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体育动作,都是在许多肌肉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着不同的 作用。根据每群肌肉所起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 肌等。


  1. 原动肌


在完成某一动作中,直接发挥动力作用,引起环节运动的肌肉,称为原动肌。根据 所起作用的主次,可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例如,伸肘关节的原动肌是肱三头肌和肘 肌,其中肱三头肌是主动肌,而肘肌则为副动肌。

  1. 对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称为对抗肌,它能使环节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可以对原 动肌起制动作用。例如,在做负重弯举动作时,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则为对 抗肌。

但是,原动肌和对抗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 例如,在做俯卧撑时,肱三头肌又成为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转化为对抗肌。

  1. 固定肌


当肌肉收缩时,其拉力可使该肌所附着的两块骨发生相向运动。为了充分发挥原动 肌对动点骨的作用,就需要有其他肌肉来固定定点骨(支撑骨)。那些对支撑骨起固定 作用的肌肉,就称为固定肌。例如,在做负重弯举时,用来固定上臂的胸大肌和背阔 肌,就是固定肌。

  1. 中和肌


如果原动肌对运动环节具有多种功能,那么,为了充分发挥其中的某种功能,就需 要另外的肌肉来抵消那些不必要的功能,这些用来抑制原动肌多余功能的肌肉,就是中 和肌。例如,用臂中肌前部的旋内作用来抵消骼腰肌的旋外作用,使步态正常。

  • 确定原动肌的方法


确定原动肌,是进行动作分析十分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 成绩的基础。

确定原动肌的方法有肌电图法、病理观察法和环节受力分析法等。环节受力分析法 准确性高,而且简便易行,能够满足对体育动作的定性分析,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被 普遍采用,下面将其方法步骤予以简介。

第一步:要确定完成动作时,主要运动关节的运动形式。例如,对俯卧撑的撑起 动作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主要的运动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和肩带,即上臂在肩关节 处由后伸位运动到前屈位;随着上臂的前屈,肩胛骨也前伸;肘关节由屈曲到伸直, 其余各关节均处于固定状态,不作为主要内容来加以分析。再如,悬垂举腿时主要运 动环节是下肢在髓关节处前屈,骨盆在腰散关节处后倾,躯干腰段前屈,其余各环节 都保持固定。

第二步:根据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位置关系,找出原动肌。还以上述动作为例 说明之。

  • 俯卧撑的撑起动作:能使肩关节屈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额状轴的前面, 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等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它们就是屈肩原动肌;能使 肘关节伸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额状轴的后方,而肱三头肌和肘肌正好符合这一条 件”因此,它们就是伸肘的原动肌;能使肩胛骨前伸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其前 方,故前锯肌和胸小肌就是其原动肌。

  • 悬垂举腿:使髓关节屈的原动肌为骼腰肌、股直肌、耻骨肌和缝匠肌等,因为 它们的拉力线都位于髓关节额状轴的前面。同样道理,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就 是使骨盆后倾和躯干前屈的原动肌。


第三步:在同一群原动肌中,根据其体积和功能的大小,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如 在伸肘肌群中,肱三头肌是主动肌,肘肌为副动肌。

第四步:根据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的关系,来判断肌肉工作的性质。

  • 如果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相同,则说明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做向心 收缩,可以肯定肌肉做的是克制性工作。

  • 如果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相反,则说明拉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做离心 收缩,那么,肌肉做的就是退让性工作。


第五步:根据肌肉附着骨的运动状况,来确定肌肉工作的条件。

如果肌肉的起点骨固定,止点骨运动,称为近固定工作。如推铅球时,肱三头肌做 近固定工作,使肘关节伸直。

如果肌肉的止点骨固定,起点骨运动,就称为远固定工作。如俯卧撑时,肱三头肌 做远固定工作,使肘关节伸直。

使躯干运动的肌肉,一般区分为上固定工作和下固定工作。

确定和分析原动肌需经五个步骤,所以环节受力分析法也可称为五步分析法。五个

 

步骤中,以第一步和第二步最为重要。

  • 肌肉工作的特点


肌肉收缩能产生拉力,这种力能克服阻力引起环节运动,或用来平衡阻力使肢体保 持某种姿势,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肌肉工作。

肌肉工作性质分两大类,即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

  1. 动力性工作


动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长度发生变化,运动环节产生位移,力矩和阻力矩不平 衡。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克制性工作和退让性工作。

  • 克制性工作:其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做向心收缩,长度缩 短,环节沿肌拉力方向运动。绝大多数的体育动作都属于此类工作。例如,负重弯举的 上举阶段,就是肱二头肌和肱肌等屈肘肌做克制性工作的结果。再如,纵跳的跳起阶 段,下肢是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肌群做克制性工作。

  • 退让性工作:其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小于阻力矩,做离心收缩,肌肉逐渐被拉 长,环节沿肌拉力的相反方向运动。例如,负重弯举的下降阶段,正是肱二头肌和肱肌 等屈肘肌做退让性工作的表现。肌肉的这种工作具有保护关节不受损伤的作用。再如纵 跳的落地动作,也是退让性工作,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都要保持紧张度,以 缓冲落地时的震动,保护人体不受损伤。



  1. 静力性工作


静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拉力矩等于阻力矩,肌肉持续收缩,但长度不变。静力性 工作又可分为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和加固工作三种类型。

  • 支持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平衡阻力矩,使人体保持一定的姿态,称为支持 工作。支持工作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肌肉保持缩短状态的支持工作,如做直角支撑时,腹直肌、藤腰肌和股直 肌均做缩短状态的支持工作。

第二种,肌肉保持伸长状态的支持工作,如做马步站桩时,股四头肌做伸长状态的 支持工作。

  • 固定工作: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环节固定不动,称为固定工作。 例如,做直角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共同收缩,将肘关节固定在伸直状态;前臂 的屈腕肌和伸腕肌共同收缩,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直状态。

  • 加固工作:当环节受到外力的牵拉时,关节周围的肌肉就会持续收缩,防止关 节被拉脱位。


 

二、肌肉工作的力修将征

(-)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力学特征

  1. 单关节肌


一块肌肉的肌腹或肌腱,如果只跨过一个关节,就称为单关节肌。单关节肌一般都 比较粗短,作用力集中,收缩力大,成为环节运动的主要原动肌,如三角肌、胸大肌、 背阔肌和臀大肌等。

  1. 多关节肌


跨过两个或两上以上关节的肌肉,称为多关节肌。

多关节肌中的大块肌肉一般只跨过两个关节,如肱二头肌、股直肌和股后肌群等, 而分布在前臂和小腿的较小肌肉,一般都跨过多个关节,如指浅屈肌、指伸肌和拇长屈 肌等。多关节肌一般都细而长,有的肌腱很长。

  1. 多关节肌的特点



  • 功能性“主动不足”:当多关节肌收缩发力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 对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就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例如,当 散关节处于后伸位时,再做屈膝动作就会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股后肌群主动不足的缘 故。再如,在屈腕的情况下,再屈指就会感到很困难,这是由于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主 动不足的缘故。初练单杠大回环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抓杠太紧,当身体向前摆动时,就 会使手腕屈度增大,如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因屈指肌的主动不足而松手脱杠。

  • 功能性“被动不足”:当多关节肌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时,其余关节就不能被充 分拉长,这种现象就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例如,当膝关节伸直时,大腿在髓关 节处屈的程度就会大幅度减小,这是由于股后肌群被动不足所造成的,因为伸膝动作使 股后肌群在膝关节处被拉长了,所以在馥关节处就不能充分拉长,限制了屈髓的幅度。


事实上,在限制动作幅度方面,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往往同时 起作用。例如,在用力屈腕的情况下再屈指感到很困难,既是屈指肌主动不足的缘故, 也是伸指肌被动不足的缘故。同样,伸髓后屈膝困难,既是股后肌群的主动不足的缘 故,也是由于股直肌的被动不足所造成的。

由此可见,发展多关节肌的力量素质故然重要,而发展其柔韧性素质尤其重要,特 别是下肢的股后肌群和股直肌的伸展性如何,对动作影响很大,应特别予以重视。

浏览4,0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