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武术培训基地,推动中华武术向深远发展
无论是促使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还是促进武术水平的 进一步提高,仅依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不能 完全依赖通过国家增加拨款来加强武术的自身研究和外在推广, 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民间武术馆校来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于今之 计,还需另辟蹊径,寻找一条发展武术的新路。
在国内,可以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牵头,以政策作引导,同 高等体育院校协作,利用其现有的场馆条件和师资力量并投入一 定资金加以完善、补充,办起几个全国性的武术培训基地。同时 在世界各大洲也可通过联合的形式建立武术培训基地,为他们无 偿地提供教练员和一定的训练器材,用基地直接沟通中国与世界 • 220 •
的联系,并在世界各地培养武术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推广 武术段位制,以此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锻炼中来,形成尚武 崇德、习武健身的风气与习惯/
三、我国散手运动竞赛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回顾与反思散手运动自1979年“积极、稳妥、慎重”的开展以来,历 经近19个春秋,经过几代武术工作者的探索、实践、总结,基 本形成了以踢、打、摔为基本要素的技术格局和团体、个人赛的 赛事。1989年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第7届全运会开 始设项,1993年第2届世界锦标赛正名。至此,散手运动已跻身 于竞赛舞台的大雅之堂,成为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对抗项目之 一,形势发展可谓迅猛,成绩丰硕无可非议,这是谁也不能否定 的事实。
然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透视散手运动发展的全过 程,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散手运动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种 种危机,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体育产业的兴起,散 手运动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反思、不改革,后果不堪设想。 下面的几种现象已明显摆在我们面前。
其一,自愿承办散手赛事的企、事业单位由众多变得寡少, 由圈外变到圈内,由大城市到小城市。
其二,赛事观众由爆满变得寥寥无几。
其三,赛事新闻单位由热心变得淡漠。
其四,技术展示俗套,搂抱成团、无所造化。既无观赏品 味,又无知识趣味,也无惊险刺激可谈。据《中华武术》1997年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合作者:余水 清、周兰萍)
第9期叶伟撰文中指出:“每局双方搂抱平均达10. 5次。”最长时 间有15秒之久。3分钟的赛事,有多少时间可供运动员施展才 华,不可能不乏味枯燥。
(二)问题与原因散手运动萌生于武术,然而脱离了武术,方向有偏。散 手运动是套路运动的补充和发展,是武术运动员为锻炼真打实摔 能力萌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应该说从事武术锻炼的所有 成员,在习练套路运动的过程中都应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使武 术运动的功能真正从三个方面展现出来(即修身、健身、防身), 然而散手运动从“母胎一坠生落地”,就几乎全部脱离了 “母体 的乳汁”而独立地进行自我发展。从表面上看,散手冠以“武 术”之名,谓“武术散手”,包揽在武术竞赛的体制之中,名 “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而实质上早已自成体系,与武术套路运 动或者说整个武术运动毫不相干了
散手教练员、运动员对武术 套路的了解和习练素质已经一代不如一代,这种人才现状根本谈 不上对武术技击精华进行整理、转化和发展,实质上,散手运动 早已不能承担继承发展武术技击遗产的历史使命,缺乏母乳的婴 儿,必然营养不良、发育不健全,要想成熟,从项目整体来讲, 再找“继母”已不可能,只能回归原籍,重新进行整体运筹 帷幄。
持对散手运动重新进行研究和开展的观点,肯定不会被散手 界所接受,相反会带来各种非议,但我们认为,持此观点并不否 认散手界所取得的成绩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付出的劳动代 价,也正是因为有散手界既得的成果,才会有反思的素材和可供 借鉴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意味着徒劳,尚从正面 理解,只能是增长见识、明白自我,以利再干,为下一步深层次 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这对整个事业是有好处的,正是基 于这种观点,我们想谈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 要阐述的第二点。
- 散手运动的开发缺乏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成果,正是这种 盲目性,严重影响了散手运动的发展方向。回顾散手运动开展的 全过程,我们可以勾绘出如下的程序:
散手技术研究、试验开发—修订规则、表演竞技-完善规 则、正式比赛。
完全是一种纯技术、服务于竞赛的实用性运作程序,缺乏科 学研究、理论论证、比较实验这一首要的基本过程,造成了运作 实施中的各种盲目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都要 经过科学研究这一完整的探索过程,即如下程序:科学研究出成 果一试验改进出产品一推广运用出效益。散手项目的开发虽然不 完全同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然而新产品的诞生所遵循的共同科 学研究规律应该是一致的,散手运动的开发过程违反了客观事物 科学运作的基本规律,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上述现象一一暴露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不少 有志之士和科技工作者,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过,要把散手项 目作为一个重要的武术科研课题来抓,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科 学技术部挂号,组织各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基于管理 体制及武术界故步自封等种种原因,这一有益的建议,未能引起 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当前的被动局面,教训是深刻的。
(三)构想与对策
- 三种构想
其一,把武术、散手竞赛归为一体,武术运动员(含套路与 散手)既要参加套路竞赛,也应参加散手角逐,这样能从根本上 改变人才素质,完成打练结合深层次的研究和继承工作。
其二,分道扬镳:即既举办以下展示各门派技击精华、点到 为止的对抗竞赛,也举办打倒为止的实力争霸赛、挑战赛。简言 之,前者名为“武术散手业余赛”,后者名为“武术散手职业 赛”。
其三,散手运动从武术中分离出去,向搏击赛靠拢,发展成 为纯商业化的自由搏击式的新项目。
- 三种对策
第一,维持现状,稳定阵脚。散手运动国内已渐普及,正在 向国际推广,联系到进亚运会、奥运会等问题,建议从大局上, 不能轻举妄动,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局部上针对规则问题进 行有效的修改。诸如力图改变抱缠、推下擂台等弊病,去掉某些 可以去掉的护具(护身、护腿)、改革拳套、简便规则条款等; 改造裁判仪器,增加透明度,对每次赛事认真准备,尽可能的进 行艺术包装,吸引观众,改变被动局面,扩展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试点业余赛和职业赛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 和提高。
第三,迅速组织有能力、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对
散手运动进行完整的研究,争取立题、立项,各项保证到位,以 最快
的速度拿出系统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散手运动的现 状,为武术运动向高层次发展树立起千秋功业的里程碑。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民办武术学校是民办教育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是由 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社会体育群团组织 发展而来的。它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的产物,在民 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民办武术学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近10年里发展异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该类学校有近12000多所(见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通讯》),学生人数逾数百万。民办武 术学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壮大 了我国竞技武术力量,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 重要途径。研究民办武术学校产生发展的社会学原因,对民办武 术学校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解决民办武术学校在教育 改革形势下面临的生存发展的对策选择,均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浏览3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