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武术与中国文学
武术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上。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 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小说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 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
武侠这四类。
武术文化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起自原始,步步都能够寻觅 到武术的踪影。
一、当代武侠小说的新兴与崛起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运动兴起。新文学史注意了主旋律的论述,但对近世武侠小说的兴 衰因果,却极少论及,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类型之一。研究一下当时武侠小 说发展轨迹,则会发现它的发展,一是受武术流派的影响;二是由市民欣赏需要;三与当时提 倡的“国术救国”的思想有关。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两位评书艺人,张杰鑫根据晚清武戏流传的剧情和漕运线上的绿林豪 杰、镖师们的故事,编创演说了描写黄天霸之父黄三太及其师父胜英的侠义故事《三侠剑》,随 之他的师弟常杰淼又根据八卦掌先师董海川的故事编演了《雍正剑侠图》,将道光、同治年间发 生的武林传奇,推至雍正时代。为适应群众需要,常杰淼又找人帮助整理成文,在天津报上连 载,传播更广,各报争相效尤,文人创作的武侠小说亦随之兴盛起来。当时被称为南北两派, 南派以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为代表。向氏本身就是武术家,他除了写过《江湖奇侠传》这种吸收 了南方民间怪异传说的较虚幻的作品外,其余多是记叙近世武术名家的故事,如《侠义英雄传》 就写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人的事迹,宣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广泛接触武林人物,研究武 术拳法,并有《拳术新传》、《拳师言行录》、《剑经、拳经、长枪、牌筅》等专著问世。
根据向氏的《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本电影《火烧红莲寺》,可说是中国第一部有影响的武 打片,武侠文学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结缘,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量。由明星电影 公司改编摄制的这部《火烧红莲寺》,发挥了向氏之书的怪诞不经之弊,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年 代,这种粗制滥造的作品,确实无甚进步作用,因此它素被左翼文人斥责,但正像舞蹈史学研 究者对黎锦辉所创建明月歌舞社的贡献做出公允的评价一样,从武侠文艺史学的研究角度看, 这部影片当时备受欢迎的状况,不能不说与国术运动勃兴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呼应作用。沈 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中记述过这部影片对小市民的魅力:“《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 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上映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鼓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 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 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般……如果说国产影片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 红莲寺》了。”沈氏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对此片在民众中的影响作了公允客观的介绍, 民众较兴奋的是剑侠斗剑的武打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以1905年北京琉璃厂内丰泰照相馆为京剧名老生谭鑫培拍摄的《定军山》“耍刀”片断为开始的,随后是名武生与名旦朱文英合拍的 《青石山》的“对刀”。这些片子当年都在大观楼上映,实际上都是戏曲武术片,而以1928年明
星厂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影响较强烈。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侠片被扫出了银幕,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香港导演在大陆拍摄的 《少林寺》为开端武打影视才重新在中国观众中获得地位。
二、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
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造就 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 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 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 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 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新的创新和发展。
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20 世纪50年代属于梁羽生,其代表作为《七剑下天山》系列。《萍踪侠影》、《云海玉》达到其个 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后期作品虽有变革,然而影响不是很大。梁羽生开创了一个时代, 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金庸出现。金庸引人了两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 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1969年《鹿鼎记》达到其创作顶峰。金庸的作品 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呈现出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 说创作。但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以主客观条件不足等原因,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 “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20世纪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 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 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 至少有过300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 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五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奇正互变、 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 “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 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巨著为武侠小说大增光添彩, 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除《人在江湖》(1975年)尚可一看外,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 撰《强人》系列作品,业已欲振乏力。
红花尚需绿叶扶,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飞燕惊龙》、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
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石中岳《古剑 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一-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 云《血魔劫》、团歌《血河魔灯》等。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古龙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 肩的人。古龙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 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 后,让人耳目一新。但古龙小说的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 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其1967年所撰的 《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 并用了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人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 止,而是一路狂奔。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两 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浏览8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