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养生文化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 对保体强身、清神悦情、防病抗衰老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究,积累了大量的文 献资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历史文献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但其中一些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有些心理学思 想对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实践意义。传统武术养生的心理学思想交叉了医学心理 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三大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有对个 性心理过程的认识,也有对个性心理的要求,而且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功法练习 的实践上。下面对传统武术养生的心理学进行简单分析。
传统武术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所有的 养生保健活动都是围绕“健康”二字进行的。传统武术养生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 病,强调正气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辩证思想的 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重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把人类 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积极地预防疾病, 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传统武术养生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未病”,体现 了“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等内容。 “未病先防”是指疾病发生之前,在体育养生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养生锻 炼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已病防变”是早期治疗的同时,采取适 宜的养生方法,先安未病之脏,调理精气,防止疾病传变;“病后防复”是疾病初 愈,缓解和痊愈时采取适宜的养生措施,预防疾病复发。《管子•内业》可说是最 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为什么叫“内业”呢?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 心之术也。管子认为,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物质器官,这就把养心之术 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之上。他在谈到“得道之人”养心之术时,就提出了要具有“四 心”的心理状态:一是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二是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 明,四肢强固,可以精舍”;三是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 害”;四是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要达到四心标准,则必须 采用一定的养心方法,他归纳三点:第一,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 样,就有益于身心,能收到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伸骨强的效果。第二,平正,也 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即“喜怒忧患”。“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认为一个人要想长寿,就必须保持心境的和平中正、 节制五欲和喜怒二凶,所以说“平正擅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愤怒之失度及为 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胸”。第三,守一,专心致志,不受外 界的干扰,则能心身安乐,即所谓“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不 行,独乐其身”。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理卫生的论述就更多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强 调指出,养生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就是说,不要自负太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高,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贪欲过多,人贵能知足常乐;不做昧心欺人之事,人贵 待人以诚。这样心境会安定愉快,不会怨天尤人,烦恼不已,更不会惊慌恐惧,这 对于心理健康无疑大有裨益。同时养心与养形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静养心神 之时,配合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劳而不倦,心身兼养。孙思邈继承《黄帝内经》 “治未病”的思想,重视养生和心理卫生,他认为要真正做到“治未病”、延年益寿, 就必须调摄形体,注意不断运动,同时也要调摄精神,讲究心理卫生。他写道: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 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仍莫强食,莫强酒, 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 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备急千金要方•道林 养性》)他还论述了心理卫生(养生)的“五难”与“十二少”:五难,一曰名利不去, 二曰喜怒不除,三曰声色不去,四曰滋味不绝,五曰神虑精散;十二少,即常少思, 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者,养 性之都契也。(《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隋代医家巢元方对导引养生之术有很高的造诣。在《养生导引》中,他强调 意气并用,气随意行,导引时要做到“安心定神,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 徐徐漱醴泉……每引气,心念念送之”。运用导引,要注意选择时机,排除不稳定 的情绪。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的摄生养气和节制情欲的养生之 法,也具有心理卫生意义。他认为首先要起居有常,活动筋骨,注意营养,调节劳 逸,使生理与心理机能正常运行。他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 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 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内 篇•极言》)其次要“淡泊肆志,节制情欲。不忧不喜,斯为尊乐,喻之无物也”。
(《抱朴子外篇•逸民》)可见,传统武术养生一直都非常注重心理卫生和心理健 康,它们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节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与社会学
传统武术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产劳动实践中通过对人体本身的生理、病理、康复机制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
朴素认识的积累,发现了进行一定形式的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从而逐渐 形成了一套融合了古典哲学、医学、艺术等方面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此 理论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的运动养生方式,如武 术、导引等。当然,传统武术养生功法既然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就必然存在着一 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传统武术养 生功法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文化,对社会成员的素质及整个社会生活 的正常运行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主要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发挥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
传统武术养生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克服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对个人的负面影响。因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各 种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患上肥胖症、高 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另外,社会生产力的不 断提高也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相当一 部分人长期处于焦虑、压抑和迷惘的状态之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失眠、多梦、烦 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近代有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极大地影响了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而现代医学或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又不能很好地解决 这些问题,传统武术养生功法独特的辅助和调理作用则日益显现出来。同现代 医学和现代体育项目相比,传统武术养生功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进行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一般不受场地、时间、设施、年龄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可随 时根据需要进行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功效显著,是现代 医学和体育不可替代的,也是药物不能比拟的。通过选择适合的传统武术养生 功法,长期将意念、呼吸和形体的姿势变换进行配合锻炼,可大大缓解人们在生 活、工作当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做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从而更好地投入各种 社会角色当中,推动社会进步。传统武术养生功法除了能够促进个人的身心健 康外,还能够通过集体锻炼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相互鼓励、切磋技艺,客观上也提高了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能力以及人对社会的适 应能力。总之,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不仅对个人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陶冶情 操、身心愉悦的作用,而且对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 会学意义。
浏览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