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释意及素质
记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记 忆的内容来源于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 练习过的动作;按其性质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 忆、感情记忆、运动记忆,在武术教学中这四种记忆都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这三个基本环 节。识记是感知的过程及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保持是指巩固识 记内容的过程,再认或重现即回忆识记过的事物过程。记忆的三 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记”是“忆”的前提,“忆”又 是“记”的结果,从全过程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关键,是武术 教学中首先要抓的重要环节。
识记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两种,有意识记又分理解识记、 机械识记,鉴于武术内容、数量的繁杂和风格要求的多样性等特 点,提高理解识记要放在首位;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文化修 养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靠简单的多次重复练习来实现机械识记也 很有必要,特别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组合要原原本本的全 盘的记住,机械识记起主要作用,要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两种 识记要结合运用。
记忆保持的分量多少,决定于理解的程度和练习的次数,武 术家常说:“拳打千遍,其理自得”,“一日不练,如隔三秋”,积 极的实践练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唯一办法。
记忆在武术教学领域十分重要。没有记忆,掌握各种复杂武 术套路和攻防技能,就是一句空话,教师不依靠过去经验积累的 素材和技能,就不能完成传技授艺的任务;学生不能记住学过的 动作和组合,就不能学习更高层次的各种套路,更谈不上提髙技 术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或者教师,一定要 遵循记忆的规律,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髙。
在武术教学中,记忆素质的培养要贯彻始终;记忆素质即评 价记忆好坏的基本特征,是记忆速度快慢、保持时间长短、准确 误差的程度、应激活动的运用的综合体现,这种素质可以通过实 践得到改善。如记忆的速度(也叫记忆的敏捷性),随着目的教 育的深人,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学习方法的完善和已有知识 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生识记武术动作的能力速度也会相对提高。 记忆的持久性是针对遗忘而言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 的进程是不均衡的,一般在识记初期遗忘很快,后期较缓慢,而 且其遗忘进程受以下因素制约。
其一,受动作数量的制约:记忆水平基本一致的对象,相同 的时间,识记动作越多,遗忘越快。
其二,受程度高低的制约:运动技术水平愈髙,记忆效果 越好。
其三,受动作学习的先后(或排列系列)的制约:一般首尾 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其四,受动作性质的制约:技击性较强的动作(即有技击含 意的动作)遗忘较慢,实效性较差的动作(即无意义的动作)遗 忘较快。
其五,受主次教材的影响:主教材比次教材遗忘较慢。
其六,受学习对象兴趣的影响:间隔时间越长,复习次数又 少的遗忘较快,根据记忆持久性的特点和遗忘的制约因素,在武 术教学中要贯彻打下几个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教材组织系统
化原则;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突出重点教材、精讲多 练的原则;巩固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记忆的准确性(也叫规范性)指识忆的动作如实的反映了其 原动作的本来面貌,再认或重现时没有偏差和遗漏的心理过程; 武术比赛是单人(对练2〜4人)上场演练、裁判员根据运动员 演练的质量进行评分的一种竞赛形式,按照规则的要求,运动员 在有限的场地和时间内完成数十组各类性质的组合或动作,其速 猛而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精神代 价,更何况群雄竞争的压力和负担,没有记忆的准确性,是很难 力挫群雄,夺魁取胜的;不符要求的动作和某些技术环节的明显 失误都会给分值的高低带来影响,可以这么说,优异的武术比赛 成绩是建立在记忆准确的基础上的。
武术套路由技击含意的动作组成,动作与动作的组合要遵循 攻防规律和力学顺劲,很多动作之间的连接具有因果和互为依托 的实质联系,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后一个动作的起始准备,后一 个动作又为下一个动作准备了条件,动与动、组与组、段与段的 连贯性要求记忆准确性的反应非常灵敏,一个动作的延缓,就会 破坏整体动作结构的完整性,失去原有的节奏感和风格。特别是 对练套路,虽是假设性实战,然确实近似真干,拳脚相交的劲 道,稍有失误,轻者演练中断,重者就会受伤,设有记忆的准确 性,攻防闪躲的时间、部位、距离、力度就会无章可循,“精 彩”、“逼真”也就无从谈起。演练逼真的效果是默契配合的结 果,而恰到好处的演练技巧又是以记忆的准确性为前提条件的, 记忆的准确性是在实战训练中提高、在熟练中升华的,动作达到 了高度自动化的程度,记忆的准确性素质也会达到最高的境界。
(二)记忆的加强和提高
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就是依据记忆的规律和原则,结合武术 专项的特点,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使所有的教育和 培养过程符合记忆的规范要求。
浏览5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