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祥老师主要练的是太极拳和形意拳。他的形意拳是跟王青山老师
学的。
我习武最早拜的师傅是白云祥,当时练的叫“添功夫”,现在来说就 是基本功,就是站粧、马步、仆步、虚步这些东西。还练一个就是“拉串劲”, 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互相抓住又拉又摔,看谁力大灵活。添功夫就是添劲, 后来又练回民的七势门。
七势门,过去在回民坊叫“七式拳”(可参考《回族传统武术——七 式门》,马炳君、马宇著),七个大动作。七势门是回族的教门拳,兴于清 康熙年间,盛于清乾隆年间,衰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过去回汉之 间的讲究特別大,这拳都是冋民在练,不给汉人教。
七势门练了一年多,「丨云祥老师把我介绍给马恩臣。这个老先生很不 错,技术精湛,平易近人,也很实诚,教人耐心。我先向他学了十路弹腿, 后来学查拳,主要是四路查拳和五路查拳。后面乂跟他学了一套锁喉枪^ 锁喉枪是查拳门的器械。北京体育大学张文广老师的师父常振芳也练锁喉 枪,还给我指导过。记得张文广先生去参加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时,他表 演的武术对练中,就用了锁喉枪。
马恩E先牛.(1895—1961 ),冋族,西安市人,祖居两安洒金桥n出 身一个贫寒的穆斯林家庭,自幼爱好武术,后多方投师学艺。开始时学L: 势门,后来乂练“添功夫”(站粧功)、跑架子、拉滑年、操沙钗、练扭把、 打沙袋等-
1933年左右,西安来了一位查拳专家郑德顺,郑为回民,河南人。马 恩臣.就和马振武、穆德明、马明驹、马宗兰、穆子杰等人一起跟郑学十路 弹腿、卜路查拳、单人器械、双人器械、三人器械、四人器械等套路以及 金钟罩、铁布衫气功。经数年苦练,马恩臣的查拳、长枪在师兄弟中间为 最好。
1943年夏季,马恩臣、马忠青、穆子杰、白云祥四人一同去找王青山 学形意拳。当时,马恩臣、白云祥均比王青山年龄大,重武德、讲义气的 王青山就写信征得师傅的同意,便“代师收徒”。从此,他们五人就以师 兄弟相称,朝夕相处。开始在南城清真寺,后来到北城墙下,每天早上打 形意拳、跑八卦掌、练太极拳,互相推手,整整六年,武技有了很大提高。 后来,他们五人成为西安回族武术界的著名人物,王青山所传的北派形意 拳也在西安回族中广为传播开来。
说起马恩臣和王青山结识,还有一段故事。
有一天在北门公园(现在的西安市体育场),王青山进了公园向东一拐, 里面有个小操场,有个叫马忠青的在练八卦掌。王青山穿了双布拖鞋,拿 了个烂芭蕉扇,站着看他练了半天,说:“你练的这是什么东西?”那人说: “练的是八卦掌。”“这有没有用? ”“没有用,我们试一下? ”马忠青外号“刀 客”,也是回民,主动要跟王青山试手,当时他不认识王青山。
一动手,马忠青一下子扑到王青山身边要打,王青山一闪,一掌就把 马忠青打到另一边,趴那半天起不来。王青山过去把他扶起来,讲了几句。 马忠青就问“你是谁? ”王青山说:“我姓王,我叫王青山。” “啊,你就是 王青山啊,你在哪里住?”王青山把地方告诉他。“哎呀,王老师,我错了, 我错了,我有眼不识泰山!”
从那之后,马忠青跑回家,就把王青山打他的过程讲给马恩臣、穆子杰, 又带他们一块去找王青山拜师。王老师没有同意,说:“你看,你们都比 我年龄大,你说我还怎么收徒弟?等我和我老师研究一下,看是不是代 师收徒。傅剑秋老师现在天津,他要是同意的话,我们就是师兄弟。”后来, 经过傅剑秋老师的同意,王老师就代师收徒,马忠青他们把王老师称为 师兄。
从实际年龄看,马忠青比王老师小一点,穆子杰和马恩臣都比王青山 大。他们几个,马恩臣老师练得确实不错。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他表演 太极拳。我对他很崇拜,他做人耐心,平易近人,爱学习,功夫不错。
马恩臣天资聪颖。对拳术有一种特别的爱好,他学而不厌,练而不乏, 学任何一种拳术,只要别人给他做一两次示范,他就牢牢记住,过目不忘。 他跟王青山学艺时,王老师只教两遍,他就能很快地把动作的顺序、身法、 步法和劲力要求掌握好,下来他一一给二位师兄弟示范,成了师兄弟中的 学长D
所以,王老师对马恩臣非常信任,对他的人格也十分欣赏,对他教“徒” 有方也特别赞赏。后来,王青山把我交给马恩臣,让他代教。当时,我初 学五行拳,每晚提着马灯和徐润存、黄忠仁一块去马恩臣老师家后院练拳。 同去学拳的师兄弟还有牛乐天、马学义等近10人。每天除了练十路弹腿、 形意拳、查拳、太极拳外,还打沙袋、推手、练器械等。
马恩臣待人忠诚厚道,平易近人。平时,他与人交手,从不伤及对方, 只是点到为止。他经常给我们讲:“不能骄傲自满,要知道人上有人。”并 说:“练拳如扎花绣描,一定要循规蹈矩,持之以恒,细心寻味,方能领略 拳的要点,然后才能愈练愈精。”他教徒弟,耐心细致。百问不厌,也经 常和徒弟一■起练习。
马恩臣原来身体并不十分好,在洋行交易市场作经纪时,每天来回都 得骑毛驴,手里还拄着拐杖。后来练了形意拳,疾病痊愈,也不拄拐杖、 骑毛驴了。
1946年间,形意拳名师黄柏年来陕探亲,马恩臣、A云祥、穆子杰、 马忠青闻讯后同去拜访。黄与傅剑秋老师是师兄弟,都是李存义的高徒, 所以他们对黄柏年以师伯尊称。在黄柏年的指导下,四人重新学习了五行 拳、十二形拳等,黄柏年与马恩臣还对扎了黑白鹞子枪。马出手不凡,枪 法高超,黄柏年非常赞赏。问他投过哪位高师。马老师说没投过高师,只 是一边看,一边练,黄柏年听后惊叹不已。
马老师的记性很好,学东西快,一招一式不马虎。1953年,在西安举 行“西北五省民族形式体育表演”运动大会,当时我和马银图也报名参加。 比赛期间,我们结识了通备拳专家马凤图的儿子马颖达(代表甘肃队参加 比赛),就邀请马颖达晚上到马银图家给我们教通备劈挂拳。
因时间紧迫,马颖达只用了三个晚上给我和马银图、徐润存分别教了 头趟通备拳、三趟通备拳和翠八翻、劈挂单刀,马恩臣每晚在旁边观看。 马颖达回兰州后,我们二人一起练,有些地方记不起来,马恩臣就能一招 一式地把路拳打了下来,这让我们很佩服。
马恩臣老师的拳路很广,除了查拳、太极拳、形意拳外,十路弹腿、 十二趟查拳、铁布衫气功、纯阳剑、八卦拳、黑白鹞子枪、形意棍等都很纯熟。
他教的人都是回民,不教汉民。那时候人的思想狭隘,把武术当成自 己的,其实这不是A己的,也不是属于哪个民族的,而是属于我们国家的, 也可以说是属于世界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一个拳练的人越多才越好,一个人练得再好能干啥?把自己练好,别 人都不练,好像大夫只给自己看病,不给别人看病,那样行吗?过去练武 人不但保守,而且不服人。为啥以前西安把练拳的叫“黄脸教”?见谁练 都不服气。你想我说你好,那不可能。你把我打倒,我也不服你,这就是 “黄脸教”。过去国民党的政策是,打就打闹就闹吧,不管。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受到教育了,思想觉悟高了,开始知道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我的思想是,功夫不在于传给谁,关键看谁刻苦练。我把东西教给你, 你不练还是我的。技术这东西,不像钱,给你我就没有了。武术在我身上, 你不练,就还是我的。穆子杰、马恩臣、马忠青都很保守,最保守是穆子杰。 他往那一坐:“哼,这东西不能随便给你教。”现在回想起这些老人,挺可 怜的,一辈子就练那点东西,别的老师的都没见过。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1978年,在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锦标赛,我推荐 穆子杰老师当特邀代表,国家体委同意了。他上场表演的是白猿通臂拳。 上场前,他一看那么多观众,很紧张,没有见这么大场面。我就安慰他上 场别紧张,我咋说你咋办,后来练得还不错。
晚上回房间,回放A天练拳的录像,叫他过来看。他一看,激动地直 拍大腿,说:哎呀,振邦,哎呀,我看见我自己了,嘿,我这辈子还没看 过自己练功,这真不简单……
以前练功没有大镜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专业队,才有红地毯和 形体镜。旧社会都是在土地上练,咱们叫“把式”,在旧社会都是跑江湖、 看家护院的。练完一身土,还高兴得不行。文人看了,觉得这玩意脏不脏? 所以真是要感谢共产党,新中H成立后能在红地毯上练,“把式”成了宝贝。
我走的地方多,见的人也多,比老一辈拳师开明,谁我都教,只要肯学, 我徒弟汉民也很多。

浏览1,0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