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较为一致的看法螳螂拳起源于胶东,时在明末,到了清 朝,流传于华北各省。并随着出关屯垦的山东人士,而传习东北。民国以后,螳螂拳家南来,并设帐于上海“精武体育会",又 因该组织的分会遍布南洋,因此螳螂拳技借此为跳板,遂成为 东南亚诸国习练中华武术之重要门派。并广受欢迎,而且声威 日甚。再后,更因华侨的迁移,而将螳螂拳进一步地带到了欧 洲诸国与南北美洲,从而遍及世界各地。所以,今天无论走到 世界各地,都有机会邂逅修习螳螂拳的“螳兄螳弟”们,这实在 是一件令人欣喜振奋的快事。

回溯螳螂拳的创立,大约与太极拳相前后,都是在中国的 武术发展到了技术寓于艺术,而偏向于表演、花法误人的明早 期,但盛行于明代。在我国传统武术界中,有一谭腿、二螳螂、 三鹰爪、四太极之说,综上所述之形形色色,就此将先辈流传 下来的螳螂拳之内在说一梗概,以补正螳螂拳源流。从年代上 可以提出两个论证:第一,以四大名拳中之所以有排列是有年 代先后的所至。一谭腿是五代残唐小昆仑大师所创,而二螳螂 也说明螳螂拳的发源年代是仅次于长拳体系之后,可以说是 少林门派的变种。第二,先祖之遗言:“赵太祖长拳为首,王郎 螳螂宗第“一词,也可以证实螳螂拳的开创人和年代。现在,螳 螂拳已广布全球,堪称华夏之荣光。另外,据前辈相传:王朗创 拳于崂山之时,曾广采十八家法,以融贯当时拳家之长技。而 后,益以一己之心得,那就是有名的螳螂挡车与螳螂钩子,即 用马猴步法,以期超越并世武林。在螳螂拳中,马猴步讲究的 是闪转腾挪.,避实击虚。换言之,移动的步法路线,有如天上的 北斗七星,是“之”字形的。因之,便有了“七星”螳螂的称谓。而 此技所强调的,是攻防进退的步法。七星螳螂的特点除步法灵 活快,亦颇注意拳技的运用,身形以五峰两梢(即:头、肩、肘、 手、胯、膝、脚)为主,即周身是手。并且7个点由长而匿短,由 短而匿长,皆能发挥寸劲重创对手。

在技击实战中,又因螳螂的手法最讲究:钩搂采挂,找漏补漏,以自卫破敌。所以每一出手,不但两手连环;最要紧的是在一手之中,必含数手。而且动而愈出,变而愈密,攻而愈狠。 同时,除了拳锋拳刃之外,极为重要的是腕、臂、肘、肩的运使, 必须一气连枝。而如一枝梅花茎,着花三五朵。这就是梅花螳 螂称谓的由来,当然描绘的是密如骤雨飕风般的手法。在实战 中,梅花螳螂拳的特点是适于近身粘、拿、贴、靠,身法讲究进 靠崩扑、腾挪闪展,刚柔相济,且缠绕交叉、打里加跤、暗中藏 脚。劲路则讲究圆弧线,而且一招变三势,即一动手三五下,而形似梅花之形态。综上所述,“七星”与“梅花",都是螳螂拳本 来的风貌。是本门的初祖,也是至今流传最广的最大流派。后 来,因各家之不同,同是“七星”与“梅花”,也逐渐打出了不同 的风格。也就是因地区的色彩,各家的省悟,各不相同,而又均 有所创。于是,就将打得开敞痛快的,叫做摔手螳螂;用法严密 紧切的叫闭门螳螂,因闭门二字欠高明,便又改称为“秘门"螳 螂,以示不凡。其实,仍都是螳螂的本色。

此外,更有将螳螂拳与其它功夫门派相结合的.比如,技 击大师姜化龙先生曾揉入形意与通臂之技,以纠正螳螂屈手 太多的病,并拓大马猴步法,增入新的训练技巧,从而达到挨 帮贴闭之近战实效,为本门别开新天地。并以步法命名,就叫 做“八步"螳螂。而在更早的年代,有武术高师魏法林先生精于 螳螂,并兼习六合拳。其后,便触合两家之所长,一炉而治,遂 产生了“六合”螳螂拳。这一支流的螳螂拳,通常步型高大,但 步大岂能蹦跳?故其又认为应常以四六步或三七步来变化进 退,于是便有了“流水步”之说。而在手法上,则已经由漏而粘; 讲究沾粘连随,如影随形而至的效应,此外,又因为“六合”螳 螂拳讲究内外合一,及阴阳手臂知的锻炼。所以,其演武的动 作,以视“七星”、“梅花”、“秘门”、摔手",似乎少阳刚之气。因 之,有人就将“七星”、“梅花”,叫做“硬螳螂”,而“六合”,叫做 “软螳螂''了。其实,在技击实战中,硬则偏阳,太刚;软则趋阴, 而太柔。所以,无论什么螳螂,仍都是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 此所谓“阴阳调和为上品七千百年来,螳螂拳的登录商标,就是一对钩手。而有些拳 家或者说是某些拳派,却并不一定在实战中时时以一双螳螂 钩子示人;尽管他们仍都是钩搂采挂的高手。于是,武术界就 将这些支系叫做:“光板”螳螂。因为他们在技击中出招时,并 不常常出现勾手。在实战中,光板螳螂拳的特点是硬崩劈砸, 阴阳交替似车轮,大刀阔斧般的重拳较多,有一路光板劈阴阳 之说。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则除了现存少数几支“光板”螳螂拳 之外,如“八步"与“六合”,亦很少表现螳螂之钩子,似乎,也可 以划入“光板”螳螂这一大类中去。不过,山门武风盛行,况且 中华武术流派众多。因此一人兼习数门,或同道之间换艺的事 实,都促成了武术的有效融汇与交流,及技艺的成熟精练。如 此,在无形之中已将国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螳螂拳中,也有将本门路数揉入地蹬腿功中的。至于揉入 多少,虽然增减在人,但无可否认是与地功门交流的成果。到 后来,也有许多支系,接受了较多的地蹬滚跌之技,遂以有了 “地功”螳螂的说法。在技击中,地蹬螳螂的特点是适于就地擒 打,以九转十八跌之地功法,去反败为胜或败中取胜。另外,拳 手以完美无缺的打击特点,并混混沌沌、浑然一体,此类武技 称为“太极"螳螂。而且在技击中有“五毒俱全为太极螳螂''之 说。另有“光板螳螂劈阴阳,梅花运柔而成刚,五峰两梢为七 星,甩手抖弹暗藏力、地踵九转十八跌,五毒俱全为太极,,之 说。关于太极螳螂,先祖云:“赵祖长拳为首,王郎螳螂宗第”, 以快、硬、稳、准、狠,变为准则,其锐可书也。再者,螳螂手法虚 实能生千变万化,如此动则如闪电,而手脚齐出,捶肘密布,并 分八肘为母,由长而匿短、由短而匿长,并且七长八短七星捷 灵,周身是手粘拿贴靠,打里加跤;能阴能阳,能刚能柔,包罗 万象,擎劲形如蝴蝶穿花,状如蜻蜓点水,四面旋绕上下环转 如重重叠叠而恰似捶山,使人入手无路而触手受伤。此真乃手 中无寸铁而腹内有雄兵,此即所谓浑然一太极者。

在螳螂门中,一枝独秀者,其实只有“七星”、“梅花”遍布 全球。谈到“六合”,实在是远欠发达,而“八步"更是门衰祚薄, 鲜有传述。再说,任何技艺,中外古今都有个人风格的存在。如 果能够不偏爱自我,实在是一份深具积极意义的贡献。如果只 见分歧之益而不知和合之美,那真可以弄到一人一个门派。

螳螂拳素来以手法的快速多变而著称,称螳螂拳为螳螂 手,认为螳螂拳不注重腿法,如此忽略腿功的练习是不对的。 的确,在螳螂拳套路中高式的腿法固然较少,但低式的腿法仍 层出不穷,使动作上下相随,协调连贯,起伏分明,灵巧矫健, 攻防合理,风格独特。如果腿功不好或很少利用腿法,则尽管 自己手法快速多变,也只能是痫子走路,步步风险。特别是初 学者,更应以长拳的腿法和要求,进行严格训练,乃是练好螳 螂拳的关键。在实战技击中,螳螂拳对腿击法的要求是,主张 抬腿不过脐,就是在使用此腿法技击时,不允许自身的脚部在 高度上超过对手的肚脐。因为脚如果抬得过高,则在技击时, 就很容易失去重心,并兼有抬脚半边空的弊病,尤其是彼此之 间的距离和角度。而且相对来说,对敌时自身腿部的力量很难 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在与对手进行近距离的搏斗时,高腿 的用法将更难奏效。但是真正懂得中国功夫的技击家们,大多 是以近距离的打法而取胜。况且搏击时使用高腿远不如使用 灵活、敏捷的双手更为方便,因为自身的双手与对手的上身部 位,比自身的两腿与对手的上身部位,其技击距离要近得多, 因此,舍近求远的技击方法是违背武术中的实战原理的。

在技击实战中,螳螂拳亦颇注重明拳暗腿打法。即在使用 腿法技术时,应当以狡诈的方法取胜。也就是在交手时先以两 手的虚招扰敌对手的视线,从而使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螳螂扑击手型上,使对手对我方的进攻产生误判,然后再出 其不意地施展短小、精悍的腿法,如此将比较容易取胜,因为 对手此时可能会陷于顾此失彼的局面。此外,螳螂拳的练功是 内外兼练的,它那练外形,也要练内气,既要练到形气合一,内 外一体,直至达到浑元一气的程度才算成功。习螳螂者,必须 懂气,对此拳手应从基本功开始,气不仅仅是指呼吸之气,它 是一种经过锻炼后可由意念指挥的人体中一切物质运动所积 聚成的元气。并由于它居于人体之正中,所以在螳螂门中又称 之为中气。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皮练的 是“表”,就是指人的形体经过一段武功的修练,“手、眼、身、 法、步、肩、肘、胯、膝、腕”变得进退皆合一。此时步随身换,脚 随手出,左右协调,上下相随,落点进步,三节九段成一整体, ,此时,自身之螳螂武功已颇具实效。若继续不断地练习,将做 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方合”,并能气随意发,力随气 使,刚柔相济,一气贯串,“气化''的高深程度。所以只知练螳螂 拳的外形,而不注意练气者得不到螳螂拳的真谛。它不仅是武 功的根本气力根源,也是螳螂技击精华,祛病延年良药。

在螳螂拳的整个套路之中,要求沉稳,但做动作时应迅速 轻灵,一气贯通,并要懂得过气的道理,如此方能气血流畅。本 门拳谱曾讲:“气泓浓,势峥蛛,团团聚集在中宫,隐而不发节 节灵,忽然神以役气,气以役形,则霹雳交心心火动,上下左右 遍体行”。意思是螳螂拳出招时的姿势应威武大方,神气充盈, 内气饱满,与敌人交手之时如敌人微有动作,我意念一动即可 支配全身的“形”和“气”,并随风而化,随风而进,因为武术是 求真的艺术,所以叫螳螂拳也就是模仿螳螂突出刀臂的特殊 能动技能。另外,螳螂拳在运用中还要求“积精以化气,积气以 化神,结于丹顶会于黄庭,如此则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 之宝,气力本气在螳螂拳中,黄庭、丹顶为人体正中的一个穴 位,而且其前对脐门,后对两肾,非上非下,不偏不倚,正居人 身之当中,故称为天根,又名命门。俗称气海或丹田,为人体藏 气之所在,真阴、真阳俱存其中,神明赖之,呼吸依之,此为螳 螂挡车之基础。在练习螳螂拳拳架时,呼气出招时意送丹田, 就是为的内气不断充实,不然空有勾手之花梢架子。尤如弩弓 无弦箭,满腹空洞,而无物可发。在技击中,拳手欲练出海倾山 倒之势,万夫不挡之勇的硬功夫,就必须形气合一,内外一体, 也就是达到“浑元一气”的程度。再者,脚亦为螳螂全身之舟 船,一腿之领袖,能载一身之重,且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稍 有不合,即细区别,如在动作之中的步法,纵步时后步先起,疾 步则以前步带后步,也就是各种步法都要随势顺应,不能反其 势逆其气,当然这当中充满着运动力学。

螳螂拳中的拳技,按阴阳转结的道理进行变化,而且练功 中拳手的姿势、步点,都应该注意顺乎自然之理。即高为阳,低 为阴,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而且势高之时必向低转,若高 而更高,则势必不连,气必不接,阴复阳转,阴又转阳时应该一 气不尽又摧一气,如此拳势滑快,气无间断,若一间断则求快 反迟,求利反钝了,这就是螳螂门意不断,气亦不断的道理。当 了解了螳螂拳之“形"与“气",“气”与“意”的道理,加上不懈的 练习,必然练成筋骨强健,内外一体,不怕摔打的“金刚不坏之 体”,此为螳邸门练艺之宗旨。

第二节螳螭拳技击拳论

螳螂门武术渊源久远,它不以观摩表演见长,而以打法上 的“妙化神为上乘气而且看拳术功夫高深要在“手上见气它不 在外表形象上去追求,而以“气穴寻原根”,要在练气上下功夫 锻炼,也可说螳螂门这些动作就是练气。螳螂门拳术还将静功 达到气质的变化,并运用在技击实战方面,也就是讲究气到力 到。即所谓功夫上了身,如此,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是拳法, 如此方能进入武术之“妙化神”的境界。所以久练螳螂拳,可使 周身上下相互协调,轻松灵活,两臂犹如鞭子,看上去极柔软, 然而内在却具有强韧之力,而绝无直来直去的僵滞之力。触敌 之身时,对手会感到我之手臂异常沉重、强劲,好似大树倾倒, 但当与其硬抗时,它突然却又无力可触,即似盘内之珠游走不 定,令敌难以捉摸。故螳螂之力是多种力量属性的结合,它既 浑实沉厚,又冷脆、刁狠、突爆;即有钻石之坚,又有流水之柔。 此亦为螳螂门高度艺术性的标志。

在技击实战中,拳手用目光直视对手,似乎以高度集中的 眼神干扰了对手大脑发出的信息,或用螳螂门方向距离的变 化,与对手挨近贴身,使对手没有打击的距离,而打不出手,此 种动作即为螳螂之闭法。在对抗中,螳螂拳不但动作快,方向 与距离变化多端,使对手捉摸不定,挨不上身,而且己方一闪 身就找不到人,此种动作名之为螳螂拳之遁。在攻击时,身体 应轻如一张纸,又似一个氢气球,如此对手手脚一动。即尽管 对手发出的拳脚力达千钧,但接触不到身体的受力面,纵然对 手的拳脚挨了身,却不能落实,而引致对手的发力落空。以上功法已超越了一招一式的境界,达到了中国武术的高级境界, 实力螳螂门的精华。不过,其技法独到之处,不易被一般人所 领会,所以任其消失,实堪惋惜。

图片10

(―)技击八法之用法

螳螂拳的招法千变万化,不过莫过于“八法”的击打法。在 螳螂门中,所谓“八法”,即是一拳、二掌、三勾、四肘、五头、六 胯、七膝、八腿。此“八法”应用于交手上的原则是:远用手、近 用肘,贴身用肩、头。转身使胯打,灵活用“八法气在实战中, “八法”者乃为身体上八处打人之法,而每一法又分多种具体 打法,此可谓一手生多手,一脚出多脚,一法变多法,达到千变 万化。并且全身上下都是拳,处处能打人。据前辈所讲,.欲有 效运用此八法,还必须先熟谙本门技击之“八要",因其是进行 技击时对抗的基础原则,所以不能忽略。在实战中,八要即内 要提、三心要并,三意要连,五行要顺,四梢要齐,心要暇,三尖 要对,眼要毒也。在这里,所谓内要提者,即紧撮谷道提其气, 使气上聚于丹田。三心要并者,即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 回。三意要连者,即心意、气意、力意三者连而为一,即所谓之 内三合也。五行要顺者,即外五行为五拳,内五行为五脏是也。 四梢要齐者,即舌要顶,齿要扣,手指脚耻要扣,毛孔要紧也。 心要暇者,即练功时心中不慌不忙。三尖要对者,即鼻尖、手 尖、脚尖相对。眼要毒者,即目光敏锐而有戒者。

下面再结合实际谈谈本门之“八法

拳法

螳螂拳中的拳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冲拳、劈拳、扣拳、崩 拳、撩拳、横拳、截拳、点拳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冲拳

在螳螂中,有前冲、侧冲、上冲、斜冲之分,其要求是顺肩 直臂,拳由腰间或胸前向前、向侧、向上或沿斜的方向迅速冲 出,力达拳面。其中,上冲拳击敌头面部;平中冲拳击敌腰肋 部;下冲拳主要用于击敌腹裆部位。在实战中,冲拳的要领是 拳打直劲,快击快收,左右连环,其特点是放长击远。

劈拳

在螳螂拳中,有前劈、侧劈、抡劈、斜劈之分,其要求是活 肩直臂,拳由上向下或沿斜的方向劈击,并力达拳轮。在实战 中,劈拳主要击敌头部、面部及颈部等致命要害处。

扣拳

在螳螂拳中,扣拳有前扣、侧扣之分,其技击要求是直臂 或微屈臂,拳由上向前,向下或由上向侧、向下用前臂和腕力 弧形扣法,而且拳心向上,力达拳背。在螳螂拳的实战运用中, 扣拳主要用于扣盖敌面部要害处,并要求须猛打快收,攻敌以 措手不及。

崩拳

在螳螂拳中,有上崩拳、下崩拳、中崩拳和连环崩拳之分。 其技击要领是:上崩击头,中崩击胸,下崩击腹肋;连环崩拳即 左右拳连击,即击两拳或崩三拳,从而令敌防不胜防。而且,在 技击实战中,崩拳以中崩拳为最快,也最狠毒。在国内武术界,有郭云深大师“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说,可见此拳之威力确 非一般。崩拳的特点是力大快狠,实用性强。

撩拳

在螳螂拳中,撩拳有正撩、反撩之分,其要领是活肩直臂, 或微屈臂,拳由下向前撩击为正撩,但须力达拳眼、拳心或拳背。在技击中拳由下向后撩击为反撩,不过须力达拳心、拳轮 或拳背。在技击中,撩击的特点是能巧妙的重创强敌,并能将 敌掀起摔倒,当然也可连环使用,予对手一连串的致命打击。

贯拳

在螳螂拳中,贯拳即横贯拳。在实战运用中,有单贯拳与 双贯拳之分。即拳谚中所说的“单风贯耳”或“双风贯耳在 用法上,有上贯拳击头,中贯拳击胸肋等要害部位的打法。其 特点是以斜处或弧线击人,故可打破对手的中线视觉去重击 对手。在武术和拳击中都常以此胜人。其发力点是拳心向下, 力达前臂或拳面。

截拳

在螳螂拳中,有内截、外截、下截之分。其动作要领是臂外 旋使拳由外向内猛力截击为内截拳,在这里拳心应向上;臂内 旋使拳由内向外猛力截击为外截拳,其拳心向下;在技击中, 臂外旋使拳由上向下猛力截击为下截拳,其拳心向里,力达前 臂或拳轮。

点拳

在螳螂拳中,臂由屈到伸使拳由体前或体侧,突然向前或 向侧出击,而后迅速屈臂将拳收回,即做到冷弹疾抽放长击 远,点拳时力达拳面,收拳后沉肩沉肘。在技击中,点拳主要用 于佯探和试探对手,以及打击对手的穴位、筋脉等薄弱环节和 要害部位。

2.掌法

在螳螂拳的手法中,掌法有劈掌、挑掌、穿拳、砍掌、按掌、 托掌、拨掌和撩掌八种主要掌法。此八种掌法中,每一掌法又 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用法;如上穿掌、平穿掌、下穿掌,其余均如此。在实战交手时八种掌法即可单用,又可以合用,上穿下 插,左撩右撞,连环变化,使人难防。关于掌技之运用,内家绝 手十八纲中曾说:“弹点勾挠胜猿鹰,猫掳鹰捉满月弓。穿插劈 撩狠如斧,纵横变化势无穷。”在实战运用中,掌法以穿掌最 快,劈掌最狠,击掌力量最大。而且掌法的特点是灵活快狠,变化多端。

图片13

现将螳螂拳的几种主要掌法介绍如下:

劈掌

在螳螂拳中,劈掌有前劈、斜劈、抡劈之分。其动作要领是 直臂或屈臂,掌由上向下或沿斜的方向劈击,力达掌外沿。

挑掌

挑掌的动作要领是直臂或微屈臂,掌由下向上用力挑起, 力达四指,而且主要用于攻击对手的裆部。

穿掌

穿掌有前穿、侧穿、上穿、下穿之分,动作要领是臂由屈到 伸使掌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而且力达指尖。在技击中,穿掌 主要攻击对手的心窝、咽喉、眼睛及全身各大要穴,以求一招 制敌0

砍掌

砍掌有内砍、外砍之分,其动作要领是直臂或微屈臂,臂 外旋使掌由外向内猛力砍击为内砍掌,此时掌心向上;而臂内 旋掌由内向外猛力砍击为外砍掌,此时掌心向下,力达掌外 沿。

按掌

按掌有前按、侧按之分,其动作要领是直臂或微屈臂,掌 由上向下,用前臂和腕力,突然向下按击,掌心向下,力达掌根。在技击中,此掌法主要用于防御对手的进攻。

托掌

托掌又有前托、侧托之分,其动作要领是直臂或屈臂,掌 由下向上用力托起,掌心向上,力达掌心。在技击中,此掌法亦 主要用于防御。

拨掌

拨掌又有内拨、外拨之分,其动作要领是臂微屈,掌在体 前。随后臂外旋使掌由外向内拨动为内拨掌,此时掌心向上; 而臂内旋掌由内向外拨动的外拨掌,此时掌心向下,而且力达 掌外缘。

撩掌

撩掌有前撩、后撩之分,其动作要领是活肩直臂,掌由下 向前撩击为前撩掌,此时掌心斜向前;而掌由下向后撩击为后 撩掌,此时掌心向后,力达掌心。

3.勾手法

螳螂拳中的勾手法有多种,常用的主要有:前啄、撩啄、勾 顶上击、勾顶前击,勾顶横击、刁勾手、采抓手、勾搂手及甩爪、 扑面爪、绕圈爪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前啄

在螳螂拳中,前啄的动作要领是臂由屈到伸,勾手由近及 远突然向前啄击,,而后迅速屈臂将勾手收回、做到冷啄疾收放 长击远。收回后沉肩垂肘,手腕向下扣屈,整个手臂呈鹰嘴形, 勾尖向前,力达勾尖。

横啄

横啄又有内横啄、外横啄之分。其动作要领是;沉肩垂肘 臂外旋,手腕向内扣屈,勾手由外向内啄击为内横啄,此时勾尖向内,整个手臂呈弧形进击。而抬肘扣肩外旋,手腕向外扣 屈,勾手由内向外啄击为外横啄,此时勾尖向外,整个手臂呈 “Z”字形,而且力达勾尖。

撩啄

有正撩啄、反撩啄之分。其动作要领是活肩直臂,勾手由 下向前啄击为正撩啄,此时勾尖斜向前,而勾手由下向后啄击 为反撩啄,此时勾尖斜向后,并力达勾手。

勾顶上击

勾顶上击的动作要领是直臂或屈臂,使勾手由下向上突 然抖臂或甩臂顶击,此时勾顶向上,勾尖向下,力达勾顶。

勾顶前击

在螳螂拳中,勾顶前击的动作要领是由扣肩直臂,臂内旋 使勾手向内横击为勾顶内横击,此时勾顶向内,勾尖向外;而 臂外旋使手腕向内扣屈,使勾手由内向外;而臂外旋使手腕向 内扣屈,使勾手由内向外横击为勾顶外横击,此时勾顶向外, 勾尖向内,力达勾顶。

刁勾手

在螳螂拳中,刀勾手的动作要领是臂由伸到屈,并扣肩抬 肘使臂内旋,勾手由前向里、向外刁捋、停于肩上,此时勾顶向 内,勾尖向外,整个手型呈“之”字指,而且力达手指。

采抓手

在螳螂拳中,采抓手的动作要领是臂由伸到屈,沉肩垂肘 使臂外旋,勾手由外向内或向前、向里采抓,并停于胸前,此时 勾顶向上,力达手指。

勾搂手

在螳螂拳中,勾搂手又有竖搂和横搂之分。其动作要领是 活肩直臂,使勾手由前向下、向后弧形勾搂为竖勾搂手,此时 勾顶向下,勾尖向上;而勾手由内向外弧形勾搂为横勾搂手, 此时勾顶向前,勾尖向后,力达手指。

甩爪

在螳螂拳中,甩爪的运行动作要领是臂由屈变为微屈,爪 由肩上利用前臂和腕力突然向前甩击,爪心向前,力达手指。

扑面爪

在螳螂拳中,扑面爪的动作要领是臂由屈变微屈,手腕后 仰,爪向前、向下用力成弧形撕抓,爪心向前向下,力达爪指端 部。

绕圈爪

在螳螂拳中,绕圈爪的动作要领是沉肩垂肘,两臂半屈, 两手成螳螂爪于胸前或身侧,而且一爪在前,另一爪在后,两 爪前后、上下或左右、上下,配合身体的晃动做敏捷的绕圈3 -5次,同时力达手指。在技击中此爪法主要用于保惑对手或 进行防御。

肘法

-在螳螂拳中,肘法有多种,但用于技击交手的则主要有直 顶肘、盘肘、格肘、压肘、切肘及挑肘等肘法。击打部位是顶肘 奔前胸、上挑击下巴,下砸击背心;而且前撞使敌倒,中盘锁敌 喉,斜击打太阳。肘法是很厉害的,拳谱中说:“宁挨十手,不挨 一肘建我国传统技击重视肘,外国武术亦然。在螳螂门中,肘 的特点是:靠身近打,变化多端,力大毒狠。在用法上有上打、 中打、下击,但主要以中打击胸为快为狠,且准确性也高。

现将各种肘技介绍如下:

顶肘

在螳螂拳中,顶肘是本门肘技中前后、左右全方位都能发 出的侧身肘招。专攻对手咽喉或胸腰部。运用中前臂弯屈,使 小臂紧贴大臂,并扭转肩膀侧身逼近对手用肘尖向前猛击。在 技击中,顶肘通常是当敌逼近时而猝然发出,故可令敌防不胜 防。

劈肘

在螳螂拳中,发出劈肘一般要求攻击肘与地面平行,并以 下巴和胸膛为主要打击目标。在实战运用中,由于劈肘动作隐 蔽、阴险狠毒,因此对手稍有不慎,即为所算。

盘肘

在螳螂拳中,盘肘是最常用的肘招。其动作要领是:以腰 带动肩膀;使直臂握拳侧平举,随后前臂迅速由外向内屈肘, 使肘部循弧形挥击而出,而且可由多角度攻击对手不同部位, 攻击时力达肘尖。另外,盘肘通常在拳招用尽时,顺势屈臂化 肘攻击。

挑肘

在螳螂拳中,挑肘主要用于攻击对手的中、上部位的要 害。动作要领是侧身跨步逼近的同时,前臂回收叠屈,随即蹬 地挺髓,使肘尖由下向前上方挑击,同时呼气发力,力达肘尖, 旨在截住对手前扑的攻势或用手及时地反击对手。在实战中, 由于挑肘是侧身切入,且动作隐蔽,发劲空间小,又快速灵巧, 故常可攻敌以出其不意•

格肘

在螳螂拳中,格肘的动作要领是,先屈臂握拳,前臂上举, 再突然使前臂外旋,同时上臂内收,再猛力向内格肘,使前臂上举于对侧胸前为内格、肘;若前臂上举于对侧胸前,再突然使 前臂内旋上臂外展,并猛力向外格,如此拳心向外,力达臂尺 骨一侧。在技击实战中,格肘主要用于防御,尤其是用手防范 对手的重力踢打。

压肘

在螳螂拳中,压肘的动作要领是屈肘握拳,挺胸扬臂,使 臂由外向内反臂下压,此时力达上臂。在技击实战中,压肘主 要用于防御。

在技击中,肘击常致人死命又可作为防御武器,因肘是 腰、背、肩之力的集中点,故其打击力是非常可怕的。不过,在 运用时要灵活机动,以便调整角度,并选择最佳的攻击目标。 但在搏击中也要利用肘招佯势发动,使对手注意力转移而露 出破绽时,再发出拳法或腿法给予重创。

头击法

在螳螂拳中,头击法用得较少,主要有前撞、后撞、左撞、 右撞四种方法。例如:对手从前面用“双风贯耳”向我头部太阳 穴同时击来时,我则用“野马分鬃”使两手同时由内向外格开 敌双拳,同时低头撞击敌胸,敌必败北。但头击法在没有十分 把握时不可轻用,以防被敌伤。

胯法

在螳螂拳中,胯法在交手实战中不常用,招法也少。只有 胯打与胯坐二法。在技击中,胯打与胯坐均在与敌交手时贴身 转体而用。如此,凡被胯打击者无不跌出与摔倒。在螳螂拳的 实战运用中,胯打的特点是力大,劲猛,可将敌击倒在地。

膝法

膝法虽是武术技击中重要之一法,而且拳谚中说:“远用脚踢,近了加膝,”但在螳螂拳中用得却较少。也就是说,在螳 螂拳中,常用的膝法仅有顶膝、点膝、撞膝、飞顶膝等几种技 法。在技击中,顶膝主要用于近体战时提膝顶挡,而撞膝则主 要用于顶撞敌胸腹部位,而且尤以“手搂头顶膝”为最凶狠;飞 顶膝即跃起顶膝;而连环顶膝左膝顶后,右膝接着进攻,连环 使用。

腿法

螳螂拳素来以手法的快速多变而著称。因此有人称螳螂 拳为螳螂手,认为螳螂拳不注重腿法,如此忽视腿法的练习是 不对的。实际上螳螂门中并不少用腿法,只是多用低腿与暗腿 而在螳螂拳中,常用的腿法主要有弹踢腿、前蹬腿、斜下蹬 腿、侧踹腿、铲腿、缠腿、勾扫腿、勾踢腿与摆腿。现分别介绍如 下,但在练习腿击的动作之前,需先了解本门对腿法的五点要 求,因这是本门运腿的基本原则。螳螂拳出腿的五点要求是: 一要快速有力,二要能踢到一定高度,三要能与各种手法、身 法、步法配合,四要自然顺畅、不僵硬,五要踢打准狠。

现将螳螂拳的各种腿法介绍如下:

弹踢腿

在螳螂中,弹踢有上、中、下之分,其动作要领是支撑腿伸 直或稍屈站稳,另一腿由屈到伸,并挺膝绷脚,向前脆快有力 地弹踢,而且脚高与胯平,上体保持正直,力达脚尖。在实战运 用时,上踢敌人下巴与头部,中弹踢敌裆腹部位,下弹踢也叫 低弹,专踢敌膝以下的小腿骨,即迎面骨,弹踢中以踢裆为狠, 以弹踢迎面骨为快。故在螳螂门中又有弹腿不过膝之说。

前蹬腿

在螳螂拳中,前蹬腿的动作要领是支撑腿伸直站稳;另一 腿由屈到伸,并挺膝勾脚,向前猛力蹬出,脚高与胯平,同时上 体保持正直,力达脚跟。

斜下蹬服

在螳螂拳中,斜下蹬腿的动作要领是支撑腿稍屈站稳,另 一脚由屈到伸,并扣膝内旋,脚尖勾起,向对侧前斜下方猛力 蹬出,此时脚高不过膝,上体保持正直,力达脚跟,去突然打击 对手下盘要害处,攻其以措手不及。

伽踹腿

在螳螂拳中,侧踹腿有高、平、低三种踹法。侧踹腿的动作 要领是,支撑腿伸直站稳;另一腿由屈到伸,扣膝内旋,并使脚 尖勾起,向侧猛力踹出,力达脚跟。在技击中,侧踹腿上可踹头肩,中踹胸肋,低踹腿膝。而且三种腿法均为交手常用之法,又快又狠,乃放长击远之腿法。

铲腿

在螳螂拳中,铲腿的动作要领是支撑腿伸直(或微屈)站 稳,另一腿由屈到伸,扣膝内旋,并使脚尖内扣,向侧猛力铲 出,而且脚高不过胸低不过膝,同时上体侧倾,力达脚掌外缘。

缠丝腿

在螳螂拳中,缠丝腿的动作要领是支撑腿伸直(或稍屈) 站稳,另一腿由外向里缠绕,而后向前猛力铲出,同时脚高与 膝平,上体保持正直或侧倾,攻击时力达脚掌外沿。

浏览5,2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