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人的尊严是一种高度和一种质量,再 不起眼的人有了这种高度和这种质量,就能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避。”
李小龙也曾说:“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 '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因此,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 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 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 所增加。”
“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 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 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李小龙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立志要在美国打出「片天 地,可这并不容易。自从他被日本空手道大师山本冈夫打败后, 他专心学功夫,并发誓报仇。他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加了日本空手 道、柔术、菲律宾功夫甚至击剑技巧,从而打败了自称天下无敌 的威利•杰依,这都源自于他的自尊心,他的尊严……
李小龙认为,没有尊严的人等于失去了生命中不可估量的价 值,曾经有一些没有尊严的卖国贼,他们的软弱无能遭到了世人 的唾骂。
做人不能没有尊严,有时尊严要高于生命。我们身处于强调 自由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尊重和认可。 尊严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不论何时 都不能放弃。假如一个人有了尊严,也就有了支撑生命与灵魂的 骨架;可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尊严,那么这个人就空有一副躯壳, 犹如太阳没有了炽热的光芒,江河没有了豪迈的奔涌,这样的人 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它很容易让人失去本 色,容易磨光一个人的棱角,只有站直了,虽外圆还能内方,才 不至于成为见利忘义的庸人。我们生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 该挺起做人的脊梁。
孟子有云:“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 则舍,如此而已。”意思也就是说,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 干我所不干的事。仔细说起来,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 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 要,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如名不副 实的空衔虚誉。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 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即控制了我们 自己。
一个人做不可做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 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有 愧;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安,夜不成寐。 一个人做不愿做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 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 言。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这样一句名言:“自私和怯懦的人常 不快乐,因为他们即使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却保护不了自 己的品格和自信。”
关于尊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有一天,朱自清正在家 里躺着,吴睑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取 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 在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 自清的胃病,是必须严格选择食品的,而那时候面粉是不可多得 的好食品。假如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可他还是签了。我们 可以想象,朱自清不能忍受食用美国面粉的耻辱,却忍受了病痛 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示了他对自我尊严的看重。
踏寻着成功者的足迹,我们为他们的气节而折服,被他们的 精神所感动。一股正气,可贯长虹,不苟且,不虚饰,不贪.恋荣 华富贵,不惧怕权势强力,不以全身而偷生,不为五斗米而折 腰,这就是气节;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遗世独立,行侠 仗义,依理遵道,这就是操守。
做人要有傲骨,要看重自己的尊严,要挺起自己的脊梁。李 小龙认为,一个人的尊严,除了需要他人的尊重与维护外,最需 要的是自己用坚定的信念及风骨甚至以生命来维护和捍卫。只有 你懂得尊重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别人才会尊重你;只要我们 能够省察内悟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正直的品格,及时改正不 足,挺起做人的脊梁,那么,即使你是贫穷、孤独的,可你的内 心也依然会有一份追求与和谐。
总之,一个人要是有了傲骨,才真正有了人样,因为那傲骨 会让人再也无法卑躬屈膝,才能让人顶天立地,富贵不淫,威武 不屈。
好机会一次就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如果把 握住潮头,就会领你走向好运。”如果你明白了 “看准时机”的 全部重要意义,你就朝着获得这种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 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摘取了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却与机遇擦 肩而过,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甚至为错过机遇抱憾终生。 可见,机遇对于成功者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在美国,李小龙与电影无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人 与电影无缘的缘故。尽管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经是处 于辉煌时期,出品的影片已达到相当艺术化的高度;尽管自20 世纪50年代起,香港的影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东方影都, 并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西方电影的冲击,但是这一切,美国人皆 抱着无视的态度。其实,个人的发展需要的是机会,而机会对于 有眼光的人来说,一次也就够了。李小龙来到美国,一直跟电影 无缘,却又一直忘不掉电影。
在很多时候,机会总是潜伏在人的身边。1964年8月,李 小龙参加了一次名为“长堤”的空手道大赛。当时李小龙是受 发起人严镜海的朋友艾得•帕克的邀请前去表演。李小龙在大赛 开幕式上表演的功夫,动作非常快,令人目不暇接。艾得•帕克 用摄像机拍下了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后来这段录像给一位好莱坞 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塞柏林看见了,他决定向他认识的制片人和导 演推荐李小龙。有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一名制片人到塞柏
林那里让他做发型,塞柏林趁机用“东方少年影帝”的名号向 他推荐了李小龙。而那位制片人刚好筹拍了一套电视剧,需要一 位亚洲演员。制片人看了李小龙的表演摄像,十分欣赏李小龙的 表演,通过试镜以后,便和李小龙签了约。后来,这个影片被福 克斯公司取消了,作为替代,李小龙于是在电视剧《青蜂侠》 中出任“加藤” 一角。
《青蜂侠》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救世侠客的故事。《青蜂侠》 陆续播出,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是饰演加藤的李小龙,却 越来越受观众的青睐,他英俊灵敏,身手不凡,在剧中的表现远 胜于饰主角青蜂侠的威廉士一筹。
当时,美国一家电影杂志分析了李小龙为什么能够喧宾夺 主,抢去威廉士的风头,其原因包括:
第一,李小龙的演技确实突出,看得出他不是个初出茅庐的 新手。
第二,《青蜂侠》电视剧中的武打镜头,一部分采用了中国 的“功夫”技巧,在屏幕上,使西方观众大开眼界,李小龙使 出中国功夫,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李小龙来自中国,那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 人有其深厚的文化本质,同时又有一股令西方人看来感觉迷惑的 清新神秘气息。
李小龙虽获得观众和传媒的赞赏,但是,他们对电视剧本身 却不看好。为此,李小龙谈了他自己的看法:“《青蜂侠》之所 以不大成功,主要是剧作的态度太严肃了,有时实在该轻松些, 但整个剧作自始至终都板起面孔来说教。”
李小龙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正可谓,天下大势,顺之
者昌,逆之者亡。能审时度势,能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最重要的 素质。机遇来了,或许很多人都能发现,但是,机遇并不是每 个人都能抓住。成功者并非天生就有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 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 能力。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的方法就是抓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机遇。并 非只有等到你有了金钱和地位时才可以享受生活。一次次地错过 机遇,将推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现在的乐 趣,还将阻碍未来幸福向我们迈进的脚步。
在很多时候,机遇就像阳光雨露一样,会挥洒到每一个人的 身边,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的时候, 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它。在能够把握机遇并且充分地利用机遇的人 那里,机遇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机遇就像有经验的船夫 利用风一样,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而在对机遇毫无知觉也 不会很好地利用机遇的人那里,即便机遇来到眼前,他也不能及 时地抓住,而是往往让机会白白地失去。
其实,只有懒惰的人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抱怨自己没 有时间。勤劳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努力着,有头脑的 人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寻找出机会,而粗心大意的人却轻易地让 机会从眼前飞走了。对于有心人来说,每一个他们遇到的人,每 一天生活的场景,都是一个机会,都会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增添 一些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长此以往,必 定会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情来。
浏览4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