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生功法历史悠久,因为失传散落和门派之见,各门派各有其特长,所 有理论,大都歧正相生,参互为用。人不具有飞翔的能力,奔跑也不如野兽,但是 采用鸟兽之所长,补人身之短,这种“仿生”“学他”的精神,都是在“以形取意,以 意象形”。但是只模仿其形体姿态,仅仅属于皮毛而已。
意拳的习练则是“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永远保持有毛发如戟之意。王 芗斋先生说:“神如雾豹如窥管,气似灵犀牛可辟尘。”这种练功方法,肌肉里总含 有活变动力,骨中存着横撑拧转动荡的精神力量,力的发作“有形无形”“有意无 意”“有定位无定位”“被动自动”“整体局部”可具体而微。
练功时,不拘泥于固定的姿势,也不在于动作的繁烦还是简单,更不去在意 动作的次序先后,而在于精神支配之虚实大意,以达舒适得力为上。这也是意拳 的最大特点,注重精神、意念、心意的支配,淡化“形”,重视“意”。
意拳站桩功法具有良好的养生效果。讲求的是形、意、气、力之间的相互联
系、调节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形(姿势)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 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只要练 功时形和意达到和谐状态,则力不练自生,气不运自行。可见桩功的养生保健作 用,并不在于动作的难易和繁简,而是要把适应本身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和意 念活动安排得当,感到全身舒适得力,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有人问:“既云养生又何以为动力?”其实养生与锻炼并不是矛盾的,只是“静 养”与“动养”的区别。养生基础已定,就须学习锻炼神经稳定,内在舒适。大致 是神好静而意分忧,意性本定,而欲来乱,实际都是虚像。应当是对境忘境,不堕 于庸俗愚昧,居尘出尘,免沉于“得失惧忧”万念之中。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 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息,神息则万念倶忘,耳目心意倶忘,即诸妙之圆与所谓 “耳目生意”颇相近似。
王芗斋先生养生谚语中谈道:“养生不喜平,岂知贵平庸。身动超象外,法在 无念中。深究求精造,利用虚无空。意力似猿猴,脚步似猫轻。神意自内变,力 由远处听。不即亦不离,日久便成功。”
附录:王芗斋拳道养生言谈录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1)
万物一理,拳亦如是,其入手原则皆近似,非指绝对之局部,非指具体之环节 也。拳艺之精,始于初之正确,而后方入正轨明途也。习拳应以善字入手,从静 中作为方能达初之精确之正路也,再增繁功以臻至微入妙也。然学识学术亦如 是也,研究越高级,入手作为越应正确,佛、儒、道、医、天主、基督,均平心正性,善 念济世,由善心慈念入手,由静心抑欲、清静中求其作为,解理悟性,体认源识,以 理义而指导行为也。拳学更应如此,入手与作为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至于每一 具体、每一局部,或某一单纯之事物中或可有其与总则不尽同处,亦属常规之例。 但总则方向不可逾越者,是理义大局,整体概念也。此理望当慎记之,慎求之,慎 为之。
拳中之“吸”鲜为人知,实是鲜有人用,鲜有人研也。挤、按、撞、拍、抖、掸、 扔、推以及砸、削、扇、挂、裹、偏、挫、靠,拳界因多研、多用不为奇。因其为明,而 吸则为暗。吸为稀传,而诸皆常施也。另,吸难为,而诸易用。故是理则所系,非 吾不言、不教,实技击桩之站功,吸胯溜臀之吸,吾早有所言著,只是人多不深解, 一览而过,故不明晰,实吸胯之吸是提、抽、拔、拧之意总和而言,桩中含奥,有拧 卷、提吸、抽拉、拔拽等相近而微细之不同,桩中所求重吸,用时方可知吸也。另 例:推手中有“先搭吸而后撞放”之说,此中之吸非手拉、臂缠之意,实为从“搭”字
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
再悟“吸”字方入轨也,搭是肘前至腕的小臂与客方接点(接触之位置)而言,故不 能用手拉、臂缠,是点力接触到一定力之时,身动而点力不移之力点摩擦形成卦 吸之力也,从而牵动客方或定住客方以达放扔之用也。此亦是吸。再者,我力由 上向下拍、砸客方,功力所至而迫使客方上接之力下行于其身以达背、腰、胯而至 腿,形成对方受力后的反弹作用,至对方因我下力大,而反作用之力在我力达点 之后,客方反而自身向上跳弹而起,有如用手向下按弹簧,手一抬,弹簧反而向上 弹出,两者为一理也,观者不知反以为是我之吸所至,此实为客方自身受力反弹, 而形表之见是我吸客而起,我向前再瞬放,而客反向后被我扔飞,其实是我下向 力后再出前向力两力之运发火候之间一气而成,自此方有我“吸扔陈大力士”之 传言,实是多位观者不明上述之言中就理也。今明言解释因由,再不知悟,就是 不认真听了。
涵虚,多适三节之中位。掌心、脚心宜涵虚,腋下、胸前宜涵虚。桥多为拱 形,是各力点面之合,形曲(屈)力(意)直是为一理,正凸处有支撑力,里空灵有蓄 发力,而两端出弹放力,合分可互为,两向能发用,分作有二争,整运得摧、撞。技 击达骤发瞬变之用,养生利气血运行。守定平庸尽心求,奥理研习意作舟。神含 太虚息俗念,通体松整体狂傲收。圆融和悦心胸静,气息平细缓中修。浩气包容 天地广,慎严求索与时酬。笑尔不识髓根理,解读心法共参究。有朝一日明晰 理,同得大道任遨游。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2)
今天谈“改”就是变与更换,改就是纠正。向前直线行走时,人的双脚一左一 右,交替迈步路线才能直,直是正确方向,但是要有一左一右的随时纠正、改正偏 差,这样才能按正确的直线而行!练拳更应按此理掌握拳道的原则,体认精髓。 执着傻练,就单一而笨拙,难得应变之机要。两肩左前右后,两足一伸一屈,两手 一高一低,都是偏侧,对于正直是错,但如前、后、伸、屈、高、低,突作颠倒而用或 达两不同之平衡,其正直之力效自发,其理自明也。正、侧互为是此理的集中体 现,其拳中之变、之改是原理的实用效果所定,非指错了就改之意,日后当在实操 中多加体认之。
打不着不打,打不倒不打,打不死不打。所重者为力不虚发,拳不空作的 要义在此。作拳应敌连击、续进,是有用之作,但非高妙之为。高者先蓄而后 发,缓运而突用,松柔惊弹,用一而不用二,更无再三,再四。一触即爆发,真意 如此也。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3)
拳者养为一,练为二,用为三,程序不可倒置,所以拳要有规要,事有则守,以 属定法,方成正解,这是其一。其二为养不达勿练之,练不达而勿用之,用不明则 无效也。学生考试不及格不能升学,练拳不到水准,难求进益,必如上楼之梯阶, 先达底而后进高也。
迷神、信鬼,自属无知之辈;而发外气、能成仙,亦为练拳迷信思想;但追求套 路、专究招数、窍门或用重物练本力,用懈柔逃猛袭,均为迷信误导,于真正拳义 大违,对庸手亦难应付,遇名家高手必败无疑!所以不符拳理,即为不能实用之 术,再下功夫也不能施展运用。如真明理、符则而体认练之,随手而用,随心而 发,则打、放自如,轻而易举不费心力也。
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处。你们问何为“处”?这就问对了,处的原则非 对方站立时的脚面,也不是对方的小腿以下的位置处,所谓处,是对方之要害, 头、胸、腹、背,但处应为对方之头的鼻为最佳。“鼻为中央之土。”冲破客之土,制 胜势无余。
官廉是清苦治世,心善为武德之基,坚学为求功之道,博求为达奥之源,精研 得进阶之路,不苦于参练者拳艺定一般。脱肩松臂懒束腰,神情意力似粘糕。一 切知感全不要,静室常露赤条条。有心练求得实像,无念含精任逍遥。钟山云雾 如参透,天下晴空一羽毛。练时全身发热,气血交融,应感轻舒愉悦,如水中漂 荡,旷野闲庭。无论练何功疲累皆为误,每练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提高。做学 问永远无止境,练拳也无止境,有止境就无进步。有人说我已达“上乘”,已达“大 成”,此话对否应看如何理解。国家社会无止境,生活水平无止境,各种主义观点 无止境,上乘、大成之境亦应无止境!何为上乘?何为大成?上乘、大成的标准 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认识层次也无一定标准,其说各有不同,怎能说成有止境 呢?如此解方能正心、正法。大成拳亦应无止境,“大成”二字也应解为无止境。
神真意至,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如迷,静性有旋机。
继承先驱的成就之后,方能得到提高,然后才可启迪后学。我要求你们并不 高,一要具德,二要务实,三要精修,四要勤奋,五要坚持,六要纠误(即正确)。老 人就是青年的奠基者,你们就是后辈的奠基者,大家肩上的责任同等重要。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