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品三先生曾说:“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 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此言练武有先、后天两 层功夫,必须合一,方能获效。先以后天识神依规矩锻炼,功久先天慧神自发,即 所谓阶及虚空升华境界,到此境界,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陈品三先生谓: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 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识神与慧神之神,《易经 •说卦》第六章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种微 妙运行于万物间之潜能。识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潜能。所 谓“功久慧神自发”,即是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在生理学上谓之神经反射 作用,为脑干及脊髓之作用,无须经过大脑皮层。功夫纯熟,练到虚空境界,大 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与内脏器官之活动,已有坚强之 协调、猝受袭击,此种协调,不致破坏而能随机应变,予以反击。久练纯熟后, 养成中枢神经之反射作用,能在与人交手时,只凭己之感觉或想象,无须通过知 觉之分析作用,即能发出适当之动作,取得胜利。技击功夫是如此,养生功夫又 何况不是呢?
三、养德”与传统武术养生
“养生先养德。”德是养生之本。但凡长寿之人,除了健身有法,更重要的是 养德有道。明代医学家孙志供认为:“德为福寿之本。”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指 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德行不克, 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清代陆润庠在《百字铭》中指出:“养寿须修德,欺心枉 吃斋。”这些论述阐明了养生与养德、品德修养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颇含哲 理。人的健康不仅与锻炼、饮食、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有关,而且与个人的品德修 养有密切关系。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有了德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 遇到挫折不畏缩,不后退,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可以战胜艰难困苦,而 且还可以抵御疾病的侵袭。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著名论断。在孔子看来,“寿”无疑是仁者的 人格气质涵养达到某一特定的高境界后显现出来的生命迹象,因此它实际上还 带有一种伦理道德修养臻美的意蕴在内。孔子的学生问孔子:“智者和仁者,孰 寿?”孔子回答只要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将行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都能寿。
此处的“寿”有节义适时的德治之美。可以看出,孔子已然将君子的德行修美同 养生益寿联系起来。
先哲云:“技近乎道。”“无德无拳”同样是传统武术文化一以贯之的尊崇。历 代杰出的武术家由于受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影响,都将武德与武 技视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的 《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以国家武力 而言,是站在国家公用上对武功的一个要求。我们现在所讲的武德,是练武之人 的修养、品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武德的含义也随之在起 着变化。自春秋战国以后至清王朝的灭亡,乃至民国年间,武德大多以尊师重 道、孝悌仁义、抉危济困、除暴安良、虚心求教或屈己待人或助人为乐等为内容。 总之,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内容也 不尽完全相同。但就武德本身来讲,在任何时期,它都被真正的习武之人放在首 位,作为武术中的灵魂。特别是近百年来一些有思想、有理想的爱国武术家、学 者武术家的出现使武德的意义更是有所升华。中央国术馆、精武会、少林寺等都 有武德规范。张之江先生云:“先儒论勇,与智仁并重。”他在《勖勉国术同志词》 中说:“愿我同志,刻苦自励。炼修并重,保精养气,至大至刚,经天纬地。丹田膏 腴,赞合化育;中和尽善,劳谦终吉;避刺攻克,首在节欲;防微杜渐,朝乾夕惕。 敦品笃行,守身如玉;福善祸淫,因果定例;溯本穷源,基于道义;希圣法天,仁勇 且智。爱切望深,曷其有极。”当国家和民族受到外侮时,爱国武术家群体出现, 例如抗击八国联军的程庭华、李存义、窦来庚,冲锋陷阵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其精 神、其气节,乃中华文化精髓——儒家思想的极致体现。
武术之运动,是身体、心智、道德的和谐统一。我们认为武术实为民族精神 之需要,人生哲学之重要部分,且对社会、民族之教育起着文化脊梁的作用,其使 命要在修正人心,完善人格,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 健,对国家对人民应存仁爱之心。在当今社会,武术并不只是搏击对抗一端,为 适应时代的需求,养生健身可能是未来武术发展的出路所在。这里就发展的问 题,不附多言。中国传统文化讲:“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是最高的道德修 养,“明”则是最高的人生智慧。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 技艺超群。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 术完美的原因。古代人们崇尚武德,是依据习武者掌握有一定的技击技术的特 点,来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 事。为此,在习武者之间常有一些戒律、法规,随着历史的变化,其内容虽多有变 动,但基本宗旨不变,即要求习武者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时习武者还把对技 术精益求精的研习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认为这是一种内修的功夫。他们崇尚
勤学苦练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养生、养艺与 养德和谐统一而不冲突的过程。
孔子还说:“大德必得其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心理 健康的基础和保证。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5名 医科大学生进行跟踪观察。25年后,发现其中敌视情绪或性格较强的人,死亡 率高达14%,而性格随和的人死亡率仅为2 5% ;心脏病患者中恶人竟是善良人 的5倍。医学研究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正直、纯朴、友善、厚道、襟怀坦 荡、志存高远,不被私利羁绊,不被物欲左右,不被美色挑逗,心态平衡,情绪稳 定……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脏腑各器官“同舟共济”,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 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身体健康;反之,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私 欲膨胀,追名逐利,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必将损气劳神,未老先衰。因此,注 意道德修养、陶冶性情、驾驭情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老年人养生健身不可 少,但一味健身而忽略了养德,就如同健身之“车”少了一个轮子,是行不远的。 实践证明,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轻松的心情,无论怎样健身有法、强体有 道,生命质量也不会高。目前,一些老年人在养生活动中比较注重运动锻炼,注 重饮食营养,却忽略道德修养,好像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 课题。周总理生前多次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人生活在世上总要 跟人打交道,难免磕磕碰碰。老年人情感脆弱,适应能力差,遇到一些不顺心的 事,情绪容易波动,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身心健康。《乐天长寿辞》中说:“健康要 道,端在正心。喜怒不萦于胸襟,荣辱不扰乎方寸。纵遇不治之疾,自有回天之 功。”因此,中老年人养生还得借鉴武术中“技德并重”的养生思想。
中老年人怎样养德养生呢?首先要淡泊名利。古人云,无欲则刚。名利是 指个人的地位和利益。名利人人有,关键要把握一个度。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韩非说:“追逐名利失度,必然忧伤失度,酿致灾祸临身,疾病乃至。”淡泊名利是 中国传统精神的古道厚风。老年人要有“非我所当有者一毫不取”的操行,自守 一块淡泊名利的“净土”,面对功名,不出卖灵魂、一味攫取;面对权力,不出卖人 格、趋炎附势;面对金钱,不无视公道、巧取豪夺。淡泊名利不是不求上进、消极 遁世、看破红尘,而是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豁达和坦然的心境。 其次为人处世要诚信。诚实、善良、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 准则。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只有诚信,才能心地 无私、襟怀坦荡、生活坦然。医学家指出,待人处世,诚实信用,才能保持最佳心 理状态,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其三,多做善事,助人为
乐。人类是群体性的,谁也离不开谁,彼此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老年人要 乐于奉献,急人所难,帮人所需,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关心帮助别人,不但受人 尊敬,而且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医学研究表明,人做好事后,唾液中免疫球蛋 白A含量会大大增加,这是一种抵御传染病的抗体。经常做好事的人,心血管 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低,有益于身心健康。“善为福寿之本”就是这个道 理。其四,广交朋友,和谐人际关系。人最怕孤独,老年人应走出家庭小圈子,到 朋友中去,与老年人交朋友,在交友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与人交往要以诚相 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发生争执,忍字当先,忍则安,气则消;对晚辈要慈 善、平等,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夫妻之间要包容。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浏览5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