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力学特征


  1. 单关节肌


一块肌肉的肌腹或肌腱,如果只跨过一个关节,就称为单关节肌。单关节肌一般都 比较粗短,作用力集中,收缩力大,成为环节运动的主要原动肌,如三角肌、胸大肌、 背阔肌和臀大肌等。

  1. 多关节肌


跨过两个或两上以上关节的肌肉,称为多关节肌。

多关节肌中的大块肌肉一般只跨过两个关节,如肱二头肌、股直肌和股后肌群等, 而分布在前臂和小腿的较小肌肉,一般都跨过多个关节,如指浅屈肌、指伸肌和拇长屈 肌等。多关节肌一般都细而长,有的肌腱很长。

  1. 多关节肌的特点



  • 功能性“主动不足”:当多关节肌收缩发力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 对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就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例如,当 散关节处于后伸位时,再做屈膝动作就会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股后肌群主动不足的缘 故。再如,在屈腕的情况下,再屈指就会感到很困难,这是由于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主 动不足的缘故。初练单杠大回环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抓杠太紧,当身体向前摆动时,就 会使手腕屈度增大,如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因屈指肌的主动不足而松手脱杠。

  • 功能性“被动不足”:当多关节肌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时,其余关节就不能被充 分拉长,这种现象就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例如,当膝关节伸直时,大腿在髓关 节处屈的程度就会大幅度减小,这是由于股后肌群被动不足所造成的,因为伸膝动作使 股后肌群在膝关节处被拉长了,所以在馥关节处就不能充分拉长,限制了屈髓的幅度。


事实上,在限制动作幅度方面,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往往同时 起作用。例如,在用力屈腕的情况下再屈指感到很困难,既是屈指肌主动不足的缘故, 也是伸指肌被动不足的缘故。同样,伸髓后屈膝困难,既是股后肌群的主动不足的缘 故,也是由于股直肌的被动不足所造成的。

由此可见,发展多关节肌的力量素质故然重要,而发展其柔韧性素质尤其重要,特 别是下肢的股后肌群和股直肌的伸展性如何,对动作影响很大,应特别予以重视。

  1. 多关节肌和单关节肌的协作关系


在一些大关节周围,往往同时配布有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它们互相协作,取长补 短,以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单关节肌发力集中,率效高,但收缩幅度较小;而多 关节肌一般都较长,在运动幅度方面可以弥补单关节肌的不足,同时,多关节肌还可引 起相邻关节的运动,进一步增大运动幅度。

现以屈肘肌为例加以说明。肱二头肌和肱肌同为屈肘的主要原动肌,两肌的横截面 积也很近似,实验证明,肱肌的收缩力(154公斤)大于肱二头肌(132公斤),但因肱 肌的肌腹较短,收缩幅度小,所以在屈肘的前期阶段可发挥其优势,到后期则较差,肱 二头肌的拉力角较大,容易启动骨杠杆,又因其肌腹长,收缩幅度大,所以在屈肘的全 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后期的主要原动力。另外,肱二头肌收缩到后期阶段,还 可引起上臂在肩关节处的前屈运动,这就进一步增大了运动幅度。

(二)肌肉收缩过程中力的变化

  1. 肌拉力的分解与合成


(1) 肌拉力的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肌拉力对骨杠杆的作用,有必要对肌拉力进行 分解研究。肌拉力线可能在一个基本平面内,也可能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

  • 肌拉力线在一个基本平面内的分解:当肌拉力线在某一基本平面时,可以分解成 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其中一个分力沿着骨杠杆指向关节中心,叫做法向分力。法向分 力有加固关节的作用,所以又叫加固分力。另一个分力叫做切向分力,这个分力使骨杠 杆绕关节轴转动,所以又叫转动分力。转动分力是关节运动的动力。

  • 肌拉力线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的分解:当肌拉力线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时,可分 解成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它们分别位于三个基本平面内。例如,三角肌前部肌纤维的 拉力线,就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它可以分解成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一个向上的分 力,一个向前的分力,一个向内的分力。向上的分力有外展作用,向前的分力有屈上臂 的作用,向内的分力有使上臂旋内和内收(标准姿势时)的作用。此外,向上和向内的 分力还有加固肩关节的作用。


(2) 肌拉力的合成:单头肌的拉力方向与肌腱方向一致。多头肌的各头拉力方向虽 然不完全一致,但都集中在合并腱上,也就是说已经自然合成了,如股四头肌的四个腱 首先集中在骸骨上,形成一条畿腱。

对不同拉力方向的肌肉之间,可采用平行四边形法进行合成,以求出它们的合力作 用线。从合力作用线到关节中心的垂直距离,叫做合力力臂。合力与合力力臂的乘积, 叫做合力力矩。

  1. 肌拉力两个分力比值的变化


(1)肌拉力角的概念:从肌肉的动点(肌肉的运动骨上的附着点)到关节中心(转 动支点)连一直线,此直线与肌拉力线之间的夹角叫肌拉力角。

肌拉力角大,力臂就大,力矩就会相应增大,骨杠杆的转动效率就高。

在进化过程中,一些大块肌肉通过突起的骨结构(如结节、粗隆、幡和籽骨等)来

 

增大肌拉力角,以提高环节的转动效应。

(2)肌拉力角与两个分力比值变化的关系:肌拉力两个分力的比值,总是随着肌拉 力角的变化而改变。

当肌拉力角从0。向45。变化时,转动分力逐渐增大而加固分力逐渐减小,但转动分 力总是小于加固分力,直到45。时,两个分力才正好相等。

在肌拉力角由45。增至90。时,转动分力逐渐增大,加固分力逐渐变小,在整个变 化过程中,转动分力始终大于加固分力,到90。时,转动分力达到最大值,等于肌拉力, 而加固分力则为零。

当肌拉力角大于90。以后,转动分力开始逐渐减小,而加固分力则成为负值(起分 离关节的作用)o

由此可见,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随着骨杠杆的转动,拉力角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转 动分力的比值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由45。到90。段,转动分力明显大于加固分力, 拉力矩较大。然而,人体肌拉力角一般都小于45。,所以在运动初期阶段,转动分力的 比值就比较小。但由于肌肉的收缩力在开始时最大,随着肌肉的缩短,收缩力会逐渐下 降。所以,总的趋势是,运动后期肌拉力效果逐渐减小,即转动分力的绝对值逐渐下 降。

3.阻力矩的变化

当阻力不变时,阻力矩随着阻力臂的变化而变化。在骨杠杆绕关节轴转动时,阻力 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以肘关节的运动为例说明之:前臂绕肘关节额状轴转动,从 0。到90。时,阻力臂会逐渐增大,90。时达最大值,90。以后阻力矩又会逐渐变小。

虽然在90。时阻力臂最大,但是在90。时肌肉的转动分力也最大,也就是说此时的 阻力矩最大,而力矩同样也是最大的,所以不会给转动造成很大的困难。在整个关节运 动中,力矩和阻力矩总是相伴而行,成正比关系,这种关系就保障了环节在关节处能够 较均匀地转动,这正是人体结构的微妙之处。

(三)裁荷对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影响

在肌肉收缩时总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如肢体的惯性阻力,或者是肢体与加上外界载 荷的阻力。

威尔基的实验说明当载荷增大时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变化如下:

1.动作潜伏期延长

肌肉激活后收缩元的张力首先使串联弹性元形变张力发生变化,因此,肌肉张力的 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肌肉张力发展到大于其起止点的阻力时,肌肉才开始进行向 心收缩,产生动作使载荷产生位移。所以上述肌肉张力的发展过程的长短与载荷大小有 关。载荷增大时张力发展所经历的时间长,肌肉收缩产生动作的潜伏期随着载荷的增大 而延长。

依据肌肉这一特性,在完成需要快速反应和位移动作时,如100米的起跑,在“预 备”时使伸下肢的各肌群产生“预张力”,这样可以提高速度和起跑能力。其原因实际 上是在起跑前使肌肉处于活化状态,预先提高了串联弹性元及肌肉的张力,因而当运动 员听到“跑”的信号时,收缩元的主动张力“不再”被缓冲,而直接用于克服外界阻力 了。因此,提高肌肉的预张力可以缩短动作潜伏期。

  1. 收缩幅度减小


举起轻载荷时比较容易,动作幅度也大。当载荷增加时幅度减小,直至增加到一定 分量时,动作不能完成,肌肉不能缩短。

  1. 收缩速度下降


由实验得出,在零载荷时收缩速度最大,随着载荷的增加,收缩速度跟着下降,加 至肌肉恰好不能举起的重量时,收缩速度为零。希尔方程可定量地说明这一关系。

浏览2,4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