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是人们生命深层 的渴望。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对自身健康之道也进 行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形成各种保健方法和养生之道。在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健康投注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我们常常 看到形形色色的营养保健品在市场上各领风骚,引导着消费时尚新潮流,在运动场、广场、社区、家居,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使用健 身器材和从事各种健身锻炼的人群。国家也不失时机地提倡“全民 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蔚为壮观的养生 文化现象。在养生长寿的百花园中,站桩功是一朵香幽馨远的奇 葩,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历代拳家养生健身、升华功夫的密传功法。 神拳李洛能,形意巨匠郭云深、车毅斋无不是从中走出来的大成就 者。意拳宗师王茅斋先生对站桩功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并极力倡 导,使其形成完整的功法体系。它对养生和搏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 值和奇特的功效。浑圆桩功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分,养生桩侧重于 养生,技击桩主要为技击格斗而设,两者各有侧重,功夫到了一定 程度后,二者又彼此混融,合而归一了。站桩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的过程,它外表看上去不动,但内里的运动变化却非常丰富。

初学站桩的人,大都会感到不舒服,不是这儿痛就是那儿别扭 难受,但不用多久就能逐渐适应了。随着站桩的深入,我们的体会 也越来越多,如舒服感,热感,酥麻感,胀感,大、小、沉、凉、高、远感、飘浮感,等等。其感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表及里, 由里及表,或表里俱发,不同阶段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些感觉往往 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不可妄自贪恋追求,要勿忘勿助,来 者不拒,去者不留,处变不惊,顺其自然。与此同时,人的身体素 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如许多疾病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人越来 越有精神,体质逐渐由弱变强,身体由僵紧变得松柔协调,脏腑得 以濡养,经脉得以疏通,气血得以净化,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整个 人内气充盈,精神含蓄,步履稳健轻盈,动作笃实浑厚,身手灵敏 迅捷。当你登堂入室以后,你也许会进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就祛病健身而言,桩功可以起到治疗疾病(辅助性的治疗,但 对疑难杂症,在很多人身上又有出乎意料、近乎神奇的效果)、预 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下面试从几个方 面做初步的分析探计。

一、“生命在于运动”,但要运动得合理,合乎科学,合乎生命 健康之道。从养生角度讲,许多运动对生命健康的影响是令人担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易造成憋气、努气的毛病。憋气使机体运动 时所需的大量氧气不能及时吸入,氧摄入量少于氧消耗量,出现氧 债状态,同时机体内产生的主要废物——二氧化碳,也由于同样原 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速度越快,力量越大,时间越长,则氧耗量 也就越多,所造成的氧债也就越大。如200米短跑竞赛,短短20多秒可跑完全程,然而却要欠下90%左右的氧债,这笔大量的氧债, 必须等到跑完全程后,才能开始偿还,身体健康者也需要大约一个 小时才能还清这笔氧债,它对心脏及其他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也同 样令人担忧,这也是许多人在步入中年以后,身体健康状况迅速滑 坡的重要原因所在。至于身体虚弱的人根本就无法承受这种氧债的 负担。

桩功锻炼则不然,它要求在骨骼支撑的情况下,肌肉、骨骼、 骨神经、意识等充分放松,神经处于内抑制状态,呼吸、脉搏较锻 炼前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在运动中休息,休息中运动。由于肌肉的 充分放松,体内的气血运动旺盛有力,筋肉皮表的毛细血管扩张, 平时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变得粗壮,投入循环工作。这也是站桩 中热感、胀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筋肉表皮也得到有效的 滋养和锻炼,经络得以疏通.,一般的疾病都得到有效调理。如桩功 锻炼有素者,面部都呈现健康的气色,并微微泛有光泽,皮肤变得 细腻。随着练功的深入,其热感或其他功感将会在五脏六腑中出 现,这意味着肌体的锻炼修复已深入到五脏六腑层,再进一步将深 入到骨骼骨髓层,到这一层,体内各种疾病就基本被清理干净了。

站桩时间越长,毛细血管开放越多,外周血管阻力越小,这也 是直接减轻心脏过重负担的方法。站桩练习日久,呼吸自然变得 深、长、细、缓,呼吸加深使血液更充分携带氧气,保证机体与外 界气体交换作用加快,保证了血液气体的迅速搬运,使组织在运动 进行期间内能够及时得到大量的氧气,同时又能使组织之间所产生 的二氧化碳随时排出体外,增强机体功能状态,激活机体潜在能 力,使机体得到修复和滋养,促进健康长寿。

二、祖国传统医学、易理及现代生物场等理论认为,人体是小 宇宙,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之间无时无刻不 在进行着气息和能量的交换,人体的生命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生 ;

命能量的摄取、运化、积蓄、耗散的过程。如人体通过呼吸饮食等从自然中摄取营养和能量,保证机体的正常运动,促进机体的生长。空气中的负离子及其他已认识到和未认识到的种种能量,从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状态,这种影响,我们不妨统称 为人体能量的积蓄和耗散。

桩功锻炼过程就是能量积蓄和提炼的过程。比如当你工作一天 下来,感到很累很疲倦的时候,如果站桩锻炼一段时间,你会发现 在最初15分钟左右时间内,会感到特别的舒服,心很容易静下来, 很快你会感觉精力恢复,疲劳尽去。为什么呢?因为站桩是积蓄能量 的极佳途径和方式,至于能量是怎样积蓄的,机理是什么,这需要 进一步研究和界定。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体力自然就能恢复过 来。大约一刻钟后,心绪会有波动,静定状态有所反复,这是能量 提炼的现象。继续站桩,不久静定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新的感觉就 会不断涌现,或热、或胀、或麻、或通透感、或清凉感、或什么感 觉也没有,只是特别松特别静,这是桩功中能量的提炼、运行、升 华的反应,它可以起到修复身体,提炼、净化精气神的作用。

总体上讲,人在青年以前能量积蓄大于消耗,人体机能处于蓬 勃上升时期,即使有病变反应,也不太明显,治疗对症的话将很快 恢复。这个时期如能进行桩功锻炼,能量将逐渐提升,能使机体处 于非常健康状态,并且一生受益不尽。中年以后,能量积蓄逐渐小 于消耗,人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如果机体受到损伤、产生疾病, 修复将比较慢且困难,当然此时桩功的锻炼还为时不晚。

人体如果长期处于能量的消耗大于补充状态,元气将出现亏损 现象,体内垃圾也很难得到及时清理,人体就会形成各种疾病,严 重会形成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让医生也无良策,难以根治。因 此,明智者都能及早预防和锻炼。桩功锻炼易学易掌握,若能深入 下去,能量耗损将会得到及时补充,身体病变会得到及时修复,健 康长寿将不再是单纯的梦想,而是正在构筑的现实。

三、生活方式致病,这是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进入市场经济 的今天,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问题也将更加突出。比如体力 劳动者,生活大多缺乏规律,他们多动少静,而且动的人又多是超 负荷的大量消耗,致使机体的关节、内脏负担过重;如果少年时期 就瘦弱,再长期超负荷劳作,在营养不良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还 会诱发各种脏腑疾病,很多体力劳动者因青少年时期体力透支,中 年后浑身关节、五脏六腑过早老化,过早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现 代医学虽然发达,但解决不了他们得病的根本原因,如生存条件、 营养不良等。这并非说是体力劳动者就不能通过练功等手段来改善 自己的状况,相反,则是很必要的。当知道自己得病或可能会得哪 些病的原因时,也不要怕,尽管外部环境、外部条件一时难以改 变,但能改善自己的内部条件。要自力更生,求己为主,求人为 辅,树立正确的和病魔作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在功法选择上,应 以静养为主,以静求动,不动或少动,动静结合要合理,以增加自 己体内的能量补充,使筋骨、脏腑、肌肉得到合理适当的休整和调 养。在养中劳,劳中养,减少自身关节及脏腑间的磨损,通过劳养 结合,增加机体能量,使自己劳而不衰,用同样的体能完成更多的 工作量。而无病者则更要未病先防,以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同时 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一切不利健康的因素。这样的 话,你本身已在开始延年益寿了。

至于脑力劳动者,得的多是懒体病、烦恼病、营养病,因为工 作的性质决定他们静多动少,身体关节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加上营 养过剩,大多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肥胖状态。他们年青时为事业激 烈竞争,大脑始终呈现紧张状态,用脑过度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与休 整,所以易得神经衰弱、头疼病等。加上脑动体不动,就造成脑体 劳逸不平衡,有的甚至消化不良,得病后又不明原因,反而少运动 多营养,形成越营越不养,又造成了肠胃负担,不但不减病,有的 甚至适得其反,人为添病。现实生活中的脑力劳动者为了学业、事 业,大多数人都戴眼镜,很显然,这是长期用眼过度而得不到及时 的体养调整造成的。就其本体而言,脑力劳动者随着职业年龄的增 加,生活节奏渐渐地慢了下来,长期的营养多余和静多动少(比如 上班坐办公室,出门坐汽车,看电视坐沙发),而动的始终是大脑, 所以,造成了气血浮动于上体,使大脑、心脏器官的负担过重,出 现了上体肥重、下肢虚软、头重脚轻的现象。不少人到了中老年 后,还逐渐出现了心脏类疾病、脑类疾病(兴奋、失眠、神经衰弱、 高血压)。随年龄的继续增长,坐多站少,又致使骨质疏松、骨质增 生、骨刺、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接踵而来。另外,脑 体劳逸不合理和长期烟酒无度、高营养沉淀积累还会形成各种肿 瘤、内分泌失调,等等。

综上所述,脑力劳动者为防治疾病的过早到来,应以静站调心 养体,合理的运动疏通经络,让动静结合起来,使浑身关节、脏腑 等在运动中补充能量,畅通整体气血,使其运行有序,达到祛病强 身,肌体旺盛的目的。

生活中有不少入迷恋或从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嗜酒、嗜 烟、过分美食、沉迷赌博、夜生活、网上生活、纵欲无度,等等。 这些都像毒品一样在侵蚀着人们机体的健康,使人早衰早亡。只有 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跳出来,科学合理的锻炼,才能有望健康长 寿。从练功中引发出的良好功感,为人们展示了健康长寿的美好前 景,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感觉,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健 康长寿的欲望,改变人们的认知,坚定人们的信念。练功不仅可以 改造人的生理,而且可以修正人心,改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 界观。本功修炼的过程,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练功深入后内外 浑圆一体,熟谙养生之道,探究生命真谛。很多坚持练功的人,不 仅病治好了,而且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得到校正,如一些人戒掉 了烟酒,不再迷恋打麻将,不再放纵自己的欲望,练功成了他们生 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精神的高级享受。练功使他们的心沉静深远, 精神变得晶莹澄澈,思虑缜密深远,行为坚定果断,处世随机圆 熟,临危清逸大勇,做事尽心尽责,待人侠骨佛肠。

拳坛巨匠王苓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大成拳),如同一枝奇葩屹 立于中华武林百花园中。几十年来,他的众多弟子传人在继承其学 术思想的同时,结合个人心得体验,不断地丰富发展,使这个拳种 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社会上近年来出现了心会掌、浑圆功、 意拳理法等,其实这些名称大多都没有脱离王萝斋先生的拳学哲 理。名字只是符号而已,重要的是内容。

意拳理法中的“浑圆”指天地人宇宙浑圆,不露棱角,圆通周 到,气质浑圆。浑圆符合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本门功夫是由内向外 修炼的一种武术。通过内功练习,可以打通人体奇经八脉,积累巨 大的能量,化于神气之中,达神圆、意圆、气圆、力圆、法圆之境 界。在内功(桩功)的基础上,逐步展开试力、找力、发力、蛇缠 手、断手、散手等功法系列练习。桩功是培养拳劲的基础。试力是 将桩功所产生的力量运动起来,微动中引发力量灵活变化。找力是 试力和发力的过渡时期,赵道新先生讲:“慢慢试着找,找到了再 发力,不要盲目发。”找力要把握筋骨肌体松胀自如,这一环节直 接决定发力的层次和质量。发力是将全身内外能量瞬间倾泻达于体 外。蛇缠手是推手的高级阶段(是摔跤、柔道、推手的克星)。在双 方接触时,随时缠化对方,有效地控制局面。断手要像快刀斩乱麻 一样,迅速断开对方拳脚,破坏对方的纠缠。散手要经过定、活、 变三个层次的练习,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当今国外的搏击采用举杠铃、打沙袋、实心球、跑步、跳绳等 来增强体质,这种训练方式是由他们身体先天条件和文化背景所决 定的。如果中国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条件,盲目搬西洋的训练方 法,在肌肉力横行的世界擂台上,我们将很难占有一席之地。中国 难道就没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吗?流传千年的中华武术就是针对中国 人的体质和精神而设计制定的。就以爆发力为例,本门功夫所训练 出来的爆发力之作用之大,令人匪夷所思。实验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是高效的,是最适合中国人的。

张广玉先生通过多年修炼及数百场的实战交流,深思妙悟,合理吸收各家拳学精华,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将内三层外三层功夫 融会贯通,养生长寿练用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意拳理法 是一种哲学和理性的艺术,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浅修浅得益,深 修深得益,人们在修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桩功的形成在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尽管功法千变万化,但功理却有妒相通融合之处,我国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中,在强身、健  身、驱病疗疾方面写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 1 肉若一。”其意是说:要想身体健康,防治疾病,必须独立守神。春秋战国以 后许多文人、武士、学者专家也都把站、坐、卧的形式锻炼作为防治疾病, 延年益寿的法宝。浑圆桩功既是健身的桩功,更是通往高级武功的途径。随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选择科学合理的健身之道已成为生活的必需。

浑圆桩功因其功法简单,效果显著,备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被国家武协作 为优秀功法之一向全国推广、普及。

第一节浑圆桩的基本姿势和要领

浑圆抱球养生桩是一种磨炼意志的功夫。修习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排 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神态轻松自如,蓄意雄浑,力量 虚灵,天人合一,自然而然。

一、基本姿势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站立。两膝似曲非曲,身体保持中正,腰直而不挺, 胸部略内含。两手胸前环抱成椭圆形,手指张开,距胸前约20厘米左右。两 手间距30厘米左右,右手不往左来,左手不往右去。两手高不过眼,低不过 小腹。浑圆桩姿势可由大到小进行。

两眼平视,似闭非闭。嘴自然合拢,将口中津液慢慢咽下,呼吸自然。 将全身内外各器官神经意识、气血肌体、经络穴位以及毛发都要放松入静

(非松不静,非静不松,松静自然)(图1-1 ) o此桩为本拳的基本功。

意想两手胸前如抱一纸球,不要过紧,也不要过松。过紧会把球抱瘪, 过松球则会掉下来。过紧为僵,过松为懈,不松不紧,舒适得力。

休息桩

可作为浑圆桩站久感觉劳累疲倦时的桩功C

休息桩的基本姿势与浑圆桩相同,唯两手 臂慢慢放至身后腰部劳功穴向内,按在腰眼处 (图 1-2)。

扶按式

扶按式桩法基本姿势、要求与浑圆桩相 同,唯两掌心向下,两手稍高于腰带,意想两 手掌各按一个水中浮球(图1一3)。

扶按式桩法对高血压、眼病、耳鸣、牙 痛、咽炎、气管炎、胸膜炎、肺病、心脏病、 肝病、肠胃病、腹胀等多种病的治疗有特效。低血压、胃下垂、子宫下垂、 肾下垂、脱肛患者禁练此式。久练扶按式桩法可练出压弹力。

高手托式

高手托式桩法基本姿势、要求与浑圆桩相同,唯两手掌心向上,两手高 与肩齐,有上托的意识(图1-4)。

高手托式对低血压病有特效(高血压患者禁用此式)。久练高手托式,可 练出托掌力。

抱球坐式

坐在椅子边、方凳或床沿上 均可,两腿分开,小腿直立,两 脚平放于地,两脚间距离与自己 肩同宽。两手臂成椭圆状环抱胸 前。其他要求同浑圆桩相同,两 眼可闭可睁。此桩适应下肢有病 和体弱不能站立者练习。

自然坐式

自然坐式要求和抱球坐式相

同,如抱球式桩法练久了,感觉到两手酸累可将两手臂落下,两手心向下, 放在两膝盖上(图1-5 )o

仰卧式

站桩累了或老年体弱、病患者均可做卧式,仰卧在床上,两腿自然伸直, 脚尖向上,两手如抱球,两臂悬空,肘悬空。也可两腿伸直,两掌靠在两腿 的侧外,或双掌心向下放在床上。图片1 图片2

当浑圆桩功有了一定功力,便可以用以下意念假借的方法注得整体浑圆力。

身体做前后摆动,重心向前、后移动到前脚掌与后脚跟上。初时感觉 脚下无根,站不稳,一段时间后便自如了。意念假借自身站在水中,前后摆 动将水荡起。然后再进行左右、上下、螺旋练习,意念同上。

初习桩功时,意想自己沐浴在春风中,在大动、中动、小动、微动中 体会春风拂过身体各部位的感觉。有了以上体会后,进而在不动中体会春风 拂过身体各部位及穿膛而过的舒适感觉。

二、意念引导

练浑圆抱球养生桩只要精神集中,心安意静,注意体会,很快就会有功 感,手心、手指、手背会出现气血流动的感觉,并产生麻、热、胀、轻、重 等功感反应。能感觉到气血流动即为得气,要守住它。当然意念不要太重, 以似有似无、若存若亡为佳。然后对它作适当内视引导。意念内视引导分三 层功夫进行:第一层为皮下肌肉层通;第二层为五脏六腑通;第三层为骨骼 骨髓节节通。

第一层功夫意念诱导

意念引导气血由手向小臂、肘部、大臂、肩胛处流动,往背腰延伸到胸腹、 大腿、小腿及脚部。此为第一种意识诱导方法。手部及整个上肢部有反应,但 不往肩部走时,可以把思想转移到双脚上,让脚部生产麻、热、胀、轻、重等 功感反应。然后引导它向小腿、膝部、大腿、臀部、腰部、背部、腹部、胸部、 肩部扩展,与上肢的反应沟通起来。此为第二种意识诱导法。如果第二种方法 练习中气血运行至膝部或大腿臀部不再往上行时,可以把思维转移到腹部或腰 部,使此部气血通畅运行。然后再引导气血作上下扩展沟通,同时采用以上一、 二种诱导路线。此为第三种方法。如果前三种方法效果都不明显,可运用第四 种意识诱导方法——自由选择法,也叫任意体会法。即任意体会身体任何部位 的气血运行反应,或者只需要安静耐心地站下去,顺其自然。一般情况下,手、 脚、四肢功感来得比较快,用意一诱导就有,而腹部、身躯则相对慢些。另外 有些人身上各种功感反应会不均衡,这时可以适当增加功感薄弱区的意识诱导, 但意念不要太重。当全身皮下肌肉都有气血流动并产生麻、热、胀的功感反应 时,为皮下肌肉层通,谓之第一层功夫。

第二层功夫意念诱导

在全身皮下肌肉层气血畅通后,引导气血往内脏器官发展,运行路线是: 心脏一肝脏一胆一脾脏一肺一肾一食道一胃一大小肠一膀胱。也可以采用任 意体会法,如意想肾部,肾部意感到气血运行畅通后,再向其他器官引导。 如果内视引导中发现某个器官不舒服或有疼痛感,说明那里气血不通,或有 病灶,这时可以放松意念,或转移到其他部位,随着练功的不断加深这些反 应便会消失。功感到了任何器官,练功者都会有明显感觉,练功者应静心体 会。当心、肝、脾、肺、肾、三焦、膀胱、大小肠、胃、胆都有了气血流动 的感觉,即为内脏器官通,谓之第二层功夫。

第三层功夫意念诱导

第二层功夫内脏器官通了之后,用意识诱导气血往骨骼、骨髓里发展。 运行的路线为从两脚骨骼开始,经小腿、膝关节、大腿、胯部骨骼、尾骨, 再经腰、背椎、颈、头、额、上颌、下颌骨骼,再经肩胛骨、大臂骨、小臂 骨到两手十指骨,然后再从十指、两手骨骼经小臂、大臂、锁骨、下胸肋骨, 再经胯部骨骼、大腿骨、膝盖骨、小腿骨直至两脚、十趾骨骼,当全身骨骼 骨髓气血都贯通,并产生麻、热、胀、轻、重的功感反应时为第三层功 夫——骨骼骨髓节节通。在此基础上,一、二、三层可以同时内视,气血流 通全身内外形成一个浑圆整体,为内部浑圆球产生打下了基础。此时,全身 麻热胀,遍体气血流,经脉畅通,身体微动骨骼便嚅啪作响,常有雾茫茫的 光束出现,练功者已能与大自然灵气融为一体,息息相通。此时练功者精满 浑圆身、神圆、意圆、气圆。

气通三层后,全身经络穴位已能全部打通,人体已深感如脱胎换骨精气 神十足,胸腹厚实,在抗击打方面已能抗住任何人的重拳击打,此时本能气 血鼓荡,可震伤对方。这一段取得了一定成绩后,还需经过老师作进一步的 点化,并刻苦努力、多实践来提高自己。

具备了三层功夫更要在松静上下工夫,逐步深入到“深静”。由于人体经 过长期的锻炼,意到哪儿,哪里便像水一样透明,体内的分解与合成由量变 到质变层层生长。到了中层功夫后,不仅能体会到,还能听得到体内出现嘶 嘶声。随着功夫的渐渐增强,同在一起练功的人也能感觉得到。由定静到虚 静灵静的时候,从精神到肌体已经净化的相当好了,如呼吸方面,不光从口、 鼻中呼吸,而且全身内外都在呼吸。从虚静过渡到化静,功能便可无所不为, 万物通灵。到了意静、圆静、真静、忘静,大智大慧,超常长寿。

三、呼吸运行

人们为维持生命活动,都要靠营养物质在体内进行氧化代谢而取得机体 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机体细胞在进行氧化代谢时,必须依靠呼吸把外 界环境的新鲜空气吸入体内,再把废气从体内向外排出。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外呼吸又称肺呼吸。指外界环境中的气体通 过呼吸道与在肺部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2)气由肺经过血液循环送到各个组 织,再从各个组织运行到肺。(3)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通过这三个环节,被输送到细胞内,细胞在代谢进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则被 排出体外。

第二节 浑圆桩功中的“气血津液”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的

赤色液体。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 "遴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皮下肌肉层、五脏六腑层、 £二: 骨骼骨髓层进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人体内的机能活动。所以说气、 《

血、津液即是人体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人体各功能活动的产物。机 "

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津液, r: 而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概念包括两方面 含义。其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必然产物。所以,人的形体构成也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故曰:“夫生化之道, 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聚则形成,气散 则形亡。”其二,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生存于自然界中, 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如:需要从自然界中摄取饮食水谷(水谷之气);从自然界中吸入氧气(呼吸之 气)等。这些自然之气被摄入人体,经过代谢后能够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维持 人的生命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

气的来源有两个方面:(1)从先天获得。胎儿在娩出前从父母身上禀受精 微。禀受的精微称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部分。(2)从后天获 得。人出生以后,从自然界获得水谷精微和清气。获得的水谷精微和清气称 后天之精。

气的生成过程:精化为气。人体的气,就其生成而言,有先天和后天两 方面。先天之气是禀受于父母的精气,后天之气来源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即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 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脾胃的运化
功能,才能从饮食中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则靠肺的呼吸功能 才能吸入。因此,气是通过肺、脾胃和肾等器官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 天之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的。其生成过程为: 先天之精气在肾的作用下,出肾间(命门)向上经中焦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相并,至上焦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形成了气。气形成之后,在肺的作用 下,输布、运行于全身。

气的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活动的根本,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布于人 体不同部位的气,各有其功能特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是指气的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 微物质,它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 功能,能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长、输布、排泄等。

(2) 温煦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着正常的循行。血 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着正常的循行。

(3) 防御作用。防御作用,是指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正气受 伤,邪气方张”。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入侵;另一方面还可驱 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入侵。或者虽有邪侵入也不易 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

(4) 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和腹腔脏器等有固护、 统摄和控制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固摄血液。防止 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其二,固摄汗液、尿液、唾液、 胃液和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的丢失。其三,固摄精微, 防止其妄泄。其四,固摄脏器的位置,使之相对稳定而不移。

(5) 气化作用。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 气、血、津液的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有促使体内精微物质化生和转 化的作用。气的这一作用,促使饮食物转成水谷之精微,然后再化生成气、 血、津液,津液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成 糟粕。人体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适当的物质,经过同化,转变为人体的 组成成分;同时,经过异化,将人体自身组织中的陈旧部分排泄到周围环境 中去。机体内这一物质代谢过程,是通过气的气化作用而实现的。

气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气之所以能够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 是因为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其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人体的气,从总体上说是由肾中之精气、饮食水谷和自然界清气三个部
分在肾、脾、胃、肺等器官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根据其主要来源、分布部 位和功能特点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 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 者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气化于精,藏 于命门,故为三焦之根本者也。

二、血

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的基本物质之一。血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其一,血是赤色的液体,揭示 了血之物质性。其二,血是富有营养的,揭示了血的主要功能。其三,血循 行于脉中,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条件。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或“离

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它丧 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

人体的血液有两个生成途经:水谷精微化血和精化血。

水谷精微化血。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 谷精微经脾的作用上输于肺,并与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 于脉,化而为血。

精化血。肾精化生血,主要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来实现。肾主骨,肾 精可化为髓,髓充于骨,可化为血。“肾之精,并注于骨而为髓。”“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总之,血液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 心、肾肝等器官即功能活动来完成的。不论是直接由水谷精微化血还是由肾 精化血,都是从自然界摄取来原料,这点与气的生成来源一致,故古人认为: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是由其组织成分决定的。血必 须在经脉中正常地运行,这是血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的前提条件。血在脉中 循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将营养 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借予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故曰:“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内脏、四肢、五官、九窍、百骸)无 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其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

能发言,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者,神气也。”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 才能维持正常。

血的循行

血液在生理情况下循行于脉中,沿脉管流行于全身各处,环周不息,运 行不止。脉管的完整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此外,心、肺、肝、 脾四脏对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主血脉,是血行的动力。血液能正常地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行,主 要靠心气的催动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气的功能之一,是 贯心脉以行血气。此外“肺朝百脉”,其含义一为: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 汇聚于肺脏。二为:血液布输全身,是在肺气的作用下进行的。

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使之不致溢出脉外。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不同情况, 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此外,肝 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一方面保障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对血液 通畅的循行也起着作用。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 胃,血有生矣。”

三、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如肺津、 肾水等;各脏腑器官所分泌的液体,如胃液、肠液、涕、泪、涎等;及水液 代谢的各种产物,如汗、尿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津、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区别。一 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分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 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津和液本属一体,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 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成,所以常津液并称,一般不严格区分。

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一个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脾小肠的作用而生成。 此外,大肠吸收部分水液,故有“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之说。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依靠脾、肺、肾等脏腑的协 调作用而完成的。津液的输布需要脾、肺、肾等脏腑的作用,津液的排泄需 要肺、肾、膀胱等脏腑及口鼻、皮肤、二阴等器官的共同作用。津与液在输 布的部位方面有所区别:津主要被布散于媵理、股内、孔窍等处。液主要被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处。被输布于体内各处的津液,可渗入经络, 还归于经脉中。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作用。一般来说,津主要发挥滋润作用,液主要发挥濡养 作用。被输布于肤表、孔窍等处的津,能滋润皮毛、肌肤、眼、鼻、口等。 被灌注于内脏、骨髓、脑等处的液,能濡养内脏,充满骨髓、脊髓、脑髓等。

浏览6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