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与关节脱位:格斗运动由于对抗性强,可能会发生骨折和关节脱位。
- 休克:练习者在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所发生的严重全身性综合症u
- 格斗运动损伤的原因
从预防运动损伤的观点来看,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三:
- 内在因素:包括练习者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条件是指年龄、性别、性格、 体力、体格、疾病、劳损、疲劳度、营养状况、关节的可动域、身体的柔初性;心理素质是指 性格、紧张度、兴奋度、竞争心等等。
- 外部因素:包括方法和运动量。对散打练习者来说,由于自身的体力、技术条件的限 制,应该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不适宜的训练方法、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对普 通学生来说均可导致运动损伤高发生率。
-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温度、湿度等等,如肌肉 损伤频发于4、5、6月份,这是由于这几个月湿度大,日差温度较大的因素。练习者使用劣质 的器械、护具、以及故意犯规都会造成运动损伤;另外,练习者的服装和鞋子不适,场地不平 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隐患。
- 格斗运动损伤的预防
除了对每一类运动损伤进行预防外,尽量注意前述的各种损伤因素,设法减轻它们的危害 性,格斗锻炼者要对以下诸点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运动损伤的预防水平。确切地说,练习者 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防范心理与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体力、调整竞争心理状态同样重要,而且 有过之而无不及。
肌肉力量不够,协同或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常常会造成损伤。这在初习者中易发生,在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练习者中,往往在停练过长时间,或动作生疏时也会发生。
锻炼或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使基础体温提高,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 肌肉的应激性上升,关节柔软性增大,还能调整赛前心理,减轻紧张感和压力感。在大强度训 练或比赛前,必须安排20〜30分钟的准备活动,内容包括跑步、关节操、拉軔带等。有些格斗 锻炼者忽视剧烈练习前的准备活动,很容易发生肌肉撕裂、跟腱断裂、腰痛等情况。准备活动 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当日运动员状态加以控制。正式对抗和平时锻炼准备活动的水平也不同。准 备活动的项目包括基础部分和参加比赛时的特殊部分。
放松运动是指在剧烈运动后通过放松运动使身体的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 复到日常生活水平。从预防损伤和长远的健身的角度来看这与准备活动同样重要。根据不同内 容的锻炼进行不同内容的放松运动,可防止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以及损伤,使心率降低到安 静时的水平,呼吸恢复到锻炼前的频率。而且对精神压力的解除也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外,也应该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训练后肌肉酸痛、关节 不适的方法。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自身按摩。如果疼痛继续或加重,应去医疗机构进 行治疗。
格斗锻炼时的器具、设备、场地及周围环境等在练习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如果在 高低不平的软垫上练习时易发生踩关节的扭伤;运动护具的大小应适合练习者个人情况;女学 生为防止不必要的损伤,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练习时不宜佩戴。另外,还应根据个人选择 服装、鞋具,如通常要求平底鞋,鞋底有一定的软硬度。光脚练习时应在垫子的保护下,或确 认场地内无玻璃或金属钉之类物品后进行。
护具的使用可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如果护具质量低劣,不配套或者已有破损, 其防护功能会受到影响。防护器材主要保护的部位是头颅、耳、颈部、肾区、两肋、胸部、生 殖区等,也包括肌肉少的部位、关节、大腿前部、牙齿等。容易受冲撞打击的部位,对抗练习 应该养成使用护具的习惯。
武术教学、训练及运动员选籾
第一节武术教学
一、武术教学的原则与特点
武术教学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双向活动。它是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以及对学 习效果及时评价基础上的再指导、再练习、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通过武术教学活动,要使学 生掌握武术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他们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使 学生有所体验,得到发展。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中要根据武术教学特点、教材内容、 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而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武术 教学除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外,同时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武术教学的原则在遵循一般 体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要根据武术教学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遵循以下原则:教师的主 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教学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区 别对待相结合;巩固提高与训练相结合在上述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武术教学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 重视尚武崇德的思想教#
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 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培养学生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 魄不断强健,攻防技术不断提高,这是“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所在。武术传习中, 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也就是说,习武者不以武力伤人,不以语 言中伤他人,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武术教学要结合武术的特点及教学规律,首先重视对学 生进行武德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刻苦磨炼的学风;继承尊 师爱生的传统习尚,加强遵纪守法的道德教育。
(二) 注重以领做为主的直观教学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是“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如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 械,每一套都由十多个或数十个动作组成;二是方向路线多,变化多,往返折叠左旋右转,路 线复杂;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如手、眼、身、步的协调一致,内在的精气神与外 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此外,动作之间的前后衔接、连贯和节奏等,都给教学带来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要注重直观的演示,多以领做为主,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地掌握动作。
(三) 结合攻防技术进行讲解示范
武术的套路动作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攻防含义进行讲解示范,使 学生明确动作的用法,加强对动作的理解,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和攻防意识的培养。
(四) 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和精神
武术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学会套路动作后,教师应进一步要求动作要做到工整、准确,强 调动作的规格化、标准化,要使学生明确具体动作的规格和要求。除了方法明确之外,还必须 突出劲力和精神要求武术的一拳一腿、一招一式,如没有劲力,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武术的技击 特点。另外,在掌握外部形体动作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手眼配合与内在精神表现力的培养。精 神状态不仅体现在攻防动作中,而且贯彻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样演练套路才有气魄
(五) 注意内外兼修,重视精气神
武术技术不仅要求手、眼、身、步的外部形体动作协调配合,还要求内在的心、神、意、 气相合。只有内外相互依存,使之“心动形随”、“势断气连”,做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才能充分表现武术的技术风格和运动特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兼顾武术内外两方面的 要求,尤其是对精神的要求,从示范到领做,到组织学生练习,始终置身于一个战斗的场合, 精力集中,神采奕奕,意识配合动作,气势贯通;即使是太极拳也要求全神贯注,做到“外示 安逸,内宜鼓荡”。总之,内外兼修是武术运动的特殊功用和要求,在教学中须十分重视。
二、武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 点、学生实际、作业条件等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简述一些武 术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的运用。
浏览1,8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