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原因
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教育脉络,有 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原因,对剖析民办武术学 校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根源价值。从历史学角度分析, 我国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形式按照历史的演进大致分为:单系传 承教育形式、军旅教育形式、宗教教育形式、社团教育形式和学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合作者:于鸿坤)
校教育形式5种。
- 单系传承教育形式
武术早期的传承是世袭的、古老的、传统的,其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起到过重 要作用。其传承形式可分为家庭式和择徒式两种。
其一、家庭式传袭形式。以个体农业经济为核心的生产方式 决定了武术家庭式的传承格局,分家庭直系亲戚传承和家庭旁系 亲戚传承两种。如太极拳中的陈氏太极拳,康戈武先生在《中国 武术实用大全》专著中阐明:自戚继光吸取十六家拳法之精华编 成三十二势拳套后100年左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在三十二 势基础上创编了陈氏太极这一新的学派,之后数百年间仅在陈家 沟代代相传,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才开 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陈氏太极拳才从陈家沟陈氏一地一族的 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与陈氏太极拳特点有异的杨式、 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
其二、择德授艺的传承形式。择德授艺的习练过程的参与者 主要是师傅与徒弟,由他们构成了练习的双方,成为传统武术赖 以延续的教育形式之一。不少拳种的掌门人对择徒要求甚严,并 订有相当苛刻的选择标准,如记载史册的“少林拳十三戒”、“武 当武艺行规”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述和记载。这种陈规陋习,虽有 其历史的局限性,然这种对徒弟操行、人品、体魄、悟性进行全 面筛选的方法,也为这种拳派的继承、发展带来了新生后备力 ,量,注入了新的有生气的活力。如形意拳的传承就是典型一例, 姬际可在数名弟子中仅选中曹继武进行传授,因为曹继武智慧过 人、聪明好学,且能吃苦耐劳、品行端正。曹继武后传马学礼、 姬寿,此后才分成两大派系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分流而授。
- 军旅教育形式
据《中国武术史略》记载,拳术与角力在西周时期早已产 生,春秋战国时代,因战争的需要,武术作为一种寓兵的手段已
在各国广泛运用。齐国的管仲为相时,提出了“寓兵于农,兵农 合一”的政策,把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加强了军事训 练,鼓励百姓习练拳术,以备大战。秦汉年间,由于战争方式的 演变,骑兵的地位日益重要,环柄长刀逐渐取代了长剑在战争中 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颁布了奖励优胜条例,不少武坛名流 披挂上阵成为风云沙场的将帅,其士卒重武之风盛行,军中舞刀 耍枪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隋唐五代,武术进人繁荣阶段, “武举制”开始把将校的选练纳入教育的轨道,文有文举,武有 武举。据《唐六典•选举》载,“武举以七等阅其人”,其中的5 项与武术有关,扩展了武术发展的途径。宋代颁布了军队“教法 格”,客观上对武术技艺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元代的军旅武 术是历代发展之最,元代军旅的训练除安排了蒙古族擅长的骑 马、射箭、摔跤项目外,传统武术中的诸多项目:如剑、刀、 棍、枪、槌、斧是必练之主科,元代军旅武术的开展对全面继承 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精华起到重要作用。明朝统治者一方面严禁 民间习武打拳,另一方面沿袭“武举制”,设“善搏”以招募技 勇充当军中教头,教练军队,这在明朝正史和野史均有记载。在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明代的抗倭大将戚继光,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 对包括武术训练在内的军事学有了深人的了解和研究,较系统地 整理了日本的双手剑法、俞大猷的棍法、唐顺之的枪法及其他乡 民的拳术套路,创编了戚家三十二长拳,并绘以图形、步法、口 诀,亲自教授戚家军将士,制定了“操不操之操”的心理训练原 则,使武术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可以这样讲,军旅武术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是武术传承的 重要途径之一。
- 宗教教育形式
中国佛、道教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各朝代 统治阶级,特别是政治动乱和朝代更换的战乱阶段,为防止以练 拳为名,搞群团结社非法活动,大都严禁民间习武打拳,武术借助于宗教的合法外衣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必然,而宗教也借助武 术的技艺达到了保教防院、扩展影响、聚集信徒的目的,相得益 彰,这在武术传承历史上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如名中外的 登封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派武术,屹立于中原湖北武当山的武当武 功,位于大西北峨眉山的峨眉派拳法,其发展与佛、道教有着密 切的关系。
- 社团教育形式
我国民间自愿结合练武的组织叫做“社”,近代称拳社(会、 所)。自唐以后,称做社(会、所)的武术组织发展较快,到宋 代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自民间出现 “社”以后,武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了大的改进,促进了武术 教育传承方式的变革。同样,也涌现了众多的武术家、教育家。 到近代,我国拳社已也非常普遍。
1912—1927年间,一大批武术社团先后创立,这些武术社团 大多得到地方军政当局或乡绅、校董的资助和扶持,有的出任名 誉会长,有的亲自担任教官,推动武术社会教育迈开了改革的 步伐。
与武术社团的发展交相辉映的是社会对武术重视与武术价值 取向的更新。1916年,向达将拳术作用身体的效益分为7种,全 面地揭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1918年沈书廷发表《提倡国技雏 言》,1919年孙中山发表《精武本纪序》,大力提倡民众习武,重 新肯定武术的军事价值。1923年出版的《精武内传》一书,充分 肯定了武术的娱乐价值。1924年,许禹生认为:“习拳术者,一 为诱导智识之官能,一为修养道德之忍性。”全面地阐述了武术 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机理。从许多武术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还可 以看出,当时的武术价值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向,有增进健康的, 有振奋精神的,有研究技术的等等。这种多方位的价值取向促进 了武术社会地位的提髙。
民国初年(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对当时的学校武 • 228 •
术教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1919、1920年的“兵操废存”的 争论中,学校体育也进行了改革,武术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学校体 育课程。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年6月对全国16个省的40所中 等以上学校的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占52. 5%,只在课外开展 的占22. 5%。
武术纳人政府的管理范围后,促进了武术社团教育的规范 化。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教育部给予了资助,此后全国各 地成立了众多的省、市、县国术会馆。截至1933年底,全国各 省、县国术馆共计不下300余所,其中青岛市就有国术馆训练所 83处之多。
大量武术教育社、团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活跃了武术的传播 气氛,拓展了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传播渠道,为解放后武术教育体 制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 学校教育形式
武术运动早期传承的多种形式,促进了武术教育社团的兴 起。武术教育社团的活动成效又为民办武术学校的产生发展奠定 了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民办武术学校是在传统的、古老的单传 承袭和社会教育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正规的文武兼修的 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武术, 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从1952年国家体委正式把武 术列为推广项目、设置专门机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委员会以 来,到2002年武术作为首选项目推荐奥委会审批,武术运动得 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国内外众多爱好者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 身自卫的重要手段。武术民办学校也因普及和提高人才的需求,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度兴起。第一所民办武术学校起始于河 南嵩山少林寺,其后凡与武术有关的名山、名寺、名师、武林豪 杰聚散地、“社团”卓有成效地也相继以种种与武术历史有关的 名目成立了武术学校。到
9〇年代末期,这类民办武术学校已普
浏览4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