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退步(以左退步为起势)
动作过程:由开立步起,双手合十于体前丹田位置。屈膝降重心,身体左转约 30°,扣右脚约30°,收左脚以脚掌着地于右脚足弓内侧。左脚提膝,脚自然下垂,向 左后方划反弧线,以脚掌落地,重心后移至左腿上,右脚提脚跟,以脚掌撑地,成虚 步动作。退右步时收右脚成开始姿势即可(图6-2-48〜图6-2-57)。脚步轨 迹如图6-2-58。
图片1
图片2
图6-2-58脚步轨迹
动作要点:整个动作过程保持上体姿势不变,重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三)横移(以左横移为例)
动作过程:并步站立,双手合十置于丹田处。身体下蹲,左脚脚跟至脚掌滚动 提起,向左侧横移与肩同宽,脚掌至脚跟滚动落地。重心由右脚向中间横移,移至 左脚,在重心移动过程中右脚脚跟至脚掌滚动提起,向左并步脚掌至脚跟滚动落于 左脚内侧。在落右脚的同时提左脚以同样动作方法移动左脚。如此循环。左右横 移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如图6-2-59〜图6-2-66。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3
图 6-2-59 图 6-2-60 图 6-2-61
图片5

图片6
图 6_2_65 图 6— 2 - 66
动作要点:虚实分明,重心保持水平。
六太級赃功
(一)无极粧
动作过程:并步直立,双臂自然下垂,双手轻贴大腿外侧(图6-2-67)。
动作要点:虚灵顶劲,含颌,含胸拔背,体态自然,精神放松。
(二}太极粧
动作过程:双脚开立,双膝微屈外撑,两手手心向内胸前呈抱球状(图6-2-68)。 动作要点:虚灵顶劲,含颌,含胸拔背,体态自然,精神放松,气沉丹田,腹式呼吸。
图 6-2-67 图 6-2-68
图片9

图片10
(三)开合桩
动作过程:无极桩起势,两手经丹田向上向外提起,然后慢慢收回腹前成抱球
第三节简化太极拳图示
一八式太級拳图示
(―)动作名称及顺序
预备式—1卷肱势—2搂膝拗步—3野马分鬃—4云手—5金鸡独立—6蹬
图片11

图片12
腿—7揽雀尾-8十字手—收势。
(二)图示(共44分解动作)
预备式
动作过程:无极桩起势(图6 - 3 -1);左脚向左起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站位 (图6-3-2);两手掌心向下,两臂向前平举,与肩同髙,与肩同宽(图6-3-3);缓 慢屈膝下蹲,双手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对(图6-3-4)。
动作要点:双膝外撑,保持太极拳的身法要求。
1.卷肢势
动作过程:上体微右转,右手外旋回抽至腰间打开向后侧方划弧(图6-3 - 5、图6-3-6);至水平时屈肘下坠回收,经耳侧掌心向下向前插掌(图6-3-7、图6- 3-8);同时左手外旋回抽做同样动作(图6-3-9、图6-3-10);双手体前掌心相 对,左手回拉,右掌前搓坐腕做推掌状。后成左掌前按,右掌收于腰间。眼随手走 (图 6_3_11、图 6_3_12)
图片13
2.搂膝拗步
动作过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收至右脚内侧,右手由腰间向后上方划弧, 左手经体前向上向右侧划弧,至右手内侧(图6-3-13)。上左脚,膝直,脚跟落 地,留重心与右腿;前移重心成左弓步,左手手心向下、向前划平弧做搂膝动作;右 手经耳侧向前插掌,并坐腕最后呈推掌姿势。左搂膝拗步,眼随右手,后目视前方
(图 6 -3 - 14)。
图片14
重心后移,扣左脚,身体向右后拧转后重心移至左腿,收右脚于左脚内侧;左手 先随身体拧转不动,后向后方划弧,右手向内经胸前划弧,成图6-3-13动作(图 6-3-15)。后做右搂膝拗步动作,方法与左式相同,为方向相反(图6-3-16)。 动作要点:出脚留重心,迈步如猫行。
图6-3-15 图6-3-16
图片15
3.野马分鬃
动作过程:接上动,重心后移扣右脚,身体向左拧转90°,后重心再移至右脚, 内收左脚于右脚内侧;同时左手向上向后再向下划立圆收于体右前腹前方向,右手 外旋向后向上再向前划弧收于体右胸前,左右手呈抱球状(图6-3-17)。出左脚 脚跟落地,直膝,重心留右腿;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向下向体侧划弧,掌心向下 按于胯侧;左手向前上方捧出,掌心向内,拇指向上不过鼻尖;两臂呈弧形。眼随左 手走,后目视前方(图6-3-18)。整个动作为左野马分鬃。
图 6_3 — 17 图 6 — 3 — 18
图片16
接上动,重心后移至右腿,身体右转90°,扣左脚,重心再移至左腿,收右脚于 左脚内侧;左手向上向内划弧于左侧胸前,右手臂外旋抄手停于左侧腹前,双手呈 抱球状(图6-3-19)。上动不停,出右脚成右野马分鬃姿势。方法同左式,唯向相反(图6-3-20)。
动作要点:眼随手走,符合太极拳含胸拔背,中正以及缓慢匀速等特点
图片17
4.云手
动作过程:接上动,重心后移,左掌外旋向右手划弧,右掌内旋稍降(图6 - 3 - 21)。收右腿,右脚并左脚;左手向右、向上经面前向左侧,再向下经腹前向右划 立圆,右手向下经腹前向右,再向上经面前向右侧划立圆,双手成云手姿势。眼随 面前手走(图6-3-22)。向左侧上步,云手动作往复一次(图6 - 3 - 23〜图6 - 3-28)。右脚在向右侧一步再往复一次动作(图6-3-29〜图6-3-32)。
动作要点:云手向侧上步与横移步动作方法相同;云手则与开立步云手动作方 法相同。上体微转,上体保持中正,重心不起伏。
图片18

图片19
S.金鸡独立
动作过程:接上动,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右掌向下划弧再向上挑按,掌心向 前;左掌向左侧划弧落于身体左侧,掌心向下;同时提右膝成独立姿势(图6 - 3-33)。右腿下落,上挑左手,下按右手,提左膝由左独立姿势。目视前方(图6- 3-34、图 6-3-35)。
动作要点:挑按与体系协调一致。
图 6-3_33 图 6-3 -34 图 6-3-35
图片20
6.蹬腿
动作过程:接上动,落左脚,提右膝,双手体前交叉合十上捧(图6-3-36、图 6-3-37)。右腿向右前方蹬出,双手内旋向两侧划弧如开门动作,置于身体两侧。 目视右腿(图6-3-38)。
接上动,右腿屈膝下落至左脚位置,提左膝,以同样方法做左蹬腿姿势(图6- 3-39〜图 6-3-41)。
动作要点:支撑腿微屈,气沉丹田。
图 6-3-39 图 6-3-40 图 6-3-41
图片21

图片22
7.揽雀尾(左右各一}
揽雀尾由棚、捋、挤、按几个技术动作组成,和本章第二节“太极拳基本动作与 方法”中的“棚、捋、挤、按”方法相同。
(1)右揽雀尾
动作过程:接上动,左腿屈膝落地下蹲变实支撑身体重心,右腿屈膝提脚脚尖 点地为虚;右手向下向左抄手,右手向内划弧,双手与左前侧抱球,身体微向右转, 目视左手(图6-3-42)。上右脚,左脚蹬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双手相分成棚的 动作。目视右手(图6-3-43、图6-3-44)。
接上动,左手外旋前上方划弧,右手内旋,双手手心斜相对,重心后移带动双手 做回捋的动作。目视前方(图6-3-45、图6-3-46)。
接上动,双手继续后移,屈右肘,左手前搭;重心前移,推动双手向前左前挤动 作。目视前方(图6-3-47〜图6-3-49)。
图 6-3-47 图 6-3-48 图 6-3-49
接上动,挤远端,穿右手,双臂屈肘,向身体方向回收,经胸前向下划弧,随重心 前移成弓步,双手向前上方推出,做按的动作。目视前方(图6-3-50〜图6-
3-52)。
动作要点:重心平稳,匀速,保持上体正直。
图片26

图片27

图片24

图片25

图片23
(2)左揽雀尾
动作过程:接上动,重心后移左脚扣右脚,重心再移至右脚收左脚于右脚内侧, 左脚为虚脚尖点地;左手向上向后划立圆收于右腹前,右手向内划弧收于右胸前,
双手成抱球状。余下动作方法相同,方向相反(图6-3-53〜图6-3-65)。 动作要点:同上。
图片28

图片29
8.十字手
动作过程:接左弓步按的动作,重心后移,身体右转90°,双手向上向侧划立 圆,同时手臂外旋收于胸前成十字手姿势,收右脚与肩同宽,屈膝。如图6 - 3 - 66〜
图 6-3-68。
动作要点:重心下降,双手撑圆,气沉丹田。
图 6-3-66 图 6-3-67 图 6-3-68
收势
动作过程:双手内旋分至与肩同宽、同高;双臂缓缓下落于身体两侧,起重心, 双腿慢慢蹬直。提左脚并右脚,成浑圆桩姿势。如图6-3-69〜图6-3-72。 动作要点:气下咽沉丹田。
图片31

图片32
二十六式太級拳图示
(一) 十六式太极拳名称顺序
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左右)—3白鹤亮翅(左手)—4右左搂膝拗步—5进 步搬拦捶(右)—6如封似闭—7单鞭(左)—8手挥琵琶—9倒卷肱(右左)—10左 右穿梭(转身11海底针—12闪通背—13云手(右2个)—14右左揽雀尾—15 十字手—16收势。
(二) 十六式太极拳图示
图片33

图片34

图片35

图片36

图片37

图片38

图片39

图片40

图片41
图片42

图片43
左揽雀尾
图片44

图片45

图片46

图片47
三二十四式太級拳图示
(―)二十四式太极拳名称顺序
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 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 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 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 收势。
(二)二十四式太极拳图示"
图片48

图片49

图片50

图片51

图片52

图片53

图片54

图片55

图片56

图片57

图片58

图片59

图片60

图片61

图片62

图片63

图片64

图片65

图片66

图片67
思考题
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2.太极拳的主要技法特点有哪些?
3.什么是太极十三势?
少林拳技法特点
第一节少林拳概述
少林拳是比较有影响的武术拳种流派,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名曰少林 拳。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而修建 的禅院。因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于少室山阴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寺庙尚武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僧人清修健 身养生需要,保护寺庙房产需要,寺院之间武术交流以及保家卫国等需要。少林拳 就是我国古代僧人根据健身需要,结合技击动作,经历代相传逐渐丰富,吸收各派 拳术之长发展而成的拳种,也是寺院武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少林拳在发展过程 中,与其他武术流派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经过历代武术研练和总结,逐步形成了拳 法、器械和功法等多种内容融合,禅、武、医一体的流派特点。拳术主要包括大洪 拳、小洪拳、罗汉拳、炮拳、梅花拳、七星拳、六合拳以及龙、虎、豹、蛇等象形拳;实战 类有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等;功法有马步桩、椅子桩、定步桩等;器 械类有刀、枪、剑、棍、长短软硬等十八般兵器,尤以棍法为重。
少林拳主要技法特点包括: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动作迅猛,快速有力;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人,富有弹性;眼法以目注目;动作进低退高,起横落 顺;注重内外三合的协调配合,以气催力;注重发声,以声助威。
第二节少林拳段位制套路
一基市动作介绍
1.拳
五指弯曲握紧,大拇指扣于食指和中指第二关节处(图7-2-1)。
2.掌
五指分开,用力外撑,掌心向内凹陷(图7-2-2)。
3.勾
手腕内扣,拇指紧贴食指根部,其余三指稍内扣(图7-2-3)。
4.爪
五指弯曲撑开,掌心尽量前凸,力达第一指节(图7-2-4)。
图片68

图片69
(二)步型
1.弓步
两脚前后开立,前腿弯曲,脚尖稍内扣,后腿蹬直,脚尖斜向前(图7-2-5)。
2.马步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脚尖向前,脚趾抓地,屈膝下蹲(图7-2-6)。
3.虚步
一腿屈膝下蹲,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在此脚上;另一脚脚尖虚点地,膝关节 稍内合。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图7-2-7)。
4.局虚步
一腿直立,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在此脚上;另一脚脚尖虚点地,膝关节稍内合。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图7-2-8)。
图 7-2-7 图 7-2-8
图片70

图片71
二少輔拳三段套路技m图解
(一)动作名称与顺序
1.预备式
2.第一小节
1起势—2右弓步横勾掌—3换跳步横勾拳—4右弓步顶肘—5换跳步顶肘— 6马步格肘—7弓步勾挂—8绕步换式—9抢手亮掌—10叼手托臂—11退步别臂 —12上步穿掌—13马步反插掌。
3.第二小节
14并步架拳—15左退步横勾拳—16换跳步横勾拳—17左退步拿肘—18换 跳步拿肘—19马步格挡—20弓步勾挂—21绕步换式>22抢手亮掌—23进步冲 拳—24马步反插拳—25退步合掌-*26绞手压臂。
4.收势
(二)图示
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眼睛平视前方(图7-2-9)。
图 7-2-9
图片72
1.起势
动作过程:两腿屈膝半蹲,右拳(右臂)内旋向外、向上架至额前上方,拳心朝 前,左拳(左臂)内旋向下栽于左腿大腿上,拳心朝外,目视身体左侧(图7 -2 - 10)。 动作要点:束身要紧凑,上架和下格要协调。
2.右弓步横勾拳
动作过程:右脚上步成右弓步,右拳从腰间由外向内横勾,拳眼向内。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横勾拳有力,力达拳面。
3.换跳步横勾拳
动作过程:两脚蹬地微腾空,左右腿交换落地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腰间由外 向内横勾,拳心向下,拳眼向内。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同上。
4.右弓步顶射
动作过程:左脚进步,同时右臂由后向前抡臂,左臂后摆。右 脚上步成右子步,右掌变拳,右臂屈时经体前向前顶肘,左拳变掌置于右拳拳面。 目视顶肘方向。
动作要点:顶肘力达肘尖。
5.换跳步顶肘
动作过程:两脚蹬地微腾空,左右腿交换落地成左弓步;左臂右后向前抢臂,右 臂后摆。左掌变拳,左臂屈时向前顶肘,右拳变掌置于左拳拳面。同时发“咿”声, 目视前方(图7-2-14①、图7-2-14②)
图片74
6.马步格肘
动作过程:右脚上步,身体左转90°成马步;右掌变拳向内裹肘至胸前。目视 前方(图7-2-15)。
7.弓步勾挂
动作过程:身体右转成90°,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左手边勾手,直臂由身体内侧 顺时针向身体外侧挂出,勾尖向外,右掌立于左肩内侧。目测左后方(图7 _
图 7-2-16
图片75

图片76
8.绕步换式
动作过程:身体重心右移,左脚扒地,左腿后踢小腿,大小腿折叠(图7 - 2 - 17 ①②)。左腿经右脚内侧向左前方绕圆上步,脚尖外摆;身体向内倾斜,右肩高于左 肩。目视左右方(图7-2-17③)。上动不停,右脚扒地,向左前方绕圆上步,脚尖 内扣成右弓步,身体重心向内倾斜,右肩高于左肩。目视左方(图7-2-17④)。 动作要点:上步时要绕圆,身体向内倾斜,小腿后踢要放松,力达脚掌。
图片77

图片78
9.抢手亮掌
动作过程:身体左转,重心右移成高虚步,左脚尖虚点地,重心在右脚;两掌收 至腰间,掌心斜朝前(图7-2-18①)。左脚上步成左弓步,左手向前做抢手,左掌 快速从腰间穿出,手臂微曲,掌心朝上,力达掌指,右拳抱于腰间(图7-2-18②)。 随后右脚上步,做右抢手,左拳收于腰间(图7-2-18③)。上动不停,身体左转 90°成左虚步;两掌上挑立于胸前。目视前方(图7-2-18④)。
动作要点:上步抢手有力,转体连贯。 图 7-2-18
图片79

图片80
10.叼手托臂
动作过程:左脚落地,重心偏向右腿;右臂扣腕、屈肘,向身体右侧横向叼出,左 掌向上托出,掌心向上,高于鼻平。目视前方(图7-2-19)。 7-2-19
图片81
11.退步别臂
动作过程:左脚向后退步,双掌内旋向前下方拧按,掌心向下。目视按掌方向
(图 7-2-20)。
动作要点:向前下拧按与退步同时完成,双掌五指微内扣。
12.上步穿掌
动作过程: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右掌从腰间向前穿出,掌指向前,掌心向 上,左拳收于腰间。目视穿掌方向(图7-2-21)。
动作要点:穿掌力达掌尖。
图 7-2-20 图 7-2-21
图片82
13.马步反插掌
动作过程:身体左转,右脚上步,两腿屈蹲成马步;右掌向身体右侧下方反插, 左掌立于右肩前,掌心朝外。目视插掌方向(图7-2-22)。
动作要点:反插掌借助转腰发力。
图 7-2-22
14.并步架拳
动作过程:身体右转180°,右脚向右后退步,左脚向右脚并拢,两腿屈膝半蹲; 右拳经体侧划弧右摆,架至额前上方,左拳向前、向内划弧下栽于左腿上,拳面向 下,拳心向外。目视左侧(图7-2-23)。
15.左退步横勾拳
动作过程:左脚退步成右弓步,右拳从腰间由外向内横勾,拳眼向内。目视前
方(图 7-2-24)。
图 7-2-23 图 7-2-24
图片83
16.换跳步横勾拳
动作过程:两腿蹬地,身体微腾空,两腿交换落地成左弓步;左拳从腰间由外向 内横勾,拳眼向内。目视前方(图7-2-25)。
17.左退步拿肘
动作过程:左脚退步,右拳变虎爪向前抓出,左拳收于腰间。目视前方(图7-
2-26)。
图片84
18.换跳步拿肘
动作过程:两腿蹬地,身体微腾空,两腿交换落地成左弓步;左拳变虎爪向前抓 出,右拳收于腰间。目视前方(图7-2-27)。
19.马步格挡
动作过程:右脚上步,身体左转成马步;右拳由外向内格挡,拳面向上。目视格 挡方向(图7-2-28)。
20.弓步勾挂
动作过程:身体右转约90°,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左拳变勾手,直臂由身体内侧
顺时针向外侧挂出,勾尖向外,右掌立于肩内侧。目视左后方(图7-2-29)。 动作要点:勾挂要借助拧腰的力量。
图 7-2-27 图 7 — 2-28 图 7-2-29
图片85
21.绕步换式
动作过程:上肢不动,重心前移,左脚拔地后踢(图7-2-30①)。左脚经右脚 内侧向左前方绕圆上步,脚尖外摆,身体向内倾斜,右肩高于左肩(图7 - 2 - 30 ②)。右腿后踢小腿,随即向左前方绕圆上步,右脚内扣成右弓步,身体重心向内倾 斜,右肩高于左肩。目视左后方(图7-2-30®)。
动作要点:重心平稳,眼随手走。
① © ③ 图 7 - 2 - 30
图片86
22.抢手亮掌
动作过程:身体左转,重心右移成高虚步,左脚尖虚点地,重心在右脚;两掌收 至腰间,掌心斜朝前(图7-2-31①)。左脚向左前方活步成左弓步,随身体左转 左掌向前抢手,右掌变拳抱于腰间(图7-2-31②)。右脚上步,右抢手,左拳收于 腰间(图7-2-31③)。上动不停,身体左转180°成左虚步;两掌随转体上挑,掌心 朝外,右掌附于左肘关节内侧。目视前方(图7-2-31④)。
动作要点:抢手要快而有力,转体要稳。
图片87

图片88
23.进步冲拳
动作过程:左脚进步成左弓步,右拳从腰间向前冲出。目视前方(图7-2-32),
24.马步反插拳
动作过程:右脚上步,身体左转成马步;右臂内旋向前下方插拳,拳心朝上,左 掌附于右肩内侧。目视插拳方向(图7-2-33)。
25.退步合掌
动作过程:重心后移,身体右转,右脚向后退步成左弓步;两手上下相合,掌心 相对,合掌在上,左掌在下。目视前方(图7-2-34)。
动作要点:合击要快而有力。
图片89
26.绞手压臂
动作过程:身体右转成马步,两手合掌绞手,目视双手;身体右转,左腿蹬直成 右弓步,左掌向前下按掌,右掌变拳收抱腰间,目视按掌方向(图7-2-35①、图7-
2-35©)。
动作要点:绞手要快,与按掌动作连贯。
① ② 图 7-2-35
27.收势
动作过程:身体右转90°成左弓步,右拳向前勾抄,左拳变掌顺势下按于右肘处。 同时,身体右转,左脚尖内扣成马步;右拳随身体转动向额头前上方架起,左臂屈肘握拳下栽于左腿大腿上方,拳面向下,拳心向外,同时发“呜_喂”声(图7 - 2 - 36①、图 7-2-36②)。左脚并右脚,双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7-2-36®)。
①②③ 图 7-2-36
图片91

图片92

图片90
思考题
1.少林寺建于何时?因何而建?
2.少林拳的技法特点有哪些?
武术器械技法分析
本章简要介绍了武术短器械剑、刀和武术长器械枪、棍的技法特点;并选取了 器械的经典组合动作做了图示。
第一节短器械技法特点及套路
— 剑市
(-)剑,武术短兵器的一种。它是最早出现的武术器械之一,源于商周时期,由古 兵器演变而来。剑形制短,两面有刃,用于近距离刺、劈砍等技法,是具有防范功能 的卫体武器。
据历史考证,远古时期已经出现骨剑和磨制的玉剑,商周时期已有青铜剑,这 一时期剑的形制较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军事战争的需要,剑 作为车战主要的卫体和近距离刺杀的军事武器受到重视,形制加长,制作工艺达到 一个顶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批名剑,如勾践剑、工布、龙渊、湛 卢、纯钧、胜邪、鱼肠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职业的剑客,这些人以斗剑为生,为战争 利益集团服务。如荆轲、专诸等,《庄子•说剑》中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 客三千余人。”汉以后,由于冶炼技术提高,铁器的出现,以及战争中骑兵军团的大 规模设置,使得利于砍杀且耐用的刀开始取代剑成为军事战争中的常备武器,而剑 开始流人民间。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剑也成为 一种权利的象征和道德规范的象征,被誉为“百兵之君”。
剑的主要技击方法包括:点、崩、刺、撩、挂、剪、截、云等。运动特点是轻快洒 脱,身法矫健,刚柔相济,富有韵律,如行云流水。
(二)剑各部位名称、持剑礼及剑术组合动作
1.剑的各部位名称、持剑礼
(1)剑的各部位名称(图8-1 -1)
(2)持剑礼(图8-1-2)
图片93

图片94
2.剑术组合动作
(1)丁字步站立持剑(图8-1 - 3) —丁字步站立屈肘持剑侧指(图8 - 1 - 4〜 图8-1-6)—歇步云抱剑(图8-1-7、图8-1-8)—撤步云背剑(图8-1-9、图 8-1 -10—盖步转身云剑(图8 - 1 - 11) —翻腕压把虚步屈肘持剑侧指(图8 - 1-12〜图 8-1-14)。图 8_1_17 图 8 — 1_18
图片95

图片96

图片97

图片98
二剑市
(-)鍵
刀,短器械的一种。原始社会就出现石刀、骨刀等,真正大规模应用于战争是 在秦汉铁器出现之后,作为最具近距离劈砍的卫体短兵器被广泛推崇。在西北游 牧民族生活中应用较广。
据史考证,汉代刀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精良,刀刃锋利无比,刀身和柄端装饰 有环纹和点缀品。通过海上和陆路流传至日本、朝鲜和匈奴以及越南等地,特别对 朝鲜和日本影响最大。®经历代发展,刀的形制发生很大变化,唐代出现了仪刀 (唐禁卫军使用的仪仗用刀)、鄣刀(官吏佩戴的防身用刀)、横刀、陌刀(士兵所用) 等。宋代有笔刀、掉刀、屈刀、环耳刀、戟刀、眉间刀、偃月刀、斩马刀等。明清时期 刀也是军队主要装备兵器,形制和用途各异。
刀的技法主要以劈砍为主,还有撩、刺、截、拦、崩、带、缠、裹等技法。风格特点 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刀如猛虎,被誉为百兵之胆。
(二)刀各部位名称、抱刀礼及刀术组合动作
1.刀各部位名称、抱刀礼
(1)刀的各部位名称(图8-1-19)
(2)抱刀礼(图8-1-20)图 8-1-2
图片99

图片100
2.刀术组合动作
(1)并步抱刀(图8-1 - 21)—弓步缠头(图8-1 - 22、图8-1 - 23)—虚步藏 刀(图8-1-24) —弓步前刺(图8-1 - 25)。
图 8-1-21 图 8-1-22 图 8-1-23
图 8-1-24
(2)弓步劈刀(图8-1-26)—提膝挂劈刀(图8-1-27、图8-1-28)—歇步
图片101

图片102

图片103
(-)碰
棍,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梃”、“棒”等。因其能就地取材,在原始人类的 狩猎过程中就被广泛使用。
商周时期,作为五兵“戈、殳、戟、酉矛、夷矛”之一的“殳”在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但是这和今天的武术器械棍有很大不同。殳是用木棒一端装上圆形金属球体或尖 锐的金属物,用来撞击敌人的武器,而非纯粹的棍棒,它在车战中运用比较广,且具 有杀伤力。真正在战争的大规模使用棍作为武器的是在元代,这和元代的禁武政 策有很大联系,由于金属武器都被收缴,民间练习武艺者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棍上 面,以致在后来的起义中棍被广泛使用。®在诸多棍法中少林棍久负盛名,明末茅 元仪根据程冲斗的《少林棍法禅宗》一书,提出了“棍宗于少林”观点,少林棍法对民 间棍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棍术中的主要技法包括:抡、劈、扫、挂、戳、击、崩、点、云、拨、格、绞、挑等。运 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气势磅礴。
(二)棍各部位名称、持棍礼及棍术组合动作
1.棍各部位名称、持棍礼
(1)棍各部位名称(图8-2-1)
图 8-2-1
(2)持棍礼(图8 - 2 - 2)
图 8-2-2
图片104
2.棍术组合动作
(1)并步背棍(图8-2-3) —上步平抡(图8-2-4、图8-2-5) —弓步横扫 (图8-2-6)—丁步绞棍(图8-2-7、图8-2-8)—提膝戳棍(图8-2-9)。图 8 — 2 _ 6图 8-2-7
图片105

图片106
二_市
(-)枪,武术长兵器的一种,又称“槊”,主要向前刺杀动作,后由于枪的形制有很大 不同,用法各异。
枪是由古兵器矛演变而来,商周时期五兵酉矛、夷矛都可视为枪的前身。秦汉时期的矛已接近长枪,到了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轻便而锋利。晋 后,枪兴而矛衰。唐代枪分为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枪。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 环子枪、锥枪等。明清有铁钩枪、钩镰枪等。
枪术中的主要动作以拦、拿、扎为主,同时还有点、崩、劈、挑、穿、拨、圈等。运 动特点是力注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化莫测,强如游龙。
(二)枪各部位名称、持枪礼及枪术组合动作
1.枪各部位名称、持枪礼
(1)枪各部位名称(图8-2-13)
枪杆 枪头
枪把 枪缕
图 8-2-13
(2)持枪礼(图8-2-14)
2.枪术组合动作
弓步扎枪(图8-2-15)—插步拦枪(图8-2-16)—上步拿枪(图8-2-17) —弓步扎枪(图8-2-18)—马步盖把(图8-2-19)。
图片107

图片108
思考题
1.剑术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2.刀术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3.棍术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4.枪术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武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本章主要摘录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与 裁判法》,它们是武术比赛的评判标准和实施方法。
第一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一竞赛组织虮购
(_)竞赛委员会
根据不同的比赛规模,可设立竞赛委员会、竞赛部或竞赛处。由负责竞赛业务的 行政人员若干人组成。在大会组委会统一领导下,负责整个大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二) 竞赛监督委员会
1.组成
由主任、副主任、委员3或5人组成。
2.职责
(1)竞赛监督委员会为竞赛的监督机构。
(2)监督、检查仲裁委员会的工作。
(3)监督、检查裁判人员的工作。
(4)监督、检查参赛运动队的比赛行为。
(5)有权对违纪的仲裁人员、裁判人员和运动队的相关人员做出处罚。
竞赛监督委员会不直接参与仲裁委员会和裁判人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干
涉仲裁委员会、裁判人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介人裁决结果的纠纷,不改变裁 判人员、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结果。
(三) 仲裁委员会
1.组成
由主任、副主任、委员3或5人组成。
2.职责
(1)接受运动队的申诉,并及时做出裁决,但不改变裁判结果。
(2)仲裁委员会会议出席人员必须超过半数,表决时超过半数以上做出的决定 方为有效。表决投票相等时,仲裁委员会主任有决定权。仲裁委员会成员不参加 与本人所在单位有牵连问题的讨论与表决。
(3)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四) 裁判人员的组成
1.执行裁判人员的组成
(1)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
(2)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2人;A组评分裁判员2〜3人;B组评分 裁判员2〜3人;C组评分裁判员2〜3人。
(3)编排记录长1人。
(4)检录长1人。
2.辅助工作人员的组成
(1)编排记录员3〜5人,
(2)检录员3〜6人。
(3)宣告员1〜2人。
(4)放音员1〜2人。
(5)摄像员2〜4人。
(五) 执行裁判人员的职责
1.总裁判长
(1)组织领导各裁判组的工作,保证竞赛规则的执行,检查落实赛前各项准备 工作。
(2)解释规则,但无权修改规则。
(3)在比赛过程中,根据比赛需要可调动裁判人员工作,裁判人员发生严重错 误时,有权处理。
(4)审核并宣布成绩,做好裁判工作总结。
2.副总裁判长
(1)协助总裁判长的工作。
(2)在总裁判长缺席时,代行其职责。
3.裁判长的职责
(1)组织本裁判组的业务学习和实施裁判工作。
(2)参与B组裁判的评分,并负责运动员比赛套路创新难度的加分。
(3)执行比赛中对套路时间不足或超出规定的扣分。
(4)裁判员发生严重的评判错误时,可向总裁判长建议给予相应的处理。
4.副裁判长的职责
(1)协助裁判长进行工作。
(2)第一副裁判长参与A组裁判的评分。
(3)第二副裁判长参与C组裁判的评分。
5.裁判员的职责
(1)服从裁判长的领导,参加裁判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认真执行规则,独立进行评分,并作详细记录。
(3)A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动作质量的评分。
(4)B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演练水平的评分。
(5)C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难度的评分。
6.编排记录长的职责
(1)负责编排记录组的全部工作,审查报名表、套路难度登记表,并根据大会要 求编排秩序册。
(2)准备比赛所需表格,审查核实比赛成绩及排列名次。
(3)编排成绩册。
7.检录长的职责
负责检录组的全部工作,如有变化及时报告总裁判长和宣告员。

浏览3,2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