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太极拳发展的论著,多孤立于当时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条件之外, 就拳论拳,把太极拳的发展衍变视为少数太极拳家的事,因而,难以弄清太极 拳发展的全貌和流派形成的源和流、本质与特点,也就不能把握太极拳的历史 全貌及其发展规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太极拳的发展 沿革以及流派形成的经过,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正 确理解和继承太极拳,使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近年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 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近百年的发展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一时代划 分法。如果从杨禄禅先生开山教拳的年代算起,到现在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实 亦有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之分。
在杨禄禅之前,太极拳仅于温县陈家沟、赵堡镇、王为垮等地民间流传, 鲜为人知。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中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经济是上自给 自足的封建经济。生活在这样社会条件下的武师,自然容易“敝帚自珍”,艺不 传外姓,致使不少拳技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太极拳是这样,拳史较长的 心意拳也是如此。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广大领 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商品源源流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 济,从此,中国逐渐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阶层 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广大劳动人民习武强身,作为外御强敌, 内反压迫的武器。清廷军旅率多邀请武师教授士兵武技,提高战斗技术。王公 贵胄纷纷延师府邸,或自学或督教子弟。富商显贵家居外出,则聘请镖客护卫。 时风所尚,文人墨客亦多雅好武技,用以健身养性,于是技击和健身成为清末 武术发展的大趋向;社会风尚促进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杨禄禅就是在这一历 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清的引荐于咸丰初挟技入京,以其独特的拳艺、精湛的 技击,雄踞京都,威震江湖,人号“杨无敌”。禄禅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 处,是能掌握时代脉络,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发挥了太极 拳祛病健身之功,老幼强弱皆可学习,从而扩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 桃李盈门,王公贵胄亦多折节求教。
与此同时,杨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在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禹襄名河清,号涵斋,才兼文武,富有胆略,鉴于朝政腐败,宦海多艰,无意 士进,陷居侍母。先向禄禅问艺,得其大概,后听说“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 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凑巧,咸丰二年(1852) 禹襄长兄武澄清王子科会试中了进士,授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借去豫省兄 之便,绕道怀庆府赵堡镇拜访陈清平。时清平正为一件官司受到牵连。禹襄与 怀庆府知府素有通家之好,遂为清平说项,摆脱了这场冤枉官司,清平甚为感 激,知禹襄是为问艺而来,遂留禹襄居住月余,授以奥秘。禹襄到舞阳县后, 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更有发悟,遂穷毕生精力于太极拳艺 之研求。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家气血经络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 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结合实践心得,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养性为一 体的太极拳式;修订了太极拳名称,使之典雅形象,含义售永;规定了练拳身 法;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成了《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 《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首次提出了走架打手“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 宜舒”和“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武禹襄《打手要言》)、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以及“一身备五弓”的锻炼要求,使太极拳从以技 击和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心脏和整个思维系统的功能)、练体(不仅是肌 肉、骨骼、韧带,还包括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等)、养气(内气、元气),意、气、 体三者高度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并为从明代中叶 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的技击方略提供了 明确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禹襄的传人李亦畲萧规曹随,继禹襄之学光而大 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禹襄的入门弟子除李亦畲、李启轩昆仲外,还有杨禄禅 的次子杨班侯。班侯艺成亦挟技北上,助父教养,充旗营教习,因其功力过人, 饮誉京华,颇负盛名。武、李为书香门第,后人多不教拳,亦畲的弟子郝和 (字为真)中年后开山授艺,因他功力深粹,精通吞吐之术,能手引壮士使之摇 曳不能自主,而仍粘随不脱;武、李所人著拳论简练精要,奥妙之处,非口授 身演不能穷其精华,惟为真独能传其窍要,于是一帜卓树,先声夺人,禹襄所 创拳式,乃风行于冀南,学太极拳者无不以入郝门为荣,与传艺于京都的杨式 太极拳南北相应,双峰并峙,成为清末民初的两大重要流派。
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至此已成为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实际教学内容(单练的拳式、十三刀、十三杆和对练的推手、粘杆等)以 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太极拳在众多拳术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很快成为全国最大拳种的 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甚。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反动政 府专横暴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 生存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斗争。 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风暴中,不同阶级的人士再一次想到利用武术为其政 治斗争服务。爱国将领冯玉祥旧部张之江先生多年从军倡武,深感发展武术之 重要,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以第二集团军全权代表的名义大力宣传 “自卫卫国,自强强种”;并于1927年12月初创武术研究所(中央国术馆前 身),后来又建立了若干地方国术馆。南京国民政府也利用武术家热爱武术,急 于发展武术的心情大搞官办武术馆,将“国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以 达到利用武术为政治服务之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和解放区则把武 术作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为增进人民体质而服务。于是,尚武之风,波 及全国,有良好基础的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 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南下传拳授徒。太极拳早期传播地温县陈家沟的陈 发科,赵堡镇的郑伯英、郑悟清等也相继到北京、西安等地教拳。杨禄禅的私 淑弟子武清李瑞东传太极于京东;郝和门下李圣端授拳技于冀南回民区。这些 名家及其传人为适应时代需要改编和发展了拳式、推手,创编或改编了剑术、 棍术、枪术和刀术。有的还著书立说,阐明太极拳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 国之瑰宝传之久远。于是,太极拳苑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妍斗奇,蔚为巨 观,形成杨、武、李、陈、吴、孙、和七大流派,周鼎夏彝,各放异彩的壮丽 局面。这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标志着其自身的繁荣和发达。
现将以上七家太极拳派的形成和发展简述如下:
一、杨极拳
为清末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杨禄禅(1799—1872)首创。禄禅 名福魁,字禄禅(今人多误写为露禅),是陈长兴的弟子。咸丰初到北京教拳, 后充旗营教习。其子班侯(1837—1892)、健侯(1839—1917)在清军万字队虎 神营住教,民初杨健侯的学生许禹生在北京建体育研究社,邀师弟少侯 (1862—1930)、澄甫(1883—1936)昆仲教授太极拳。1928年杨澄甫南下上海、 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杨氏三代五人专业教拳,积累了丰富的教 学经验,不仅适应时代需要改进了拳式和练法,还充实了太极拳的锻炼内容。 首先发展了推手。太极拳的推手原来比较简单,只有一种一退一进的双推手, 杨氏及其传人发展为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撮以及以搠撮挤 按四手开始和终结,中间加杂十二路散手的双推手(吴云倬创编),原地动步,左右轮换步、上步插裆、左右靠握的四种双推手(傅钟文创编)。这些推手由简 到繁,循序渐进,符合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其次,充实了太极拳器械的演习套路,创编了太极剑、太极刀和粘杆法。 由于西洋印刷术的引入,许禹生、杨澄甫、陈微明、吴志青等还出版了文图并 茂的太极拳论著,特别是杨澄甫先生教学有方,教出一大批如武汇川、崔毅士、 李雅轩、闫月川、董英杰、田兆麟、褚桂亭、陈微明、王其和傅钟文等优秀的 太极拳师,为解放后太极拳的普及提供了师资力量。
二、武式太板拳
为武禹襄(1812—1880)首创。禹襄和他的长甥李经纶(字亦畲,1832— 1892)虽终生研究太极拳术,著书立说,同世和后世的太极拳家多沾溉其膏馥, 但他们都是出身望族的儒生,不屑于做拳师。所以,武式太极拳到了第三世郝 为真才广为传授,自永年流传外地。现在有的地区称武式太极为郝式太极(或 郝架),就是这个缘故。
为真次子文桂,字月如(1877—1935),于1929年应李香逸之请,去南京 等地教拳,1935年春任中央大学太极拳教师。从学甚众,著名的有徐震、冯卓 和张士一等人。徐震字哲东,江苏武进人,是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和武术史家, 著有《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考信录》、《国技论略》等书,对太 极拳史论,多有建树。
为真的学生李香远(1889-1961),名宝玉,河北邢台会宁人,是著名的太 极拳技击家。1923年原陕军靖国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率部在邢驻扎。胡景翼又 名竺僧,生得身高体壮,犹如半截黑塔,自幼酷爱武艺,曾拜名师苦练多年, 武功颇精。这次来邢,听说李宝玉是太极名师郝为真的高足,遂邀请李宝玉到 他的府邸比武,不料未走两合就被李宝玉击倒。1929年李宝玉去苏州、南京等 地教拳,当时英国职业拳师艾斯波尔在南京设擂,引起武术界的义愤,不少武 术家前往南京打擂,李宝玉亦携徒董文科前去。李宝玉因患眼疾不能亲自出马, 遂由其徒董文科上台击败了艾斯波尔。从此,南京等地掀起了一股“太极热”。
为真的另一高足李斌,字圣端,回族,家资富有,因囿于民族习惯,不肯 外出教拳,只传授穆斯林弟子。至今邢(台)邯(郸)一带回民精太极拳者大 多为其传人。
当代,武式太极拳主要名师是“南郝北陈”。“南郝”是郝月如的哲嗣少如 (名梦修),因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习太极拳,21岁出任永年县太极拳社 助教,后随父月如到南京、上海、武进等地教拳,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专职 武师(著《武式太极拳》)。“北陈”是李圣端的弟子陈固安(回族)。他学识渊 博,又具开拓创新精神,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新架一百零八式 太极长拳、太极连环剑、太极棍,改进了太极拳的技击训练,制定了缠手、定 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振、散手对打、自由搏击等一整套锻炼方法。他的传世 著作有《太极棍》、《武式太极拳(新架)》等。因他技艺过人,桃李满门,成 为北方武式太极拳的1代宗师。
三、 季式太极拳
为武清李瑞东(1851—1917)首创。李瑞东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河 北武清县人。自幼好拳棒,曾习戳脚、弹腿、八卦掌等拳术。光绪六年端王府 差役王兰亭去王庆坨出差,路过李家,与瑞东有交,话及拳术,瑞东要求比武 试手。原来王兰亭是杨禄禅晚年的得意弟子,李瑞东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从此, 李瑞东随从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成了杨禄禅的私淑弟子。他学而后化,博采众 长,自创新式。他创编的太极拳式有“天盘拳”、“地盘拳”和“人盘拳”。其 中流传较广的是“人盘拳”,亦称“太极五行捶”,是李式太极的基本套路。初 名“太极五路子”,后经改进、完善,把五路简为四路,才定名为太极五行捶。 在锻炼方法上,李氏提出了 “练理”、“练势”、“练气”、“练机”等要旨。他 说:“夫人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不练势而势 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又说:“不知理而 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 圆”,论述了理、势、气、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
李瑞东艺成之后,曾充端王府武术教师,后在天津创办民间武术组织“中 华武士会”,首任会长之职。当时许多武术名流如李存义、张兆东、李树文等都 是这一民间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李氏晚年大力传播太极拳,门下弟子众多。 后人称他所创编的拳式为李式太极拳,至今仍盛行于天津和武清等地。
四、 吴式太极拳
为北京人吴鉴泉(1870—1942)所创。
鉴泉的父亲全佑(1834—1902),满族。咸丰年间杨禄禅在旗营教太极拳, 时全佑正在旗营当差,遂跟禄禅学拳。禄禅次子班侯原在家乡随武禹襄学艺, 后亦到北京助父教拳,因他功力过人,禄禅就命全佑等人又拜年龄比他们小的 班侯为师。班侯所习拳式和其父禄禅不同,后来全佑将禄禅、班侯父子所传两 种不同拳式都授予其子鉴泉。民国改元,鉴泉按满族音译改姓吴。1912年许禹 生创办体育研究社,请吴鉴泉教授班侯所传的拳式。吴鉴泉在长期教学过程中 将父亲所授两种拳式融而为一,加以修润充实,从而自成一家,世人称为吴式 太极拳。1927年因时风所尚,鉴泉南下教拳,1933年在上海创设鉴泉太极拳 社,1939年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泉厅”,为吴式太极拳的爱好者提供 练习场地。
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吴图南于1927年后相续出版了《太极拳浅说》、 《太极拳》等书,首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太极拳法,他的另一传人诸民谊 (因是汉奸,抗日胜利后被枪决,故近人很少提他),创制了机械化的“太极 球”、“太极棍”,用来做锻炼推手的器械。抗战前吴图南还创编了 “玄玄功太 极刀”,(后称“吴式太极刀”),反映了太极拳家的爱国热忱;同时,也丰富了 太极拳的内容。
五、 孙式太极拳
为蒲阳孙禄堂(1861—1932)所创。
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初从郭云深学形意拳,后从 “眼镜程”程廷华学八卦掌,功夫深厚,钦誉京华。民国三年太极名家郝为真进 京访友,与禄堂邂逅于杨健侯家。为真为人敦厚,德高艺纯,素为禄堂景仰。 今适郝氏入京,遂延于己家,执弟子礼,为真授以武式太极拳法。禄堂融形意、 八卦、太极众家之长,革新太极拳式,自成一派。
六、 陈式太极*
最早流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鸦片战争前后,陈家沟的极拳家有陈长兴 (1771—1859)和陈有恒、陈有本昆仲,但所练拳式不同,1929年陈长兴之曾孙 陈发科(1880—1957)应同仁堂乐家的邀请到北京教拳,陈式太极拳遂传于北 京等地。
陈家沟另一拳系(称为“小圈架”),陈有恒、陈有本昆仲的主要传人是陈 仲牲(1800—1871),陈季舞(1800—1865)和仲胜之子陈茬、陈鑫(1849 — 1929) o陈宣去世较早。陈鑫最初习文,科名未达,晚年颇悔习文,遂发愤著 书,著有《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行蒙入路》及《三三拳谱》等,授予兄子 椿年。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了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5年陈绩 甫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南京版),亦采入其拳论,惟所用为另一稿本,内 容较少。陈鑫遗作虽传于世,但所演拳式,濒于失传。
七、 和式太极拳
清末和兆元所创。和兆元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是陈清平的入室弟子,终 生悉心习武;子静芝、孙庆喜三代家传太极拳术。庆喜晚年授徒众多,以郑伯 英、郑悟清最著。1931年温县擂台赛,郑伯英夺魁,后又获河南擂台赛冠军。 抗战期间,郑悟清、郑伯英移居西安,以教太极拳为生,广为传艺,二郑名震 西北,富享盛名,有“和式太极二郑“之誉。和式太极拳在教学上,对初学者多从单式训练入手,单式学好再连贯起来 练习。
赵堡太极拳除和式一派外,还有侯春秀所传拳系,会者较少。
以上七家,是太极拳进入第二阶段(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形成的主 要流派,拳式风格、攻守技巧虽不尽相同,但理论体系基本一致,师承渊源历 历可数,是太极拳由雏形到成熟发展的成果。
应当说明的几个问题:
(1) 一个流派的形成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必须是“学有 本源”,拳艺高超全面(理论、拳术、器械、技巧),又能适应时代需要推陈出 新,自成体系,有突出的成就,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太极拳的内容,推动了太极 拳运动的发展。而且,后继有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一个流派的形成 和发展,是经过长期考验,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凭个人主观愿望所能实现的。 历史上有些人把某一拳派的拳式稍加改动,就“自立门户”,自我标榜,结局往 往不妙。太极拳史上任何一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发展太极拳的功臣,无一人 是投机取巧猎取他人成果之辈。
(2) 流派不是门派,更不是宗派。在封建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拳种, 往往以“门派”这一形式出现,用它来巩固师承关系,加强技艺的继承和传授, 对武术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门派”观念又往往形成“门户之见”、 “门派之争”,保守性、排他性等弊端,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流派则是拳种 发展成熟、内容丰富的表现。为了发展和提高太极拳,应当贯彻百花齐放的方 针,尊重流派,扶植流派;不要把流派曲解为门派,搞门户之见,宗派之争, 凭个人喜好,随意取舍,做不利于太极拳发展的事情。
(3) 流派不等于某一拳式的产生。顾名思义,流派是既有“流”,又有 “派”。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定的传播区域,拥有众多的传人,在群众中享 有较高的声誉,是无法形成流派的。从太极拳的发展历史看,有些拳式产生虽 早,但形成流派却是后来的事情。
(4) 把太极拳分为五大流派(或五大拳势),是不准确的。太极拳史早期研 究者唐豪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他所接触到的太极拳家,按照拳式开展和紧 凑划分为“五式(陈、杨、武、吴、孙)十一个类型(陈沟老架、新架、赵堡 架、杨澄甫十三势,宋书铭太极功、杨健侯十三势、赵堡新架二套、武禹襄十 三势、杨班侯十三势、全佑十三势、孙禄堂十三势)”。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在 有关文章中继续宣传此说,有些太极拳家也沿袭此说,有些武术研究工作者在 介绍太极拳流派时也采用此说,于是,太极拳五大流派(拳势)之说乃风行于 世,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种划分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史的。如本文提到的 于清末民初就已形成的李式太极拳和源于赵堡镇由郑伯英、郑悟清所传和式太极拳,都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传播区域之广,传人之多,并不亚于其他五家。 如果说唐豪先生因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没有把李、和二家罗列进去情有可原 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不应当再因袭旧说置事实于不顾,继续把它们排斥在太极 拳流派之外。这显然是不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动下,太极拳得到了空前 的普及,杨、武、李、陈、吴、孙、和七大流派也都有相应的发展。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太极拳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在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武术 爱好者欢迎。如何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全面健康地开展,并把它推向世界,成为 国际体育中的正式比赛项目,已成为重要课题。在这一新形势下,太极拳家应 当团结起来,尊重流派,发展流派,群策群力,万众一心,提高太极拳术质量, 把太极拳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太极拳自杨禄禅于晚清道咸年间传人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及 北京以来,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经杨禄禅和他以后众多太极拳家的辛勤 努力,太极拳不仅风行海内,成为我国最大的著名拳种之一,而且早已传播海 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爱好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拳术。如果说太极莘已成为 世界性的拳术,也非过誉之词。由于太极拳在长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形成了 许多风格不同的流派,拳势动作和技击用法固然各有千秋,就是拳式的命名也 不尽相同。其中差异最大的是杨武两家太极拳及以后发展的拳派同陈式太极拳 的区别。追溯原因和杨禄禅改拳有关。杨禄禅虽出身陈长兴门下,但他后来教 拳却非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自己练拳体会,在不违背拳理的前 提下对拳式动作有所割舍、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他对拳式的 命名也做了整理修定,使之名实相符,日臻完美。这项工作是他的同乡武禹襄 协助他完成的。武禹襄出自望族,才兼文武,博学多识,在和禄禅切磋的同时 成功地助禄禅完成了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杨禄禅幼年失学,文化水平低, 拳式名称得自口授,由于口音差异和对拳式用法含义理解的不同,禹襄协助禄 禅修订的拳式命名与陈式太极拳某些拳式原名就有了较大的出入。
经杨、武二家修订的拳式名称,主要特点有:
浏览8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