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气之所以能够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 是因为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其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人体的气,从总体上说是由肾中之精气、饮食水谷和自然界清气三个部
分在肾、脾、胃、肺等器官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根据其主要来源、分布部 位和功能特点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 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气化于精,藏 于命门,故为三焦之根本者也。
二、血
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的基本物质之一。血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其一,血是赤色的液体,揭示 了血之物质性。其二,血是富有营养的,揭示了血的主要功能。其三,血循 行于脉中,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条件。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或“离
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它丧 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
人体的血液有两个生成途经:水谷精微化血和精化血。
水谷精微化血。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 谷精微经脾的作用上输于肺,并与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 于脉,化而为血。
精化血。肾精化生血,主要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来实现。肾主骨,肾 精可化为髓,髓充于骨,可化为血。“肾之精,并注于骨而为髓。”“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总之,血液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 心、肾肝等器官即功能活动来完成的。不论是直接由水谷精微化血还是由肾 精化血,都是从自然界摄取来原料,这点与气的生成来源一致,故古人认为: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是由其组织成分决定的。血必 须在经脉中正常地运行,这是血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的前提条件。血在脉中 循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将营养 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借予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故曰:“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内脏、四肢、五官、九窍、百骸)无 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其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言,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者,神气也。”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 才能维持正常。
血的循行
血液在生理情况下循行于脉中,沿脉管流行于全身各处,环周不息,运 行不止。脉管的完整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此外,心、肺、肝、 脾四脏对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主血脉,是血行的动力。血液能正常地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行,主 要靠心气的催动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气的功能之一,是 贯心脉以行血气。此外“肺朝百脉”,其含义一为: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 汇聚于肺脏。二为:血液布输全身,是在肺气的作用下进行的。
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使之不致溢出脉外。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不同情况, 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此外,肝 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一方面保障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对血液 通畅的循行也起着作用。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 胃,血有生矣。”
三、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如肺津、 肾水等;各脏腑器官所分泌的液体,如胃液、肠液、涕、泪、涎等;及水液 代谢的各种产物,如汗、尿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津、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区别。一 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分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 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津和液本属一体,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 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成,所以常津液并称,一般不严格区分。
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一个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脾小肠的作用而生成。 此外,大肠吸收部分水液,故有“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之说。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依靠脾、肺、肾等脏腑的协 调作用而完成的。津液的输布需要脾、肺、肾等脏腑的作用,津液的排泄需 要肺、肾、膀胱等脏腑及口鼻、皮肤、二阴等器官的共同作用。津与液在输 布的部位方面有所区别:津主要被布散于媵理、股内、孔窍等处。液主要被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处。被输布于体内各处的津液,可渗入经络, 还归于经脉中。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作用。一般来说,津主要发挥滋润作用,液主要发挥濡养 作用。被输布于肤表、孔窍等处的津,能滋润皮毛、肌肤、眼、鼻、口等。 被灌注于内脏、骨髓、脑等处的液,能濡养内脏,充满骨髓、脊髓、脑髓等。
参与血液的生成。津液经经络渗入血脉之中,具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 作用。而且津液又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 而渗经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调血。”“中焦蒸水谷之津液,化而为血, 独行于经隧,以奉生身。”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各部分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对调节机体阴 阳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为五,天寒 衣薄则为溺为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说明津液的代谢常随体内生理情况和外 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阴液与阳气之间的动态平衡。
排泄废物。津液在其自身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处的代谢产物搜集 起来,不断地排出体外,使机体各脏腑气化活动正常进行。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三者均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成方面,均离不开水谷 精微;在生理功能上,常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存在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 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 输布等方面有密切关系。故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 乃阴阳互根。”
气对血的关系。气对血的关系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 行血,气能摄血,即所谓“气为血之帅”。
血对气的关系。血为气之母有两个含义: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 若不附于血中,则漂浮不定而无所归;另一方面,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
供水谷精微。气与血在生成上相互促进,在运行上相互依托。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在生成、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气能生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气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2) 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
(3) 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 均属于阴,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气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1) 血对津液的关系。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 液。
(2) 津液对血的关系。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输布于肌肉、媵理 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经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
以上介绍了气、血、津液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通 过浑圆桩功的修炼,能使气、血、津液在体内沟通流畅,互相平衡。
养气生血,气行则血行,血旺则气盛,从而达到祛病疗疾,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的效果。
第三节浑圆桩功的训练要点
一、 拍打训练
当桩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气血之感遍及全身以后,便可进行拍打训练。
初练时,(1)原地拍打;(2)全身晃动起来拍打;(3)配合各种步法、身法做 上下、左右、前后的拍打,并可在旋转、折叠、闪展腾挪中进行拍打。
拍打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拍打时不憋气,不努气,自然呼吸。然后 再二人配合,或多人进行踢打,这样一可以清除全身病灶;二可以练就谈笑 间任人击打的本领。通过拍打,使筋能长,骨能坚,肌肉产生弹性,灵触度 极强,适应自由搏击的需要。
二、 训练原则
桩功训练的三条原则:松、静、意。
松:首先指思想放松,无任何精神负担,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然后肌 肉放松。练功时,可先让头脑和意识自我感觉,口中念着放松,体会身体前
后左右是否放松,或请人看看是否自然放松。放松,本身就能增加能量,减 少消耗。
静:要求尽量入静,非松不静,非静不松,体松而心静,心静而体松。 静有多种层次,初练者先求心境平静;然后求身心安静,环境安静;再求宁 静。宁静指心情、形体和肌肉,无论在什么环境,无论白天、晚上都静得很 深很深。平静之后是宁静。一般一次站桩一个小时以上而心安气顺,就达到 了定静的标准。定静之后还有虚静、灵静、真静。练功者越往后练,越觉有 味,但也难深入,后面几种静已是超静状态了。
意:即浑圆桩的意念、诱导。它分内视与假借两个内容。内视,即内部 观察、自我意识。假借,又叫做假想,即假借某一客观事物为练功者之目的所用。
常用的内视方法有:
穴位内视法。如意内视曲池、足三里、风池、太冲等穴,可冶头疼、 头晕、头胀、耳鸣、失眠等病。内视涌泉穴可使血压下降。意守肾俞、委中、 夹脊可治疗腰疼。低血压患者可内视百会。
经络内视法。治疗腹胀、呕吐、腹疼、腹泻,可内视关元、石门、气 海、阴交、神明、水分、下腕、建里、中脱、上胱。治疗背疼、腰疼,可内 视腰俞、腰关节、命门、悬枢、中枢、筋缩、大椎、风府、脑户。
病灶内视法。如胸部疼痛,不舒服,可内视胸部,哪里有病灶,就反 复内视哪里。
以上内视法要反复进行,效果更佳。
常用假借有:
花卉假借。想象自己处于百花齐放的花园中。
语言假借。以幽默的语言进行假借,可使精神放松,忘记不适的感 觉,解除疲劳。
动物假借。有喜爱的动物如小猫、小狗在身旁。
静物假借。仿佛置身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
山水假借。假借自己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下练功。
颜色假借。治疗各种眼病,假借站在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中练 功。
温度假借。在夏天体会阵阵凉风。冬天假借像春天一样,非常舒服。
音乐假借。练功中情绪不安,可以以自己喜欢的轻音乐进行假借,稳 定情绪。
养生桩可调养人的精、气、神。所谓精,中医认为是生命运动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精液旺盛,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身体抵抗力强;精 液亏损,必然未老先衰,体弱多病。所谓气,中医认为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 现,因而反神看得很重要,认为它是全身之主宰。精、气、神三者互为影响, 互为因果。“神役气,气役精,聚精生气,聚气生神”。练功时或练功后头脑清 醒,眼睛明亮,神清气爽,周身轻松愉快,说明了练功者的精、气、神得到 了调养。
三、 训练时间及注意事项
练功日寸间因人而异,根据练功者本人职业或其他情况掌握,不可硬性规 定。一般退休退职,病休在家的同志,一天累计练功时间可延长。坚持工作 和家务忙的同志一天练功时间可减少,但不低于两个小时,这样医疗的效果 显著。一定要认真,不可边说话边练功,要保证一定的练功时间,量变引起 质变,渐变引起突变。但要注意劳逸结合,养练结合,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练功时间可长可短,有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疲劳,没有精神,浑身无力,此 时可以适当减少练功时间,练功时间减少后上述症状就会缓和一些。练功可以把自身的病灶诱发出来,如心绞痛、心跳过速,心跳间歇等出现种种不适 时,适当减少练功时间,疾病反应会轻一些。也有的人在疾病严重期,一练功症状反而减轻了。各种情况都会出现,练功者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练功时间的多少,一次练功时间的长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练功 时间的选择,坚持工作的同志可一早一晚练功。离开工作岗位或病休在家、 住院的同志可自行选择、掌握。总之,桩功锻炼要从工作、学习、生活、社 会活动等实际情况出发,顺应生理活动的规律,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四、 特点
老少皆宜,不受场地、年龄限制,从儿童到老年都可以练习,只要有站立的空间即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行走坐卧也可练习,在生活中练功, 在练功中生活
练功没有起式、收式,抬手即为练功,放手即为收功。练与不练全凭自然,想练就练,不练就停。
不易出偏。只要道理清楚,姿势正确,上功快,功感强,在很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全身经络的气血畅通。
练整体不练局部。以意识诱导为基础,从局部往全身发展,逐步达到 整体浑圆。守点走线易出偏,破坏了人体阴阳平衡,这种不平衡即矛盾所在, 即意正气正,意偏气邪。
一桩多能。通过一种功法可产生多种功能,即强身健体,驱病疗疾, 防身自卫等。
自然呼吸。气功非气功,全在意念中。以意领气,意占主导,自然呼 吸,即在生活中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呼吸,练功者应以自然为体。
气功是内功的基础,内功是气功的深入转化,也是桩功的转化,通过 气血在体内流通清洗了存在于体内的垃圾,使内气更加纯净。内功即武功, 此桩功为通向高级武功的途径。
驱病疗疾,范围广,效果好。
五、浑圆桩的健身治病
浑圆桩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对于神经衰弱、神经关能症、精神分裂症、脑 萨苹 震荡后遗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贫血、半身不遂、 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溃疡、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肠粘连、肺结核、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胀肿、胃肠息瘤病、胃瘤、肝硬化、肝腹水、咽炎、食道瘤、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 — 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炎、肺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丹毒病、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糖尿病、肥胖症、全 身脂.肪瘤、铅中毒、水中毒、神经性皮炎、鹅掌风、脚垫脚裂、近视眼、远视 一 眼、老花眼、散花眼、角膜炎、青光眼、颈椎炎、颈椎肥大、颈椎增大、冻 疮、脚气病等都有明显疗效,治愈率达80%以上,中期之前的癌症也有较好的 效果。练功者可以减肥,也可以增重,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
一、揉浮球
两脚分开,两脚间距与肩相同(也可略宽于肩),左脚向前站成三体步,
臀部后坐,前膝微顶,后腿屈膝支撑,做到前三后七。
两手手心向下前伸,不过脚尖,两手犹如各按水中一 浮球,分别上下左右旋转揉搓。以腰为轴转动,带动身体和 双手顺时针旋转。然后,再做逆时针旋转(图2-1 )o
两手应有粘住球,不让球跑掉的感觉。
此式对骨质增生、腰肌劳损及肩周炎等疾病有良好的 疗效。久习此功,可练就粘化及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二、鹦形
两脚分开,两脚间距与肩相同,左脚 肉
在前,膝微顶;右脚在后,臀部后坐,右腿屈膝支撑,重心 前三后七,成三体步。
两手心朝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相距约 一拳,松肩撑肘,十指分开,做按球状。
身体右转,两手随身体右转之势在右下方划弧,向斜 上方螺旋钻出,手心向内,两肘下垂。两手要有合力,两手 可变掌或拳,也可侧面练习。
身体左转,两手在胸前做揉球状划圆,左手变拳向前 崩冲,拳眼向上;右拳后拉放于右肋下约一拳处(图2-2)。
此式可分左右式练习。
以腰为轴,带动全身。
注意整体放松,协调统一,整体如球。
当两手前冲后接时,两手似有橡皮筋相连,形成前后争力。
常习此式可扩大肺活量,对慢性胃炎等有良好的疗效;并可练就上乘功夫。
三、蜻蜓点水
同揉球状相同,唯两腿间距略大,两腿支撑身体,重心保持前四后六。
身体右转,两手做抱球状左移,两手间形成矛盾争力。
身体左转,双手螺旋状向右上方移动,两手间形成矛盾争力。
身体转正上行,后腿缓慢伸直,双手随身体转动向前伸出。
身体缓慢下坐,两手随身体下坐下按如蜻蜓点水(图2-3)。
要领
双手前伸时,前高不过眼。
身体下坐时,两手掌根向下按。
整个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意念
两手掌根下按时,有按弹簧之感。
此式属全身运动,活动全身关节及五脏六腑,对腰背酸 痛、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此式可锻炼掌根击人的功夫。
四、神龙出水
与揉浮球状相同,两腿支撑身体,重心保持前四后六。
两手由揉浮球状转为抱球状。
腰胯右转,两手由抱球状转为下按状并左移,身体左 转下坐,两手向下向右上方划半圆抬起。
身体转下,两手转于身前,两手下按,身体上起,状 如神龙出水(图2-4)。此式或分左右式练习。
要领
动作应连贯协调。
身体上起时头应虚虚领起,要有出水之意。
意合
颈部和两手似挂橡皮筋,身体上起、两手下按形成上下争力。
此式活动下盘,对膝关节、骨盆胯部的运动量较大,故对慢性肠炎、腹 膜炎等有良好疗效。
五、 鸡形
虚步站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两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两臂环抱成椭圆形。
两腿微微后坐;同时,两手后拉至胸前。左脚向前伸出成三体步,身 体重心前四后六。左手立掌,右手变拳,身体整体前移,将掌、拳送出,状 如“鸡啄米”。
身体不停,右脚提起,脚尖上勾,呈金鸡独立式。右手变掌上下拉开, 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形成争力。
身体右转,右手随腰胯转动前挑抖出;同时,左手下按,形成争力, 名曰“金鸡抖翎”(图2-5)。
要领
步要虚实分明。
独立时,脚要有提踩之意。
意念
右手前挑抖出、左手下按时要有挣断绳索之意。
此式虚实分明,对腿部关节及颈椎部疾病有良好疗效。久 练此功,可练就单腿独立的功夫,在技击中起到保持身体平衡 的作用。
六、 虎形图
同揉球状三体式站立,两手抬起放在太阳穴附近一拳处,两眼平视, 两拳心向前。
重心前移,前腿弓,后腿蹬,随重心前移,两拳变掌,缓慢向前下方
扑出。
两手由掌变拳,慢慢后拉,恢复原姿势。
两手下垂,落于两肋处,肘距肋约一拳, 两手由拳变掌。
前腿弓,后腿蹬,带动全身整体向前托击 (图2-6、图2-7)。此式可分左右式,反复练习。
要领
重心前移时,前膝盖不得超过脚尖,后 脚跟不得离地。
两臂前移时不可伸直。
假想于齐腰深的水中,将漂浮之气球拍出去、拉回来。
此式整体下扑撞击,对肩臂关节炎、胸膜炎、肺气肿及哮喘有明显疗效。
七、马形
同揉球状,三体站立,唯两掌变拳,一前一后,两拳相距约20厘米, 拳心向下。
重心前移,身体左转,以腰胯带动腿向前踢出,脚尖绷直。同时,两
拳后拉成争力。也可以向前垫步或盖步踢。
踢出的脚落回原处,身体恢复原状。
重心前移,身体向上领起,带动单腿向对方裆部 勾踢。同时,两拳变掌,五指张开,名曰“穿裆脚”(图 2-8)。
要领
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身体保持平衡,手脚配合协调。
假借前方有一气球,出脚将球踢炸。
此式可正面、侧面踢击。左右分别练习,可增加腿部踢击力量。 此式对腰部、肾部疾病和关节炎、静脉曲张有良好的治疗功能。
八、猴形
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手五指撮合成勾手,向前向上平举,高 不过肩。
左脚上步落地后抬右脚。同时,右手变掌下按至右膝处,左手上挑前 伸,形成争力。
右脚前迈下落,抬左膝。同时,左手掌下按至左膝 处,右掌变勾手上挑前伸,形成上下争力,状如猴子上树。
左腿下落与右脚平行,与肩同宽,身体右转下坐,左 fl 腿屈膝下蹲,右脚尖点地,脚后跟提起,成后虚步。同时,
左手随身体右转划弧提至左耳旁约一拳处,右手同时划弧落 于右膝上方一拳处,头眼随之右后转。如此交替进行(图 2-9 )o
两手和两脚之间如各系一根橡皮筋。
该式对腰肌劳损、腰肌间盘突出、近视、青光眼等有良好疗效。
久练此式,可锻炼身体的协调、灵活性。
九、熊鹰竞技
同揉浮球状,三体步站立,两腿支撑身体,重心为前三后七。
腰向右后转,右拳后拉,左拳前伸。上右步至左脚处,悬空靠在左脚 里侧踝关节处。右拳旋转前冲,拳心向上;左拳后拉,拳心向下约距胸20厘 米,形成争力。
出右脚成半斜面拗步三体桩。左拳变掌向前方划弧扑按;同时,右拳
变掌回拉至胸前约20厘米处。
两手同时回抓,身体后坐收回,以腰带动身体上左脚,悬空靠在右脚 里侧踝关节处技同时,左拳旋转前冲,拳心向上;右拳后拉,拳心向下,形
成争力。
出右脚成半斜面拗步三体桩。右拳变掌 向前方划弧扑按;同时,左拳变掌回拉至胸前 约20厘米处。左右交替进行(图2-10、图 2-1 Do
要领
要体现熊的力量和鹰扑击时的准确、迅猛 之势。
意念
运动时如熊动鹰扑,两手、两腿如系一根 橡皮筋。熊形也可单式练习。
该式对胸闷、腹胀、五指关节疼痛均有良好的疗效。久练此功,可增加 向前冲打和扑抓的力量。
熊形单式练习
自然站立,两脚略宽于肩。两手平握拳,拳眼相对,拳锋朝前,两手臂 弯曲。腰身向左转动,右拳前冲,左拳置于右拳与前胸距离约三分之一处, 及面部侧面的中线上,眼向前平视。不停顿,腰向右转动,左拳前冲,右拳 回收至左拳与前胸距离约三分之一处,两眼平视。冲拳时要打在对手中线位 置。上述动作反复进行。
假设脖项上挂一橡皮筋,两手各握一端,构成三角争力。
平行步动功
于腰身转动的同时带动腿向前移动;落步后,腰身再向另一侧面转动。 做到整体齐动,手到脚到。动作要交替反复进行。
上肢的假设同上。两腿、两脚间如系一橡皮筋。
此形可前进后退四面八方练习。
掌握其功法,可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和穿透力。
十、蛇形
基础蛇形
同揉浮球相同,以三体步技击桩自然站立,两腿支撑身体,重心前三 后七。如右腿在前,右手半握拳,拳眼朝上,抬至右腿上方,高不过眼,前 手不超过脚尖,大拇指顶在食指中心,食指突出指向前方;左手半握拳距右 手一拳左右,拳心朝下。
以腰为轴向左向右缓慢转动,双手不动。
腰身向左转动时,两手臂向右摆动;腰身向右转时,两手臂向左摆动。
变化蛇形
同揉浮球状相同,右脚在前,三体步站立。两手成抱球状,右手在前 稍上,左手在后稍上,五指稍弯,不得僵直。
身体右转,两手臂左旋。身体左转,两手臂右旋,带动两掌前伸下按。
分左右式交替进行。
要领
身体左旋,两手右旋,做逆向旋动。以腰为轴,名曰“蛇缠身”。
以小臂缠绕,带动两掌翻转。缠绕划圈时要饱满,初级有圈,中高级 阶段无圈。
动作要协调,连绵不断,构成矛盾之力。
意念
想象蛇缠柱的情形,左右手之间如系一根橡皮筋。
此功系全身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骨质增生、颈椎炎、 肠胃病等有良好的疗效。久习此功,可练就上乘武功。
十一、十大动功总体要求
十大动功要求以意象形,象形取意。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百枝摇;周 身一动,整体如球,使得身心各器官都能得到锻炼滋养。
在练习十大动功时,要做到不憋气、不努气,呼吸自然,周身放松,用 意不用力(但要用内含劲)。整体动作要缓慢松柔,动作由大到小,由长到短, 做到形矩而意长、形松而得力。在运动中去体会假借与形体的统一,要做到 内外如行云流水、节节贯通。运动时,思想要集中。
技击桩是在养生桩练到一定基础上的桩法,它增长功力快,是试力、找 力、发力的前提。不练此功难达技击之目的。武学先辈李洛能、刘奇兰、郭 云深、董海川、王罗斋等诸位先生都把此功作为拳学的根本。
根生于土,力从根出。技击桩的意念诱导要求从平静中求不平静,从寻 常中求不寻常。它的意念活动既平常又激烈,既对立又统一。技击桩功意念 要求有上挑下压,内撑外裹之意;有泰山压顶,怒发冲冠之势。神如怒虎, 神气犀灵,精神百倍,如临大敌。技击桩功可以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临敌不惧、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身体素质。
技击桩的基本桩法要求如下:
头:虚虚上领,如有绳吊系,自然端正,不可歪斜、摇晃,自始至终如 头顶物。
眼:两眼向前平视,假借运动中的人或物。眼球不要故意转动,对无关的 事物应视而不见。神宜内敛,这主要表现在眼神上,故不要睁大眼睛,以虚 光最好,不要让眼神和面部表情流露出内心活动。
耳:静听八方,与眼配合。“凝神静听窗外雨”,身体保持一触即发的状 态0
鼻:自然呼吸。
口: 口似张似闭,如含一物;牙齿如咬橡皮筋,将口中唾液慢慢下咽。
肩肘:肩松,切忌上耸,肘要自然下垂,肩肘要有撑裹之意。腋下有能 容纳一个拳头的间隙。
腰胸腹:腰直而不挺,胸微含,小腹自然松圆,臀部上提又似下坐,全 身放松如弓。
胯:有前胯后胯之分。前后胯既挣又合,后胯催前膝,上提又似下坐,
臀部吊起如坐弹簧。
腿:腿随胯变动,两腿既相挟又相挣,内撑外裹,两腿如入地,两脚如 生根,四平八稳。前脚前顶,后脚横撑,两脚既有生根之能又有提踩之意, 还有前抓后蹬之力。左右前后分虚实,前腿分担全身重量之三分,后腿分担 七分,或前四后六。
技击桩的基本姿势有数十种之多,现介绍常用的几种基本式。
第一节扶按式技击桩
养生桩与技击桩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桩必须交替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 的功夫。
两脚立正姿势站立,左脚向正前方迈一步,两脚间距离约 30厘米,两脚呈45。角,身体后坐,前膝微前顶,两腿支撑身 体为前三后七,也可前四后六。膝部要正,不可外撑或内夹。 前脚脚跟不可提起。身体中正,不可向两边歪斜和前俯后仰。 肩部放松,两臂呈椭圆形,支撑于胸前。两手掌向前下方扶按, 左手在前,不超过前脚尖,高不过眼,低不过胸。右手在后距 左手约一拳处,两肘向外横撑。头部虚虚领起,下颌微内收, 双眼注视前方,鼻尖、指尖、脚尖成一条线。也可两手握拳, 侧向站立,变成虎抱头式(图3-1 )o
浏览1,4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