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作为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别家有何不同?换言之,其主 要特点为何?根据我的肤浅认识,略述管见,就正于方家,并助后学知其渊源, 得其规范,不离其宗。

以我私见言之,武派太极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拳理上的贡献。读过我在《武 魂》1997年第9101112等期以及过去所写的介绍武派大极拳文章的读者 不难发现,武禹襄先生除将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赠予好友、传之于世,成 为指导太极拳术的经典外,他本人也上承王宗岳拳论之余绪,以儒家学说为指 导写了不少意境深邃的拳论。此外,其长兄澄清、仲兄汝清,传人李亦畲、李 启轩昆仲以及郝为真、郝月如、徐震等先生也都“萧规曹随”,写了若干脍炙人 口的拳论(其中郝为真系口授,由弟子录出),开知识分子研究太极拳艺之先 河,形成了一个独具体系的学派,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这些拳论 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膏馥了众多太极拳家,为太极拳的发展起到 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武派太极的拳理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是源于实践、重于实践、用于实践。清 初学者颜习斋先生(河北博野人),曾主讲漳南书院(在广平府境内),其“实 习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之学术思想,对武禹襄、李亦畲等人影响颇 巨,他们习拳既重理论,更重实践,常择壮年精技击者相搏,以验其术,偶有 所得,随即记录,精心筛选,汇集成篇,所以他们写的拳论,言简意赅,具体 翔实,文畅意顺,指导性强,非徒做文字游戏者之可比。

武禹襄等人对王宗岳的拳论,有继承也有发展,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并 非亦步亦趋,依样葫芦,不敢越雷池一步。王宗岳的拳论比较抽象含蓄。如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二语是演拳打手身势之根本,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王宗 岳并未详述。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对此做了注脚:走架打手要"立 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能如此则做止转变,稳当便捷,不偏不倚,随遇而 安,三环九节,回荡一气,转折灵活,上下相合,自然“触之则旋转自如,无 不得力”(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乂如王宗岳拳论中“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着重于引化。李亦畲在《五字诀》中则衍化为“左重则左虚,而 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不仅有化,而且有发,化发结合,方完整无 缺。

武氏等人拳论虽源于王宗岳,由于体验之不同,间亦有用词之不同处。如 头部的要领,王宗岳拳论要求“虚领顶劲”,而武禹襄的《身法八要》则改为 “提顶”。何谓“提顶”?郝月如及其弟子徐震均有阐述,这里不再多赘。仔细玩 味,提顶一词更为通俗、准确,提纲挈领,则可领起整个身躯,如悬空中,神 态自然,脊椎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蓄如张弓, 发如射箭。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 左旋右转,轻灵如意,也更符合王氏“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含意。且提顶 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使人有“满身轻利”之感。武派太极拳 之理论,上承王宗岳拳论之神髓,有阐述,有发展,使之含义更为具体丰富, 更具指导作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一脉相承,脉络分明,不掺杂别家拳法 之说,是地地道道的太极拳艺之理论。自王宗岳至武禹襄所作均为拳论,对器 械则罕论著。李亦畲精弹弓,有《弹弓谱》传世。我对此道缺乏常识,不知为 李氏所著,还是汇集前人之作,有待高明考证。近贤陈固安有《太极棍》之论 述,李新芳有《太极鞭》的整理,为武派太极拳理论增添了新的血液。

武派太极的第二个特点是其拳法器械外形简朴,内涵丰富,不尚花法,重 在实用。以其传统拳势为例,可概括为:

1 .式简技繁,组织合理,动作简洁,术法分明,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套 路编排,先易后难,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1. 行拳打手身正势圆,法度严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正安舒,八面 支撑,双掌如环,护中用中,前不露手,后不露肘,左右相系,上下相随,三 环九折,节节贯串,内外相合,周身一家,陶铸万象,妙造自然。

  2. 对“开合”技法与意、气、神的结合,取得重大突破,使太极拳的技法 有了质的变化。强调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用意不用力,以 气运身,务求顺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3. 每势分四字,起、承、转(开)、合,又需一身五弓,庶免凸凹、缺陷、 断续三病,渐臻圆融精妙之境。五弓合一,大弓(身弓)张,四弓(四肢)张, 大弓合,四弓合,和谐得体,圆满纯熟,即可人如箭,我如弓,随手奏效。


5-体现拳理,内功高深。武派太极拳的创始和发展过程,也是太极拳理论 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故拳势、拳法得以与拳理达到高度一致,形成 了 “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派太极在教学及打手等方面,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限于篇幅,不 一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拙作《武式太极拳教法述要》等文。

武派太极拳第三个特点,是在拳谱的整理、拳史的考证上作出了应有的贡 献。

先说对拳谱的订正。武禹襄于1852年自河南舞阳县其长兄澄清处获得王宗 岳《太极拳论》等文后,连同己作陆续赠予同乡友好,在辗转传抄中,难免有 鱼鲁之讹,窜改之迹。为了纠正此弊,李亦畲于晚年将王宗岳、武禹襄所作拳 论及本人之作,汇集成册,亲笔工楷手书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与弟启轩,一 本授弟子郝和,此即常说的“老三本”。经他一番辛苦,这批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始得完整地保存下来,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大极拳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进入清末民初,随着太极拳的日益弘扬发展,各种版本的太极拳谱也随之 增多,导致篇名不一、文字各异,作者署名混乱,转相蹈袭,以讹传讹。郝月 如的弟子徐震为了澄清这一混乱现象,乃广征博求,以严谨的治学精神,考据 整理,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一书问世。“理董”是整理之意。经他一 番辛勤努力,终于将王宗岳原谱、武禹襄著述、李亦畲手写拳谱、李亦畲手写 著述、李亦畲太极拳谱跋等一一析而别之,怡然理顺,便于学者考究。近人沈 寿于1985年秋,受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整理出版的《太极拳谱》,卷一之 《王谱》、卷二之《武谱》,卷三之《李谱》、卷十四《附录》中李亦畲之序跋, 基本上是按照徐震“理董”部分编成,可见徐氏原著影响之巨。

在太极拳史方面,武澄清、李亦畲、郝砚耕等先生均有著述。李亦畲的 《太极拳小序》早已通行海内,成为研究太极拳史的重要史料。在这篇短文中, 李亦畲述说了杨、武两派拳技的渊源,自己的习拳经过,讴歌了王宗岳《太极 拳论》的精辟详尽;至于太极拳的创始者,因当时已说不清楚,故云“不知始 自何人”,只记“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说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后来,太极拳风行于大江南北,述其史事者,颇多异说,有云太极拳出自 宋、元之张三丰(峰)者,有云出自六朝之韩拱月,唐之许宣平、李道子,明 之殷利亨者,有云创自陈沟陈王廷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这种混乱现 象的原因,张士一先生概括为“三难”,“缘旧时拳家,类多不习文字,仅持口 传,此其一。故作奇辞,以示珍贵,此其二。竟称嫡派,依托伪造,此其三。” (《太极拳考信录•张序》)。为了破除“三难”,徐震乃“采摭所见,疏记所闻”, “因考拳谱之递改,兼及流派之增变”,逾时十载成《太极拳考信录》,对杨、武 学拳之始末,二家之关系,张三丰(峰)、许宣平、陈王廷等人创拳说之附会, 杜育万《山西师传歌诀》、姜氏《乾隆旧抄本》之系伪作等等,均有论证,虽非振聋发糠之作,其参考价值实不可泯,尤其书中罗列的资料,大都为第一手 之作,为后人研究太极拳的渊源提供了便利。

武派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富有创新精神。武禹襄以一介儒生,为了 追求太极拳艺,探密索玄,潜心研究,毕其一生终将陈清平所授之拳技,与王 宗岳之拳论融为一体,在儒家学说指导下,参以兵家医学之理,创出一个新的 流派,他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不迷信前人,通过实践,又及时总结出自己的 心得体会。他之追求太极拳,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非为谋名牟利,所以对其 所得,毫不秘惜,惠赠友好,公之于众。其继承者李亦畲、郝为真等人也是如 此,虽系“萧规曹随”,但也多有创新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能“推陈”, 更能“出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武派太极拳不断丰富,不 断提高,绵延至今,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

以上所说,是其主要方面。但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由于武禹襄、李亦 畲等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地位,他们研究太极拳只是个人爱好和在学术上的追求, 故罕于课徒授艺,这就影响了武派太极自身的发展。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前的国 事紊乱,郝为真前辈的亲授弟子大多过早谢世,而有深厚文史及武技功底、全 方位掌握武派太极拳的传人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武派太极拳在各地区的发展 极不平衡,有的濒于名存而实亡。当务之急是做好继承工作,把由武禹襄创始、 李亦畲承袭、郝为真推出,历经三代开创的武派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器械以 及三代宗师的高尚品德,创新精神,认真、全面地继承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 做好创新发展工作。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华 武术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拳是这一奇葩园地的精品。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始人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禹襄 是他的字。武禹襄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 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地区永年县)人,原贡生,候选训导,以子侄贵 (侄用章曾任清兵部郎官,孙延绪曾供职翰林院),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 二级。

永年武氏原为山西太谷县人,明永乐年间迁居永年县七级村,后有一支移 居永年城内。禹襄为第七世。曾祖父讳镇,字静远,曾充卫干总。祖父讳大勇 字德刚,武秀才。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英年早逝,卒时33岁。禹襄有两 兄两姊,依靠母亲教养成人。其母赵氏是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女,幼熟 经书,达大义,夫亡后自课诸子,训以五经四书,皆成名(参阅《广平府志•烈 女传》)。

禹襄长兄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卒于光绪 十年1884)。澄清十八岁考上秀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咸丰壬子科进 ±,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仲兄汝清,字酌堂,号兰豌,生于嘉庆八年 (1803),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o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 川司员外郎,后辞官归里,主讲晖清书院与磁州书院达三十年。

禹襄一姐嫁同郡举人李世馨,生四子:长名经纶,字亦畲;次名承纶,字 启轩;三名曾纶,字省三;四名兆纶,早卒。

禹襄及两兄虽系儒生,因受时风及家庭影响,亦雅好武技,勤练不辍。永 年太和堂药店为河南温县陈沟陈姓经营,伙友大都为陈淘人,多习拳技。店铺 房产是武家产业,禹襄与药店掌柜王昶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永年南关人 杨禄禅(名福同,又名福魁)自幼在陈沟陈德瑚家帮工,得随陈长兴习长拳十 三势,返里后住在太和堂内以教拳为业,结识武氏昆仲,武氏兄弟得以知其拳 技大要(参阅徐震《太极拳考信录》)。

咸丰二年(1852),禹襄借去河南省舞阳县省兄之便,绕道河南温县赵堡 镇,拜访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当时清平正为官司所累,禹襄为之了断,清平 深为感激,留禹襄居住月余,授以拳技奥妙(参阅李亦畲《太极拳小序》)。

禹襄长兄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某盐店获得一卷山西人王宗岳编写的《太 极拳谱》(详见李亦畲《太极拳谱跋》),转授禹襄。禹襄读后多有发悟,返 里后放弃科考,“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见武莱 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 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 发提放之巧,经多年潜心研习实践,遂神乎其技,并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 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 《打手撒放》和《身法十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原有的十三式长拳升 华为练体、养气、蓄神,形神并重、内外兼修的高级拳术,成为中华武术的精 品,太极拳之名乃为世人熟知及习用。

武禹襄承王宗岳之余绪,系统地总结了太极拳理论,其传人李亦畲,宗禹襄之 学光而大之,著有《五字诀》、徒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论虚实 开合图》、《身备五弓图》、《太极拳小序》及《太极拳谱跋》等拳论;李启轩著有《敷字诀解》和《太极拳各式白话歌》。禹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论》、 《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等。他们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 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太极拳家俱受其膏馥,开创了文人研究探讨太极豢艺 之先河。太极拳由原先的长拳十三式技艺型走上了学术和技艺型的新征途,研 习者不再是“把式匠”和赳赳武夫,更多的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士,影响所及, 日后各派太极拳相继出现了不少融技艺学术为一体的太极拳大家,为扩大太极 拳的研究领域,提高太极拳的社会地位,使之迅速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武禹襄除精研太极拳理论之外,还根据拳理创编出一套融技击、健身、养 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把原来只有一进一退的打手演化成为进退 各三步半的活步打手。他创编的拳势套路势简技繁,组织合理,动作简洁,术 法分明,重在实用,不尚花法。运作时,法度严谨,身正势圆,双掌护中用中, 前伸不越足尖,后屈肘不贴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随,三环九折,节节贯穿, 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以心行气,内外兼修,以气运身,务求顺遂,招式变化 须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起承转(开)合,一身五弓,拳风质朴。 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韧雄直,含阳刚与阴柔之中,寓雄奇与淡远之内,别具 神韵;体现拳理,功法高深。武派太极拳在拳势、拳法、拳理三方面达到了高 度一致,形成了 “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由于禹襄所创拳势不同于陈清平,对拳势名称也做了较多订正,使之更符 合太极拳理拳法。武氏在传统长拳十三式的基础上创编的太极拳势,富有独特 风貌,与之相适应的拳势名称,也做到了信、达、雅,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反映了太极拳术自身的衍变,也为日后太极拳的弘扬发展起到了有益作用(详 细论述,参阅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335页)。

武禹襄传承的器械有太极十三杆(枪),源于杨家枪;四粘枪、四散枪源于 八母枪和河南省汜水张八传的“张飞神枪”(详细论述见李英昂《太极十三枪 谱》)。太极十三刀和四刀法是他依据太极拳理和刀法特点自己创编的。武派传 人中的太极剑和太极棍、太极鞭等器械,是民国年间各地武派传人创编的,也 大都有姓氏可考。

武禹襄在王宗岳拳论的启迪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思维方式, 酷爱的执著精神,渊博的武学知识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内涵,完善了太极拳的 运作形式,使太极拳形成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太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武禹襄为太极拳发展所作出的不^5业绩。 武禹襄虽有五子十五孙,因武家以科举为业,孙辈武延绪、武莱绪、武勃然等 虽亦习太极拳,仅是健身养性而已。能传其艺者仅长甥李亦畲、次甥李启轩及 杨班侯三人。

李亦畲名经纶,秀才(民间多说亦畲是举人,但文献记载是秀才),嗜技击,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心领神会者二十年,得其精妙。尔时禹襄年已 高迈,凡有习此武术者,远近皆来从学于亦畲。如清河、磁州、临清、彰德与 本境人士拜门墙者日众。最有心得者如葛福来、姚洛朝、葛顺成、李洛同、魏 庆祥。本境郝和、王明德尤为精巧。”(引文见《永年拳术•李经纶传》)武延绪 在《李公兄疵家传》中对亦畲学拳经过有详细的记载:“先王父(指其祖父武 禹襄)好之(指太极拳),习焉而精,故未尝轻以授人……惟公(指李亦畲) 来,则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 而气予之。公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凡或向或 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倘所谓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者邪。”(全文见《李氏太极拳谱》)亦畲仿舅父禹襄的做 法,重“实习实用”,常与年轻力壮者较技,印证所学,每有所得,即写出贴在 墙上,朝夕揣摩,一再修润充实,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总结写成《五字诀》等 精品。他于1881年至1882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汇集一起,益以巳作, 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为真。李亦畲书法精美, 手书拳谱,均为工笔小楷,格式规范,不仅是太极拳的经典,也是书法艺术的 上品。

“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 致虚。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腾空而出。 亦畲所传拳技,以门人郝和为最精。”(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88页)

李亦畲胞弟李承纶(字启轩),喜文学,精考据,太极拳技艺不如乃兄。 《永年拳术》说他是“光绪己亥举人……博学善属文……精太极拳术,有《敷字 诀解》。郝为真即师事之。子宝琛、宝箴、宝桓皆知太极拳。”《永年拳术有李 宝桓传》称宝桓“字信甫,邑诸生,启轩之三子也。性沉默,寡言语,精太极 拳术。宣统年间卒,年三十五……”光绪二十四年(1899),广平府知府岑旭阶 曾聘请宝琛、宝桓教其子侄。宝琛精医道,常义务为人治病(参阅李福荫《太 极拳谱后序》及李光藩等编辑的《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本》)。

能传李亦畲、李启轩昆仲技艺的,以门人郝和最精。郝和,字为真,永年 人。郝和身体魁伟,秉性敦厚,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大车运来粮食,卸 车时,为真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膂力倍于常人。素嗜武技,喜读 书,从李亦畲学太极拳(并得李启轩指导),“潜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 精纯,犹不自矜”(引文见《郝为真先生行略》)。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 言简意赅,精要处非言传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亦畲晚年每 逢有人造访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重。李亦畲、李启轩逝世后, 为真因人所请公开教拳,门下桃李遍及河朔,武禹襄所创拳派历经三世始得弘 扬发展,与温县陈沟太极、北京杨派太极鼎足而三,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 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基础。

任何学术(或拳术)流派的发展,除社会因素外,尚有其自身因素。有较 广的传播区域及众多传人与爱好者是重要因素。武禹襄、李亦畲传人甚少,至 郝为真始广传于众,武、李学术思想才为世人认知,所传拳势、器械、打手乃 风行于世。

郝为真授人甚多,能传其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召荫 (李启轩之孙)、李槐荫(李亦畲之孙)、张振宗、韩钦贤及范念祖等,顺德府 (今邢台市)有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和申文翰等;清河县 有阎志高,任县有郭三刚、王其和等人。李亦畲之次子李逊之,因父亲去世时 年岁尚小,拳技亦多为郝为真所授。

郝为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光绪末年,袁世凯(直隶总督) 重金礼聘为真赴津教其子侄。“戊戌政变”后,袁氏为清流不齿,为真托词年 迈有病,坚辞不就。1914年,郝为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习形意、八卦数 十年,年逾五十,久负盛名,有’活猴孙禄堂’之称……闻为真至,乃迎至于 家,自列为弟子。”(引文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郝为真传》)

郝为真返里后,永年十三中学校长刘延高亲自登门延聘,郝为真以情关桑 梓,不顾年迈,慷慨应允,到校教拳。这是太极拳第一次进入正规学校。他根 据学生集体学拳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集体做得齐,架势掌握 得准确,改进了教学方法,将所传武禹襄、李亦畲拳势,强调了启承开合,按 一至四呼发口令,领导学生集体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

民国六年1917),永年遭受特大水灾,学校被淹,迁入城内府文庙,太极 拳改由为真次子郝文桂代授。1920年,郝为真逝世,学校改聘郝月如任教。 1929年,郝月如应邀去南京等地教拳,十三中的太极拳由该校体育教员张敬堂 (字质民)担任,李福荫(化学教员)、李召荫(本校职员)、郝砚耕(郝为真之 三子,十三中教员)做辅导。

郝为真在十三中任教期间,不只是教学生,更重视师资的培养,利用早晚 业余时间,对李福荫、李召荫、冷荫堂(英语教员)、张敬堂等进行个别教授, 以李福荫、李召荫成就最大。李逊之在该校做“庶务”(后勤),也随为真研习 推手。

李亦畲手书之太极拳谱,到民初民间已有若干传抄本,难免有错讹之处。 李福荫将家藏之“启轩本”(李亦畲赠予胞弟启轩之手书拳谱)重新编次,命 名《廉让堂太极拳谱》,在十三中油印多次,赠送各地太极拳爱好者,足见十三 中对太极拳理论之重视。

十三中培育的学生,有不少人日后成为武派太极拳的传播者,如学生赵海 峰在曲周县姜寨等地、韩荫亭在永年田寨等地、游兴武在永年杜村等地都教了 不少人。学生阎志高、霍梦魁(清河县人)还将武派太极拳传播到东北沈阳, 他们的传人又普及到锦州、铁岭等地。学生任连敬毕业后,先在本村(永年韩 屯)教拳,后到南方工作,也收了很多弟子(参阅李正藩、李连喜《十三中与 永年太极拳》)。

1928年,各省、市、县都相继组建国术馆,永年县于19284月组建永年 县国术馆,馆址在鼓楼对过路西一所宅院内。首任馆长祁林孚(与当时永年县 县长许之洲是同学),教练是郝为真的入室弟子韩钦贤(名文明)。半年后,祁 林孚辞去馆长职务,由郝月如担任。教拳时间是早晨、下午各两小时。学生最 初二十余人,后期发展到八十余人。又增聘李福荫、陈秀峰两名教练,郝砚耕、 张信义、魏佩霖三名辅导员(均为义务职)。教学内容除武派太极拳势外,还有 推手和刀、杆等器械,学员有魏佩霖、姚继祖、贾建彬、李景、祁月书等,后 来大都成为本地教授武派太极拳的中坚力量。1929年,郝月如南下教拳,馆长 改由韩钦贤继任。

永年国术馆每月只有办公费5元(银元,下同)。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在李 福荫倡议下,武芳圃(武禹襄之孙)、武常祺、冷荫棠(十三中教员)、李召荫 及郝砚耕共集资2750元,于1932年在永年城内东大街路南开办了一家“太极 酱园”,以部分收入补助永年县国术馆,作为活动经费(参阅李连喜《永年国术 馆始末》,李正藩《永年太极酱园》)。

1933年冬,李棠荫(字化南,李亦畲之次孙)自山酉太原返里,组建“斌儒 学社”,地址在永年西街节孝祠。1934年春,收李屏藩(李亦畲四弟、李兆纶之 曾孙)、赵振国、李锦藩(李兆纶之曾孙,李屏藩之叔伯堂弟)、李迪生四人为 徒,教授太极拳(参阅李光藩《记永年李氏世家》,李迪生《斌儒学社记》)。

永年十三中、永年国术馆、太极酱园、斌儒学社等教拳活动,直到“七七 事变”后才被迫停止,不少学子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活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原十三中学生后来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振华将军于 198410月回籍参加十三中校友座谈会时,曾赋诗一首,缅怀在母校学习武派 太极拳的情景:

一生打拳不求医,回首往事惊古稀。
十三中学习拳架,终身受益真感激。
手捧太极赶日寇,埋葬蒋匪用实虚。
大好山河换新貌,更需吾侪好身体”。

日寇侵华后,永年国术馆等组织虽被迫解散,但民间教拳活动仍在继续。 如馆长韩钦贤迁居邯郸,在丛台孤儿院任教,著有《太极拳走架打手白话歌》, 并收邯郸籍弟子米梦九、麻守金、贾朴等人为徒。邢台马荣迁居邯郸经商,也 拜在韩老师门下继续学艺(原为韩之同门李圣端的门人),新中国成立后任邯郸市武协主席,对邯郸地区武术发展了不少有益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郝向荣(郝为真之曾孙)在永年师范任总务主任。校长郑 炎请郝向荣教学生学练武派太极拳。其时,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李槐荫之子) 在该校读书,也跟郝向荣学拳。郝向荣还邀请张振宗先生(郝为真之入室弟子, 拳架推手均属上乘)每周六晚上莅校教拳,姚继祖、魏佩霖等人与之研习推手, 李光藩也跟随学习(见李光藩《风寸沧桑话太极》)。

“文化大革命”开始,郝向荣被迫停止教拳,其子也不再习拳。“文化大革 命”后,郝向荣到永年二中工作,侄郝平顺等人曾跟他学拳。

“文化大革命”前在邯郸市教武派太极拳的主要是马荣。马荣(1912- 1965),回族,身体魁伟,膂力过人。马荣先在邢台国术研究社随李圣端老师习 武派太极拳,后至邯郸市经商,又从韩钦贤、张振宗二位老师深造,所演拳势 严谨古朴,尤善打手,技艺精湛,被武术界同仁推举为邯郸市武协主席,大力 推广诸家武术。弟子有丁进堂、任福林、刘琦、马振生和温玉宪等人。

“文化大革命”后在邯郸市、永年城关教授武派太极拳的有翟文章、姚继 祖、李锦藩、李迪生和李光藩等人。

翟文章(1919—1989,永年广府镇人,其父翟连臣曾随郝为真习拳。文章 先从父亲习拳,后又随姑丈韩钦贤深造,擅武派太极拳械、打手,遗著有《打 手五字诀》,传人赵宪平、路军强等人而今都在永年县城关等地教拳。

姚继祖1917—1998),永年广府镇人,幼年在永年县国术馆跟郝月如、韩 钦贤诸师习练武派太极拳械打手,1940年拜李逊之为师继续学习,新中国成立 初又跟张振宗学习深造。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拳艺素养,曾应邀出席各种太极拳 会议,曾任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名誉理事长、永年太极拳学校校长,为 弘扬武派太极拳作出了一定贡献。其遗作有《St氏太极拳全书》,传人有金竞 成、翟维川、胡凤鸣、钟振山等,而今都是当地有名的武派太极拳师。

李锦藩19211图片2991),自幼随族叔李化南(棠荫)习武派太极拳。新中国 成立后在邯郸市南关小学任教,后回广府老家,与姚继祖、翟文章、李迪生; 李光藩等常在一起交流拳艺。1978年后开始收徒,有广府西街王润生、孔凡海 和靳文彬等十余人从学。19816月,经人介绍,李德龙、乔松茂等人先后随 他习拳。其传人孙建国、乔松茂等现在也在教拳。

李迪生(1921-),广府人。自幼随李化南老师习练武派太极拳,晚年在本 地教拳。传人有郭守文、赵平安、韩青、韩义功等。

贾朴(1924—),邯郸人,13岁开始跟韩钦贤老师习武派太极拳,1949年 又经韩老师介绍,跟张振宗老师继续深造。1939年,李福荫老师授《李氏太极 拳谱》于贾朴,贾朴将韩、李二师所赠太极拳谱汇编用工笔小楷抄出,内容丰 富。他退休后,定居邯郸课徒授艺,还赴四川成都、重庆等地讲学。2003年, 贾朴被选为邯郸市武协名誉主席。传人有马建秋、黄建新、温玉宪、赵晓康等。

李光藩,李槐荫之子,自幼随父习拳,在永年师范读书时,又跟郝向荣习 拳,并得到张振宗前辈指导,晚年也在当地教拳。传人有马志方、李东、赵宪 平、李志强、刘红年等。

郝平顺(1958-),郝为真之玄孙,9岁随父郝长荣学拳,12岁跟伯父郝向 荣学习武派太极拳、剑、刀、杆,三十余年勤练不辍,功力深厚,授徒甚多。

远在清末,郝为真就应聘到顺德府(今邢台市)教拳,传人众多。1928年, 郝门弟子李圣端、王延久、郝中天等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为武派太极拳的弘 扬发展培育出一批骨干力量,如马荣、陈固安、王陛卿、王万庆、吴文翰等。 他们有的在当地教拳,有的到外省课徒,如陈固安授艺于郑州、许昌等地,吴 文翰课徒于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他们的弟子还将武派太极拳普及到黑龙 江、吉林、湖南等省。1929年,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到南方教拳,将武派太极 拳传入江南,顾印珂、阎志高、霍梦魁将武派太极传入辽沈大地,邢台李香远 传艺于山西省,徐哲东课徒西北,王其和传人刘仁海、王景芳传艺于隆尧、太 原等地,都为武派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 派太极拳还传到海外,吴文翰的弟子王国强在美国组建武氏太极拳研究会和北 美洲武(郝)派太极拳总会,是海外颇有影响的武派太极拳组织。陈固安和吴 文翰的弟子高连成5次应邀去日本讲学教拳。郝少如的弟子刘积顺应新加坡精 武会之邀,率先将武派太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参阅吴文翰《武派太极拳 体用全书》)由北美洲武派太极拳总会集资,在邯郸、永年众多武派传人的襄助下,于 广府武禹襄故居为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圣端四代宗师树立汉白玉大型 半身塑像,2000101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此举创中国太极拳界之 最。武禹襄故居建于清季,保存尚好,现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近年河北省文 物部门拨款予以维修,也是全国武术界之最。这两项“武术之最”,是武派太极 拳的光荣,也是邯郸、永年的光荣。

浏览7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