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武举科考始于武则天,《事物记源》卷三载:“武举盖始于武后之 时,其始置在长安二年702年)也。”《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长安三年 703)年正月十七日诏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选。此武举 之始。”有了武科考试,随之就产生了教练武艺的武学和教师,到了宋神宗时, 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武学。武举科考制随着时代的进展日趋完善,一至延续到了 清代末叶,对战阵武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朝以武功取天下,立国后对武科考试极为重视,各省、府、州、县都有 武学,教导士子学习有体有用之学,“道艺出其中,经济亦出其中”。在考试选 拔方式上,仍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为了有别于文科考试,名曰“武 场”,成为国家选拔武职官员的主要途径。

童试,亦称小考。为童子试,应试的考生都称“武童”,俗称武童生,“虽 壮丁老叟,但与试,皆得以童称之”(见《清稗类钞•考试类》),所以称做童 试。这是武场考试的第一步。童试要考三次。一是县考,由本县知县主考。二 是府考,由本府知府主考。三是院考,由皇帝钦命的学政主考。大省由各部侍 郎充任,简称为督学部院,考试的地方统称试院,故名院考。这三次考试,都 分四场,一是步箭,二是马箭,三是弓刀石,四是文字。

步箭共射三箭,箭靶旁有鼓手,武童每射中一箭,即擂鼓一通。三箭都射 中的,考中的希望就很大了。如只射中一箭,其他几场考得好,也有希望。清 人钱彩编的《说岳全传》,有一回写周侗带领岳飞、王贵等弟子到内黄县参加小 考。书中虽是宋朝人,内容写的倒是清代童试步箭的情景。

马箭是在马箭道旁设立三个箭靶,考生鞭马飞驰,张弓射靶,即戏文常唱 的“一马三箭”。清初军旅以骑射为主,所以这项考度很重要,考生如能飞马左 右开弓,连中六的,视为“特技”,别的场次考得虽差,也可望中。

第三场弓刀石,就是拉硬弓,舞样刀和端制石。弓分头二三号,这种弓不 是为射箭用,而是专为引拉测验膂力的,弓力大,故名硬弓。刀是用生铁铸成 的大刀,尺寸较一般大刀长大,故名样刀,也分头二三号。样刀光举起还不行, 要舞若干刀花,如劈面花、背弓花、托塔转、劈花转身等。这些刀花经过艺术 加工,至今还保留在京剧舞台上。制石,也称制子,是一长方形石头,两旁有 把手,也分头二三号。练法有提、端、举之别,一般能端起平胸就不错了。弓、 刀、石三项都是用来测验考生力气的,《儒林外史》第26回:“他是个武举, 扯得动几十个力气的弓,端得起三百斤的制子,好不有力气!”说明参加武场考 试的士子光有武艺还不行,还得有力气,所以在清代二十岁以前考上文秀才的 不乏其人,能考上武秀才的就不太多了。

以上三场,称为“外场”,最后一场文字场,俗称“内场”,不像考文秀才 那么复杂,大都是默写一段《孙子》,一般有三行即可。字虽不多,由于练武的 考生大都是重武艺轻视文字,所以也常闹笑话。《清稗类钞•考试类》就有这样 的记载:“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顺治乙酉1645年) 顺天武乡试,有将一旦二字写作亘、丕字写作不一”的。乡试尚且如此,童试 情况可想而知。

除以上四场考试外,对应试者的面貌身体素质也是非常注意的。我国古代 设有国籍法,直到光绪末叶才由政府制定颁布了第一部国籍法。在此之前,只 有士子参加科考才报籍贯三代。为了防止冒名顶替,还要注明“面貌特征”。考 生入场前,主考官要点名验证。在武考生的名下还要加印“用”、“月”、 “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 细高身材的在“月”字上点一点;粗壮者点“日”字;身形不正者点“气”字。 这一特殊规定充分体现出对武考生相貌器质的重视。

县考、府考、院考三考都被取中的便是武秀才了,官称“武生”。科举时代 以功名为重,武秀才虽是极小的功名,在当时也是很光荣的。如见官不跪,打 官司不许锁拿等等,这都是被人们看作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有钱人家为了不受 人欺侮,都愿自己的子弟考上武秀才,来支撑门户。

考中武秀才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在所在省会举行,考试内容同小考, 只是规格提高了。取中者为武举,第一名为武解元。有了武举资格,就可参加 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子、午、卯、酉年为各省乡 试年,辰、戌、丑、未年为会试年。会试取中后还要经过一次廷试,也称殿试, 就是由皇帝再面试一次。中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统称武进士。随 后皇帝赐“鹰扬宴”,分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一甲一名授参将, 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代理守备)。这是清初 的规定,后来有所更改。如我乡的王世清前辈于咸丰六年1856年)得中武状 元,原拟授太原府总兵,由于不善钻营,改授侍卫,戍守午门,三年后才升任 同安营参将。

这里顺便说一下,清代的武职官阶最高的是提督,其次为总兵,以下是副 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额外外委。简称是:副参 游都守,千把外委额。后来太平军兴起,各地练勇,才有了统领、标统、管带 等官职。

皇帝的侍卫,分一二三等。一等侍卫三品,二等侍卫四品,三等侍卫五品0 最低的是蓝翎侍卫,六品。都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管。武进士初充侍卫的,大都 在乾清门外戍守。另有御前侍卫,是皇帝的贴身护卫,除从乾清门侍卫(值宿 于门内者)中选拔外,王、公,贝勒,都统、国戚亦得轮值(参阅《道咸以来 朝野杂记》)。以上这些武职官员,除少数是由荫生或有军功的人充任外,大都 是由武进士出身的人任职的。近些年在介绍清末武术家的文章中,涉及某些官 吏称谓,间有与史实不符的,所以顺便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延续了 1200余年的武举科考制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才下诏停 止,在这漫长岁月里,为我国历代政府培育军政人员,开拓国防教育,传播和 发展实用技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展,科举制虽已被淘汰, 但其中某些经验,如能及时予以总结,去粗存精、古为今用,对发展武术,充 实实用技艺,培育武术人才,或许尚可借鉴。

(原载:《武术健身》,1990年第5期)

从评书中看'可武术器敞白勺衍变

武术器械大都是古代军队作战的武器,唐宋之际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 发展,随着战斗的需要,不仅长兵有所变化,鞭、铜、锤、棒等短兵也日渐兴 起,逐渐形成了九长九短一十八般兵器。九长是:枪、棍、戟、钺、叉、锐、 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铜、锤、棒、杵。明清以来,民 间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锻炼方法,学习内容和当时政府所规定的武场考试科 目大相径庭。民间武士习用的器械主要是表演和自卫,不同于正规军队的武器 是为了战场杀敌。因此,民间武术器械的衍变,也就越来越带有自己的特点。 清朝中叶以后,民间武术流派纷呈,为了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的拳派还创 制了 “独门器械”,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这些新颖器械有不少被雍、乾之后兴 起的侠义评书小说所采用,不仅增加了评书中武打场面的艺术魅力,向听众展 示了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多彩,扩大了武术影响;同时,也记载了某些器械的 衍变发展过程,给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资料。

棍g变化

武术器械中,棍为先锋。“枪扎一点,棍扫一片”,长棍刚猛威武,有横扫 千军之势,故有“锤棍之将,不可轻敌”之说。历史上有不少名将如宋太祖赵 匡胤,元末中州起义军的领袖“杖胡”,分明季抗倭名将俞大猷等都是用棍的名 家。戚继光还把棍棒列为军中战斗武器,因此,民间武术家也大都把棍棒列为 必修的器械。但棍乃长兵,多为白蜡木或金属制成,质硬体长携带不便。武林 豪客远涉江湖,身带大棍,惹人注目。有身份的武术大师更不屑于携此笨重之 物。于是在保留长棍固有威力的前提下,予以改进,便于携带,就成了研究课 题。清乾隆时吴璇在《飞龙传》中写“仙人”授予赵匡胤一条“神熬棍”,平时 是黄缎锦带,束在腰中轻若无物,用时抖开就是一条坚如钢铁、重有千斤的大 棍。这种可软可硬,屈伸随意的“神煞棍”,虽然是作者想象中的产物,但却反 映了民间武术家的愿望。后来果然出现了几种软中有硬的长棍。

一种名曰杆棒,最早见于光绪年间出版的评话小说《彭公案》。书中主要人 物邱成、石铸、胜官保,用的都是这种兵刃。这种杆棒是用动物筋络(如鹿筋、 牛筋)加金属细丝编成的空心长棍,内充水银,两端安镶铜球。如果安镶的是 精致的金属龙头,就名龙头杆棒。龙头上是尖锐的钢刺,龙口内安装机关藏放 短箭之类的暗器。这种杆棒就像“神煞棍”那样,平时可围在腰里,用时抖开, 抖搅缠绕,摔打抡砸,放长击远,收缩近攻,宛如常山之蛇,首尾并用,灵动 万状。棍体中心的水银随着杆棒挥舞,两侧流动,增加了杆棒的打击力量,一 旦打中,被打者疫痛难耐,远比木棍厉害。

由于这种杆棒制作不易,民间习武之士用的不多,有的则用绳索代替动物 筋络拧编的棍体,以致形如流星,失去了原来的特色。20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 武生李万春排演八本《佟家坞》,首演于北京大栅栏广德楼剧场。剧中使用的龙 头杆棒是用布做的,彩画龙鳞,里边灌满沙子,两端系以龙头。由于这种“把 子”新颖,开打精彩,一时轰动京城,深受观众赞美。

据《武林》1982年第四期载文介绍,1981年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 表演大会上,黑龙江省武术运动员郭旭茂表演过龙头杆棒。他用的龙头杆棒以 绳索为体(长与表演者双臂长度约略相等),外套金属软管,一端缀一个金属雕铸的龙头,另一端缀一把钢锥龙尾。这一器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一种柔中含刚的棍棒,是用牛筋加金属丝拧成的长棍,两端镶 有铁箍,名“牛筋棍”。不用时也可缠在腰里,便于携带,因而深受武林豪客的 喜爱,早年在冀中等地颇为流行。

另外,山东冠县一带还流行过一种用藤杆为体,两端缀以铁球的“柔棒”。 武术家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曾有介绍,说他的朋友许禹范就擅用这种 “柔棒”。这种用动物筋络或藤杆制成的长棍,早期评书中没有出现过,直到民 初评书家常杰淼演说《雍正剑侠图》时才出场,估计这种软棍的问世,可能稍 晚于龙头杆棒。

以上几种软体杆棒虽说携带方便,但棍体较软,影响了棍的威力,于是有 些武术家又另外研制出一些便于携带而又不失棍棒威力的器械。如大小梢子棍、 三节棍、怀杖等等。其中六合心意门的双铜棍可算是个中翘楚。这种棍是用两 条短棍组成,棍的一端有螺丝口,拧开是两根短棒,可做短兵;拧在一起便是 一条长棍。这种可以随意分合的长棍,在评书《三侠剑》中才出现,艺人还给 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鸳鸯棍”。估计它的产生时间可能是在晚清。

长棍除向“软”、“分”方面衍变外,向短的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水浒》 写景阳岗武松打虎用的哨棒,就是带哨子的短棍。短棍易制,实用,携带方便, 素为民间武师所器重。直至目前还在各地盛行。如晋北的“驼骡鞭”,山东的 “田牛鞭”,河南的“达摩杖”,八卦门的“七星竿”、“三合棍”都是人们喜爱 的短棍套路。

带练器械

为了携带使用方便,在此期间带练子的器械也大量出现。古代武将用的铁 鞭虽然具有一定威力,但非臂力强大魁奇之士不能胜任,而且携带不便。为了 克服这些缺陷,到了明代中期就有了七节连环铁鞭,这种铁鞭直到今天还风行 武坛。这种软体铁鞭在评书中被发展为多种形态的软鞭。如《雍正剑侠图》写 “五老会惠斌”,六人用的都是鞭,什么金龙鞭、墨骨鞭、骷髅鞭、人骨鞭、螟 蚣鞭……真是五花八门,十分热闹。此外,诸如练子枪、练子锤、练子抓、练 子槊、练子挝等大量带练子的兵刃都应运而生。有单有双,有长有短,各有千 秋。其中以练子锤出现较早。练子锤是从流星锤衍变而成的软兵,有长短两种。 长练子锤是在六尺长的金属鱼骨练的两端各缀一茶杯口大小的铜锤,短练子锤 是两条三尺五寸长的金属鱼骨练,前有一茶杯口大小的铜锤,后有把手皮套。 这种锤使用时,双手抡动,缠绕盘打,远击近攻,端是厉害。从它在评书《施 公案》、《彭公案》和《续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情况分析,是先有长练子铜 锤,稍后才有短练铜锤。又如光绪年间出版的杨柳青年画《藏珍楼》中,东方吴次初

武术文存

金仙的练子锤,东方玉仙的练子挝都是长练,也可说明长练子锤的问世要早于 短练子锤。

这些当年曾风靡一时的带练器械,由于不易掌握,如今除九节鞭外,其他 都很少见到有人练习了。

形异体小,多尖多刃的短兵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民间武术器械发展的 另一趋向。如状元笔、判官笔、点穴撅、拦门撅、马牙刺、娥眉刺、偃月刺、 护手钩、跨虎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异形奇兵,大都在清末评书中出现过。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雍正剑侠图》中的子午鸡爪鸳鸯钺。原来晚清咸、同年间, 京南文安县人董海川入肃王府供职,创八卦掌一家武术,饮誉京华。他生前擅 用的子午鸡爪阴阳锐是一对形体奇异、多尖多刃的短兵(《武术健身》1984年 第二期曾有介绍,可参阅)。后来评书艺人常杰淼编写《雍正剑侠图》,写京南 霸州人童林童海川来京栖身于四贝勒胤祯(即后来雍正皇帝)府,传授八卦掌, 自成一家。此书虽为鼓吹八卦掌而作,但情节多属虚伪,故改童林所用兵刃为 子午鸡爪鸳鸯钺,因此书影响较大,后来武术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鸳鸯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展,根据民间武术家的需要,民间武术 器械日益朝着轻中含重,软硬兼备,形奇体小,多尖多刃,便于携带,适合自 卫等方面发展。这些器械又被评书家引进创新,给评书中的武打艺术增添了光 彩,扩大了武术影响,也影响了武林人士,丰富了武术器械的内容,使之越发 丰富多彩,蔚然壮观。民间武术器械在评书中的反映,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 一种特有现象,应当引起武术史研究者的重视。

(原载:《武林》,1988年第12期)

死:雨缤纷话水权

古老的太极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拳术,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欢迎。 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太极拳的科研项目和教学质量,在国内普及推广的同 时,积极推向世界,成为国际体育中的正式竞赛项目,让中华武学宝库中的这 颗灿烂明珠在国际武坛上大放异彩,用以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已成为 有关部门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关心问题。今应《武林》编辑部之邀,参 与盛会,得瞻时贤丰采,拜聆名家高论,虽值初冬,犹处春风之中,花雨缤纷,赏心悦目,故不揣浅陋,就太极拳发展问题,试做探讨,以求指正。

一、近"S•年太极*发展概况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只有了解过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经历,才能热爱今天,展 望未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使古老的太极拳术再绽新花,为社会主义四化 建设服务。

从清代咸丰年间,永年杨禄禅先生到北京传艺开始,迄今将有一百四十个 春秋。在这漫长岁月里,太极拳的发展大体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奠基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乘机侵入,外国商品源源涌来,中国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破坏,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时, 清廷日益腐败,政教散失,外侮日急,内患丛生。面对这些风云变化,广大爱 国人士亟思改革弊政,图强救国。他们哀叹:“如今国贫民弱,倘不思尚武自 强,以求强国强种,则华夏危殆甚矣!”于是各个阶层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 治目的服务。一代宗师杨禄禅先生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 清的介绍挟技入京,以其独特的拳艺,精湛的技击技巧,雄踞京师,威震江湖, 人号“杨无敌”。杨禄禅先生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是他能够掌握时代脉 搏,适应客观需求,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把拳式改为不疾不徐,不猛不硬, 轻灵圆活,刚柔相济,通过走架,可获畅通气血,灵活关节,坚实内脏,充盈 精神之显效。习者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自卫御敌,老幼强弱,均可练习,从而 扩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桃李盈门。其子班侯、健侯相继执教,太极 拳遂风靡于京师。

同时,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 儒家学说为指导,参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 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 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品德)、养性(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新型拳式,制 定了练功身法,修订了拳式名称,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出了《打手要 言》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从以技击和以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练体、养 气三者高度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成为一门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的养生 术、健身术、医治疗术、技击术和表演术,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武术 学派;同时,也为从明代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 的技击方略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他的传人李亦畲先生继禹襄之学光而 大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亦畲的弟子郝和(为真先生) 广传武、李之术,禹襄先生所创拳势乃风行于河朔。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教学 内容和符合时代需求的教授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日益加剧,广大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坚决 斗争,不同阶层的人士再一次利用武术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爱国将领张之江先 生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大力宣传“强种救国”,“御侮图存”,发扬尚 武精神,达到强种救国之目的,于192712月创办了武术研究所。南京国民 党政府利用武术家极想发展武术的心理,大办官办武术馆,将武术列为训练军 队的主要术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和解放区则把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体 育运动,予以提倡发展。于是尚武之风蓬勃一时,太极拳术趁机得到了空前发 展。河北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应邀南下,于 宁、沪、杭、穗等地授艺;河南温县陈发科、郑伯英、郑悟清诸先生也先后外 出教拳;杨禄禅先生的私淑弟子武清李瑞东先生创李氏太极于京东;郝门高足 李圣端先生传拳于回族。这些名家适应客观需要,发展了推手内容,创编(或 改编)了刀、枪、剑、棍练习套路,积累了教学方法;有识之士,还竞相著书 立说,阐杨太极哲理,以期发展民族精神,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太极拳苑 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周鼎夏彝,竞放异彩的壮丽局面。

第三阶段——普及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继承下来, 寓健身、技击、表演为一体的太极拳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 义,把开展太极拳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 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简化太极拳,出版了杨、武、陈、吴、孙五式太极 拳和有关专著、挂图、画册、翻印了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太极拳论著,报 纸和中外文刊物纷纷发表介绍和研究文章;体育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太 极拳课程。太极拳运动员参加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有的城 市还举办过太极拳专场表演。在医疗方面,北京医学院把太极拳锻炼用于临床, 取得了明显成绩,1956年全国武术评奖大会曾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了生理测验, 取得了太极健身的科学数据。

在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下,各地太极拳社、辅导站(组)如雨后 春笋般地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从儿童到老年越来越多 的人士参加了太极拳锻炼。太极拳已成为广大人民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性情的 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行地区之广,恐怕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 的。

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想干扰下,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研究、继承,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些老武术 家受到了批判,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太极拳也和 其他武术同样遭受摧残,老武术家受到迫害,有的含恨谢世,造成了太极拳苑 一片萧条的不良景气。

通过太极拳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


  1.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 的。上述三个阶段,都有其强烈的时代感。当时的太极拳家由于能够适应客观 需求,改进教学,才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太极拳活动才得以遍及全国。

  2. 必须有一批杰出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精湛武技,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 太极拳家作为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郝为真、 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陈发科、郝月如、陈微明诸名家的辛勤耕耘,太极 拳苑就不会有今天这一云蒸霞蔚,焕发丽彩的大好景象。

  3. 必须有优秀的传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拳术技艺是在名师身上,太 极拳就是依靠众多名家的传授才得风靡大众。他们如果没有传人,拳艺技巧就 会随着老武术家的谢世而消亡。光有开拓者,没有继承者,太极拳的发展就会 中断。有无优秀继承者,是太极拳能否绵延不绝的关键。

  4. 必须拥有广大的群众,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关怀支持,太极拳就成为无水 之鱼,何来发展?


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太极拳,以上四点,我认为是应当予以重视的。

二、太极拳今后开展刍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武术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太极拳也 得到了复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得到了迅速恢复,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各式 太极拳研究会。1986年国家体委委托《武林》杂志社牵头组建全国性的太极拳 研究会,为太极拳今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82年以来《武林》、《武术健 身》、《中华武术》等专业性的刊物相继问世,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研究阵 地。1986年冬,《武林》编辑部和成都航空公司联合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 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这些活动,无疑会加强太极拳队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 群策群力,把开展太极拳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但是,当前太极拳工作的开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练习和研究拳术的多, 练习和研究器械的少;中老年练习者多,青少年练习者少;城市练的人多,农 村练的人少;研究健身机理者多,探索技击奥秘者少。教拳大都处于原始状态, 尚无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少优秀的太极拳运动员不参加推 手比赛;参加推手竞技的运动员,有的还不会走架,诸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为开展太极拳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关键吴丈祐

武术文存• ~

是有关部门和太极拳组织与太极拳家如何顺应客观形势,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尽快地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多层次地开展太极拳锻炼活动,是太极拳进入 第四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怎样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太极拳队伍。历 史经验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郝为真、杨澄 甫、吴鉴泉、陈发科等太极拳名家,就不会有太极拳的今天。今后太极拳能否 继续发展提高,关键要看是否后继有人。只有拥有一批通拳理,精技艺的太极 拳家做中坚力量,我们才能永执太极拳的牛耳,太极拳才能继续发展;不然, 再过几年太极拳的优势就可能不在我国了。

为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抓好三支力量:一支是中青年太极拳优秀运动员。 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技击水平。组织他们多参 加对抗性竞赛,提高技术实践能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武德高尚,拳艺超伦的 武术家,作为现阶段提高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另一支力量是青少年继承者。太极拳是一门内容繁杂,拳理精深的高级武 术学派,没有较长的培训时间,学者是难以掌握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接受能 力强,而且来日方长。如果能在青少年中培养出一支后备力量,在今后几十年 内,太极拳就不愁后继无人了。

更为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当前还健在的太极拳名家及其优秀传人。这是其他 国家都不具备的一笔巨大财富。这些老武术家,有的实际经验丰富,技术全面; 有的造诣较高,了解各家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和传统技法锻炼要求。应当充分发 挥他们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外国人都想尽办法不远万里来我国投师访友,或延 请名家去国外传艺。我们千万不要“见宝不宝”,丧失良材,坐失良机。各地应 当因人制宜地举办太极拳学习班、培训班,延请名家传授技艺,这是在较短时 间内就能培养出一批太极好手的有效措施。1986年天津市在李瑞环市长亲自指 导下,聘请京剧名师到天津青年京剧团搞百日集训,收获很大,就是范例。

其次,要争取更多的群众,他们是开展太极拳活动的支持者。当前处于改 革时期,各种竞争体制已进入各个领域。过去多数人打太极拳是为了锻炼身体, 可是,气功的普及近几年已经超过了太极拳;有些教太极拳的也改教气功了。 此外,老年迪斯科热也在方兴未艾。如果太极拳家再不奋发图强,锐意改革, 还继续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以强身保健来号召的地步,仍以简化太极拳,或 加点音乐伴奏之类的东西来应付门面,显然已不能满足80年代群众的需要了。 为了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需要,应当扩大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予以创 新,丰富内容,提高质量;要尽快恢复太极拳既可健身,又能自卫、表演、陶 冶情操的固有风貌、把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方面,深挖其丰富的内涵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人士来学习和研究太极拳。如此,才能使太极拳永葆青春。

为了促进群众性的太极拳各项活动健康发展,各地体委应举办各种类型的 群众性的太极拳比赛,把群众的尚武精神,热爱太极拳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 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不光满足练习拳术,还醉心于推手和器械技巧的研求。这 样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也提高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为 太极拳专业队伍输送后备力量。

第三,有关部门应改进太极拳的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太极拳既不同于篮 球、排球,也不同于柔道、摔跤和体操,它是一门内容丰富、拳艺精深的武术 学派,不是简单的挥拳舞刀,因此,不能简单地袭用其他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 更不应把提高太极拳的质量,只寄托在表演场上。比赛规则应贯彻“百花齐放” 的体育方针,以利于发展流派,创新流派,而不是置太极拳流派纷呈的现实于 不顾。要以拳理、走架、推手、散手、粘枪(杆)为主,订出等级标准,考核 要求,晋级标准和相应的职称。消除当前有的运动员只能表演不参加推手竞赛, 有的参加推手比赛运动员还不会走架的不合理现象。必须继承、发扬体用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同时,应当提高裁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试想,如果没有高 尚道德品质和精通太极拳历史沿革、拳理技艺、流派特色诸方面知识的裁判人 员,是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评判的。

第四,不少国外人士把中华武术视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国内有识之士也认 识到武术是一门武学,而太极拳则是其中一颗灿烂明珠,它包括着哲学、美学、 军事学、养生学以及中医学等等学科。这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日本太 极拳联盟把“团结、普及、自卫”当作联盟的宗旨;制订“说话和气,学无止 境,克己善思,自他共荣,团结一致”等“十训”,作为盟员守则。阿尔及利亚 的青年还把中国式的对襟扣褂子,当作时髦服装。我们岂可妄自菲薄,只把太 极拳当作舞蹈式的体操向国外推广。有关部门应当集中社会各界力量,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的研究,广泛地探讨,制订出太极拳手应当 具有的道德文明;教练员、裁判员、学员、运动员守则;竞赛礼节,以及统一 的练功服、表演服、级别标志等。

第五,要利用影视、报刊实事求是地做好宣传工作。要重视武德教育,发 扬“德为艺先,武以德显”的优良传统,树立新时代的武德典范,提倡尊师重 道,见义勇为,挤危扶困等正义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太极拳 家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武术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的建树多做贡献。

时代是美好的,我们应当在了解过去经历,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立足 国内,放眼世界,以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开展多层次的研究和竞赛为重点,为迎接太极拳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多作贡献,作好贡献,让古老的太极拳再 绽新花,光照世界,为国争光。

(出席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发言稿1988112日)

近百年 K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灼形底

以往研究太极拳发展的论著,多孤立于当时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条件之外, 就拳论拳,把太极拳的发展衍变视为少数太极拳家的事,因而,难以弄清太极 拳发展的全貌和流派形成的源和流、本质与特点,也就不能把握太极拳的历史 全貌及其发展规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太极拳的发展 沿革以及流派形成的经过,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正 确理解和继承太极拳,使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近年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 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近百年的发展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一时代划 分法。如果从杨禄禅先生开山教拳的年代算起,到现在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实 亦有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之分。

在杨禄禅之前,太极拳仅于温县陈家沟、赵堡镇、王为垮等地民间流传, 鲜为人知。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中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经济是上自给 自足的封建经济。生活在这样社会条件下的武师,自然容易“敝帚自珍”,艺不 传外姓,致使不少拳技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太极拳是这样,拳史较长的 心意拳也是如此。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广大领 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商品源源流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 济,从此,中国逐渐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阶层 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广大劳动人民习武强身,作为外御强敌, 内反压迫的武器。清廷军旅率多邀请武师教授士兵武技,提高战斗技术。王公 贵胄纷纷延师府邸,或自学或督教子弟。富商显贵家居外出,则聘请镖客护卫。 时风所尚,文人墨客亦多雅好武技,用以健身养性,于是技击和健身成为清末 武术发展的大趋向;社会风尚促进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杨禄禅就是在这一历 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清的引荐于咸丰初挟技入京,以其独特的拳艺、精湛的 技击,雄踞京都,威震江湖,人号“杨无敌”。禄禅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 处,是能掌握时代脉络,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发挥了太极 拳祛病健身之功,老幼强弱皆可学习,从而扩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 桃李盈门,王公贵胄亦多折节求教。

与此同时,杨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在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禹襄名河清,号涵斋,才兼文武,富有胆略,鉴于朝政腐败,宦海多艰,无意 士进,陷居侍母。先向禄禅问艺,得其大概,后听说“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 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凑巧,咸丰二年(1852) 禹襄长兄武澄清王子科会试中了进士,授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借去豫省兄 之便,绕道怀庆府赵堡镇拜访陈清平。时清平正为一件官司受到牵连。禹襄与 怀庆府知府素有通家之好,遂为清平说项,摆脱了这场冤枉官司,清平甚为感 激,知禹襄是为问艺而来,遂留禹襄居住月余,授以奥秘。禹襄到舞阳县后, 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更有发悟,遂穷毕生精力于太极拳艺 之研求。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家气血经络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 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结合实践心得,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养性为一 体的太极拳式;修订了太极拳名称,使之典雅形象,含义售永;规定了练拳身 法;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成了《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 《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首次提出了走架打手“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 宜舒”和“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武禹襄《打手要言》)、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以及“一身备五弓”的锻炼要求,使太极拳从以技 击和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心脏和整个思维系统的功能)、练体(不仅是肌 肉、骨骼、韧带,还包括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等)、养气(内气、元气),意、气、 体三者高度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并为从明代中叶 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的技击方略提供了 明确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禹襄的传人李亦畲萧规曹随,继禹襄之学光而大 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禹襄的入门弟子除李亦畲、李启轩昆仲外,还有杨禄禅 的次子杨班侯。班侯艺成亦挟技北上,助父教养,充旗营教习,因其功力过人, 饮誉京华,颇负盛名。武、李为书香门第,后人多不教拳,亦畲的弟子郝和 (字为真)中年后开山授艺,因他功力深粹,精通吞吐之术,能手引壮士使之摇 曳不能自主,而仍粘随不脱;武、李所人著拳论简练精要,奥妙之处,非口授 身演不能穷其精华,惟为真独能传其窍要,于是一帜卓树,先声夺人,禹襄所 创拳式,乃风行于冀南,学太极拳者无不以入郝门为荣,与传艺于京都的杨式 太极拳南北相应,双峰并峙,成为清末民初的两大重要流派。

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至此已成为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实际教学内容(单练的拳式、十三刀、十三杆和对练的推手、粘杆等)以 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太极拳在众多拳术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很快成为全国最大拳种的 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甚。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反动政 府专横暴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 生存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斗争。 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风暴中,不同阶级的人士再一次想到利用武术为其政 治斗争服务。爱国将领冯玉祥旧部张之江先生多年从军倡武,深感发展武术之 重要,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以第二集团军全权代表的名义大力宣传 “自卫卫国,自强强种”;并于192712月初创武术研究所(中央国术馆前 身),后来又建立了若干地方国术馆。南京国民政府也利用武术家热爱武术,急 于发展武术的心情大搞官办武术馆,将“国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以 达到利用武术为政治服务之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和解放区则把武 术作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为增进人民体质而服务。于是,尚武之风,波 及全国,有良好基础的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 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南下传拳授徒。太极拳早期传播地温县陈家沟的陈 发科,赵堡镇的郑伯英、郑悟清等也相继到北京、西安等地教拳。杨禄禅的私 淑弟子武清李瑞东传太极于京东;郝和门下李圣端授拳技于冀南回民区。这些 名家及其传人为适应时代需要改编和发展了拳式、推手,创编或改编了剑术、 棍术、枪术和刀术。有的还著书立说,阐明太极拳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 国之瑰宝传之久远。于是,太极拳苑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妍斗奇,蔚为巨 观,形成杨、武、李、陈、吴、孙、和七大流派,周鼎夏彝,各放异彩的壮丽 局面。这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标志着其自身的繁荣和发达。

现将以上七家太极拳派的形成和发展简述如下:

一、杨极拳

为清末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杨禄禅(1799—1872)首创。禄禅 名福魁,字禄禅(今人多误写为露禅),是陈长兴的弟子。咸丰初到北京教拳, 后充旗营教习。其子班侯(1837—1892)、健侯(1839—1917)在清军万字队虎 神营住教,民初杨健侯的学生许禹生在北京建体育研究社,邀师弟少侯 (1862—1930)、澄甫(1883—1936)昆仲教授太极拳。1928年杨澄甫南下上海、 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杨氏三代五人专业教拳,积累了丰富的教 学经验,不仅适应时代需要改进了拳式和练法,还充实了太极拳的锻炼内容。 首先发展了推手。太极拳的推手原来比较简单,只有一种一退一进的双推手, 杨氏及其传人发展为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撮以及以搠撮挤 按四手开始和终结,中间加杂十二路散手的双推手(吴云倬创编),原地动步,左右轮换步、上步插裆、左右靠握的四种双推手(傅钟文创编)。这些推手由简 到繁,循序渐进,符合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其次,充实了太极拳器械的演习套路,创编了太极剑、太极刀和粘杆法。 由于西洋印刷术的引入,许禹生、杨澄甫、陈微明、吴志青等还出版了文图并 茂的太极拳论著,特别是杨澄甫先生教学有方,教出一大批如武汇川、崔毅士、 李雅轩、闫月川、董英杰、田兆麟、褚桂亭、陈微明、王其和傅钟文等优秀的 太极拳师,为解放后太极拳的普及提供了师资力量。

 

图片1

 

浏览9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