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反家举要

回部,唐宋时居住在西域(今新疆)一带。1219年,成吉思汗征西,回部 归附,并从其征战,后有不少将士随师东归,遂散居内地各省,几百年来繁衍 生息,成为中华民族大家中的重要一员。

中国穆斯林素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闻名于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 回族人民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外御强敌,内抗凌辱,图生存,反盘剥的斗争中,回族人民与武术结下了不 解之缘,把武术视为保家卫国、防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习武被视为圣行,并以 此鼓励人民的尚武精神,多少年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将领和优秀的武 术家,因而,在中华武术这一宝库中,回族武术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回族将领和成术家

历代回民中,英杰辈出。元太祖西征时,回族将领哈勒在讨伐西夏中屡建 奇功,官拜折冲将军,后率部东归中原;元末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手下大将怀远 人常遇春、虹县人胡大海,都是回族;还有随朱元璋征湖广、平云贵的常州翦 八士与其子拜著率领的穆斯林“翦旗营”,民间至今尚有“十大回回保国”的传 说。清代皇帝一向认为“回族多将种”,故十分留意从回族中挑选武备人才,清 代武状元中除汉族外,以回族为多,如康熙庚辰科的宁夏马会伯;乾隆丁巳科 的直隶任丘哈攀龙;壬申科的直隶献县哈延梁、丙午科的直隶河间马成龙、丁 未科的山东临清马兆瑞;嘉庆丙辰科的河南邓县马殿甲;咸丰壬子科的直隶抚 宁马鸿图等。近代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和他所率领的“回民支队”,更是回族人 民的骄傲。

回族武术源远流长,成名人物颇多,如:清代八极门的吴钟;心意门的马 学礼、马三元、马梅虎、买壮图;查拳门的张锡泰、杨鸿修;六合门的李冠铭、 李风岗、王正谊(即大刀王五),他们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回族人民武术活动得到了新生,一大批武术 名宿出山,如山东的常振芳、张锡太;北京的张文广、马玉清;陕西的“马氏 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云南的沙国政、何福生;宁夏的 王新武;岭南的马志斌;河南的马春喜;河北的陈固安;上海的王子平、王菊 蓉等,他们对武术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回族中流行的必种

在回族人民中间流行的拳种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回族风格,不仅有本民 族固有的拳种,还有相当多从其他民族中传入的优秀拳种,主要有:


  1. 教门弹腿


相传为明末沧州回族“沙(洒)海”(回民对回族武术家的尊称)洪沙江 所传。歌诀云:“沙海留下十趟拳,内有奥妙法无边;同道莫做等闲看,须防 轻为鸡健弹”。又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自教门中。”以此可证弹腿是教门 拳种。弹腿拳势古朴,发力勇猛,左右对称,上下相应,身正步稳,势低腿平, 常为初学武术的门径,亦是升华技艺的根基,素为历代拳家所重视。

  1. 穆林拳


此拳共484式。拳掌分单、双之法,连架带打,回族特点较浓。据说为 清康熙年间,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派”的创建者“大伊玛目”(掌教人)马 明沁•伊卜拉欣所传,流行于宁夏等地。

  1. 查拳


据《中国查拳》一书载,此拳为清雍正年间,山东冠县沙亮(武进士)所 创。当地人尊其为“沙密尔”,(“密尔”,波斯语,意为“长官”),后讹传为查 密尔,当地穆斯林遂称沙亮所传拳术为“查拳”,冠县素称“查拳之乡”。查拳 共有十路,动作舒展,节奏鲜明,强调腿法,多与弹腿合练。器械有查刀、查 枪、查钩等多种单练、对练套路。清末民初,查拳名家杨鸿修(字奉真,?一 1944年,幼从洪占元习武)教拳于山东济南,黄丙(明)星教拳于河南;1928 年前后,马金标1881—1973)、王子平1881—1973)、王效荣先后到上海、 南京、苏州一带教拳,查拳遂流行于长江流域;稍后,刘宝瑞集诸家之长,传 艺于东北,开创了 “沈阳查拳”;马惠泉、马裕甫等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广州光 塔寺教拳,因而查拳也就传到了珠江流域。

  1. 七式拳


因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为标记,开式收式均名汤瓶式,故也 称“汤瓶拳”或“汤瓶七式”。为清代中叶河南朱仙镇清真寺阿笥色海所传,流 行于河南、陕西等地。该拳有七个大式,每个大式又化为七个小式,共49式。 是后发制人的自卫性拳术,仅在回族中秘传。此拳的代表人物以清末河南周口 的袁凤仪最为著名。

  1. 回回十八肘


是以肘法为主的短打拳法,流行于陕甘一带的回民中。由于秘不外传,世 上会者极少。几年前武术挖掘时,始由六盘山地区老武术家居奎传出,经王德 顺、孙亚杰等同志整理有18个单式和18个套路。

  1. 心意六合拳


明末山西蒲州人姬际可所创,清乾隆年间河南洛阳马坡村回民马学礼(约 1715-1790),从曹继武处(也说是南山郑氏)学得此艺,遂秘传于河南回民 中,为当地回民的看家拳术。

马氏之后,河南的心意六合拳衍分为二:一为南阳派,马氏弟子张志诚 (南阳人)传于外甥鲁山人李政(镖师),李政初尚刚劲,能手断石碑,后以刚 化柔,刚柔相济。其友张聚得其所传,后传与鲁山西关里虎桥买壮图1829 — 1892,买氏原为武秀才,得张聚真传,遂无心功名,潜心拳道,艺臻化境,他 对拳势作了较多改进,创编了四把捶,与人交手,快步逼近,贴身发劲,为南 阳派心意拳的一代宗师。他以皮货生意为业,往来于鲁山、周口之间,授徒颇 多,以西安安大庆、周口袁凤仪最为有名。安大庆之徒宝显廷(1860—1947, 名鼎,壮年从戎)传艺于关中、川北;袁凤仪弟子卢嵩高20年代到上海教拳, 心意六合拳始流传于宁、沪等地;其后卢氏弟子又传买式心意拳于海外。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另一支是洛阳派,为马学礼的外甥马兴1755 — 1845) 所传。马兴,字鸣佩,幼从舅父马学礼习拳,结合心得创编若干套路,以“百 花点将”最为有名。其子马梅虎1850—1924幼承庭训,得其真髓,曾在洛 阳北窑清真寺教拳。他授艺重德,有“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之训。此派 仅传习于洛阳东关、北窑、马坡、塔湾四处回民中,套路有定身拳32套,偏重 于刚;玄妙拳32套,偏重于柔;另有轻功术32套,现已失传。

  1. 八极拳


古称“八子拳”、“钮子拳”。该拳北派始祖为吴钟。据河北《沧县志》载: “吴钟,北方八极拳术之祖也,字振声,孟村天方教人。”沿袭习数代,为沧州 地区回民的主要练习拳种之一。该拳套路大都短小精悍,有金刚八大式、六大 开、六大招、应手拳等。近代经黄四海、李树文、吴秀峰、刘云樵、霍殿阁、 马英图等人广为传授,八极拳不仅普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同时也远播美国、 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 劈挂拳


亦名“披挂拳”。近代此拳名家为河北盐山李云标(曾为清京城绿营总教 习,同治七年即1868年殁于捻军之役)。所传拳式共12趟,练法有通臂功、摔 法、拍法、劈法、抢法等,是一种长短兼用的拳术。李云标死后,其弟子公推 黄林彪1831—1907) ,为宗师。黄出身秀才,淡泊功名,以拳医寄志娱情。其 弟子马凤图系统地融会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的“通臂学说”,融八极、六 合、翻子、戳脚于一炉,经多年精研,终于形成了以通臂功为核心的通臂劈挂 门拳械系列。1926年,马凤图随国民革命军到西北,后与其弟马英图先后定居 西安,开创了 “马氏武艺”的新体系。

9.太极拳

清代中叶,此拳仅流传于河南温县和河北永年一隅之地,习者多为汉族。 道光、咸丰年间,杨禄禅到北京教拳,传人中始有满、蒙弟子,但未闻有回民 子弟。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表明,第一位学习太极拳并传授给穆斯林子弟的是 河北邢台回民李斌。1904年,太极宗师郝为真应聘到邢台授拳,李斌得入郝氏 之门,1929年他与王延久(回民)等人组织“邢台国术研究社”,太极拳才在邢 台回民区中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李氏弟子马荣、王陛卿、陈固安等相继在邢 台、邯郸、郑州、许昌等地授拳,太极拳始在以上各地回民区中流行起来。

宁夏回族武术家王新武,祖籍济南,后移居银川,亦擅太极拳(其师承不 详),当地回民所习太极拳,多为其传。

抗日时期,河南温县赵堡镇郑伯英、郑悟清避难西安,传授和式太极拳, 当地回民中也多有传习。

源于回族的独门器械,除附属于上述有关拳种之外的,尚有沙家杆子。在戚 继光《纪效新书》和吴殳(明末人)《手臂录》中均有记载。吴殳说:“沙则关 中卫职。”沙姓是回族的大姓,据说,在西北回民中,至今还有练沙家杆子的。

西域鞭,亦名杆子鞭,脱胎于牧民的牧羊鞭。清末河南回民耶亚巴擅用此 鞭,威震四方,人称“神鞭”。

天齐棍,源于甘肃,是西北棍术的代表。包括十抡八折、母子棍、串子棍 等。

此外,尚有古兰剑、苏勒剑、铛、撅、龙爪钩等罕见的器械和练习套路。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以为:

  1. 回族武术可谓源远流长,远溯唐宋,近起明清,延至近代又有了很大的 发展,是回族人民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致力团结、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的结果。历代回族将领与优秀武术家爱国、爱民、求真理的高尚行为,名扬四 海,功在千秋,他们在中华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在过去相当长的年月里,由于反动统治阶级推行大民族主义,有意制造 民族矛盾,回族人民为了图生存、谋出路,把武术视为“卫教”的手段,秘不 外传,客观上影响了回族武术的发展与提高,如洛阳派心意六合拳至今还只在 当地回民中流传,而世人虽很想了解其情况却不可得。

  3. 回族武术内容丰富,门派繁多,结合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讲求实用, 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又有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中华 武术宝库中的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

  4.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回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团结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回族武术也由卫教、卫族、护身逐 渐变为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当前,群众性的穆斯林武术活动已经得到 更广泛的开展,许多回族武术家著书立说,教拳授艺,积极地为中华武术的蓬 勃发展,作出自己应有贡献。丰豹宗拳的开山鼻祖刊、通

    盛行于河北沧州地区的秘宗拳,创始者是孙通。

    孙通,山东泰安人,生于清朝雍正年间。初随拳师张某学蟾拳(狒源是 一种猿。相传唐代一僧人于四川深山中见爵獴相戏,取其神志创雅獐拳,即后 来的迷宗拳),亦学八卦奇门枪,颇有功力。但是,他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为求 得拳艺真谛,又到少林寺苦练十余年,学会了点穴法、卸骨术、擒拿术、陆地 飞行术、少林七十二艺和铁腿功等。业精于勤。多年的刻苦锻炼,使他的功夫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骨瘦如柴,形若病夫,动起武来,却风驰电掣,如 虎出山,锐不可当,数十名彪形大汉也非他的敌手。

    孙通武艺既精深,武德亦高尚,从来不轻易伤人。他与对方交手,常常谦 让几分,共同切磋艺技。对恃强逞雄不可一世的对手,他常用点穴法使对方失 去搏击能力,以握手言欢。因此,孙通名震江湖,人称之为“铁腿孙通”或 “万能手孙通”。

    一年,孙通回乡省亲,偶与师妹张玉兰谈技艺,玉兰不服,要求比武,孙 通婉言谢绝,师妹不从,孙通只好勉强从命。他素知师妹性傲好胜,交手时只 是回避而不还手,以示谦让。不料师妹骄横,越加步步紧逼。孙通无奈,越墙 向山上逃走。师妹仍然紧追不舍,以致不幸失足跌下山洞丧命。孙通见状大惊, 悲痛至极。从此,孙通流落江湖,最后隐居河北沧州孙家庄,收徒教拳。由于 他教授有方,颇出几个好手,其中最突出的有赛胜英、陈善、王继武、杨鸿宾 和张跃廷等。

    孙通晚年远游东北,后返经天津,授徒于静海。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 甲创办精武体育会,主张摒弃门户之见,提倡发展武术,强国健身。这一壮举, 遂使秘宗拳享名全国,饮誉东南亚以至全世界。由于孙通对武术事业胸怀壮志, 不辞艰辛,精益求精,成为一代宗师。名师门下出高徒,在孙通的辛勤培育下, 沧州地区秘宗拳门名家辈出。他的继承者为振兴中华,推广武术运动,作出了 卓有成效的贡献。本固而枝荣,源渊而流长。有志于研究、挖掘中华武术的同道,也许从前辈武术家孙通的事迹中可以得到很多启迪。

    已故著名京剧艺术家李万春先生不仅京剧艺术成就卓越,而且武术造诣也 很高。

    京剧武功和武打脱胎于武术,是武和舞的艺术高度结合。确切地说,如果 没有传统武术也就不可能有京剧的精彩武打。李万春先生是武生演员,自然和 武术就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的父亲李永利是上海戏班里“四利”之一,是 唱武二花脸的,以翻滚跌扑的武打戏见长。他演《收关胜》扎硬靠,穿厚底靴, 能从四张桌子上“云里翻”翻下。他在《嘉兴府》中饰鲍自安,劫法场时,赤 膊用真刀,挥舞生风,粗犷豪迈,堪称一绝。李万春6岁在父亲严格督率下开 始学艺,他学的是文武老生,每天吊嗓时还加吊腿。房顶上钉个大钩子,用绳 子绑在一条腿的脚腕上,绳子通过钩子上的滑车把腿吊成“朝天凳”,然后再开 始吊嗓。在这种严格训练下,李万春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武功根底,为以后能 演多种难度极高的武生戏奠定了良好基础。李万春13岁搭著名武生俞振庭的斌 庆社来北京演出。为了进一步深造,更好地把传统武术中的技巧运用到戏剧中 借以丰富剧目,充实表演,曾先后从著名武师高子明学剑术,跟谭俊川练飞叉, 还向其他武术家学过太极、八卦、形意、猴拳、查拳的套路和招术用法。他学 而后化,创造性地结合京剧武生表演艺术运用到实际演出中,扩大了剧目,丰 富了武打套路,使传统武术为戏剧艺术增添了光彩的同时,也起到了向观众展 示我国传统武术的作用,扩大了武术的影响。

    值得介绍的是,李万春先生在自己创编的剧目中向传统武术借鉴的东西就 更多。如他在斌庆社排演《佟家坞》(根据《彭公案》编排)扮演马玉龙,用 的九节鞭是地地道道的武术器械。另外,还制作“龙头杆棒”新“把子”。《彭 公案》里的石铸、胜官保用的都是这种围腰如带,用时成棍的软中带硬的“杆 棒”。如何制作,书中没有交代。李先生排演这出戏时,用一条类似长棍的布 套,画上龙鳞,里面灌满沙子,两头镶上龙头,就制成了这一奇异的兵刃。当 时首演于北京大栅栏广德楼(即现在的小剧场),由于把子新颖,开打精彩,一 时轰动九城。

    民初评书家常杰淼先生影射清末董海川来京开山立祖,首创八卦掌一家武术而作的《雍正剑侠图》,内容虽属虚构,但影响甚大,成为风靡一时的评话侠 义小说,后来还成书出版。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生前用的兵刃是子午鸡爪阴阳锐, 常杰淼因为他的小说是虚构,并非真人真事,就把“书胆”童林(董海川的化 身)用的兵刃改为子午鸡爪鸳鸯钺。李万春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小说编排演 出《童林出世》,不仅剧中开打揉进了八卦掌的技击散手招术,还创制了一种新 型的子午鸡爪鸳鸯钺,和后来在武术界流行的爻形的子午鸡爪鸳鸯钺迥然不同。 此外,如《田七郎》中的“猎叉”,《大力将军》中的“朝天凳”,《粉麒麟》 中的“双股矛”,《水泊七雄》中的短把三尖两刃刀,《摩天岭》中的“方天 戟”,无不源于武术中的兵器而予以改造创新,应用于舞台之上。由于这些剧目 器械新颖,武打精湛,别开生面,大都能红极一时,有时还久演不衰。

    李万春先生晚年还融会武术和戏剧的精粹创编了一套《子午剑》。如果说李 先生过去多从传统武术中撷取精华用以丰富戏剧表演的话,那么,子午剑的创 编,则是他吸取了戏剧中的艺术美丰富了武术剑术的表演,从而使李先生和武 术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

    200210月上旬,我应邀去河北省永年县商讨编写《太极拳志》等事。邯 郸市拳友张兴洲、李仲良、付明生、张烈光诸位先生闻讯前来看我,攀谈中得 知李仲良是杨班侯外孙白忠信的弟子,就烦他谈谈白先生的情况。

    李先生说乃师白忠信生于1914年,卒于1993年,是杨派太极拳名宿杨班 侯老先生的亲外孙。杨老有一子二女。子名兆鹏。长女在随父习拳时被误伤而 死。次女就是白忠信的母亲。白忠信从小跟随舅父杨兆鹏和杨班侯的徒弟李万 成练拳,深得杨班侯一支太极拳的真谛。

    白忠信久居邯郸市,不以教拳为业,外界知道他的人士虽不太多,可是邯 郸市跟他学拳的人却不少。练功较好的有陈彦荣、李仲良、王长兴、冀永久以 及外孙田维民等。

    杨班侯老先生的遗物和有关杨派太极拳的资料他们还保存着一些。因时间 关系,我只看到一本杨班侯遗留的《太极点穴秘传》,第一页右上方铃有杨班侯 的名章。还有一本陈秀峰手抄的《太极拳谱》。陈秀峰字敬亭,永年县何营村 人,晚清秀才,学太极拳于杨班侯,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学者型的太极拳家。他曾亲撰一联贴在大门上:“出交益者三友⑴,入读武经七书⑵”,从中可以知其 胸中抱负。清末,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曾聘请武派太极拳名宿郝为真老先生 赴津教其子袁克定等人。郝氏以年迈婉辞,荐陈秀峰前往,现在天津尚有陈氏 传人。1928年永年县组建“永年县国术馆”,郝月如先生(郝为真之次子)任馆 长,聘陈秀峰先生为教员。

    当代各地流传的杨派太极拳主要是杨健侯(杨禄棒之三子,杨班侯之弟) 至杨澄甫一支。杨班侯生前传人较少,除侄杨少侯(杨健侯之长子,杨澄甫之 长兄)、子杨兆鹏外,在北京的有万春、凌善、全佑,在原籍的有陈秀峰、张信 义(字佩臣,广平府刑科书吏)、李万成等人。他们中除全佑外,别位传人不 多,故杨班侯一支太极拳流传不太广泛。

    至于白忠信先生从他舅父兆鹏先生手中学到多少杨班侯老先生的太极拳功 夫之精髓,保存多少杨老遗物,尚待他们公之于世后,我们才能得知。我作为 一名太极拳宣传者,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一样衷心地期待着白忠信这一支杨班 侯太极拳早日闻名于世。

    注释

    “益者三友”见《论语、季氏》。原文是:“孔子曰:益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武经七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布的武学必读的七部兵书,有《孙子》、 《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是北 宋以前我国古代军事著作中的代表作。扬花林衬与之有关白勺^士

    王志恩先生为搜求杨兆林先生的事迹,做了不少工作,对研究这位早已罕 为人知的杨派太极名师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因为我也关注过杨兆林先生的事迹, 在此,对杨兆林和与之有关的人士的情况做些补充。

    清末民初,广府城内人士习练的多为郝为真先生传授的由武禹襄创始的太 极拳,人们习称“郝架”。广府南关人士习练的多为杨兆林先生传授的由杨禄禅 创始的太极拳,人们习称“杨架”。

    杨禄禅有三子:长名锚,字凤侯,早卒;次名锭,字班侯;三名锻20世 纪50年代文字改革,锚与“鉴”字合并),字健侯,晚号镜湖。杨兆林,字振 远,是杨凤侯之子。因父早卒,其拳技多为叔父班侯亲授。杨禄禅经武汝清 (武禹襄之仲兄)引荐,到北京教拳,其后人多居住北京,在原籍教拳的只有杨 兆林。当时我们家乡民俗对有身份者,在该人“表字”第一字上冠以“老”字 以示尊敬。杨兆林字振远,人们尊称“杨老振”,郝为真名和,为真是字,尊称 “郝老为”,他们的本名人们则很少道及。所以在我们家乡“杨老振”的知名度 要高于“杨兆林”和“杨振远”这两个名字。

    永年县因比邻顺德府(今邢台市),是畿南重镇,农业、工业、商业、教 育、交通都很发达,“郝架”、“杨架”太极拳相继传入邢台境内。后来,郝为 真所传“郝架”在邢台一带的弟子很多,但杨兆林所传“杨架”太极拳只流行 于邢台地区农村。杨兆林经南和县著名拳师冀贵林先生(南和县东贾郭村人, 精周拳和二朗拳)的引荐到南和县贾宋教拳。贾宋位于南和县城北,是一大型 村镇,由冀牌、李牌、程牌、韩牌、窦牌五个以姓氏家族聚居的自然村组成 (邢台地区古代多有战争,移民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多以家族聚居。统治者为了 便于管理,每户门楣钉一木牌,详书该户丁口和地亩情况。以“牌”为族居村 落就是如此形成的。南和县类似村镇很多)。王志恩先生文中说的程振芳、程德 芳兄弟就是贾宋程牌人。我祖母的娘家是贾宋窦牌,小时候我常在那里住,见 过李牌有不少人练习杨兆林传授的“杨架”太极拳。

    后来杨兆林先生应任县刘瀛洲先生的邀请又北上任县、尧山、隆平(后合 并为隆尧县)等县农村教拳。

    这里对刘瀛洲做些介绍。刘瀛洲尊称“刘老瀛”,任县城北大北张(村名) 人,约生于清咸丰初,卒于民国四五年间。他自幼跟本村孙光义学练洪拳,后 来跟束鹿张老殿学三皇炮捶,艺成后遂入镖行当镖师,纵横南北数省,颇有声 誉。中年后歇马在家设场收徒传艺,门下桃李遍及邢台、任县、尧山、南和等 县,其中不乏好手,如李宝玉(邢台人)、崔毅士、郭三刚、王其和(任县人)、 彭金衡,张永振(隆尧南旺店人)、孟和春、毛振海等。

    刘瀛洲先生最大的优点是无门户之见。当太极拳盛行于广平府永年县时, 他借杨兆林在南和县贾宋教拳之机,邀杨老师北上任县传艺。他不顾年迈认真 研究,还让其子刘东汉、弟子李宝玉、王其和等人拜杨兆林为师改习太极拳。 这种虚怀若谷、见贤思齐的精神难能可贵。

    杨兆林先生在任县、隆尧所教弟子中后来成就大的有:

    1. 李宝玉,名景清,字香远,邢台城西会宁人。他跟杨兆林习“杨架”太 极拳时十分用功。后来郝为真到邢台城内教拳,他又拜郝氏为师,专心研习 “郝架”。1928年他曾南下苏州、南京等城市教拳,中年后多在山西教拳,晚年 在邢台、任县农村也教过少数人。他在各地所授拳势都是郝为真传他的“开合 太极”,即后来的武式(派)太极,未教过“杨架”太极和三皇炮捶。



    1. 王其和,字春山,任县环水村人。他先后学太极拳于杨兆林、郝为真和 杨澄甫。后来以郝氏所授为基础,融会二杨所传自成一体,经弟子刘仁海、吴 振奎、石瑞云及子王景芳等人推广普及,邢台地区以及天津、太原等大城市均 有习其拳势者。

    2. 刘东汉,字景西,刘瀛洲之子。初习家传三皇炮捶,后跟杨振林习“杨 架”太极拳。久在山西太原、绛州等地教拳。弟子有曹珂、赵寿其(邢台县后 石门人)等。1950年自太原返回原籍,不久去世。


    其子刘殿魁,自幼习家传三皇炮捶和杨架太极拳,后来又跟师叔李宝玉学 练武派太极拳。晚年以“杨架”为主,兼容武派拳势,自创一套太极拳势,传 人不少。19731119日我路过任县,专程拜望了时年61岁的刘先生,他向 我介绍了家传炮捶和与太极拳有关的情况,我这篇短文中有些资料,就是刘先 生当年提供的。

    1. 董英杰,原名文科,以字行,任县人。他经刘瀛洲介绍拜李宝玉先生为 师习武派太极拳,后跟杨澄甫研习杨派太极拳,在此之前曾跟李增魁(杨兆林 之徒)学过杨兆林拳势。董氏一生教拳,以杨氏大架为主,但他本人及子女们 多研习李宝玉所传武派太极(他们仍称“郝架”)


    以上几位太极拳家和杨兆林先生都有师承关系,然而他们后来教的太极拳 大都不是杨兆林拳势,加上杨兆林有吸大烟的不良嗜好,去世较早,故其事迹 鲜为人知。在杨派太极传人著作中,除陈微明、董英杰在其书中有零星记载外, 大都没有提及。

    因杨兆林传拳区域主要是农村,弟子亦多为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在南和县 贾宋已无人练习杨兆林拳势。一次偶然机会,我结识了张路村梅花拳师郭云祥 先生,因我是梅花拳著名拳师平乡王祥林老人的记名弟子,师兄沈志远、陈国 泰在邢台地区又颇有名气,所以郭云祥先生对我十分热情,攀谈中我知他学过 杨兆林的杨架太极拳。近些年有些研究杨派太极拳史的人不断向我了解杨兆林 的情况,我在《太极拳在邢台地区的传播情况》(载《中国太极拳》杂志, 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杨兆林先生做了初步介绍。后来新加坡学生王黎曼拟 了解杨兆林拳势情况,我介绍他去南和张路拜访过郭云祥先生。香港杨派太极 名家马伟焕先生也在收集杨兆林事迹。这次王志恩先生找到了杨兆林先生的嫡 系传人,除文字记述外,并对所演拳势做了录像,收集工作更深入了一步。据 我所知,邢台曹珂先生久在山西教拳,传人可能不少,如果他们也抓紧时机搜 集整理,杨兆林一支的杨派太极拳一定会重放光彩。

    关于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身世和家族情况,我过去曾撰文介绍过。 近两年邯郸市贾朴师兄将武禹襄之玄孙武福江先生提供的《永年武氏族支合编》 (家谱)中与武禹襄有关的资料不断抄录赠我,使我对武氏家族有了更多的了 解。《家谱》的作者武敬绪,是武澄清之孙,据乃父口述编谱,写成于1931 年。

    今据《家谱》,参考《永年县志》、《武派太极拳拳谱》、《永年拳术》等 书的有关内容,对武禹襄家族的情况做些介绍,以供研究太极拳史者参考。

    武禹襄的上世为山西太谷人。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1401年(建文帝四 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为业做掩护往来于四川、云 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定居于永年县七里乡。

    禹襄的曾祖父名镇,字静远,曾充卫千总⑴。祖父名大勇,字德刚,武季 才。《永年县志•乡贤》载大勇“性慷慨,遇事果断有为……尤善排难解纷…… 轻财好义”。禹襄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⑵。稣年县志•乡贤》说他:“事亲 至孝,遭母丧,哀毁骨立,卒年三十三岁。”

    禹襄兄弟三人,长兄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 四月二十日,卒于光绪十年(1884),享年85岁。澄清少孤家贫,18岁考上秀 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主讲秀洛书院,成 才甚多。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进士,官河南舞阳知县[《家谱》载“甲寅 (1854)补河南舞阳县县令,五年后返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某盐店(商号)得 清初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转授季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和长甥李亦 畲,次甥李启轩抄赠乡友,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遂公开传世,习太极拳者 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乃风靡于世。澄清亦习太极拳,写有《释原论》、《打手 论》及《跋》等拳论。卒后,史梦兰撰《墓志铭》⑶,李鸿藻”作《传》,武勋 朝写《墓表》151,俱载《永年武氏族支合编》。

    禹襄仲兄汝清,字酌堂,号兰腕。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光绪十三年 (1887)。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⑹,为人廉正, 后辞官归里,主讲晖清书院十年,磁州书院30年。亦精太极拳,著有《太极 拳结论》一篇。在刑部供职时,荐乡友杨禄禅于京西小府(地名)张宅和旗营 教拳,杨氏拳艺遂流传于北京。汝清享年84岁。卒后,武勋朝撰《墓表》,载 《永年武氏族支合编》。

    禹襄之姊嫁同县举人李世馨,字贻斋,生四子:长经纶,字亦畲;次承纶, 字启轩;三曾纶,字省三;四兆纶,早卒。经纶、承纶随舅父禹襄精研太极拳, 均有著述,传人以郝和(字为真)拳技超凡脱俗,造诣精纯,遂光大武派太极 拳。

    禹襄叔父名煦,亦生三子,其中一名武潍清,亦习太极拳。

    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 魔贡生,候选训导⑺,以子侄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⑸。卒年69岁。 王树楠撰《墓表》[91o

    禹襄有五子:用康(庠生)、用烽(举人)、用咸(秀才)、用照(秀才)、用 极(监生)。二女,丈夫都是秀才。有十五孙。次孙武延绪,字次彭,号亦虫爰,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湖北省京山县知县。京山地处汉水, 水患为灾,延绪带病与民共同筑堤,在民众中著有声望。宣统元年调署归州知 州。武昌起义后,回籍事母。精考据,崇宗汉儒,亦习太极拳,作《李氏兄弟 家传》,记李亦畲从舅父武禹襄研习太极拳诸事甚详。

    武禹襄之第八孙武莱绪,号小宣。为用照之子。晚清秀才,工诗词,善书 画,在当地颇负盛誉,有《先王父廉泉君行略》一文传世,为研究武派太极拳 史及理论之重要史料。

    通过武禹襄家族情况的了解,可知他成为一代大家并非偶然。他出身武弁 之家,书香门第。两位兄长得中进士,一为县令,一为刑部郎官;他有五子, 十五孙,均有功名;近亲中姊丈和两个外甥是举人,这在以科举为重的清季其 家族之文化氛围非同一般。禹襄本人虽只是魔贡,微末的前程,然而他博览书 史,有文炳然,素以才干著称,为当道器重,故吕贤基、毛昶熙、郑元善等大 员才礼聘他参赞军机。这在“朝为匹夫,暮为卿相”的清末,本是蹴等猎取功 名的大好时机,但他都婉辞不就,唯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悉心研究太极拳 术为事。集各种优越条件于一身的武禹襄乃能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从拳 理、拳法、拳势到器械,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有提高,终于自成一家, 开创一家有完整体系的太极拳学派。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兄、两个外甥也都研究太极拳,开文人研究太极拳 之先河,形成一支最早的文人化太极拳队伍,太极拳遂由技艺型走上技艺和学 术型新的历史时期,研习者不再是把式匠和江湖豪客,更多的是文质彬彬的儒 雅之士,为拓展太极拳的研究领域,提高其社会地位,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奠定了坚实基础。禹襄仲兄汝清供职刑部,引荐乡友杨禄禅到京师教拳,杨派 太拳得以走向全国。武禹襄昆仲和两个外甥虽不以教拳为业,但对太极拳事业 的建树可谓功莫大焉!

    遂释

    口]明代于各地要害处设卫所,一郡设所,联郡设卫,一卫军士约5600人。 千总,下级军官,从六品。

    [2] 庠生:明清两代称府、州、县的生员(秀才)为庠生。

    [3] 史梦兰:清直隶乐亭人,道光举人。《墓志铭》:古代埋在死者墓中的 志铭,用正方两石,一题死者姓氏、籍贯、官职,一刻志铭文字,放于棺前。

    [4] 李鸿藻:清直隶高阳人。咸丰进士。累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礼、 工、吏、户等部尚书。卒封太子太傅,谥文正。

    [5] 武勋朝:清南乐人,曾任刑部主事。《墓表》:墓碑立于墓前或墓道,

    用以表彰死者,故称《墓表》。 ,

    [6] 刑部:清代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之中央机构。四川司掌核四川 刑名等事。

    [7] 清代秀才学行兼优者每月可以领取“魔米”六斗,称原生,并可优先选 为贡生,称膘贡”。训导,清代府、州、县都设有儒学。训导是府学的副教官。

    [8] 清制,居官者视其品位高低,父母妻室及亲属可以获得相应赠封。禹襄 之侄武用章供职兵部任郎中,故清廷赠封禹襄为中宪大夫(正四品)兵部郎中 加二级。妻为恭人(四品)。清制,父母及妻存者为“封”,殁者为“赠”。

    [9] 王树楠1851—1936),字晋卿,河北新城人。光绪进士。畿辅通志馆 修撰,新疆布政使。民初任清史馆、国史馆总纂。1928年任职东北萃升书院。 “九•一八”后辞职,以示抗议。1936年卒。图片5

浏览3,2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