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训练以消除前阶段大量消耗而造成的疲劳为主要任务,其长短因人而异。这 时期总负荷保持在中等或中下等,练习的大部分内容与专顼“反差”鲜明为好,可适当 对竞赛中暴露的弱点从能力上进行弥补。这个时期切忌破坏生活制度,作息规律应与往 常相同。
年度训练计划双周期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变化可参考表2-8-16。
2-8-16双周期运动■和强度变化

准备期 |
比赛期 |
过
渡
.期 |
准备期 |
比赛期 |
过
渡
期 |
第一周期 |
第二周期 |
年度训练计划的格式很多,表2-8-17-19可供选用。
表2-8-17年度训练计划
运 动 员 情 况 分 析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历史最好成绩 |
上年度成绩 |
主要优缺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训练指导思想 |
成绩指标 |
阶段划分与 起止日期 |
训练课次 |
|
姓名 |
成绩 |
|
|
|
|
|
|
|
|
|
|
|
|
|
|
|
|
|
|
训练比重 |
|
|
|
|
|
|
|
|
|
|
|
|
一般素质 |
% |
|
|
|
|
|
|
专项素质 |
% |
|
|
|
|
|
|
技 术 |
% |
|
|
|
|
|
|
战 术 |
% |
|
|
|
|
|
|
心 理 |
% |
|
主要训练任务、措施与方法
科研计划 与
课题计划 |
|
姓技 |
一般素质指标 |
专项素质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 年 负 荷 坐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18年度训练计划主要任务
类 别 |
运动员现实状态分析 |
年度训练的目标状态 |
运动成绩 |
|
|
机能 |
|
|
|
|
|
|
|
|
|
素质 |
|
|
|
|
|
|
|
|
|
技术 |
|
|
战术 |
|
|
形态 |
|
|
心理 |
|
|
智能 |
|
|
负荷★ |
课次 |
准备期 |
比赛期 |
过渡期 |
|
|
|
|
时期★★ |
|
|
|
阶段 |
|
|
|
时间 |
|
|
|
主要任务 |
|
|
|
比赛安排 |
|
|
|
负荷变化的总趋向 |
|
|
|
主要手段 及
负荷要求 |
|
|
|
|
|
|
|
|
|
|
|
|
|
|
|
|
恢复措施 |
|
|
|
检查评定的内容时间 |
|
|
|
- 负荷栏下空格内填上负荷的主要指标,例如跑的公里数、训练的时间等。
★如果安排双周期,则分为五格。« 2-8-19年度训练计划
全国形势 |
本
队
情
况 |
对运动员的分析 |
|
教练员情况 |
|
恢复揩施和研科条件 |
|
经费情况和外出训练问题 |
|
运动员主要对手的分析 |
指导思想 |
时期划分、各时期的任务、各时期训练内容及其比例 |
时期 |
主要
任务 |
运动素质 |
技、战术 |
心
理 |
理
论 |
备
注 |
|
|
一般专项 |
技术 |
战术 |
|
|
|
第月曰
一 至
周月曰
期 |
准月曰
备至
期月曰 |
|
% |
% |
% |
% |
% |
% |
|
|
比月 日
赛至
期月曰 |
|
% |
% |
% |
% |
% |
% |
|
|
过月曰
渡至
期月曰 |
|
% |
% |
% |
% |
% |
% |
|
弟月曰 二至 周月曰
期 |
准月曰 备至 期月 日 |
|
% |
% |
% |
% |
% |
% |
|
|
比月曰 赛至
期月曰 |
|
% |
% |
% |
% |
% |
% |
|
|
过月曰
渡至
期月曰 |
|
% |
% |
% |
% |
% |
% |
|
运动量和强度节奏 |
训练周数 |
测验次数 |
比赛次数 |
阶段初侏计划的削定
(一)制定阶段训练计划的依据
阶段训练计划(或月计划)是全年训练中的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训练。从阶段训练和 年度训练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完整的全年训练过程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即一个时期或一个特定阶段,亦称中周期训练,如冬训、春训、夏训、赛前 训练等等,主要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制定的;另一种是指中短期临时性集训,是阶段性 的、相对独立的训练。
(二)阶段训练计划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阶段训练计划在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已对其任务、时间的跨度及负荷等有了基本安 排,如冬训,一般是三个月左右,其主要任务:
- 明确训练目的任务,培养以吃苦耐劳精神为主的心理素质。
- 学习新的技、战术,改进已掌握的技、战术,丰富和改进个人的得意技。
- 发展体能。前期以发展一般运动素质为主,后期加大专项运动素质。
- 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三)阶段训练计划负荷的安排
在制定阶段训练计划时,根据主要任务,确定小周期的节奏。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 员,在阶段训练周期内的负荷变化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个基本原则是先施加负 荷,使机体产生一定深度的疲劳,然后减负荷,机体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以恢复,以助 竞技能力的提高。如冬训,逐渐加大运动量,为比赛期上强度打好基础,冬训仍有强度 要求。大负荷要有鲜明的节奏。
冬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6周期的小周期负荷节奏可参考表2-8-20
o

冬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6周期的小周期负荷节奏可参考表2-8-20
o

表2-8-20中的A、B两种,实际上是前后两个小阶段的重复,负荷增减顺序和两 小阶段的负荷总量也相等;C、D两种的特点是前半段负荷大于后半段负荷,有意给机 体施加较深的刺激后,再调整,其中D种的阶段总负荷量大,适用于强化训练阶段;E 种虽然总负荷与前四种相等,但前后半段的节奏不同,其特点是由小负荷逐渐递增,常 用于需适应一段后方可承受大负荷的运动员;F种看上去负荷不变,而实际上靠负荷数 量与强度的对比关系和小周期内的负荷节奏来调整。
在各种比赛前进行的中短期集训,其集训计划可视为一个阶段的训练计划。这种计 划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的任务和集训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集训的物质条 件。一般来说,集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安排训练的关键在于 集训后期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阶段训练计划可参考表2-8-21、22。
*2-8-21阶段训练计划
上阶段训练的 基本情况分析 |
|
本阶段任务与训练重点 |
|
训 练 安 排 |
类别 |
主要训练内容 |
训练方法与措施 |
训练单元 |
比重(%) |
身体
训练 |
一般 |
|
|
|
|
专项 |
|
|
|
|
技术 |
|
|
|
|
战术 |
|
|
|
|
心理 |
|
|
|
|
比赛安排 |
名称 |
|
|
|
|
名次
指标 |
|
|
|
|
T 大-
荷 中一
曲 小-
线 I ' ' ' ’ ’ ’ A 周训练进度 一
表2-8-22个人阶段训练计划
姓名 |
|
上阶段成绩 |
|
本阶段参加重大 比赛名次指标 |
|
本阶段起止日期 |
|
训练课次 |
|
训练比重 |
身体1 % |
|
|
|
|
|
技、战术 % |
情况分析 |
本阶段训练任务及 解决的主要问题 |
措施与办法 |
|
|
|
一般素质指标 |
专项素质指标 |
心理训
练内容 |
科研措施及 课题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赛的类别 |
比赛目的 |
时间 |
成绩 |
|
|
|
|
|
|
|
|
|
|
|
|
|
|
|
|
本阶段负荷量坐标 |
重大比赛前四至六周负荷量坐标 |
|
|
备注: |
周柯侏针划的制定
(一) 周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
周(亦称小周期)训练计划是具体的实施训练的计划,它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阶 段训练计划和上一周训练小结以及运动员的状况制定的。内容包括训练任务与要求、训 练主要内容、周训练负荷安排和周计划小结等。
(二) 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周训练计划依训练任务及内容不同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诱导周、比赛周和恢复周 四种类型。
- 基本训练周计划
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竞技能力的 提高。基本训练周又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 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
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是准备时期最主要的周类型。在比赛时期 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决定周训练计划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 复状况。前者决定着应该把哪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这些内容应该怎样 组合在一起。
周训练计划中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能使运动员所需的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 的综合发展,可以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引起的过度训练。
柔道将技、战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能在持续 不断的紧张训练中得到必要的调节和恢复。
(3 )周训练计划的两段结构
常把一周分为两半,在上半周训练之后,即星期三或星期四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 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半周的训练中,从负荷的内容及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 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 赛前诱导周计划
赛前诱导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在长期训练过 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所确定的方向中去。
赛前诱导周主要用于比赛周之前。有时安排一周,有时安排数周。训练强度提高, 训练量减少,增加实战比例,提高战术运用能力。
赛前诱导周训练内容结构的主要特点与基本训练周一样。其区别在于训练内容更加 专项化,采用的练习更加接近于柔道比赛的特点。一般素质训练减少,专项素质训练的 比例增加。
- 比赛周计划
比赛周的任务是为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 优异成绩。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 依运动员的赛前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不大,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降低训练强 度和负荷量。
一般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等安排在赛前3~5 天的训练中,再把恢复性的有氧代谢训练和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便于降体重训练) 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使运动员多种竞技能力的变化曲线的最高点交汇于比赛日,无 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4.恢复周计划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运动员负荷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 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实现超量恢复。周训练计划可参考表2-8-23、24
0表2-8-23
周训练计划教练员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训练阶段第 周
周的类型
二 主要任务
课次 |
星期 |
起止时间 |
主要任务 |
负荷 |
内容方案及 负荷要求 |
恢复措施 |
|
|
|
|
|
|
——_- |
|
|
|
|
|
|
表2-8-24
周训练计划年 月 日至 年 月曰第 阶段第 周
训练任务 |
总训练时 |
时分 |
训练比重安排 |
技术 %小时 由术 %小时 一般素质 %小时 专项素质 %小时 理论或心理%小时 |
运动量 |
大中小 |
负荷量曲线 |
|
训练小结 |
|
时间 |
早操 |
上午 |
下午 |
月 日
星期一 |
|
|
|
月 日
星期二 |
|
|
|
月 日
星期三 |
|
|
|
月 日
星期四 |
|
|
|
月 日
星期五 |
|
|
|
月 日
星期六 |
|
|
|
月 日
星期日 |
|
|
|
八、餐初依计划的制定
(一) 制定课训练计划的依据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无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 练计划,还是周训练计划,都必须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和进行来贯彻、实施。课时 训练计划(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和上次课总结以及运动员当天情况制定的。
(二) 训练课的类型
根据训练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可以把训练课计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身体训练课
各时期均安排身体训练课.准备期安排得更多,为进行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 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和保持身体 训练水平,负荷相对较大,亦有强度。
- 技、战术训练课
安排在训练的准备期和比赛期。主要进行柔道技术、战术训练,以及各时期为柔道 技术、战术训练服务的辅助性练习。课的负荷视任务不同而异,如学习掌握某一技术、 战术,则负荷强度较小而量较大;为适应比赛的需要,巩固、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则 负荷强度要大,并保持适当的量。
- 测验、比赛课
大都安排在准备期开始和后半期以及赛前训练中,在各个阶段训练结束时,也都安 排这种类型的课,以检查阶段训练结果,为下阶段的训练安排提供依据。这种课负荷强 度很大,甚至达到或超过比赛强度。
- 综合训练课
即包括上述三种类型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的课。这种课在训练各时期经常采 用,课的负荷依所处的训练期和具体任务而定。
- 调整训练课
在过渡期安排,或在一个阶段的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后穿插安排。课的负荷较 小,主要采用训练学、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恢复手段,消除运动员因负荷产生的
疲劳。
(三)课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 训练课的任务及内容的确定
训练课的任务及内容主要根据周训练计划的统一要求和运动员的现状予以确定。 一堂课的任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综合训练内容可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 互为调剂,避免训练枯燥和单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对运动训练的兴趣,保持强烈 的训练动机。一般训练课以确定二至三个训练任务为宜,其中改进技、战术和提高运 动素质这两项任务是常见的,因为当代运动训练已把改进技、战术和提高专项运动素 质训练贯彻到全年训练之中,并且比例也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次,要结合训练的内 容和要求,把提高运动员良好的竞技心理素质的训练列入训练任务中,是培养现代智 力型运动员的需要。再者,结合具体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通过每次训练课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是每次训练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训练中育人的问题,目前是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亟待我们解决的主 要课题。
在一次训练课中的训练顺序,一般要求运动员在精力充沛、体力较好的情况下完成 的训练任务,必须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而在一定疲劳情况下仍然可以完成的训练 内容,可放在训练课的后半部分进行。一般是技、战术练习放在课的前边,身体训练放 在后边。技、战术练习中学习、改进技术、战术放在前边,巩固、提高技、战术放在后 边;身体训练中反应速度练习放在前边,力量、耐力练习放在后边;力量练习中先练速 度力量,后练力量耐力;先练大肌肉群,后练小肌肉群。
有时也颠倒过来,先进行运动素质训练,再实战。如先跑3000m,再实战,或先练 10-20组力量后再实战,这是专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疲劳时的比赛能力。
单一的训练课在准备期和比赛期各有侧重,准备期有时安排单一的运动素质课,比 赛期安排单一的技、战术课多。
- 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一堂训练课通常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
准备部分的任务是使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做承受计划负 荷的准备。通常把准备活动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两个部分。一般准备活动 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体温,活动时间根据练习场地的温度可长可短,一般需要连续完 成10分钟左右,强度要求大体相当于每分钟心率110-150次范围。一般做慢跑、伸展 体操或做游戏(剧烈的游戏要先做一般性活动)。在一般准备活动之后,做专门的准备 活动,通常做受身、打入等基本功,以促进运动员从心理上为进入具有特定要求的专项 训练做好准备,并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也都渐渐进入运动状态,同时做好练习技、战 术的准备。
基本部分按照训练任务及内容安排顺序进行。其间,运动负荷一次或者几次达到高 峰。练习的组间休息时间不宜过长,最长不能超过3分钟。如果为适应比赛,间歇时间 长了,再开始练习时应再做适当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的时间通常在全课中占的时间最 多,约为50%~80%。
结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排除负荷时体内积存的乳酸,补偿运动时的氧债, 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尽早恢复运动前的状态。结束部分实际上已是负荷后恢复过程的开 始。负荷后做轻度运动时,乳酸排除的速度要比保持安静时约快两倍。在训练课的结束 部分完成15分钟左右的轻松活动、拉伸活动是必要的。
- 课后小结
训练课的小结是每次训练课必须进行的工作。小结既是这次课的回顾总结,又是为 下次课做准备,是课与课之间的连接环节,更是教练员积累训练材料和经验教训的手 段。教练员往往忽视写课的小结,而把训练的实践经验教训随便地丢弃了,以致训练总 是老一套没有改进,不能推陈出新。
下了训练课要坐下来静心地想想:这次课任务完成得如何、训练内容及其安排顺序 是否合适、课的组织和采取的训练手段是否符合课的任务要求与运动员的情况、配对合 适吗、全课的重点突出没有(把练习内容的次数、组数、时间统计出数据)、运动量和 强度区别对待没有、把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主动精神调动起来没有、怎样做的思想 教育工作、有无运动员受伤(受伤原因)和怎样处理的、这次课主要的优缺点、下次课 要注意什么等等。
当然,小结不要面面俱到,但是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看问题,重点突出主 要问题,日积月累经验教训,以便不断改进训练,提高训练水平。
- 课训练计划的格式
课训练计划要制定得更为具体、详细,不仅要确定训练手段、负荷要求,而且要考 虑场地器材、组织形式及现场恢复措施,考虑如何记录、评价训练课的进行和计划执行 的情况。计划表格可参考表2-8-25、26
0*2-8-25柔道训练课计划(教案)教练员 0
期 年 月 日课的任务 负荷要求
阶段 |
训练手段 |
时间 |
负荷量、强度要求 |
技、战术要求 |
组织形式 |
场地器材 |
准备部分 |
|
|
|
|
|
|
基本部分 |
|
|
|
|
|
|
结束部分 |
|
|
|
|
|
|
小 结 |
|
|
|
|
|
|
* 2-8-26
课训练计划(教案)人数 上课日期 月 0 (星期)小时
运动量: 大 中 小
课任务 |
|
部 分 |
时 间 训练内容 教法与要求 |
准备部分 |
|
基本部分 |
|
结束部分 |
|
小 结 |
|
制定训练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个麻烦且需要冥思苦索的差事。既要高瞻远瞩, 有远大理想,又要有具体细致长远的安排,不能“想今年,稀里糊涂迎新年,练一段算 一段,修修补补又一段”。
教练员制定出科学的训练计划,会对训练高屋建轴,按部就班地进行,走科学化训 练之路。但是,有的教练员忽视训练的计划性,凭经验训练,爱好什么练什么,想怎样 练就怎样练;在训练中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心无所主,陷于 盲目训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各训练时期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忽视了,此乃训练之 大忌。制定训练计划是提高训练水平的工作。实施训练计划要制造舆论,从理性上提高 认识,成为运动员训练的指南,从实践中取得效果。吸收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制定训练计 划工作,不仅能让他们自觉地执行,还会促使他们走向自主训练。执行各种训练计划后 都要作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便改进、提高以后的训练工作。
龙、色律上路一安技术柯佐镖
教练员是训练运动员提高成绩、培养体育人才、塑造新人的工程师。教练员的工作 光荣而艰巨,要想搞好本职工作,就要注意自身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事业心,不断丰 富技术、战术、理论知识、教学训练方法,要讲文明、有礼貌,做运动员的良师益友。
(-)认真备课,全身心投入训练
用系统论的观念把本次课与周训练计划联系起来,落实阶段训练和年度训练计划。
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便于课后小结。任务不能笼统定“提高技术” “发 展力量”等等,这样的任务全年都可以提出。问题是这次课的任务要提高什么,发展 什么。即便是定“改进背负投”也仍欠确切,因为“背负投”由手法、步法、身法等 等部分组成,在一次训练课上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不太可能,不能全改进、全练好,
只能改进某一个环节。每次课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日积月累,即可有计划、有步骤地 改进提高技术。如果每次课都没有重点,则什么也抓不到。总之,制定课的任务需要 费一番脑筋。
训练内容根据周训练计划和运动员的情况而定。选择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要符合运动 员的感知能力、个人接受能力和个人特点,不能全用一种手段,要区别对待。
(二)写好教案,上好课
训练首先要培养、激发运动员的精神力量的投入,注意神经系统的训练,调整好运 动员的兴奋性和思想情绪。多肯定、多表扬,促使运动员积极、主动、自觉地练习,使 训练成为运动员的愉活动。
准备活动要充分,安排好受伤运动员的训练。
技术训练与战术结合,必须使运动员练习每项技术时都想着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和如 何变化,把技术练活,能灵活应用。
训练内容不仅要量化,有次数、组数、时间和距离的要求,而且要有质的要求,在 量的基础上有强度、密度的要求。
训练重点要突出,难点有突破。区别对待,要抓住重点队员的练习,解决他们的关 键问题,以点带面,照顾全局。
课的组织严密,教练员的时空观念强,使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彼此的间隔距 离,以免互相碰撞。教练员站在运动员之间的合适位置,既能照顾全局,又能进行个别 指导。动作示范正确,尽可能让高水平运动员做示范,以便运动员互教互学。讲解简 练、准确、生动,最好用形象语言,但要讲文明,不庸俗、低级。掌握时间准确,不浪 费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做到精讲多练。要使训练的开始也就是恢复的开始——理地 安排交叉练习,使不同的运动器官部位来训练,使之有恢复时间,不致造成个别器官长 时间的疲劳。运动量、强度和节奏,因人而异。
把技能、体能、智能、心理能力四个方面协调统一起来训练。根据训练内容进行思 想教育。加强医务监督,安全措施落实。认真做好放松练习和课后总结,顺利完成训练 任务。
教练员上训练课时仪表端庄,精神振奋,动作敏捷,态度严肃认真,但不僵化,富 有情感,使运动员有亲切感。能够寓情于训。善于眉目传情指导运动员。例如,一点头 或一闭眼是肯定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做对了,一皱眉暗示运动员的动作错了。出声时能提 醒运动员的注意力,大叫一声起助动作用。对训练要求严格,从比赛出发,对技术动作 从难、从严要求,一丝不苟。
一堂训练课要任务明确,训练方法符合运动员接受能力和个人特点,课要上得生 动、活泼。
小结:
柔道运动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设计出蓝图才能训练好。
柔道运动训练计划是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促进全面发展的方案。它是教练员从 客观条件和运动员的现状出发,为运动员绘制的模型,塑造德、智、体、美、技全面的 新人。它是教练员、运动员、医生、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共同奋斗的纲领。
训练计划把训练目标具体化,把不同的时空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训练 目标,并随时监控训练。
训练计划按时间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 课训练计划。无论哪种计划都是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经过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 析研究后定出的、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和指标,按照时空的发展变化确定的训练内 容、方法、手段。这是训练实践的蓝本,必须坚定地执行,不能上交领导后就束之高 阁,不理不睬了。训练计划有预见性,但不是死教条,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机械执行,要 根据主客观的发展变化,随时监控训练,修改补充训练计划,逐渐臻于完善,把训练计 划用活。
思考题与作业:
- 有训练计划与没有训练计划在训练时有何不同?
- 怎样了解运动员?如何分析运动员?
- 根据什么制定训练指标?
- 制定训练计划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 周训练计划怎样与年度训练计划联系起来?
讨论题:
- 为什么要制定训练计划?
- 制定出一份一个周期的年度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 田麦久、董国珍等.运动训练学.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 李诚志等.教练员训练指南.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 宋健新.竞技教育学.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 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作者:王德英)
第九讲
柔道运动员技、战术风格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目的:使学员进一步了解当前世界柔道运动几种主要风格与特点,认识培养运动员技术风 格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独特技术风格的培养与完善。
教学安排: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实践3学时,讨论1学时。
纵观目前世界上柔道运动水平最高的几个国家,如日本、古巴、法国、俄罗斯等,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柔道运动强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 特点。这些国家正是由于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才能够成为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 世界柔道运动强国的地位。日本柔道运动的技术特点是动作细腻、稳定、灵活、准确, 基本功扎实,“连络技”过硬,成为亚洲型的柔道运动风格;俄罗斯的柔道运动自成一 家,运动员实力强,他们把桑波摔跤、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各种民族形式摔跤的 一些技术、战术和训练方法应用于柔道运动,特别是特有的过胸摔和寝技的关节技等技 术威力大,成功率高;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选手的身体条件好,将靠贴近对方、纠 缠在一起的舍身技术应用于柔道运动。
中国柔道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掌握了日本型的柔道 技术和训练方法,也学习与借鉴了欧洲型的柔道技术,并应用中国式摔跤的技、战术及 训练方法,基本上创造并形成了中国柔道运动的技术风格和训练方法。
(一)什么是中国独特的柔道运动技术风格
中国柔道运动经过二十多年训练与实践,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的不断总结,根据对柔道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逐 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技术风格,即“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散手摔法,突
出强调“强、快、变、狠、拼”等技术特点。
强——就是训练中突出高强度、强对抗,有较强的体能基础,同时在训练中要自 强,在比赛中表现自信。
快——就是抢手快、换手快、进攻速度快、连续变化快、攻守转化的速度快。
变——不失时机、灵活多变,应变能力强。
狠——凶狠果断,力求一招置对方于死地。
拼一善抓战机,连续作战,一拼到底,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二)为什么要培养中国独特的柔道运动技术风格
中国柔道运动队要想提高或增强在世界柔道大赛如奥运会、锦标赛中的竞争力和实 力,就必须培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这是由当前柔道运动发展的趋势、我国运 动员的特点与柔道运动比赛规律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当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柔道比 赛中,突出反映了两大特点:一是技术全面,变化多,增加了得分的概率;二是进攻速 度快,通过不断的进攻才能掌握比赛的主动权。目前世界柔道运动的发展体现出以下一 些变化:
- 随着各国柔道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平日趋接近,特别是女子柔道自1992年 被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以来,各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给予了极大的 重视。因此,在比赛中较突出地表现为多回合、反复攻守,甚至在全局中一刻也不停地 进攻,反攻中所显示的是一种交织在一起、拼杀激烈的综合能力。
- 随着柔道运动常见、常用的技术(即常规动作技术)被各国选手不断地掌握, 各国已开始不断地研究发展带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新技术,并在比赛中发挥了 “出其不 意、出奇制胜”的强大威力。如日本的“单手背负投”、俄罗斯的“掀”、古巴的“抱 腿”、英国的投技接寝技的连续方法“关节技”、韩国的“裹投”和我国的“腋落” “掏 腿”等技术动作,都充分地表明了谁有新动作,谁就能掌握“出奇制胜”的主动权。
- 国际上几种技术风格越来越典型化,如日本娴熟、规范、准确的“技术型”,俄 罗斯、古巴及欧洲的“力量型”,韩国所表现出的先声夺人的“气势型”,这些典型的技 术风格在某一方面表现了突出的特点,而并非是忽视了其他取胜所必备的素质。
- 竞技运动和柔道运动比赛的规律以及我国运动员的特色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培养 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竞技运动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凡是一位具有高水平的队 员,所以能取得世界冠军,或一个高水平运动队伍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具备个人 特点和集体的独特风格。我国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和原女排等优秀队伍,就 是因为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战术风格,具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战术思想体系,才能 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世界高水平的地位和优势。这些运动队的实践,给予我们极大的启 示,开拓我们的思路。
认真分析世界柔道运动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现代柔道运动发展的总体来看,世界 柔道运动基本分为两大类型风格,即欧洲的力量型和日本的技术型。凡是柔道运动强国 都有六十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两种基本风格形成两大训练体系。在国际上,1948年在
欧洲成立了柔道联合会,1952年正式成立了国际柔道联合会,并在1956年举行了第1 届世界柔道比赛。1962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柔道(男子)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女子柔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相比之下,中国柔道运动发展是从1979年以后才开始,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在 这较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在开始发展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要想发展成为柔道 运动强国,在国际性比赛中夺得优异成绩,如果不创新、不创造自己独特的技、战术是 根本不可能的。柔道队伍要求变,就得求新,就得去创和闯自己的发展之路。我国队员 的特点,论力量素质不如欧美运动员,论技术不如日本熟练、正宗和规范,中国柔道运 动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是行不通的。
浏览8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