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笔毫在纸上行走的气势,丝毫不会输给武术表演所表现出来的气势。起伏隐显,奇 正向背的布局;欹侧跌宕的章法,也与武术中舒展、圆活、盘稳的身姿、动静结合的节奏一样, 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这与武术表演带给人的美感不相上下,由此可见,书法与武术中的形态美 和线条美,甚至节奏美都有不可分割的共性,并且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史书中曾有记载:张 旭自从观看了 “公孙大娘”舞剑后,顿悟其武与书的精髓,此后其草书大进,书写起来豪情激 越,淋漓顿挫。其书写的《古诗四帖》足以证明其书之大气。此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 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淳滑之笔,难道不正像一段精美武术套路或器械表演吗?再如金庸先生 以他深厚的文字底蕴及书法基础,加上他如刀如剑的文笔在《倚天屠龙记》中描写张三丰以书 法悟武功的情节亦是读者众所周知、津津乐道的,虽为小说,但不无依据。实者,书与武两者 是互通互融的。

从整体上而言,书法中的楷书、行书犹如武术中的太极、木兰扇。书法中行笔的端庄凝重, 首尾相盼,形断意连,绵绵不断之意,与太极拳等内家拳法所达到的意境是相一致的;而行书、 草书、甚至狂草的大开大阖、剑拔戟张,腾挪跳跃,就像一套流畅的剑法或拳法的表演。

从细节而言,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的“点、横、竖、撇、捺、挑、折、勾”犹如武术中 的“弓、马、仆、虚、歇、拳、掌、勾”。书法中结字的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笔画的顿挫、外 张等与武术中的一招一式在美学上是互通的。

书法中有结字的现象,即看上去这个字笔画歪的,可它的整个字又是正的,看上去字是斜 的,可它的笔画又是正的。书法中这种结字的险、奇在武术中也有体现,武术中的一个“提膝 亮掌”或是一个“金鸡独立”,这些定势都是表现身体的形体美、平衡美。“腾空飞脚”、“软 翻”、“纵叉”等表现奇险之美。书法中结字例子比比皆是,如郑板桥草书《辛弃疾贺新郎》词 中,通篇文字东倒西歪,初看似杂乱无章,可认真去推敲每个字,却都是歪而不倒,错落有致, 像“料”字的“斗”字左倾斜得厉害,根本无法立,可正巧它的“米”字又端庄稳重,使整个 字看来斜而不倒,再加上与后两字“千年”的右倾相呼应,形成险奇的章法布局,是不可多得 的佳作。而武术中的醉拳一样东倒西歪但又不会失去平衡,先“破”(破坏平衡)而后“立” (变化中求平衡),形醉而意不醉。再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以“险”取势,第三行的“事” 字,向右下欹侧之势,竖钩以粗长的弧线斜穿而过,犹如杂技演员在一根弯曲的竹杠上表演, 也如猴棍中的上棍眺望的动作,扣人心弦。这些都是体现书法艺术中的平衡之美、奇险之美与 武术中的平衡之美、形体之美以及奇险之美是不可分割的。

书法的笔画就像武术中运用的器械一样变化多样,形态各异,如一竖可以如“悬针”也可 以似“垂露”,就像“枪”与“棒”的区别;点画就更多了,有可看做“鸡头”、“羊角”、“杏 仁”、“荞米”、“怪石”等诸多形状,就像武术中的刀、剑、锤、盾、匕首等短兵多样性一样, 形态各异而又变化多端。

(三)武术与书法在“意”上的相通

武术中强调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动要有韵”,动时要巧妙、和谐、快慢有致,配合神的 意境,把握得恰到好处;静要有势,像鱼潜水中观察一样,不仅要有眼神的专注,更要有内在 的情结和意念支撑。李连杰在《太极张三丰》中演绎太极拳的以意领气,以气驭形,动时瞬间 发力,快如闪电、扬眉吐气,静时气定神闲,充分表现出武术的精髓:“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特别是最后与天宝决战的一幕,张君宝怀着失去多年的兄弟情谊及失去众多同盟兄弟的悲愤之 情与天宝决一生死,把太极拳演绎得舒展简洁、轻灵沉着、意在拳先,这才是真正的武术艺术 所要表现的“拳中须有人在”的意境。

而书法中讲究的“意在笔先,笔随意行”的以意领笔挥洒自如的行笔论与武术中强调的亦 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其作者王羲之在书写时却是另外一种 记兰亭山水之美和文人墨客聚会的欢乐之情的心境,所以通篇字体潇洒流畅,笔势翩翩,有着 很浓的迁客骚人的君子风度。而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是怀着痛失至亲 (侄儿)的悲愤心情随意所书,通篇随意涂改、纵笔豪放、气势磅礴,悲愤之情跃然于纸上,相 信没有意和神的引领是无法有此佳作的。虽与前者有着极大的意境的反差,所书写的作品给人 的感觉与体会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不可否认两者均是书法术的“神品”。正如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指的那样“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神”“韵”即为意境,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审美层次,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与外在的生活、 活动形式融合一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会令人产生回味与联想。书法吋以以实生虚,即以实际 的勾、点、枯、润的“宴”来体现单字结构的奇、整体布局的美以及情感与结构的交融之 “虚”。武术同样也可表现为以实产生虚的腾、挪、跳跃、马、扑、虚等实际动作之“实”来体 现套路的节奏及形意相连的“虚”,从有形升华到无形,韵味幽远,意味深长。正如古人所言: 没有意境和筋骨的字称之为“墨猪”,而“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

二、武术与绘画

中国文化的系统论特征也表现在画理与武道的相通上,而且武术还是中国绘画表现的主要 内容之一。从原始崖画到近世民间喜闻乐见的彩色年画,从最北方的内蒙古的阴山崖画到南方 的云南沧源和广西花山崖画,以至西部甘肃嘉峪关的黑山石刻操练图的画像,都留下了亦舞亦 武的形象。各地的崖画形式和内容,不但以各地武术或舞蹈的特征为内容,还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和习尚,如阴山崖画中多是狩猎时人兽相斗的形象,花山崖画中粗矿的马步蹲裆和双手 上举式,望之欲跃,闻之如吼,这可能与壮族特有的带有图腾文化遗痕的蚂蜗舞、蚂蜗拳大有 关系。

在嘉峪关的黑山石刻画像中,有一幅30人的操练罔,队容整齐,分上、中、下三层列队横 排,有人双手抱拳叉腰,有人一手叉腰、一手亮掌前举,还有人持弓射箭在作练武状,显然. 这是那个时代部落旗人崇尚武艺的具体表现。这可能是因与嘉峪关位于中华民族发祥地区的中 轴线上,自古是征战的重要关隘有关。

汉代的画像砖多为阴刻线条、阳刻平面和浅浮雕相结合,人物造型准确有力或有意夸张, 简洁生动且构图极富变化。画像石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凹进线条两大类,构图同样富于变 化,造型和线条有力而质朴生动。

画像砖、石刻绘的人物沉稳有力,不管是杂技、舞蹈还是百戏表演,都作塌腰凸臀、重力 下沉动作,且不显飘浮无力。有人说这是汉代国力雄厚的反映,这种社会经济学的政治分析, 也许有一定道理。

这种刻绘武术的风习,一直延续到魏晋影碑和彩砖画像。

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着 艺术审美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五代时,僧人贯休在画十八罗汉时,依据了降龙尊者的神髓总难寻得,一日得见薛仁贵的 后裔练戟而得降龙之气韵的传说,这样就使绘画多了灵犀之气。

清代武术家、书画家傅元在画墨竹时,依据醉舞拳艺而求灵感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武术与 绘画的相通之趣。而清代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张辽威镇逍遥津》,骑将纵马舞刀挺 枪,步勇独立金鸡双掌齐出,表现出武打的雄姿。《万花楼》则把飞檐走壁的传说武功形象地展 示出来。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西双版纳勐海的武术壁画,那两位斗矛和两位对刀的武士形象, 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蓬勃的武术活动。

浏览6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