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 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排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 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 传统武术养生重视呼吸的锻炼,动作的开合升降与呼吸相配合,多采用“深、细、 匀、长”的呼吸方式。一方面,这种深长的用力呼吸不仅使更多的呼气肌参与收 缩以及收缩加强,而且吸气肌也主动参与收缩,使呼吸肌得到有效的锻炼。另一 方面,这种匀、细的呼吸,使意识集中在呼吸运动上,呼吸时的各种感觉冲动传到 神经中枢,又受到神经中枢的及时反馈,形成闭合的传入、传出环路,从而使得呼 吸调节系统得到锻炼。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对参加五禽戏功法锻炼6 个月的67名受试者进行呼吸气成分的分析,受试者通过练习,肺活量明显增大, 安静状态的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下降,氧利用系数升高,呼出气中二氧化碳 百分含量升高。说明这种深慢呼吸不仅明显降低了呼吸道解剖无效腔的相对比 例,而且提高了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效率,这对于提高 练习者肺通气和肺换气能力有着明显作用。
刘洪广(1993)利用现场遥测发现,练太极拳时呼吸的节律和强度呈现低频、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高深度、持续稳定的形式,并且有吸短呼长、吸轻呼重的特点。特别是随着负荷 强度的逐渐增大,呼吸频率反而下降,这一点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锻炼项目的一 个显著特征,说明太极拳运动提高了呼吸系统的工作效率。在运动负荷增加的 同时,依靠增强呼吸深度、减慢呼吸频率和提高摄氧量来保证机体需氧量。太极 拳细匀柔缓深长的呼吸方式与胸廓的开、合、提、降等动作结合,加大了胸廓活动 的幅度,发展了呼吸肌,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改善了肺通气和换气的功能,因而 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以上研究均表明,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能有效改善呼吸机能。长期的传统武 术养生锻炼,使呼吸肌的收缩能量增强,胸廓运动幅度加大,膈肌的收缩与放松 能力提高,从而使肺活量增大,安静状态的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下降,提高了 肺通气和肺换气能力。呼吸中枢的神经调节能力得到改善,出现呼吸用力省、效 率高的“节省化”现象。
三、传统武术运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是高等动物机体生存的最 重要条件之一。传统武术养生动作缓慢柔和,是一种讲求全身各部位运动的中 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生理学认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 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在进行传 统武术养生锻炼时,各组织器官代谢过程增强,耗氧量增加,因而心血管系统功 能也相应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以满足肌肉活动时对氧的需要。心输出量的增 加,不仅使全身各组织器官血流量增多,每分钟总的血流量较安静时大大增加, 而且血流量的增加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不同器官需要重新分配。心脏本 身和参加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加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血流 量减少,这些变化和适应都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的结果。另外,传统武术养生 运动通过躯体的开合屈伸对心脏起到按摩挤压的作用。经常参加运动不仅能使 心脏功能增强,同时也能提高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 荷的适应能力。张林(1994)的研究发现,参加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PWC130机 能试验负荷功率比普通老年人有明显提高,运动负荷前后的STI和血液动力流 变学参数变化明显,运动后恢复速度快,在安静、运动即刻和恢复期各状态的心 肌耗氧量低于普通老人,这表明太极拳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对运动 负荷有良好的适应性。另外,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者的心率、每分钟输出量、心 脏指数、左心室有效泵力指数均明显增加,收缩压与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微循环
半更新率增加,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和微循环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这些结果说明, 练习太极拳的人练拳时心脏工作效率提高,以较小的能量消耗即可满足全身代 谢的血液供应,心脏、血管、微循环的机能处于有利适应机能代谢需要的状态,从 而提高了心血管机能水平,减轻了心脏的生理负荷。
另外,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的研究也表明,经过 6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练习,受试者在75W功率自行车定量负荷运动后 的心率减慢,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试验后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下降,与实验前比较 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提高练习者心血 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实验表明,经过系统的、长期的传统武术锻炼,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减少,心脏 功能提高。由于锻炼,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机能平衡,使精神紧张消除,心脏 负担减轻,周围血管的紧张度降低,以及血液循环通畅、心肌供血量增加和心肌 舒张间期心脏的应激能力与适应能力增强。
四、传统武术运动对身体素质的作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平衡、柔韧和灵敏等。传统武术养生以 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调节相结合为主要特征,与其他体育健身 项目一样,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身体素质。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时,全身肌肉、关 节、骨骼、韧带、筋膜都要充分调动,这就增强了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发展了肌肉 力量,使肌肉放松能力增强,韧带、筋膜拉长,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大,提高了力量 素质和柔韧素质。另外,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还讲求“虚实分明”,要求身体重心的 变换轻灵、平稳,有效地锻炼了身体的平衡能力。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研究表明,经过6个月的 “健身气功•五禽戏”练习,受试者体前屈程度明显提高,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明显 延长,背力增加明显,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五禽戏练习能够 提高练习者的力量、平衡、柔韧等身体运动素质。
五、传统武术运动对消化吸收系统的作用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新陈代 谢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消化系统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众 所周知,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近年来的大量心身医学实验研究和临 床观察的结果,证实了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诸多病因中社会心理因素是重要因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素之一。传统武术养生中“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调神炼意”方法,使得心理趋 向平衡,避免心理失衡给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再者,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时注重脊 柱的开合、扭转、俯仰,对内脏器官起到按摩挤压作用,使胃肠等消化器官的血液 循环得到改善,消化管的蠕动加强,消化腺的分泌机能提高。此外,腹式呼吸使 横膈膜运动幅度增加和腹肌运动加大,对腹部脏器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因而对 胃部的运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等均有良好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呼吸的改善。因 此,传统武术养生能间接或直接对消化吸收系统起到锻炼作用,产生良好的健身效果。
六、传统武术运动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
稳态是生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是保 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器官维护正常生存 和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内外环境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这种机体适应各种 变化的过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重要的维持、恢复 内环境的调节系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内分泌腺的 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系统,特别是非特异性免 疫系统的功能。传统武术养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对身体姿势、呼吸、 意识和心理进行整体的调节,达到“形、神、意、气”的统一。实际上“内外兼修、形 神兼备”的锻炼是追求人自身内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这种对 “和谐状态”的追求与人体“内稳态”的调节是相统一的。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无论 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和动静 交替,练习后心情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自信心,从而消除了不良情绪对免疫抑 制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浏览4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