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赵彬纂修《大邑县志》中,有宣德二年(1427年)蒋夔撰 《张神仙祠堂记》云:“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丁酉春正月, 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 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 降临,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同年还有蜀府伴 读蔡长通撰《迎仙阁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应天巡抚眉 山张景贤撰《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都谈及张三丰在鹤鸣山之 事。鹤鸣山是汉张道陵修真之处,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张 三丰来此山,缅怀其祖天师,也是情理中事。
清娄近垣撰《龙虎山志》中有吴伯礼(礼应作理)传:“吴 伯礼,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 代真人访张三丰,遂人蜀,居鹤鸣山。”吴伯理的“结坛诵经,气 告山灵”,张宇清(四十四年天师)的《奏疏式》云:“委差仙 官神吏,遍历名山大川,岩穴洞府搜访三丰神仙。”祈祷山灵和真 武大帝,希望张三丰早赐光临,皆是完成外出遣访使命。
五、 《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献首次载有张三丰传的,为任自垣所撰《大岳太和 山志》。全文如下: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伴。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 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 如,旁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 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 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 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 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 人也。
洪武初来人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 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 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 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 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 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 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 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 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 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山志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年) 三月,曰:“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谨上表。”任自垣是镇江府阳 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曾纂修《永乐大典》,又同胡潆 寻访张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经的总裁。先为道录司右玄 义,又升为太和山玉虚宫的提点,《太宗实录》有所记载提点 之事。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十九日为太常寺寺丞,他所写 的张三丰传,是可以信史’不容怀疑的。在杨士奇(1365-1444 年)编的《文渊阁书目》中,也记载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 志》,分为上下卷第一橱。北京图书馆收藏善本书有“敕建大岳 太和山志上下”,与杨士奇记载完全一致。
浏览1,2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