《三国 志•关羽传》和裴松之著等书也没有关羽使大刀的记载,两汉、三国时代,虽已 把刀作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但都是一米左右长的短刀,双手使用的长柄宽刃 的偃月刀到了宋代才有,因此,关云长不可能手捧青龙刀,斩颜良诛文丑。那 么,关羽使用的是什么兵刃呢?据南梁陶宏景《今古刀剑录》记载:“关羽为 先主(刘备)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 惜刀,投于水。”陶宏景的时代距关羽较近,这一说法比较可靠。如此看来,关 羽使用的兵刃是双刀,而非青龙大刀。
说关羽使用大刀,可能开始于宋代。关羽到宋代受到了很高的尊崇,统治 者追封他为义勇武安王,当做忠义的化身来讴歌。据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还绘 过一幅关羽横马持刀的画像。元代问世的《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用的就是长柄 大刀,为《三国演义》进一步渲染成为青龙偃月刀提供了蓝图。
《三国演义》写关羽使青龙刀虽系虚构,写张飞用丈八长矛却是货真价实。 《三国志•蜀志》记刘备兵败当阳,“使张飞将二十军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 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无敢进者。”至今湖北省当阳县长 坂乡霸陵桥还有后人立的一块石碑上书“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游人到此, 犹可追忆当年张飞立马横矛“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的英风雄姿。
矛在古代战争中是重要兵器,《考工记》上说,在战国以前以车战为主的 战争中,长矛的作用很大,当时的酋矛和夷矛,“亦车上所持也”。战国之后, 骑兵、步兵成了主要兵种,用以刺杀格斗的长矛柄也相应减短,就有了张飞用 的丈八矛。据汉刘熙《释名•释兵》一书解释:“矛长丈八曰辨,马上所持。” 冠之以“蛇”,是文人的形容。如晋代的《陇上壮士歌》,就有“七尺大刀奋如 湍,丈八蛇矛左右盘”的诗句。后来经过《三国演义》作者的精彩描绘,丈八 蛇矛就成了张三爷的专用兵器,矛头也成了昂首张口弯曲的长蛇,和关二爷大 刀上的青龙一样,成为这种长矛的独有标志。
有意思的是,后人虚构的关公青龙刀备受人们尊崇,创编了不少据说是关 老爷传留下来的刀法。明代王圻《三才图绘》说:“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 共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瞧!多么厉害,无 怪至今武术界还有练春秋大刀者。而张飞使用的丈八矛,却遭到了冷落,除在 兵器架上当陈设外,已很少有人会使用了。
浏览1,3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