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与公立业余武术学校并存的不 可忽视的教育实体。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短短十几年内,全国除 西藏自治区外,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都有这类 民办武术学校,人数最多的上万,最少也有数百。仅山东省500 多人以上的就有72所,1000人以上的有11所,玉麒麟卢俊义的 故乡河北省大名县全县总人口不到30万,就有规模空前的19所 武术学校。武术学校的兴起给武术运动注人了新的活力,使传统 的武术教育形式开始走向学历教育的轨道。
(二)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一定的办学形式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 民办武术学校的产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我国当前特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背景。为改革旧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中央和地 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朱镕基总理明 确提出“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要积极鼓励 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 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政治环 境已经形成。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保证了教育投资需求 的实施。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多种形式、独具特色、学有专长的 民办教育,理所当然地迎合和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 的需要,包括民办武术学校在内的民办教育在短短的十余年发展 如此迅猛,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对人才 需求的效应。许多家长和学生已不满足现有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 和方法,他们希望通过文武双修的训练管理和教育,继承传统美 德和学风,使子女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现实的需 求,民办武术学校一诞生,就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欢迎,一时 间人们不远千里将子女亲自送到名山、名寺、名师所创办的民办 武术学校就读,这不仅解决了社会各阶层特殊子女教育的困难,
同时也为社会安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电影《少林寺》的拍摄和上映,李小龙电影的上演和播放, 又推波助澜地激发了部分家长和子女急切想了解传统武术之奥妙 的探索心理。一种理想中的“文武双修”人才模式的诱惑力,一 时间成为一种时髦的理念,这种思潮客观上为民办武术学校的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武术与其他“舶来品”不同,是我国所 固有的传统运动项目,它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有极其广泛的 群众基础,特别是广大农村。据统计,我国有6 000万习武人口, 这一数字是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一半。很多地区长久以来就 有开展武术活动的传统,全国62个武术之乡,遍及23个省、市、 自治区、直辖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摆脱贫困,走上富 裕道路,许多人已具备送子女到民办武术学校就学的经济条件。 武术运动的普及基础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民办武术学校形成发 展的社会根源所在。
社会体制的转轨,出现了人才需求格局的变化,不少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得到了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越来越 多。民办武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成绩优秀者有可能入选省、市 专业运动队、大专院校或进人到武警公安部门,有的可到企业、 公司、厂矿担任保安工作,或参军或到中、小学任教。总之,民 办武术学校适应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全方位的就业 机会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民办武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 因之一。
总之,民办武术学校和诸多民办学校一样,其产生和发展与 其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是教育体制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文化教育原因
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等
为背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类型越是悠久和丰富多彩时,人们对 教育多样化的追求也就越强烈。中国古代私学的业绩和中华武术 文化的魅力对人们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可说是根深蒂固。
- 古代私学的影响
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与官学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和 办学风格,从诸子百家争鸣到秦灭私学,从汉代私学的复兴到西 晋、北魏的再度禁毁,从魏晋南北朝的相对兴盛到唐宋书院的鼎 盛时期,从明清家庭式的私学及至解放前后的私立学校,在补充 历代官方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优于官学诸 方面的突出业绩,其独特的办学形式,富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名师硕儒主教,高业弟子次相传授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管 理经验所带来的高质量的培养效果,不断引发着人们对当今民办 教育的渴求。特别是古代私学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如实事求是追 求学术真理的科学精神,倡导公正平等、尊师重道的理性精神, 注重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肯定自我创造、自我完 善的主体精神和展现生存意义与崇高价值的理想精神等,还深深 扎根于民众的信任理念中。
- 中华武术独特的魅力和功能的影响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元 功能,其教理颇有见地、富有哲理,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存在 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精华,具有包括和统筹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文 化整合力,具有把相同文化背景的全体国民团结起来的文化凝聚 力。中华武术理论的哲理化,使之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攻防搏击之 术和强身健体之法,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做人之本和处世之道,也是现代人塑造自我的法宝。现代人 试图利用长期修炼武术所赋予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精神追求来实现 现代社会竞争的目标,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中华武术十分强调爱国(精忠报国)、正义、有礼、重信的
武德,从习武一开始,道德修养就被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 神航船。谙语日“习武先修德”,“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 的展露;万籁声先生曾说“是以武功之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 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 者,难得有善终”(《武术汇编》中篇)。“坚韧不拔”、“忠义纯 笃”、“廉和恭敬”正是对习武者道德要求标准和培养过程的基本 概括,反映出传统武术活动中道德伦理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至于 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尊师重道,重亲孝长、仁爱同行的 日常道德标准和狭义精神等等,都成为民众实现人生价值并加以 推崇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一直影响着民众的理性思维。民办武 术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封闭式管理、军事化操练、文武兼修、 学有专长的办学模式,对民众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Z
五、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我 国现阶段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 察我国民办武术学校的发展,是保证其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的基 本保证条件。
(一)提高认识,改善民办武术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办学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路线上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其 成功与否,认识的转变至关重要。当前,尽管民办武术学校沐浴 教育改革的春风,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已展示了其无限的生机,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和决策者观念还较落后,认识还欠深化,存在着种种不切实际的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合作者:黄治 武)
偏见。诸如“多余论”,认为公办学校已能基本满足现有儿童、 青少年人学的需要,民办武术教育没有必要存在;二是“冲击 论”,认为民办武术学校冲击和影响了公办学校的发展;三是 “营利论”,认为支持鼓励私人创办学校是为某些人打开了营利之 门;四是“产业论”,认为基础教育也是产业,这种产业只能由 政府部门来操办,私人办会搞乱基础教育的市场;其五是“质量 低劣论,”认为民办武术学校因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及师资较差, 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会误人子弟,如此等等。这些片面认识及对 实践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民办教育“十六字方针”的贯彻。 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策舆论宣传,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正确对待民办武 术学校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多一点关心,少一些冷漠, 多一点指导,少一些责难,急民办武术学校之所急,为民办武术 学校的发展制造良好氛围。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 应结合现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民办武术学校的生存 发展环境。
浏览4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