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公共课应增加课程门类。我国对大学公共课程是统一 管理。在公共课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 等必修课程,不仅规定开课科目,而且对于学时、学分都有严格 而具体的统一规定。课程数目、学时或学分占很大的比例,缺乏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

根据构建现代武术专业人才模式的要求和武术专业自身的特

殊性,本课题建议:将政治理论的部分课程改为选修课程,在此 模块中减少学时、学分数,增加一些专业急需的课程门类。

其二,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 主要安排一级学科(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理论主干 课。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也是当前武术专业的培 养目标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各高等院校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不 够重视,反映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1〜2个学分,仅18〜36个 学时。建议在此模块中增加科研理论课学时和习作锻炼时间,突 出学生的“厚基础”和“创新思维”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其三,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武术作为我国一项历史 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属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负载着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这种无形内涵, 隐含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背后,需要人们去用心领会和捕 捉。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被人 们所认识,逐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国武术完全可以成为今日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武术这类传统文 化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虽然在各校的 课程中有“中国文化概论”、“古汉语”等文史类课程,但人文社 会历史课程较少,文史学科的不足,使整个课程体系缺乏深度。 因此,本课题认为:必修和选修课中应增设文史类课程,如中国 古典哲学、美学、兵学、文学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 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夯实理论基底,促进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理 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四,重视专项课程教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均 较重视专项技战术训练,学时数较多,300〜800学时不等,学分 数12〜32不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设的时间长短不尽相同,在调査的10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在四学年8个学 期中都开设专项课,有2所学校开设6个学期专项课,有1所学 校开设4个学期专项课,1所学校开设5个学期的专项课。说明 各高等院校均比较重视专项知识的教学,这与教学目标“培养能 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工作的人才”相符,很多武术专业学生毕业 后的工作是教师或教练,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他们从事教学、 教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对武术专业学生关于专项课开设问题的 调查中发现, 41. 4%的学生认为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 较好。因此,建议各高等院校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各校可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每学期的学时数。

 

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程一般分为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 分。限选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条件而开设的,旨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 面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主 要应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 原则,便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新型知识结构体系、扎实的专业技术 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从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的课程计划看,选修课课程 占总学分的30%左右,大部分学校可选修的课程偏少,最少的仅再选修公选课外,许多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 程很少,选修课中专业方向模块课实际上仍是必修课内容。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其出发 点就是让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专业选修课程 的设置正是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 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还要根据各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 如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场馆、设备、器材等客观物质条件等, 决定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本专业特有的知识结构 (人体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能力结 构(武术教育活动能力、训练能力、指导和管理能力、科研能 力)。考虑到社会体育领域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扩大任意 选修课学习的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意向, 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择多门学科进行辅修模块的学习,可 在下面三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要增加可供选修课程分类。据调查统计,63. 7%的学 生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选择余地小,学生负担过重,缺少满足个 人志趣的时间,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工作意向中需要掌握的 课程和当今社会新兴的课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院校选修课开 设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而且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相当多,如日 本鹿屋体育大学选修课有1〇〇多门,且选修学分大于必修学分; 筑波大学体育系开设的选修课多达200多门。因此,在制定武术 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选修课程的作用,开设的课程要 科学合理。

其二,应增设其他运动技术类课程。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 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不能只是掌握单一的武术方向的术科课程,而应该掌握更多的其 他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丰富学生的运动能力,以适应学 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因此,在编制课程时应增加除武术体系 外的其他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外,还宜选择性开设外来搏击项目,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 泰国拳、柔道等,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可适当控制,以掌握基本的 知识和技术为宜。

其三,开设跨学科类选修的课程。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到未来 一段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开设灵活性和实用性较强的 跨学科类选修课程,通过设置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类选修课程,进 一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提髙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思维、增强 适应能力,培养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 神。在“拓宽专业,打好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教改原 则下进行课程体系重建时,建议开设包括武术旅游、汽车驾驶、 体育新闻、体育市场营销、安保理论与技能训练、秘书学概论等 课程,促进培养模式由以体育专才向辐射其他相关领域的“体育 通才”的转变。

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部分主要是指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 包括军训、毕业论文、实习、劳动实践、社会调査、俱乐部训练 等内容。调査显示,在实践课程这项特殊的课程编制中,课程设 置数量、所占比例、课程内容上,各院校的差异不大。实践教学 形式单一,一般只有极少课时的教育实习和军训、劳动教育等,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厚深奥的传统文化积淀、多姿多 彩的实践内容和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决定了武术专业人才需要 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建议课程设置 应增加此模块的学时,丰富实践课的内容和类型,提髙学生的实 践能力。

其一,通级、通段位、运动竞赛实践设计。武术专业毕业生 将来从事的工作多以肢体性语言为主,在校期间其运动成绩的好 坏会直接影响将来工作实践的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在校内通 级、通段位的竞赛实践活动,即按照运动员等级管理规定,举办 各种通级、通段位比赛,让学生参加通级实践锻炼,提高运动技 术水平,为将来更好地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打下丰厚的基础。在通 级、通段位比赛中,可以安排髙年级的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培养

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

与通级、通段位相辅相成的竞赛实践活动是参加各种运动竞 赛和表演,组织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等运动队,并通过积极 参加各级比赛来宣传自己、完善自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 和竞赛水平。

 

浏览3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