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种借助于艺术修养和欣赏的经验进行想像 的培养过程,与直接死搬硬套地把武术动作舞台化完全是两码 事,借鉴其内在情感的特点,也有意识地锻炼了运动员想动作的 习惯,对表现本套路的风格特点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借助于武术动作的艺术形象,培养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根据美的需要、个人掌握美 的标准、对客观事物以及其在艺术效果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所产 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能直接影响到所从事练习的效果。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 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神勇往”、“手眼相随”、“内外合一”。在 眼法、身法、力法、虚实变化的步法和多样灵巧的手法等方面都 与武术固有的独特美相联系的。以精神来说,神是感情表达的手 段,是由眼来反映的;神的凝结使武术动作的美感富有民族的特 色。在演练过程中,眼看要敏捷,视要出神,放要远亮,看上去 给人以英俊的气势,能享受到明眸一样内在炽热情感的“美”; 从塑势造型的形体身法规律来看,无论是拧中寓倾,转体留身, 还是静中显动、动中有势,塑型的线条使每个动作舒展大方,清 晰美观;武术的力法有寸劲、内劲、蓄劲、突变劲、渐变劲等, 这种为技击需要所呈现的各种刚柔均有的劲力,既充实、又丰富 完整,具有合乎力学原理的自然美,这种美靠的是对武术精湛技 术的修养高低,反映的是本民族的精神面貌,确有美寓情放的感 情。从事武术训练的运动员一旦完全理解和预期探求到其中美的 享受的时刻,就会慢慢产生强烈的内在感情。譬如:太极拳。一 般人认为,太极拳弯手弯脚,慢慢腾腾,这哪有什么“美”!开 始学起来蹩手瞥脚,但正是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却引起许 多人极大的兴趣,并且终身自我演练和探索,这其中虽然与健身 有关,然也与太极拳缓、柔、圆、连、协的独特“美”联系在一 起,无怪乎有的人说:这种精神贯注、姿态自然、优雅而连贯一 气的练习使我身心愉快无比,感受到了美的体验。这充分说明利 用武术所特有的风格来培养“美”感是行之有效的。
(三)结合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培养真实感
武术套路中的各种动作虽千变万化,然而都是来自于各种原 始的进攻和防守的招式,如全国武术比赛中的“青龙剑”、“十三 剑”、“昆仑剑”等等剑套,它的动作都是环绕着它的中心内容 “击”而进行处理的。因此,只有了解动作攻防的真实含意,使 运动员对该套路重要的技击方法真实性有深刻体会,才能使演练 情感深刻化。
在训练中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运用手、足、肩、肘、胯、膝 所构成的各类技术方法的特点(诸如拦斫、切、搂、打、腾、 封;踢、弹、扫、挂;倚、碰、挤、靠;勾挂、闪转、腾挪等), 并把这些技击方法的特点与揣摩套路时对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的要求结合起来,使运动员既身临其境,如同 对敌一般,但又高于原始的蛮打,在形象上表现勇猛顽强,在神 情上体现气势逼人,在动作方法上完整无瑕富于形象性和真实 性。例如仆步下势是个下俯闪躲转人进攻的动作,从攻防特点要 求,俯要低,胸要几乎擦地,起要快,像燕子抄水一般的迅猛, 讲清了技击的用意和缘由,练时就能明理生情,生情而动体,动 作自然而带有情感的逼真性,在心理上产生增力的勇敢自信的积 极情感。
根据运动员训练的水平和真实感培养的需要,可以合理地解 剖动作击打攻防的招式,让运动员试试这些动作在击打中对精 神、力量、速度等各方面的要求,甚至可以让运动员用这些动作 进行规定范围的假设性实战,体验并直接了解动作在格斗中的真 实的情感,一旦运动员在实践中看到了效果,确有切身体会时, 情绪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克服困难的信心也会加强,枯燥感减 少,对动作的理解也随之加深。
利用技击格斗的气势来启发真实感也是促进演练状态情感的 有效手段。例如:长拳是以快攻猛进见长的拳套,实践中用“动 如脱兔,瞥如飞鸿”来指导格斗时所采取的方式;用“不招不架 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几十下”来指示连续进攻的优势作用; 用“稳如泰Lfl,静若处女”来比喻应势变化,保持镇静时的内在 情绪;用“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来比喻力量、速度的 要求;用虚实分明、刚柔相济来说明战略上的运用,凡此等等说 明,武术中每一动作都要在技击方法的要求下赋予一定的外形和 内在情感的素养,从我国古代战国时鸿门宴的项庄舞剑,到唐代 杜甫对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歌颂,对武术技击方法中蕴涵的高度艺 术性和内在气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为我们现时的演 练状态真实感的培养找到了启发的依据。
(四)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和口令提示培养节奏感
武术的节奏是指快慢起伏的限度而言的。各类套路的节奏都 基于武术特点的需要,各动和各节之间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互相衬托、而又互相矛盾的,处理的好坏,对演练的效果和技术 的发挥都有直接的影响。
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演练套路中各类动作的速度,使之具 有合理的韵律和节奏,总是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进行 的/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系统)是我们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它 能起到第一信号系统也能起到的作用。运动技能形成的意识性, 又是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武术训练中 用语言描绘和形象化的比喻不仅能丰富演练状态的心理体验,而 且对动作的节奏感都是直接的刺激。譬如:十二型中的“动如 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为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 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就是对演练套路的动、 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最形象的描绘, 在培养节奏感时运用最为普遍。在单动拳法的练习中,也可以运
用口诀、谚语进行节奏感的引导,如“拳似流星,眼是电”,“出 手如放箭,打上如火烧”等等。
对多年训练的运动员,每次练习前,教练员要运动员采用闭 目养神思考,来回走动比划,思要形于色,色要达于体的方法进 行演练前的节奏感培养,这种方法一般多配以教练员对固有套路 的停、顿、过渡的形象化比拟或进行引导和提示;或者说:“想 想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鸢飞、鸟落、鸡立的形象”,“你某 次演练最好的时候节奏感如何”,“你某某地方节奏有问题要注 意”等。使外部视听觉刺激与自身的语言调节联系起来,运动员 比较容易从心理上首先进人演练状态。
在套路演练过程中,教练员的语言多以“注意”! “停”!
“走”! “做”!“快”! “加上去”!“稳”! “不动”!等等提示给以明 确的指导,以促进想像中的东西在实践中的实现,特别在赛前全 套、半套、分段训练中,为防止因强度练习影响节奏,教练员在 指挥运动员演练过程中,语言提示应有高有低,脸部表情有张有 弛,有喜有忧,上下身、左右手不停的挥舞,紧张高潮时甚至走 到运动员的旁边叫喊提示,这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暂时联系的强化 刺激,对在极度疲劳、血乳酸已超过人体正常比值的状态下的继 续演练是很重要的。用运动员的话来讲“节奏感增强了”,“用力 的时间明确了”,“头脑更冷静了”,“容易体现出演练前的印象”。 总之,培养运动员进人演练状态的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要把 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机的结合外,还要注意这些刺激的持续时间、 强度。在某一时间里口令、语言提示要相对稳定,反复再现,使 增力情感不断加强,巩固已建立的动力定型。只有牢固地识记和 重现了这些印象,有目的地不间断的重复练习,才能为演练时提 供心理上的前提条件,促进套路演练状态时的情感深刻有力,达 到演练的最佳效果。
五、武术教学与记忆
武术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拳种和 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各异,给学生学习记忆带来了 较大的难度。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 握武术技能,是武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浏览5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