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道家武术养生思想,不能不提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思想创始人之一的老 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经他之手所留后世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 王”,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 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方方面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 用,同样对武术拳理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因此,如今它对世界的意义也日渐显 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 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尤其老子的自然观,如“道生一,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 “守静笃”等见解,对传统武术的阴阳学说、养生观、整体观等亦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里旨在谈其武术养生观。
一、拳理效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解释 “道”说:“道者,物之理也。理者,成物之文也。”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亦认为,在 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生生不息”,这就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 自然规律——道。可见这里的“道”,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人世 间自然万物都离不开这个“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在自 然界生存,任何行为都应该符合或者说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正如中国古书所 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 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些道理深刻表明人与自然界的运 行息息相关。因此传统武术养生作为一门艺技,毋庸置疑,首先也得法“道”。老 子一生极力主张“清静无为”。所谓“清静无为”,并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提 倡适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这才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自然的养生观,是老子的主流思想,用拳家语言,叫“啥也不要,致虚守静”。 人死了,肌肉僵直,身体变硬,所以“刚与死”是相联系的,相反的就是“柔与生”的 关系,老子找到了思想的“代言人”,就是婴儿,婴儿是最自然的,最不做作的,肌 肉像棉花,笑脸最灿烂,最具生命活力,“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 柔而握固”。老子作为一代思想圣人,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形象引申出最繁多和 最重要的信息。冯自强先生说:“练拳须从无极始。”拳家的经验之谈与圣人的养 生要求,可谓一脉相承。
传统武术在道家的养生思想影响下,甚是强调效法自然之道。传统内家武 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他外家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甚至有的传统拳派 还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自身拳学理论和技术体糸的根基。如武当武术,它强 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追求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 的观点,从而达到道的目的。武当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远取诸生,象其形,取 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自然万物从动作、器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仿效,每一 个动作招式名称也都是“自然”的。这正是武当武术返璞归真对道家“天人合一” 观念的运用。仿效万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战国 时期的导引术,通过摇筋骨、动肢体、调呼吸来锻炼身体,东汉末年华佗模仿鸟兽
下,小心翼翼地发展。前人有语:“古人为学易,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舞勺舞 象,有弦歌以养其耳,舞干戚以养血气,有礼义以养其心。”其中“舞干戚以养血 气”是说,通过身体的练习可以达到对身心血气的调养,但最终起统摄作用的还 是在礼仁之上。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说得更加透彻:“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 意志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 制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曲伸而固束其筋徽也……凡 此皆以顺导其意志,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 知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一、养义与传统武术养生
儒家的养生有养体和养心两种生命层次,但其修习方法主要本于“养义和养 气”的指导原则。这里我们先谈一下养义。《身之养重于义》云:“天之生人也,使 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 利。”在中国文化看来,国之义、家之义、天下之义都是一个人生而必当的责任。 然而以“利”养体只能使体“安”,只能属于基本身体存在的保养。“体莫贵于心”,
是告诉人们精神德行的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比身体健康、比物质利益享受 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义养就是养心重义,它包含了礼义道德的理论学习,也包 括了由礼仪道德指导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而用来养体的“利” 也是首先处于“义”的关照之下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 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 无也。”
董仲舒讲到,养生形体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形体再健壮,没有 “义”指导你的行动,就会走邪道,犯刑律,结果身形被毁而寿命夭折。所以董仲 舒认为养心重于养身,义大于利。他说:“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 大于利。”“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 即旋伤殃优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 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忘义而殉利有它的政治
含义,但重视心理作用,强调以义养心的同时并不忽视以利养身。这种以心身健 康为目的的养生方法,如果将其内容更新,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二、养气与传统武术养生
养气是实现儒家养生理念的重要方法。孟子曾言己“善养浩然之气”,《荀 子0.00•修身篇》言:“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袓。”先秦儒家已然注意到修心 养性同心性之气、血脉之气的关糸。道家如庄子也引出了“气”的概念。董仲舒 于养生尤注重心性涵养,本着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所养之气也主要指顺应 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的人体内的血脉心性之气或称元气。董仲舒引用公孙尼子的 “养气说”来证明“气”对养生的意义:“《公孙》之养气曰:‘……君子怒则反中而自 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 ……是以天下其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 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鹤之所以寿者,无 宛气于中,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 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苟不治,虽满不虚。是故君 子养而和之,节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众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传统武术吸收儒家“气养”的养生思想。无处不把“气”放在拳学至关重要 处。《手臂录》一书中讲到,上乘之武术拳法,是以养气为锻炼之基本,以虚空为 追求之目标。外无凶悍粗暴之态,内含宁静虚空之景,南林处子所谓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也。吾人之气,锻炼培养,日久贯通,质量增强。气之与意,如形影之相 随。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气之所至,劲即出也。气行骨中,劲形 肌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气劲三者,相互关联。意动气行,气催劲发。气源 两肾,出入命门,藏于丹田,布于全身。用则劲发,摧枯拉朽,莫之能御,藏则逆 化,培养根本,益寿延年。是气直养而无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锻炼之道, 有聚行敛运诸诀。聚为聚于丹田,行为行于经脉,敛为敛入脊骨,运为运至周身。 先求外形之正确与娴熟,同时注意心气下降与气归丹田,然后进习聚行敛运诸 诀,循序渐进,而阶及虚空升华之境。聚于丹田,是借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气于脐 下小腹。行于经脉,是循人身经脉,先任督而及诸脉。敛入脊骨,是将气从两肩 收于脊骨,下行而注于腰间为提为蓄;由腰间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为放为 发。运至周身,是将脊骨之气,由后而前,从中过来往上翻之,运至全身。以上诸 诀,见诸拳谱,究其根本在于一“养”字,因此平时练拳,平心静气,呼吸顺其自然, 心气下降,气归丹田,功久真气生发,一气贯通。

浏览5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