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从事任何项目的运动时,全身各器官、系统都会参与,只不过参与的程度不同 而已。若过早进入专项化训练,那么,与该专项有关的肌群无疑会得到更大的锻炼,但 其他系统未必有机会得到足够的发展。当然,在运动水平较低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而 当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他系统未得到足够的训练常成为限制因素,而这时再考虑全面 发展已为时过晚,因为它会占用非常宝贵的训练时间,使得若进行全面发展,就会影响 专项训练的比重,使专项水平难于发展。这相当于做了一锅“夹生饭”,再回炉难度更 大。而若遵循全面发展原理时,我们会在早期安排较多的基础训练内容,使得各个器官 与系统均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随着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逐渐加大专项训练内容, 这样,专项素质就会得到快速发展。

全面发展原则主要是针对年龄比较小的运动员而言。但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并非把 全部的训练时间都用于基础训练,其真正内涵是指开始时基础训练内容所占比重较大, 随着素质水平的逐渐升高,专项训练内容逐渐加大。

(二) 训练内容多样化原理的生理学分析

1.训练内容多样化原理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极限,要取得优异成绩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努力就 越来越多。所以,现代训练与传统训练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动员的训练既要有科

 

学性,即严格按照人体的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训练,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随着 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训练的强度与运动量越来越大,同一种运动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柔道运动员每年的训练时间最低要超过1000个小时。而且,同一 素质练习和同一技术动作练习将会重复很多次。

如此高的训练量及重复次数,势必会引起运动员产生单调感与枯燥感。尤其是那些 需要耐力成分较多而技术成分相对较少的运动项目,比如跑步、赛艇、游泳、越野滑雪 等,更容易使得运动员感到单调与枯燥,从而产生厌练情绪。

这就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维持运动员训练的积极 性,而且更有助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发展,还可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动机,并可以极 大地丰富训练内容,使得运动员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2.应用训练内容多样化原理时的基本思路

(1 )教练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训练学知识,从而掌握大量的练习内容,以便定期更换 练习内容。采用技术风格类似的练习照样能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发展。比如,要增强腿 部爆发力,许多练习都可以达此目的,如蛙跳、上下楼梯跳、跳深等练习均可。

(2)教练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能创造出发展同样内容的不同的练习 方法,定期轮换。教练员在制定每一节、每一周、每一个小周期乃至大周期训练计划 时,应先考虑必须发展的技术与动作,然后,为每天的训练课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通 过变换训练内容,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减少单调感与枯燥感。比如,柔道运动员可 以在大运动量训练之后打20分钟篮球或排球,这样,不仅将训练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而且可发展一般耐力与协调性。同样,在训练前的准备阶段,也可让运动员进行专项之 外的其他项目或其他练习内容,如柔道、摔跤等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可通过骑自行 车、游泳、越野滑雪等运动发展一般耐力。

龙、新述检、0L减樨、可理_检与捋德推

(—)基本内涵

1.渐进性原理

随着运动能力的不断增强,运动员负荷亦应相应加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负荷的 增加并非呈直线性,依照负荷与恢复的变化,应呈波浪形向上发展。两次训练课的变化 构成一个小波浪,每年训练期则构成一个较长的波浪,依此类推,运动负荷便一浪高一 浪地向前发展。随着运动负荷逐渐加大,运动能力也随之逐渐增强。这就是运动能力提 高的渐进性原理。


  1. 递减性原理


初训阶段运动成绩提高最快,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成绩提高速率越来越 慢,此即运动能力增量的递减性原理。同时,运动能力的发展速率不仅呈递减性增长, 而且其增长轨迹并非遵循一条平滑轨迹,而是呈波浪形向上,其中既有快速增长期,又 有停滞期,甚至有下滑阶段。了解这一发展规律后,当运动员成绩处于徘徊状态时,要 有耐心,坚持运动训练,等待着成绩的下一个跃升。

  1. 可逆性原理


运动能力通过练习可以增强,然而停训后则可消退,再训练又可提高。这种现象称 为运动训练的可逆性原理。各种生理机能指标均有其特定的增长与消退规律。总体而 言,缓慢的、经过长时间所增长的素质水平可到达的峰值高,保持的时间长,而且消退 的速率亦慢;而短时间快速发展的素质水平保持时间较短,且消退较快。这条原理就是 坚持多年系统训练的依据,否则,所取得的成绩极易昙花一现。

  1. 持续性原理


进行一般身体练习及专项身体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即从时间上讲负荷必须具有持续 性。这就意味着训练安排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训练过程应以年为周期,年周期必须 符合多年发展计划。每次训练课都应是上次训练课的继续与发展,并在逻辑上遵循既定 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每次训练课对小周期负责,小周期对中周期负责,中周期对大 周期负责。依此类推,才有可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持续性原理告诉我们,几乎每种运动或多或少都有助于运动能力增强。其必要前提 是必须持之以恒。运动员只有不断练习,其运动能力才有可能不断增长。在训练的道路 上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成功。教练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运动员养 成经常运动的习惯。

这几条训练原理对于正确地理解运动训练、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保证取得最佳的 训练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生理学分析

这些训练原理的提出,主要基于下列思考:第一,身体机能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得到 发展;第二,每一种身体机能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生理学发展规律;第三,每一种身体 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上限。

1.身体机能的可发展性

机体的每一种生理机能,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可训练性,即在训练刺激作用下机 能能力可得到提高或改善,并对这种刺激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

每一种身体机能之所以具有可发展性,是由于该系统、器官对训练刺激会发生相应 反应和适应的结果。如前所述,机体机能都具有应激性,即在刺激(包括运动训练刺 激)作用下可以发生应激性反应。而在此应激性反应过程中,机体涉及的有关器官、系 统、组织或细胞会发生程度不等的微细结构的损伤,也就是说,作为对运动训练刺激的 应激性反应的结果,机体受到了一定损伤,运动能力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应 激性反应后,作为对所施加的运动训练刺激的抵抗,该身体机能在恢复期中不仅会修复 受到损伤的组织,而且所修复的组织比损伤前具有更大的抗刺激性,即若继续使用原刺 激,机体这次所发生的应激性反应不会有上次那么强烈。这种现象称为“结构的重建” 或“重组”现象。也就是说,通过上次运动训练刺激,该机能得到了一定提高。这种通 过结构重组引起的机能提高现象称做“机能重组”。实质上,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 的“超量恢复”现象的生理学基础。

待机能恢复后,若继续对其进一步施加更大的运动训练刺激,则该身体机能又会遭 到相应损伤,又会发生组织结构与机能的重建过程,身体机能会进一步提高。依次类 推,不断训练,不断加大负荷,身体结构与机能不断发生结构重组与机能重组现象,身 体机能不断提高。这就是身体机能可发展性和持续性原理的生理学基础。

  1. 身体机能发展的规律性


如前所述,不断进行训练,身体会不断适应,机能会不断提高。如果整个过程如此 的话,运动训练就没有什么神秘性,也难于称为“艺术”。而运动训练的艺术性在于: 身体机能对不同的运动训练刺激,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恢复(或称做结构与机能重建 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而若在机体充分恢复之前施加新的负荷,则不仅 不会发生结构与机能重建现象,而且会进一步加剧组织结构的破坏,从而使得机能的恢 复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若在所取得的运动效果已经完全消退后再施加新的运动训练刺 激,这时所重建的身体结构会重新萎缩(称为“废用性萎缩”),所提高的身体机能也会 回归(可逆性)。可见,我们不但要认识到不同的运动训练刺激会引起身体机能不同的 反应规律,而且应掌握训练刺激——重建——消退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安排运动训练. 获得更理想的运动效果。

浏览5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