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武术培训基地,推动中华武术向深远发展


无论是促使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还是促进武术水平的 进一步提高,仅依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不能 完全依赖通过国家增加拨款来加强武术的自身研究和外在推广, 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民间武术馆校来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于今之 计,还需另辟蹊径,寻找一条发展武术的新路。

在国内,可以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牵头,以政策作引导,同 高等体育院校协作,利用其现有的场馆条件和师资力量并投入一 定资金加以完善、补充,办起几个全国性的武术培训基地。同时 在世界各大洲也可通过联合的形式建立武术培训基地,为他们无 偿地提供教练员和一定的训练器材,用基地直接沟通中国与世界 • 220 •

的联系,并在世界各地培养武术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推广 武术段位制,以此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锻炼中来,形成尚武 崇德、习武健身的风气与习惯/

三、我国散手运动竞赛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回顾与反思

散手运动自1979年“积极、稳妥、慎重”的开展以来,历 经近19个春秋,经过几代武术工作者的探索、实践、总结,基 本形成了以踢、打、摔为基本要素的技术格局和团体、个人赛的 赛事。1989年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第7届全运会开 始设项,1993年第2届世界锦标赛正名。至此,散手运动已跻身 于竞赛舞台的大雅之堂,成为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对抗项目之 一,形势发展可谓迅猛,成绩丰硕无可非议,这是谁也不能否定 的事实。

然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透视散手运动发展的全过 程,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散手运动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种 种危机,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体育产业的兴起,散 手运动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反思、不改革,后果不堪设想。 下面的几种现象已明显摆在我们面前。

其一,自愿承办散手赛事的企、事业单位由众多变得寡少, 由圈外变到圈内,由大城市到小城市。

其二,赛事观众由爆满变得寥寥无几。

其三,赛事新闻单位由热心变得淡漠。

其四,技术展示俗套,搂抱成团、无所造化。既无观赏品 味,又无知识趣味,也无惊险刺激可谈。据《中华武术》1997年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合作者:余水 清、周兰萍)

第9期叶伟撰文中指出:“每局双方搂抱平均达10. 5次。”最长时 间有15秒之久。3分钟的赛事,有多少时间可供运动员施展才 华,不可能不乏味枯燥。

(二)问题与原因

散手运动萌生于武术,然而脱离了武术,方向有偏。散 手运动是套路运动的补充和发展,是武术运动员为锻炼真打实摔 能力萌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应该说从事武术锻炼的所有 成员,在习练套路运动的过程中都应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使武 术运动的功能真正从三个方面展现出来(即修身、健身、防身), 然而散手运动从“母胎一坠生落地”,就几乎全部脱离了 “母体 的乳汁”而独立地进行自我发展。从表面上看,散手冠以“武 术”之名,谓“武术散手”,包揽在武术竞赛的体制之中,名 “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而实质上早已自成体系,与武术套路运 动或者说整个武术运动毫不相干了

散手教练员、运动员对武术 套路的了解和习练素质已经一代不如一代,这种人才现状根本谈 不上对武术技击精华进行整理、转化和发展,实质上,散手运动 早已不能承担继承发展武术技击遗产的历史使命,缺乏母乳的婴 儿,必然营养不良、发育不健全,要想成熟,从项目整体来讲, 再找“继母”已不可能,只能回归原籍,重新进行整体运筹 帷幄。

持对散手运动重新进行研究和开展的观点,肯定不会被散手 界所接受,相反会带来各种非议,但我们认为,持此观点并不否 认散手界所取得的成绩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付出的劳动代 价,也正是因为有散手界既得的成果,才会有反思的素材和可供 借鉴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意味着徒劳,尚从正面 理解,只能是增长见识、明白自我,以利再干,为下一步深层次 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这对整个事业是有好处的,正是基 于这种观点,我们想谈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 要阐述的第二点。

  • 散手运动的开发缺乏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成果,正是这种 盲目性,严重影响了散手运动的发展方向。回顾散手运动开展的 全过程,我们可以勾绘出如下的程序:


散手技术研究、试验开发—修订规则、表演竞技-完善规 则、正式比赛。

完全是一种纯技术、服务于竞赛的实用性运作程序,缺乏科 学研究、理论论证、比较实验这一首要的基本过程,造成了运作 实施中的各种盲目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都要 经过科学研究这一完整的探索过程,即如下程序:科学研究出成 果一试验改进出产品一推广运用出效益。散手项目的开发虽然不 完全同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然而新产品的诞生所遵循的共同科 学研究规律应该是一致的,散手运动的开发过程违反了客观事物 科学运作的基本规律,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上述现象一一暴露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不少 有志之士和科技工作者,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过,要把散手项 目作为一个重要的武术科研课题来抓,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科 学技术部挂号,组织各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基于管理 体制及武术界故步自封等种种原因,这一有益的建议,未能引起 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当前的被动局面,教训是深刻的。

(三)构想与对策

  1. 三种构想


其一,把武术、散手竞赛归为一体,武术运动员(含套路与 散手)既要参加套路竞赛,也应参加散手角逐,这样能从根本上 改变人才素质,完成打练结合深层次的研究和继承工作。

其二,分道扬镳:即既举办以下展示各门派技击精华、点到 为止的对抗竞赛,也举办打倒为止的实力争霸赛、挑战赛。简言 之,前者名为“武术散手业余赛”,后者名为“武术散手职业 赛”。

其三,散手运动从武术中分离出去,向搏击赛靠拢,发展成 为纯商业化的自由搏击式的新项目。

  1. 三种对策


第一,维持现状,稳定阵脚。散手运动国内已渐普及,正在 向国际推广,联系到进亚运会、奥运会等问题,建议从大局上, 不能轻举妄动,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局部上针对规则问题进 行有效的修改。诸如力图改变抱缠、推下擂台等弊病,去掉某些 可以去掉的护具(护身、护腿)、改革拳套、简便规则条款等; 改造裁判仪器,增加透明度,对每次赛事认真准备,尽可能的进 行艺术包装,吸引观众,改变被动局面,扩展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试点业余赛和职业赛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 和提高。

第三,迅速组织有能力、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对

散手运动进行完整的研究,争取立题、立项,各项保证到位,以 最快

的速度拿出系统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散手运动的现 状,为武术运动向高层次发展树立起千秋功业的里程碑。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民办武术学校是民办教育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是由 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社会体育群团组织 发展而来的。它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的产物,在民 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民办武术学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近10年里发展异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该类学校有近12000多所(见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通讯》),学生人数逾数百万。民办武 术学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壮大 了我国竞技武术力量,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 重要途径。研究民办武术学校产生发展的社会学原因,对民办武 术学校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解决民办武术学校在教育 改革形势下面临的生存发展的对策选择,均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浏览3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